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才子黃庭堅:可惜蘇軾同時,不然橫行一世

國學大師陳寅恪曾感慨:“華夏民族之文化, 歷數千載之演進, 造極于趙宋之世。 ”兩宋時期, 雖國運多艱, 甚至無力抵禦外侮, 但文化領域卻群星璀燦, 黃庭堅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顆。

宋仁宗慶曆五年(西元1045年)六月十二日,洪州府分寧縣(今江西省修水縣)高城鄉雙井裡一個有著良好文化傳統的仕宦家庭裡,誕生了一個小生命。 這位呱呱墜地來的孩子, 就是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黃庭堅。

分甯黃氏是詩書世家,黃庭堅祖父一輩同族兄弟共13人, 均以學問文章顯名, 其中有十人考中進士, 時稱“十龍及第”, 名聲遠揚。 黃庭堅的父親黃庶也在仁宗慶歷年間登進士第, 雖一生仕宦不達, 但為人守正不阿, 這種品格對黃庭堅有很大的影響。

黃庭堅是家中次子, 黃庶追慕古代大哲, 用上古時帝顓頊(音zhuān xū讀磚須)高陽氏的後裔“八愷”之一“庭堅”為其命名。 後再以“魯直”為字,

希望兒子像宋真宗時的直臣魯宗道那樣剛直忠正。

黃庭堅幼時聰穎早慧。 據傳滿周歲時, 家裡人讓黃庭堅“抓周”, 在弓、矢、紙、筆等物件中, 小庭堅一手拿起毛筆就不願放下。 幼年時,黃庭堅讀書即能一目五行, 讀過幾遍就能默誦, 被鄉人稱作神童。

父親去世後, 他跟隨舅父李公擇讀書。 有一天, 李公擇到家塾來, 見到四周堆得到處都是書, 就隨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來提問,黃庭堅應對如流, 舅父大為驚異, 感歎他“一日千里”, 前途不可限量。

黃庭堅7歲時就曾作過《牧童》詩, 曰:“騎牛遠遠過前村, 吹笛風斜隔壟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 機關用盡不如君。 ”詩題雖平常, 但文字卻異常老練,不像是七八歲孩童的口吻。 令人感歎的是,

幼年黃庭堅對世道雖已有深刻洞察, 後來他仍避不開“名利場”的坎坷跌宕。

嘉祐八年(西元1063年), 18歲的黃庭堅以鄉試第一名赴京參加翌年的禮部省試, 卻落了榜。 到了治平三年(西元1066年)的秋天, 他再赴鄉試。 這次考試的主考官是廬陵人李詢, 當他讀到黃庭堅詩題《野無遺賢》中“渭水空藏月, 傅岩深鎖煙”一句時, 不禁拍案讚歎, 認為這個青年假以時日可以名揚四海、冠絕詩壇。 黃庭堅於是再拔鄉試頭名。 第二年神宗即位, 他終於進士及第, 當上了汝州葉縣尉。

黃庭堅的政治生涯就此開啟。

宋神宗年間, 黃庭堅連著做了幾個縣的父母官, 他以平易治理地方。 當時, 朝廷頒佈徵收鹽稅的政策, 各地可視具體情況決定稅額多少, 按現在的話講, 這和地方官的政績直接掛鉤。 其他縣都爭著占多數, 黃庭堅卻量力而行, 不讓老百姓給政府“埋單”。 所以, 黃庭堅主政的縣征到的鹽稅很少, 這固然取悅了百姓, 卻得罪了不少同僚。

宋哲宗即位後,黃庭堅被召為校書郎, 負責撰修《神宗實錄》。 《實錄》一年後修成,

他被提拔為起居舍人, 這期間, 黃庭堅遭母喪, 按慣例回鄉守喪三年。 喪除後, 黃庭堅出任宣州知州。 不想這時, 幾年前參與編纂的《實錄》給他惹上了麻煩。

北宋中期以後, 朋黨之爭有愈演愈烈之勢。 元祐八年(西元1093年)宋哲宗親政後, 在章惇、蔡卞等人的帶動下, 所謂的“紹述派”開始清算"元祐派”, 黃庭堅被誣衊成元祐一黨, 他的《神宗實錄》成了證據。 章、蔡及其黨羽摘錄了其中千餘條內容, 認為是對神宗的誹謗。

《宋史·黃庭堅傳》裡記載了這次“文字獄”的審訊情況。 黃庭堅在《實錄》中寫有神宗“用鐵龍爪治河, 有同兒戲”的話, 遂被對方視為大不敬之詞, 要他作出解釋。 黃庭堅答道:“庭堅當時在北都做官, 曾親眼看到這件事, 當時的確如同兒戲。 ”凡是有所查問,黃庭堅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甚至連過堂的人都稱讚他膽氣豪壯。

事後,黃庭堅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被流放去了大西南,攻擊他的人還認為他去的是好地方,誣他枉法,於是移至戎州(今四川宜賓)。

從此,一身正氣的黃庭堅對官場已不再抱有希望,將更多的精力寄託在詩歌、書法、禪學修養等雅好上,年輕時文學創作中的嫉惡如仇,很大程度上被灑脫靈逸取代。

從此,中國的歷史上,少了一位為民請命的清官,多出一個在藝術領域縱橫捭闔的大家。

說黃庭堅,離不開蘇軾,自古就有“蘇黃”並稱的美譽。黃庭堅33歲起就與蘇軾有了書信來往,常有詩歌唱和,但都不曾見面。直到元祐元年(西元1086年),41歲的黃庭堅與49歲的蘇軾相繼入京為官,他們才結束神交的歷程。

從這年秋天黃庭堅至京任校書郎,到三年後蘇軾被革除龍圖閣學士赴杭州任職,蘇黃二人于政暇時雅集,講道論藝,酬唱贈答,切磋詩文,鑒書賞畫,大暢平生師友之情。

黃庭堅和蘇軾除了在文學方面的惺惺相惜外,書法也是一樣的品味,他們都擅寫行楷,只是在風格上大為迥異。

有一次,黃庭堅問蘇軾,我的字寫得如何?蘇軾開玩笑說,你的字是“樹梢掛蛇”(意指字形太瘦,像掛在樹梢上的蛇)。黃庭堅聽後大笑,那您老的字便是“石壓蛤蟆”了(意指字體肥扁,像被壓在石頭底下的蛤蟆)。他們的比喻十分傳神。

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中最突出的一位(注:另三位為秦觀、晁補之、張耒),他和蘇軾在年齡、仕宦經歷、性情上最為接近。而蘇黃除了亦師亦友的交情外,和蘇軾一樣,黃庭堅也一生好酒。

紹聖五年(西元1098年),黃庭堅被貶到四川宜賓。四川自古是酒的重要產地,在寓居於此的三年時間裡,黃庭堅遍嘗宜賓佳釀,寫下17篇論酒的詩文,其中最為後世推崇的是《安樂泉頌》和《荔枝綠頌》。

一日,當地名流廖致平邀好友黃庭堅到家中品“荔枝綠”這種本地酒,他們學晉唐古風,將酒杯置於水面,漂到誰的面前就由誰獻詩一首。當輪到黃庭堅時,他當即吟詩一首《荔枝綠頌》。從此以後,“荔枝綠”聲名鵲起,成了進貢朝廷的名品。

黃庭堅還為另一款當地酒“姚子雪曲酒”作《安樂泉頌》,其中有謂“杯色增玉,白雲生穀”、“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蟄”。被黃庭堅高度讚美的這種酒,就是大名鼎鼎的五糧液的前身。

今天,五糧液酒城的安樂泉景區裡面屹立著黃庭堅青石雕塑,當地人以這種方式,表達了對這位“品酒家”的懷念。

北宋書家,歷來以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為代表,四大家中,黃庭堅是極特殊的一位。他和蔡襄一樣法古,也和蘇軾一樣創新,其書法展現出了高度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令無數人讚歎、著迷。

黃庭堅早期學習草書十分用力,但並不成功,作品都平淡無奇。有一次,他與蘇軾、錢勰(音xié讀協)同游京師寶梵寺,黃庭堅應主持之請作草書數紙,蘇軾甚是讚賞,但錢勰認為他的草字太俗,黃庭堅很不解,錢勰說是他沒見過懷素(注:唐代著名書法家)的《自敘帖》的原因。黃庭堅自信心受到打擊,自此不肯為人作草書,暗地裡思索著草書技法的突破。

此後,在游黃龍山時,黃庭堅初悟草書真諦。他在道上見船工劃槳,整齊的動作激發了黃庭堅的靈感,他尋思如果船工們手裡握著的不是木槳,而是毛筆,滔滔的江水就像一大張紙,這些船工在不停的劃動中寫出的就是無數優美的草字。

這以後,黔南的貶謫生活激發了黃庭堅在草書上的創作靈感。不久,黃庭堅又被貶為涪州別駕,戎州安置,終於見到了懷素《自敘帖》真跡,終於彌補了當初錢勰提到的遺憾。於是,黃庭堅將《自敘帖》借回家,廢寢忘食地臨摹和研究,草書技法突飛猛進。

儘管在藝術上已經登上高峰,但他的政治命運卻與日俱下。在戎州之後,他相繼又被貶到鄂州(今湖北武漢鄂城區)和宜州(今廣西宜州)。他一貧如洗,在宜州竟然連一間民居也租借不起,最後只能躲進城樓上的一間潮濕而狹窄的小屋,聊以度日。

崇寧四年(西元1105年),宜州秋暑很重,連日高溫,直到9月30日晚上才迎來一陣小雨。黃庭堅心情大好,登樓觀雨,飲酒作詩。他喝得微微醉,坐在胡床上,把赤著的腳丫伸到欄杆外感受雨滴的清涼。

悠然恍惚間,黃庭堅回頭對來訪的朋友范寥說了一句,“吾平生無此快也”!那是他最後的日子,不久,一代大家便溘然長逝了。

”凡是有所查問,黃庭堅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甚至連過堂的人都稱讚他膽氣豪壯。

事後,黃庭堅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被流放去了大西南,攻擊他的人還認為他去的是好地方,誣他枉法,於是移至戎州(今四川宜賓)。

從此,一身正氣的黃庭堅對官場已不再抱有希望,將更多的精力寄託在詩歌、書法、禪學修養等雅好上,年輕時文學創作中的嫉惡如仇,很大程度上被灑脫靈逸取代。

從此,中國的歷史上,少了一位為民請命的清官,多出一個在藝術領域縱橫捭闔的大家。

說黃庭堅,離不開蘇軾,自古就有“蘇黃”並稱的美譽。黃庭堅33歲起就與蘇軾有了書信來往,常有詩歌唱和,但都不曾見面。直到元祐元年(西元1086年),41歲的黃庭堅與49歲的蘇軾相繼入京為官,他們才結束神交的歷程。

從這年秋天黃庭堅至京任校書郎,到三年後蘇軾被革除龍圖閣學士赴杭州任職,蘇黃二人于政暇時雅集,講道論藝,酬唱贈答,切磋詩文,鑒書賞畫,大暢平生師友之情。

黃庭堅和蘇軾除了在文學方面的惺惺相惜外,書法也是一樣的品味,他們都擅寫行楷,只是在風格上大為迥異。

有一次,黃庭堅問蘇軾,我的字寫得如何?蘇軾開玩笑說,你的字是“樹梢掛蛇”(意指字形太瘦,像掛在樹梢上的蛇)。黃庭堅聽後大笑,那您老的字便是“石壓蛤蟆”了(意指字體肥扁,像被壓在石頭底下的蛤蟆)。他們的比喻十分傳神。

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中最突出的一位(注:另三位為秦觀、晁補之、張耒),他和蘇軾在年齡、仕宦經歷、性情上最為接近。而蘇黃除了亦師亦友的交情外,和蘇軾一樣,黃庭堅也一生好酒。

紹聖五年(西元1098年),黃庭堅被貶到四川宜賓。四川自古是酒的重要產地,在寓居於此的三年時間裡,黃庭堅遍嘗宜賓佳釀,寫下17篇論酒的詩文,其中最為後世推崇的是《安樂泉頌》和《荔枝綠頌》。

一日,當地名流廖致平邀好友黃庭堅到家中品“荔枝綠”這種本地酒,他們學晉唐古風,將酒杯置於水面,漂到誰的面前就由誰獻詩一首。當輪到黃庭堅時,他當即吟詩一首《荔枝綠頌》。從此以後,“荔枝綠”聲名鵲起,成了進貢朝廷的名品。

黃庭堅還為另一款當地酒“姚子雪曲酒”作《安樂泉頌》,其中有謂“杯色增玉,白雲生穀”、“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蟄”。被黃庭堅高度讚美的這種酒,就是大名鼎鼎的五糧液的前身。

今天,五糧液酒城的安樂泉景區裡面屹立著黃庭堅青石雕塑,當地人以這種方式,表達了對這位“品酒家”的懷念。

北宋書家,歷來以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為代表,四大家中,黃庭堅是極特殊的一位。他和蔡襄一樣法古,也和蘇軾一樣創新,其書法展現出了高度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令無數人讚歎、著迷。

黃庭堅早期學習草書十分用力,但並不成功,作品都平淡無奇。有一次,他與蘇軾、錢勰(音xié讀協)同游京師寶梵寺,黃庭堅應主持之請作草書數紙,蘇軾甚是讚賞,但錢勰認為他的草字太俗,黃庭堅很不解,錢勰說是他沒見過懷素(注:唐代著名書法家)的《自敘帖》的原因。黃庭堅自信心受到打擊,自此不肯為人作草書,暗地裡思索著草書技法的突破。

此後,在游黃龍山時,黃庭堅初悟草書真諦。他在道上見船工劃槳,整齊的動作激發了黃庭堅的靈感,他尋思如果船工們手裡握著的不是木槳,而是毛筆,滔滔的江水就像一大張紙,這些船工在不停的劃動中寫出的就是無數優美的草字。

這以後,黔南的貶謫生活激發了黃庭堅在草書上的創作靈感。不久,黃庭堅又被貶為涪州別駕,戎州安置,終於見到了懷素《自敘帖》真跡,終於彌補了當初錢勰提到的遺憾。於是,黃庭堅將《自敘帖》借回家,廢寢忘食地臨摹和研究,草書技法突飛猛進。

儘管在藝術上已經登上高峰,但他的政治命運卻與日俱下。在戎州之後,他相繼又被貶到鄂州(今湖北武漢鄂城區)和宜州(今廣西宜州)。他一貧如洗,在宜州竟然連一間民居也租借不起,最後只能躲進城樓上的一間潮濕而狹窄的小屋,聊以度日。

崇寧四年(西元1105年),宜州秋暑很重,連日高溫,直到9月30日晚上才迎來一陣小雨。黃庭堅心情大好,登樓觀雨,飲酒作詩。他喝得微微醉,坐在胡床上,把赤著的腳丫伸到欄杆外感受雨滴的清涼。

悠然恍惚間,黃庭堅回頭對來訪的朋友范寥說了一句,“吾平生無此快也”!那是他最後的日子,不久,一代大家便溘然長逝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