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元代大家趙孟頫:官場沉淪,藝壇全能

元代大家趙孟頫(音fǔ讀“府”)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 算起來是正宗皇室貴胄(音zhòu讀“宙”)。 但他不幸生在了南宋末期, 歷經國破家亡, 世事沉淪, 最終選擇出仕元朝。 而他更大的成就在藝術上, 書法超邁唐宋, 承續“二王”(王羲之、王獻之), 繪畫上開啟了文人畫的新時代。

趙孟頫多才多藝,書法尤其有名, 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各種字體, 他都寫得好, 無不擅長。

這些字體裡,楷書最值得說道。 趙孟頫是著名的“楷書四大家”之一, 前三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 都是唐朝的, 可見唐人在楷書上下了多少功夫, 已然登峰造極, 沒給後人留什麼發揮的餘地。 宋朝人都轉而去寫行書、草書了, 柳公權之後400年間, 空無一人, 直到趙孟頫橫空出世, 與唐人並肩而立, 可見其功力之深。

至於為何能有如此成就,只能說功夫苦中來, 道在平常中。 趙孟煩是徹徹底底的“字癡”, 據史料記載,

他日書萬字精氣不衰, 下筆神速“如風雨”。

趙孟頫的行書也很值得研究, 如《陋室銘》、《行書千字文》、《楞嚴經》等。 早年間, 趙孟頫在學宋高宗的基礎上融入一點有限的己意;中期學魏晉, 如鐘繇、“二王”等;晚年再學唐人, 從李邕、柳公權身上尋找借鑒。 當然, 在不同階段, 師承及書風也有所交叉, 轉益多師, 但總體而言, 一直是在與古為徒。

特別強調古意,是因為趙孟頫所在的時代, 正是改朝換代、滄桑變易之際, 文化容易失范, 古法不存。 宋人雅到了極致, 卻不寫工楷, 也沒人寫大篆、隸書, 趙孟頫不僅寫行書、楷書, 還把真草篆隸都研究了一遍, 讓整個元代的書壇豐富多彩。

世人因為趙孟頫身為宋朝宗室, 甘願在元朝當官, 對他貶損很多, 聯繫到書法上,

說他的字太媚俗, 軟弱無力。 看上去也好像是這樣:顏真卿的字,一筆一畫力透紙背, 轉折的地方道勁沉穩, 連一個點都鋒芒畢露。 而趙孟頫的字, 圓圓潤潤, 似乎沒什麼棱角。 其實, 趙孟頫的字, 到了晚期, 書風還是比較蒼勁和練達的。 學趙體的人都知道, 趙孟頫寫字藏鋒, 力在內, 不外泄。

明代的書法家董其昌,一心想超越趙孟頫, 大半輩子都在罵趙孟頫秀媚, 但到了晚年, 看到趙孟頫所寫的《內景經》時, 自歎不如, 他對趙孟頫的最後評價是“書中龍象”。 書壇裡“右軍如龍, 北海如象”, 右軍是王羲之, 北海是李邕, 而趙孟頫則把兩人的精華都吸收了, 董其昌還說趙孟頫“超唐邁宋”, 把他推到了極高的位置。

趙孟頫一生中創作了許多和馬有關的畫作,他學畫最早學的就是馬, 去世後流傳下來的作品, 也以鞍馬畫數量為多。

趙孟頫自己曾說:“幼好畫馬, 每得紙片,必畫馬而後棄去”, 成年後還不無得意地說:“吾好畫馬, 蓋得之於天”, 就是說畫馬是天賦, 不由自主地喜歡。 為了畫馬, 他可以洋相盡出,

給後世留下了“據床學馬”的故事。

《石渠寶笈續編》中著錄了一幅趙孟頫的《滾塵馬圖卷》。 據說構思時, 趙孟頫日思夜想, 在心裡想像馬兒四蹄朝天的樣子。 有一天, 夫人見他午睡許久都沒有起床, 就打算進屋叫醒他, 結果透過窗戶縫隙, 看見一把年紀的趙孟頫, 竟然在床上學馬在打滾, 不由失笑。

1760年秋, 乾隆皇帝御覽此畫時, 對趙孟頫大加讚賞, 揮毫題下“前世應為支遁師, 興來每愛寫權奇。 何妨窗內窺如馬, 正是全身裡許時。 ”

元代本就是鞍馬畫的黃金時代, 蒙古人天生愛馬, 畫家們也投其所好。 但趙孟頫的鞍馬畫中, 還是藏著不少特別的內容。

無論是《秋郊飲馬圖》, 還是《人馬圖卷》, 趙孟頫的鞍馬畫中, 只要有人, 幾乎都是唐人扮相。 在《人馬圖卷》中,他曾題字說自己畫馬主要是繼承唐人傳統。在趙孟頫心裡,宋朝人畫鞍馬也好,畫人物也好,遠不及唐人。也許是出於宋滅亡國的心態,趙孟頫打心底是看不起宋朝文化的,他一生都在和宋朝繪畫拉開距離,寧願在學唐人復古的基礎上,再去創新。

除了畫馬,趙孟頫對於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能。而作為繪畫上的全才,他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山水畫。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蘇東坡),至松雪(趙孟頫)敞開大門。”

從唐至宋,中國山水畫大體而言應該是勾勒填彩的風格,偏重平面化。尤其北宋以後,繪畫工豔瑣細,但是到了趙孟頫這裡,情況開始發生改變。他在提倡古意之外,還提出“書畫本來同”,以書法入畫,比如用飛白畫石,以篆書筆法寫樹木,使繪畫充滿了文人氣韻。

趙孟頫之後,元代山水畫的四大家為王蒙、黃公望、吳鎮、倪瓚(音zàn讀“贊”),其中王蒙是趙孟頫的外孫,黃公望是他的學生,包括吳鎮、倪瓚,都受到趙孟頫很大影響。

趙孟頫的書畫成就高,來自於功夫下得深。他曾說“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這個愁,困擾他一生。

年輕的時候,愁國破家亡。趙孟頫的十世祖,是民間有名的“八賢王”——趙匡胤四子趙德芳。自五世祖秀安僖王子以後,這一脈賜第居湖州(今浙江吳興),此後世居吳興。

血脈流傳,趙孟頫從小便才華橫溢,聰慧過人。18歲時到臨安參加國子監考試,成績相當不錯。如果按照正常情節發展,出身好、學習好,此後必是國之棟樑。

然而,蒙古人來了,趙孟頫的憂愁,從此伴隨一生。西元1276年,蒙古人佔領臨安。22歲的趙孟頫選擇了做一個隱居的遺民。他寫遺民詩,東躲西藏中漸漸安心下來做學問,把力氣都用在詩書畫上,漸漸有了點名氣。

西元1282年,吏部侍郎夾谷之奇推薦趙孟頫入朝,被趙婉拒。5年後,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詔搜訪宋代遺臣,33歲的趙孟頫終於決定入朝。

尚未到京師,京師裡已滿是關於他的神話。鮮于樞(元代書法家)說他:“神情簡遠,若神仙中人。”忽必烈見到趙孟頫時,果然大為驚異,甚至讓他坐在了右丞相葉李之上。

趙孟頫是頂著當“貳臣”(注:指在前一個朝代做官,投降後一個朝代又做官的人)的壓力,帶著一腔抱負來的。然而,統治者畢竟是外來人,作為南宋的宗室,實權怎麼可能因為長得好、有名氣就交到他手上?他多次向忽必烈提出辭職,忽必烈都不同意,折衷地給他安排個更大的官名。趙孟頫於是也折衷地抓住每次外放的機會,儘量遠離統治中心。

這種被束縛的心情,他都畫在了畫裡。在他最擅長也最喜歡的鞍馬畫裡,那些馬兒大多數都是被束縛的,不是被人牽著,就是被韁繩困在馬廄旁。唯一奔放的《滾塵馬圖卷》,畫於1296年左右,是他外放離京後的作品,也許正是心境的表達。

在《人馬圖卷》中,他曾題字說自己畫馬主要是繼承唐人傳統。在趙孟頫心裡,宋朝人畫鞍馬也好,畫人物也好,遠不及唐人。也許是出於宋滅亡國的心態,趙孟頫打心底是看不起宋朝文化的,他一生都在和宋朝繪畫拉開距離,寧願在學唐人復古的基礎上,再去創新。

除了畫馬,趙孟頫對於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能。而作為繪畫上的全才,他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山水畫。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蘇東坡),至松雪(趙孟頫)敞開大門。”

從唐至宋,中國山水畫大體而言應該是勾勒填彩的風格,偏重平面化。尤其北宋以後,繪畫工豔瑣細,但是到了趙孟頫這裡,情況開始發生改變。他在提倡古意之外,還提出“書畫本來同”,以書法入畫,比如用飛白畫石,以篆書筆法寫樹木,使繪畫充滿了文人氣韻。

趙孟頫之後,元代山水畫的四大家為王蒙、黃公望、吳鎮、倪瓚(音zàn讀“贊”),其中王蒙是趙孟頫的外孫,黃公望是他的學生,包括吳鎮、倪瓚,都受到趙孟頫很大影響。

趙孟頫的書畫成就高,來自於功夫下得深。他曾說“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這個愁,困擾他一生。

年輕的時候,愁國破家亡。趙孟頫的十世祖,是民間有名的“八賢王”——趙匡胤四子趙德芳。自五世祖秀安僖王子以後,這一脈賜第居湖州(今浙江吳興),此後世居吳興。

血脈流傳,趙孟頫從小便才華橫溢,聰慧過人。18歲時到臨安參加國子監考試,成績相當不錯。如果按照正常情節發展,出身好、學習好,此後必是國之棟樑。

然而,蒙古人來了,趙孟頫的憂愁,從此伴隨一生。西元1276年,蒙古人佔領臨安。22歲的趙孟頫選擇了做一個隱居的遺民。他寫遺民詩,東躲西藏中漸漸安心下來做學問,把力氣都用在詩書畫上,漸漸有了點名氣。

西元1282年,吏部侍郎夾谷之奇推薦趙孟頫入朝,被趙婉拒。5年後,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詔搜訪宋代遺臣,33歲的趙孟頫終於決定入朝。

尚未到京師,京師裡已滿是關於他的神話。鮮于樞(元代書法家)說他:“神情簡遠,若神仙中人。”忽必烈見到趙孟頫時,果然大為驚異,甚至讓他坐在了右丞相葉李之上。

趙孟頫是頂著當“貳臣”(注:指在前一個朝代做官,投降後一個朝代又做官的人)的壓力,帶著一腔抱負來的。然而,統治者畢竟是外來人,作為南宋的宗室,實權怎麼可能因為長得好、有名氣就交到他手上?他多次向忽必烈提出辭職,忽必烈都不同意,折衷地給他安排個更大的官名。趙孟頫於是也折衷地抓住每次外放的機會,儘量遠離統治中心。

這種被束縛的心情,他都畫在了畫裡。在他最擅長也最喜歡的鞍馬畫裡,那些馬兒大多數都是被束縛的,不是被人牽著,就是被韁繩困在馬廄旁。唯一奔放的《滾塵馬圖卷》,畫於1296年左右,是他外放離京後的作品,也許正是心境的表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