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他是中國最會畫鳥的藝術家,勞森伯格當年究竟送他什麼禮物?

藝術家葉永青紙上作品展覽《紙遁—來自勞森伯格的禮物》, 於2017年4月7日在金杜藝術中心開幕。 展覽展出80餘件紙上作品, 29件直接創作于著名美國藝術家勞森伯格在上世紀80年代來到中國後定制的特殊紙張上。

藝術家葉永青是中國最優秀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他的作品《鳥》曾拍出高價, 在網路上引起廣泛轟動與爭議。

在藝術圈裡, 大家都親切地稱他“葉帥”, 張曉剛、周春芽等藝術家, 以及舞蹈藝術家楊麗萍、音樂人薩頂頂都是他多年的好友。 這次, 葉永青的展覽以“紙”為線索, 呈現了他多年以來在紙上自由的藝術探索。

藝術家葉永青, 1958年生於雲南昆明, 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 現任四川美術學院教授。

紙遁—來自勞森伯格的禮物

此次展覽展出葉永青多年創作的80餘件紙上作品, 另外還將有一件大型紙上作品, 將由藝術家在展覽現場完成, 他將在藝術中心現場持續工作十天以上。 一直以來, 葉永青反對“工作室”的概念, 認為自己在任何地方以及任何人的目光下, 都可以創作。

葉永青《草葉集》其一(題字:野夫), 宣紙綜合材料, 630×35cm, 2014年

葉永青現場創作的理念來源於他對“紙”的理解。 他認為紙意味著便攜, 意味著自由。 他認為藝術和藝術家都應該是自由的, 因為思想是自由的。 葉永青不僅僅是一位紙的收藏家, 也是一位熱衷於將當下的想法與感受隨時躍然紙上的藝術家。

葉永青《山、手帖之一》, 宣紙、手繪, 72×76.5cm, 2014年

“遁”是中國古代法術的一種, 是一個借由某種媒介而消逝, 進而獲得自由的方式。 葉永青的遁法正是在各種各樣的紙上實現的。

“紙遁”的英文名稱“Paper Chase” , 來自一個14世紀的英國遊戲。 人們在鄉間奔走, 尋找用紙留下的提示, 每個提示都引向下一個目的地。 葉永青把此次展覽中的每一件作品視為通向自由的一個線索,

而“勞森伯格的禮物”不僅僅是一種歷史遺產, 更是把藝術與遊戲、生活和行走完美結合的精神啟迪。

葉永青《手帖之八》, 宣紙、手繪, 79×36cm, 2014年

本次參展作品既有“遁”法中那種“隱身”的神秘特徵, 又有“paper chase”中天真幽默的遊戲感。 其中, 關於“萬葉集”的部分作品, 是看似非常簡單的在紙上“圈圈點點”。 葉永青使用了“萬葉”這個題目,是想將它們與植物和大自然聯繫起來。

這種如葉子一般的特性正是葉永青想要尋找的:靜下心來仔細一看,每一筆都自有情態。他想要驗證,如果一直以這種最簡單的方式來表達,可以產生出多少不同的可能性。

葉永青《萬葉集·六》,宣紙彩墨,75×200cm,2015年

在葉永青的綜合材料拼貼作品中,運用了多種公共符號:紅叉、箭頭、格子,成為了他自己的手筆和語氣。紙袋作品系列,則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垃圾中信手撿拾創作的。紙袋本來是十分完整而鮮明的商業設計,而在商品被取出之後,其社會功能就結束了,但是它表面的圖像還完好存在。

葉永青《石頭記》,綜合材料,20.8×29.5cm,2016年

解構和破壞這種目的鮮明的商業圖像,則是一種有趣的遊戲。悖論在於,另一個紙袋通過再次創作被“設計”出來了。

葉永青《手帖之十二》,宣紙、手繪,79×36cm,2014年

《時尚芭莎》藝術部獨家專訪藝術家葉永青,從勞森伯格談起,暢聊由紙帶來的藝術緣分。

芭莎:藝術家勞森伯格對你影響很大,是嗎?

葉永青:勞森伯格是一位在我早年藝術生涯中,對我影響非常深遠的藝術家。他早年來中國美術館辦展覽時,我才剛剛留校(四川美院)任教,大約是在1985年。那時正是我精神世界特別困頓與錯亂的時候,每天很壓抑、孤獨。對於我來說,那時最重要的經歷就是西方藝術來到中國,當時中國觀眾能看到西方藝術的機會並不多。

葉永青《囚之書》,綜合材料,20.8×29.5cm,2016年

對於勞森伯格是誰,當時並沒多少人知道,因為過往我們接觸最多的還是從西方古典主義到印象派,再到現代主義的藝術。對於西方當代藝術,當時的中國觀眾是如沐春風。那時,我對於當代藝術還沒太多感受的機會,所以聽到勞森伯格要來辦展覽的消息時非常期待,後來一個人到了北京。

葉永青《我記得你愛我,或者是我記反了》,綜合材料,41.6×29.5cm,2016年

芭莎:當時勞森伯格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有哪些與眾不同?

葉永青:那是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一位西方當代藝術家作品展,對於當時的中國當代藝術引起很大轟動。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就去了展廳,當時我背了一個雙肩包,包裡有一本書,赫伯特·裡德的《現代繪畫簡史》,是我當初對整個西方藝術知識的獲取來源和藝術帳單,我的精神食糧;另外包裡有一瓶水和一個麵包,是我一天的糧食。

葉永青《地中海·龐貝》,綜合材料,143×75cm,2017年

當時我一進門就看到勞森伯格,他身邊有4名保鏢。我從沒見過藝術家是這樣的,像一位明星,周圍的人們前撲後擁,頓時就很崇拜。後來我和夥伴上去搭話,勞森伯格說他原本帶了8名保鏢,但這次展覽花了他很多錢,所以他辭去了4名。

要知道,中國美術館從前的布展方式都是玻璃櫥窗,以及專門的掛畫線,從來沒有一張作品是可以在牆上打洞的,更何況勞森伯格還有很多作品需要懸掛在空中。所以說,勞森伯格把所有這一切都改變了。之所以他實現了這些改變,是因為他另外付了很多損耗的費用,勞森伯格每在牆上打一個洞就對應支付美術館多少錢,這也是中國美術館第一次因為一個展覽賺到了錢。所以,展覽最終呈現的效果是十分轟動的,當時給我的震撼很大,那是我與他的第一次邂逅。

葉永青《勞申伯的禮物》,綜合材料,150×70cm,2016年

芭莎:“勞森伯格的禮物”指的是什麼?

葉永青:勞森伯格給了我不止一件禮物。首先,在1985年我到北京的幾天裡,我連續每天都去看展。除了第一天之外,我又遇到勞森伯格兩次,後來他贈予我一本畫冊和一張簽名版畫,這是他送給我的其中兩件珍貴禮物。

勞森伯格那次展覽對於當時的中國藝術完全是一種擊垮性質的衝擊,對於我早年的藝術創作也是一次起承轉合的機遇,那次經歷對於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看勞森伯格的展覽,我才發現其實藝術就在身邊、就在當下。勞森伯格說,“藝術就如同你在房間窗子望出去的,它就離你那麼近。”所以,這才是更深層次意義上的‘勞森伯格的禮物’,對我來說是一個終身的禮物。他還有一句話,“要將有趣置於一切之上,人生是為了有趣。”如此醍醐灌頂的觀點,把我從對藝術的無邊夢幻中拉了回來。

葉永青《勞申伯的禮物》,綜合材料,150×70cm,2016年

芭莎:在何時你接觸到了勞森伯格曾經在中國定制的特殊紙張?

葉永青:在勞森伯格來中國的很多年以後,我才遇到了他曾在中國定制的這些紙,大概是2005年左右。勞森伯格當年專門到安徽,尋找造宣紙的工坊定制這些紙。這個縣城的工坊專門為他製作了10萬張,他自己用了2-3萬多張,剩下的紙就留在了中國。

葉永青《萬葉集之三》,宣紙、彩墨,143.5×76.5cm,2014年

葉永青《萬葉集·三》,宣紙彩墨,75×200cm,2015年

芭莎:這種紙有什麼特殊性?

葉永青:這個紙的特點在於非常適合畫厚重的顏色,大約需要3張普通的安徽紙才能做這樣一張,所以它不僅工藝是特殊的,並且價格也比較高。所以後來剩下的紙很多都沒有賣出去,就一直留了下來。後來,我自己買加上他們送給我,到現在很大一部分都在我這裡了。

葉永青《萬葉集·二》,宣紙彩墨,75×200cm,2015年

葉永青《萬葉集·四》,宣紙彩墨,75×200cm,2015年

芭莎:多年來,你一直在收藏世界各地的紙,你怎麼看待紙?

葉永青:中國古代的文人也很愛紙,紙給人一種舒適感。我也一直喜歡紙,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陸陸續續收藏了很多種,走到任何地方只要有紙就會買下。比如在老撾當地的紙作坊買了紙背回來,還有到柬埔寨、泰國清邁、韓國、日本、法國和英國都收藏過當地的紙張。紙很簡單,我們常說紙如美人,只要跟它在一起就是一種很好的關係。我是一個喜歡到處走動的藝術家,追求自由的狀態,紙張能給我這樣的自由,它是方便攜帶的材料。

葉永青《手帖之九》,宣紙、手繪,79×36cm,2014年

芭莎:這麼多的收藏中,你最常用或喜愛的是哪款?

葉永青:我從90年代起,畫了大量紙上以及絲綢上的作品。我最多使用的是麗江的東巴紙,這是一種用來抄寫東八經的手工紙,我在倫敦的很多年中也都使用東巴紙。

葉永青《地中海·蘇維斯》,綜合材料,143×75cm,2017年

芭莎:這次展覽你將現場創作一件作品,這其中有哪些思考?

葉永青:我畫畫很少選擇地方,在哪裡都可以,我創作的空間也很少非常“專業”,基本上無論哪裡只要有個容身之地就行。我不太受到創作環境的影響,即使有人的狀態下,我還是能夠創作。

葉永青《山、手帖之四》,宣紙、手繪,72×76.5cm,2014年

這次現場創作的內容我沒有預設,我覺得過程會有意思。我前陣子親自去展覽空間看過,發現從我這出發,可以先騎個共用單車到地鐵站,然後換乘兩次地鐵到達展廳去創作。我沒有這種經歷,所以很期待像“上班打卡”似的去完成這次現場的創作。我想試試以一種新的方式,不在畫室而是換成展廳,在一個開放的空間中創作,讓我感覺新鮮。

葉永青《手帖之七》,宣紙、手繪,79×36cm,2014年

芭莎:你在北京的工作室也位於一座辦公樓裡,很與眾不同,這是怎麼考慮的?

葉永青:在北京,我們慢慢被體制包裹,慢慢變成了藝術系統的一員。我為什麼更願意到辦公室創作,是因為有人氣,周圍都是來上班的年輕人,這裡有不一樣的東西。假如每天去一個藝術區的工作室,和其他藝術家為下一個展覽忙碌,會讓我感覺在一種狹窄的管道之中。如果我能從這樣的關係中出來的話,就有意思多了。

葉永青《地中海·羅馬》,綜合材料,143×75cm,2017年

芭莎:“紙遁”有怎樣的含義?

葉永青:用紙畫畫這幾十年裡我還有點心得,這種創作方式讓我感到舒適和輕鬆。這次的展覽名字也是我起的,其中一個詞是“紙遁”,可以理解為一種消失。“遁”是一個動詞、一種術,也是一種方法。我仿佛一直都在尋找和探索動詞的意義,我也更關注動詞,它更接近於藝術的本質。因為藝術就是不斷發生的、身邊的、離我們最近的東西,“遁”也是一個動詞,一種行為。

葉永青《萬葉集之一》,宣紙、彩墨,143.5×76.5cm,2014年

葉永青《手稿》,綜合材料,20.8×29.5cm,2016年

芭莎:你習慣邊走邊塗畫,並常以“鳥”為獨特的符號,“鳥”對你來講是什麼?

葉永青:實際上,鳥是讓我輕鬆的東西,是一個習慣於借用的元素。其實它也可以是任何其他,比如一株松樹或一條魚,它們本身沒有太多的實質意義,反而是在各種元素之間建立新的聯繫,帶來了所謂的意義和內容。例如一隻鳥在籠子裡、一隻鳥在天空中,它們有各自的內容。所以,重要的是藝術家創作出的新聯繫,意義在那裡。

葉永青《山、手帖之三》,宣紙、手繪,72×76.5cm,2014年

葉永青《手帖之五》,宣紙、手繪,79×36cm,2014年

芭莎:在你的文集中,提到一個關於“射箭畫鳥”的故事。故事說,“一人射箭,先畫一隻鳥來射,未中;把鳥畫大,仍未中;就先射箭,後畫鳥,果然百發百中。”對你有什麼啟發?

葉永青:這則故事充滿了智慧,對我啟發很大。我們曾經處於人生的上半場,更多是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就像故事中的前者。年輕人都習慣尋找做事的目標,總帶有目的性。然而,當我們進入了人生的下半場,就會發現所謂的目標實際上是自己預設的,是強加給自己的。所以這個故事一下子讓我釋懷了、放鬆了,輕裝上陣。

葉永青《晚霞》,綜合材料,20.8×29.5cm,2016年

葉永青《手稿》,綜合材料,20.8×29.5cm,2016年

芭莎:這次展出的作品有80多件,主要是你的哪些作品?

葉永青:我覺得人就是通過這些東西存在的,也是通過這些東西在保持自己的感覺。

葉永青《萬葉集之四》,宣紙、彩墨,143.5×76.5cm,2014年

葉永青《越過山丘》,綜合材料,20.8×29.5cm,2016年

芭莎:這幾年的行走中你喜愛哪裡?接下來會更多創作什麼樣的作品?

葉永青:這幾年我在畫冊頁,也是由於便於隨身攜帶,符合我四處行走的創作方式。這幾年間,我的足跡到了大理、清邁等地,現在我在清邁有個小工作室,是一個小小的居家空間,能創作的也是紙上作品以及冊頁。我在清邁的工作室(家)裡創作時喜歡在陽臺上,這裡有著獨特的陽臺文化,這樣輕鬆的材料與環境最能讓我感到自由和舒適。

葉永青《山、手帖之二》,宣紙、手繪,72×76.5cm,2014年

精彩回顧:

他是殺馬特鼻祖、視覺之王,被黑暗孕育的藝術之子!

清明節,小心鬼神出沒......

他是中國錄影藝術之父,他說:藝術是一場賭博,要輸得起!

葉永青使用了“萬葉”這個題目,是想將它們與植物和大自然聯繫起來。

這種如葉子一般的特性正是葉永青想要尋找的:靜下心來仔細一看,每一筆都自有情態。他想要驗證,如果一直以這種最簡單的方式來表達,可以產生出多少不同的可能性。

葉永青《萬葉集·六》,宣紙彩墨,75×200cm,2015年

在葉永青的綜合材料拼貼作品中,運用了多種公共符號:紅叉、箭頭、格子,成為了他自己的手筆和語氣。紙袋作品系列,則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垃圾中信手撿拾創作的。紙袋本來是十分完整而鮮明的商業設計,而在商品被取出之後,其社會功能就結束了,但是它表面的圖像還完好存在。

葉永青《石頭記》,綜合材料,20.8×29.5cm,2016年

解構和破壞這種目的鮮明的商業圖像,則是一種有趣的遊戲。悖論在於,另一個紙袋通過再次創作被“設計”出來了。

葉永青《手帖之十二》,宣紙、手繪,79×36cm,2014年

《時尚芭莎》藝術部獨家專訪藝術家葉永青,從勞森伯格談起,暢聊由紙帶來的藝術緣分。

芭莎:藝術家勞森伯格對你影響很大,是嗎?

葉永青:勞森伯格是一位在我早年藝術生涯中,對我影響非常深遠的藝術家。他早年來中國美術館辦展覽時,我才剛剛留校(四川美院)任教,大約是在1985年。那時正是我精神世界特別困頓與錯亂的時候,每天很壓抑、孤獨。對於我來說,那時最重要的經歷就是西方藝術來到中國,當時中國觀眾能看到西方藝術的機會並不多。

葉永青《囚之書》,綜合材料,20.8×29.5cm,2016年

對於勞森伯格是誰,當時並沒多少人知道,因為過往我們接觸最多的還是從西方古典主義到印象派,再到現代主義的藝術。對於西方當代藝術,當時的中國觀眾是如沐春風。那時,我對於當代藝術還沒太多感受的機會,所以聽到勞森伯格要來辦展覽的消息時非常期待,後來一個人到了北京。

葉永青《我記得你愛我,或者是我記反了》,綜合材料,41.6×29.5cm,2016年

芭莎:當時勞森伯格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有哪些與眾不同?

葉永青:那是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一位西方當代藝術家作品展,對於當時的中國當代藝術引起很大轟動。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就去了展廳,當時我背了一個雙肩包,包裡有一本書,赫伯特·裡德的《現代繪畫簡史》,是我當初對整個西方藝術知識的獲取來源和藝術帳單,我的精神食糧;另外包裡有一瓶水和一個麵包,是我一天的糧食。

葉永青《地中海·龐貝》,綜合材料,143×75cm,2017年

當時我一進門就看到勞森伯格,他身邊有4名保鏢。我從沒見過藝術家是這樣的,像一位明星,周圍的人們前撲後擁,頓時就很崇拜。後來我和夥伴上去搭話,勞森伯格說他原本帶了8名保鏢,但這次展覽花了他很多錢,所以他辭去了4名。

要知道,中國美術館從前的布展方式都是玻璃櫥窗,以及專門的掛畫線,從來沒有一張作品是可以在牆上打洞的,更何況勞森伯格還有很多作品需要懸掛在空中。所以說,勞森伯格把所有這一切都改變了。之所以他實現了這些改變,是因為他另外付了很多損耗的費用,勞森伯格每在牆上打一個洞就對應支付美術館多少錢,這也是中國美術館第一次因為一個展覽賺到了錢。所以,展覽最終呈現的效果是十分轟動的,當時給我的震撼很大,那是我與他的第一次邂逅。

葉永青《勞申伯的禮物》,綜合材料,150×70cm,2016年

芭莎:“勞森伯格的禮物”指的是什麼?

葉永青:勞森伯格給了我不止一件禮物。首先,在1985年我到北京的幾天裡,我連續每天都去看展。除了第一天之外,我又遇到勞森伯格兩次,後來他贈予我一本畫冊和一張簽名版畫,這是他送給我的其中兩件珍貴禮物。

勞森伯格那次展覽對於當時的中國藝術完全是一種擊垮性質的衝擊,對於我早年的藝術創作也是一次起承轉合的機遇,那次經歷對於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看勞森伯格的展覽,我才發現其實藝術就在身邊、就在當下。勞森伯格說,“藝術就如同你在房間窗子望出去的,它就離你那麼近。”所以,這才是更深層次意義上的‘勞森伯格的禮物’,對我來說是一個終身的禮物。他還有一句話,“要將有趣置於一切之上,人生是為了有趣。”如此醍醐灌頂的觀點,把我從對藝術的無邊夢幻中拉了回來。

葉永青《勞申伯的禮物》,綜合材料,150×70cm,2016年

芭莎:在何時你接觸到了勞森伯格曾經在中國定制的特殊紙張?

葉永青:在勞森伯格來中國的很多年以後,我才遇到了他曾在中國定制的這些紙,大概是2005年左右。勞森伯格當年專門到安徽,尋找造宣紙的工坊定制這些紙。這個縣城的工坊專門為他製作了10萬張,他自己用了2-3萬多張,剩下的紙就留在了中國。

葉永青《萬葉集之三》,宣紙、彩墨,143.5×76.5cm,2014年

葉永青《萬葉集·三》,宣紙彩墨,75×200cm,2015年

芭莎:這種紙有什麼特殊性?

葉永青:這個紙的特點在於非常適合畫厚重的顏色,大約需要3張普通的安徽紙才能做這樣一張,所以它不僅工藝是特殊的,並且價格也比較高。所以後來剩下的紙很多都沒有賣出去,就一直留了下來。後來,我自己買加上他們送給我,到現在很大一部分都在我這裡了。

葉永青《萬葉集·二》,宣紙彩墨,75×200cm,2015年

葉永青《萬葉集·四》,宣紙彩墨,75×200cm,2015年

芭莎:多年來,你一直在收藏世界各地的紙,你怎麼看待紙?

葉永青:中國古代的文人也很愛紙,紙給人一種舒適感。我也一直喜歡紙,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陸陸續續收藏了很多種,走到任何地方只要有紙就會買下。比如在老撾當地的紙作坊買了紙背回來,還有到柬埔寨、泰國清邁、韓國、日本、法國和英國都收藏過當地的紙張。紙很簡單,我們常說紙如美人,只要跟它在一起就是一種很好的關係。我是一個喜歡到處走動的藝術家,追求自由的狀態,紙張能給我這樣的自由,它是方便攜帶的材料。

葉永青《手帖之九》,宣紙、手繪,79×36cm,2014年

芭莎:這麼多的收藏中,你最常用或喜愛的是哪款?

葉永青:我從90年代起,畫了大量紙上以及絲綢上的作品。我最多使用的是麗江的東巴紙,這是一種用來抄寫東八經的手工紙,我在倫敦的很多年中也都使用東巴紙。

葉永青《地中海·蘇維斯》,綜合材料,143×75cm,2017年

芭莎:這次展覽你將現場創作一件作品,這其中有哪些思考?

葉永青:我畫畫很少選擇地方,在哪裡都可以,我創作的空間也很少非常“專業”,基本上無論哪裡只要有個容身之地就行。我不太受到創作環境的影響,即使有人的狀態下,我還是能夠創作。

葉永青《山、手帖之四》,宣紙、手繪,72×76.5cm,2014年

這次現場創作的內容我沒有預設,我覺得過程會有意思。我前陣子親自去展覽空間看過,發現從我這出發,可以先騎個共用單車到地鐵站,然後換乘兩次地鐵到達展廳去創作。我沒有這種經歷,所以很期待像“上班打卡”似的去完成這次現場的創作。我想試試以一種新的方式,不在畫室而是換成展廳,在一個開放的空間中創作,讓我感覺新鮮。

葉永青《手帖之七》,宣紙、手繪,79×36cm,2014年

芭莎:你在北京的工作室也位於一座辦公樓裡,很與眾不同,這是怎麼考慮的?

葉永青:在北京,我們慢慢被體制包裹,慢慢變成了藝術系統的一員。我為什麼更願意到辦公室創作,是因為有人氣,周圍都是來上班的年輕人,這裡有不一樣的東西。假如每天去一個藝術區的工作室,和其他藝術家為下一個展覽忙碌,會讓我感覺在一種狹窄的管道之中。如果我能從這樣的關係中出來的話,就有意思多了。

葉永青《地中海·羅馬》,綜合材料,143×75cm,2017年

芭莎:“紙遁”有怎樣的含義?

葉永青:用紙畫畫這幾十年裡我還有點心得,這種創作方式讓我感到舒適和輕鬆。這次的展覽名字也是我起的,其中一個詞是“紙遁”,可以理解為一種消失。“遁”是一個動詞、一種術,也是一種方法。我仿佛一直都在尋找和探索動詞的意義,我也更關注動詞,它更接近於藝術的本質。因為藝術就是不斷發生的、身邊的、離我們最近的東西,“遁”也是一個動詞,一種行為。

葉永青《萬葉集之一》,宣紙、彩墨,143.5×76.5cm,2014年

葉永青《手稿》,綜合材料,20.8×29.5cm,2016年

芭莎:你習慣邊走邊塗畫,並常以“鳥”為獨特的符號,“鳥”對你來講是什麼?

葉永青:實際上,鳥是讓我輕鬆的東西,是一個習慣於借用的元素。其實它也可以是任何其他,比如一株松樹或一條魚,它們本身沒有太多的實質意義,反而是在各種元素之間建立新的聯繫,帶來了所謂的意義和內容。例如一隻鳥在籠子裡、一隻鳥在天空中,它們有各自的內容。所以,重要的是藝術家創作出的新聯繫,意義在那裡。

葉永青《山、手帖之三》,宣紙、手繪,72×76.5cm,2014年

葉永青《手帖之五》,宣紙、手繪,79×36cm,2014年

芭莎:在你的文集中,提到一個關於“射箭畫鳥”的故事。故事說,“一人射箭,先畫一隻鳥來射,未中;把鳥畫大,仍未中;就先射箭,後畫鳥,果然百發百中。”對你有什麼啟發?

葉永青:這則故事充滿了智慧,對我啟發很大。我們曾經處於人生的上半場,更多是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就像故事中的前者。年輕人都習慣尋找做事的目標,總帶有目的性。然而,當我們進入了人生的下半場,就會發現所謂的目標實際上是自己預設的,是強加給自己的。所以這個故事一下子讓我釋懷了、放鬆了,輕裝上陣。

葉永青《晚霞》,綜合材料,20.8×29.5cm,2016年

葉永青《手稿》,綜合材料,20.8×29.5cm,2016年

芭莎:這次展出的作品有80多件,主要是你的哪些作品?

葉永青:我覺得人就是通過這些東西存在的,也是通過這些東西在保持自己的感覺。

葉永青《萬葉集之四》,宣紙、彩墨,143.5×76.5cm,2014年

葉永青《越過山丘》,綜合材料,20.8×29.5cm,2016年

芭莎:這幾年的行走中你喜愛哪裡?接下來會更多創作什麼樣的作品?

葉永青:這幾年我在畫冊頁,也是由於便於隨身攜帶,符合我四處行走的創作方式。這幾年間,我的足跡到了大理、清邁等地,現在我在清邁有個小工作室,是一個小小的居家空間,能創作的也是紙上作品以及冊頁。我在清邁的工作室(家)裡創作時喜歡在陽臺上,這裡有著獨特的陽臺文化,這樣輕鬆的材料與環境最能讓我感到自由和舒適。

葉永青《山、手帖之二》,宣紙、手繪,72×76.5cm,2014年

精彩回顧:

他是殺馬特鼻祖、視覺之王,被黑暗孕育的藝術之子!

清明節,小心鬼神出沒......

他是中國錄影藝術之父,他說:藝術是一場賭博,要輸得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