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它是南京現存較完整且最長明清老街,如今只剩下街尾巴

趙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裡面的東門老街, 其實就是南京市浦口區的左所大街, 因這裡是明清浦口城東門所在地, 故民間有“東門老街”一說。 左所大街是南京江北地區、甚至是南京現存較完整、最長的一條明清歷史老街;不過, 這條老街現在已經被拆了一半還多, 只剩下街頭尾巴了。 圖為左所大街明城牆殘存, 旁邊立了一塊“浦口明城牆遺址”不可移動文物碑文, 被一片荒蕪的秋草包圍著;一位老人說, 小時候馬路對面是明城牆, 現在不見了

沿著嶄新的大馬路, 能看到荒蕪中還有一片居民區;它們是左所大街剩餘的一部分,

路人遠遠地就能看見翻新的牆上掛著臘味, 好生親切。 雖然牆體翻新了, 不過它們還是處於荒蕪中, 在不遠的將來, 它們可能被周圍的施工、新樓漸漸包圍。 一位中年婦女熱情地介紹, 她說以前左所大街好長的, 現在看到的都是剩下的不多部分了, 有些有名的老房子還在, 不過年久失修, 有部分已經岌岌可危了。

走進左所大街剩餘的部分, 可以輕易地發現這裡比較簡單的市井生活和電影裡關於過去的場景。 臘腸掛在屋簷下, 門鋪照常做生意, 大姐說, 商行、糧行、貨棧、錢莊、酒樓、布店、油坊比過去少多了, 以前這些街上都能看到, 小時候經常給家裡買米買酒, 散裝的米酒…她說著, 意猶未盡。

走進左所大街剩餘的部分,

可以輕易地發現這裡比較簡單的市井生活和電影裡關於過去的場景。 臘腸掛在屋簷下, 門鋪照常做生意, 大姐說, 商行、糧行、貨棧、錢莊、酒樓、布店、油坊比過去少多了, 以前這些街上都能看到, 小時候經常給家裡買米買酒, 散裝的米酒…她說著, 意猶未盡。

從這裡往西, 左所大街已經不存在了;從這裡往東, 是左所大街僅剩下的部分。 走進去, 大部分門鋪已經關門了, 偶爾看到一些百貨小商店、理髮店、補鞋修鞋店、旅館等, 傳統的商行、糧行、貨棧已經看不到了, 大概都搬出去了。

這裡的門口依舊掛著燈籠, 是多少老人不可多得的小時候記憶。 從燈籠往裡望去, 是古代的巷裡巷, 層層遞進, 別有洞天。 如果仔細聽,

可以聽見內裡的聲音, 好生細緻。

聽說這是超過200年的房子, 因為年久失修, 房屋已經岌岌可危了。 當地部門對此進行了搶救, 現在正處於維修期間, 外面被掛滿了鋼架和鐵絲網, 看得出來需要一番功夫來保護。

有些門口的門牌是新的, 但是門檻和門楣掛滿了電線, 盤根錯節, 好些歷史感。 不過, 因為有人住, 經常打掃的緣故, 門口還是很乾淨的。

這些巷子是以前的, 非常窄;居民開著電動車、單車經過, 還得互相讓道, 只許一個人先過。 外人一眼望去, 有種深邃的感覺。

圖為巷裡巷, 裡內裡, 層層遞進, 好幾戶人家。

圖為左所大街一號, 是個縫紉店, 路過的時候, 老人正在縫補鞋子, 戴著老花鏡, 好不認真!

圖為酒坊, 但是似乎已經不產酒了,

酒缸也生起了灰塵。

這是建於清末的六角井。 原來是在東門左所街124號院內, 相傳為糧商金萬富祖傳的水井, 有青石質井欄, 雕刻竹子、菊花、蘭花等, 線條清晰逼真, 堪稱經典。

這是左所大街往西, 也是原來的主要街道所在地, 現在進入了拆、施進行時, 住戶幾乎都搬走了。

這是吳武狀公祠, 當地人喜歡把它稱為“老吳祠堂”, 好生親切。

這裡有些人家還在燒煤, 拉著三輪車, 把煤炭一個個搬到屋裡去, 有些費勁兒。

左所大街片區一瞥。

我們相信這裡總會有喜慶的新面貌出現, 期待保存歷史文物同時, 美好發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