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國資大混改時代正開啟 綠地成多元擴張樣本

中華建設網訊 國資混改正加速。 近期, 天津共推出涉及40多家集團、194個項目的混改計畫, 預計引資1100億元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7年是國資混改元年, 一旦第三批混改試點有望在年底前明確, 地方國企也將被首次納入混改試點範圍。 此前已有業內人士指出, 在“管資本”的大背景下, 預計未來混改、優質資產證券化將加速, 同時國資委的管理模式也將加速向“基金化”轉變, 大混改時代正在開啟。

房地產企業也正在此尋找機遇。 綠地集團早在2016年就以混改方式借殼金豐控股實現整體上市。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指出,

對房地產領域的國企來說, 混改的核心內容是土地資源何去何從。 從實際情況看, 很多企業擁有大量工業用地, 要加快混改, 就必須對此類土地的未來利用重新調整, 包括土地作價入股、土地讓政府重新回購等。 建議後續部分國企類型的地產企業, 可在發展租賃市場等方面著眼考慮, 這有利於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

混合所有制改革成重要突破口

招商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 國企改革的歷史演化大致過程為:2013-2014年政策探索期, 地方先行先試。 事件性衝擊較多, 市場預期和情緒高漲;2015-2016年頂層設計成型期。 在混改和員工持股方面, 採取了較之前審慎的態度, 市場預期逐步降低, 主要靠博弈來引領行情;2017年開始,

國資混改進入政策落地階段, 主題再次步入高潮期。

該機構指出, 上海和穗深是國企改革比較有代表性的地區。 上海市國企改革目前工作重心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

按照2016年的資料, 上海市地方國企營收3.1萬億元, 利潤總額3058億元, 資產總額16.8萬億元, 在全國省市和計畫單列市中均排名首位。 上海國資亦是僅次於央企的第二大國資系統。 自2013年12月17日, 上海市政府公佈“國資國企改革20條”以來, 上海擔當著地方國資國企改革的“排頭兵”角色。

綜合梳理得知, 目前, 上海房產國企上市的有15家, 其中實際控制人為上海市國資委的7家、浦東新區國資委的4家、靜安區國資委的2家, 以及嘉定區國資委、崇明區國資委各1家。

具體來說, 上海市國資委旗下包含光明地產、城投控股、上實發展、中華企業、上海臨港、華鑫股份、綠地控股。 浦東新區國資管轄, 陸家嘴、張江高科、浦東金橋、外高橋。 西藏城投和市北高新歸屬于靜安區國資委旗下。 剩下的嘉寶集團和亞通股份分別隸屬嘉定區國資委和崇明區國資委。

不過, 15家之間的對比差異明顯。 從總資產上排列, 綠地控股、陸家嘴和光明地產佔據前三位元(因部分企業未公佈2016年年報, 全文按照2015年年報資料為基準, 下同), 其中綠地控股總資產為6004.4億元絕對領先, 其餘兩家為524.5億元和499.2億元。 亞通股份最小, 僅為25.1億元, 是綠地控股的0.42%。

在營業收入上, 前三名分別為2072.6億元的綠地控股、123.9億元的光明地產、79.8億元的城投控股。

淨利率的指標上, 中華企業-24.9億元排名最末, 綠地控股、城投控股和陸家嘴分別以73.8億元、36.1億元和19億元位列前三。

值得一提的是, 在業務構成中, 15家房企不少不以地產為絕對單一業務領域。 一部分房企除了傳統的租賃業務、酒店業務外, 涉獵的產業領域多樣。 例如, 綠地控股還包含了大消費和金融業務, 光明地產則以“物流+房產”開發雙輪驅動, 外高橋方面則涉獵了物流、製造業和進出口貿易, 通信服務在張江高科中佔據了一定的比重, 而市北高新、張江高科和上海臨港三家以園區開發為主要業務領域。

民企機會增多

梳理近年案例可見, 上海推進混合所有制是以發展公眾公司為實現形式, 主要有公司制股份改革、開放性市場化雙向聯合重組、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三個途徑。

而“開放性市場化雙向聯合重組”聚焦產業鏈、價值鏈, 從國有經濟、非公經濟兩個方面, 進一步加大開放性市場化雙向聯合重組的力度, 這成為了民企的機會。

其中案例如複星集團。 在12月1日舉行的“2017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天津峰會”上, 複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透露, 集團過往20年間參與了35個混改專案, 其中在資本市場上市的企業達10家。

近期也有一例。 12月6日, 複星集團重組豫園股份方案獲股東大會高票通過。 早在2002年, 複星就參與了豫園股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郭廣昌透露, 豫園在重組後將成為複星“大快樂”領域的旗艦。 其認為, 豫園能通過此次資產重組實現產業運營加產業投資雙重驅動。

郭廣昌強調,複星一直秉承在改制過程中應該保持透明和規範,確保國有資產不會被流失;另外就是以結果導向,最後衡量的標準要做到員工、政府、企業、管理團隊四方滿意,實現各方共贏。

郭廣昌舉例稱,此前複星參與國藥改革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引入市場化管理體制,實現員工的晉升機制改革,讓公司運營和人才得到充分保障;其次,複星幫助國藥明確了未來發展定位,並梳理更新了發展戰略。作為複星大健康領域中線下觸達C端的重要管道,國藥控股未來要成為複星萬億大健康平臺的重要一塊。

南京鋼鐵是複星2003年參加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家地方國企,在混改後複星做了幾件事:幫助南鋼對接資本市場,通過拓寬銀企合作,提升評級、發行債券等方式形成資本生態體系;在前幾年,複星通過資金的賦能幫助南鋼度過困難,還堅持進行科技投入、生產線的改造投入。

綠地多元擴張樣本

作為較早實施國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特大型企業集團,綠地集團積極參與國資國企混改也十分活躍。

最近一次便是9月26日,綠地控股(600606.SH)與西安市國資委就投資控股西安建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建工)簽署協定,正式參與其混合所有制改革。綠地共計投資10.7億元,以增資擴股方式收購西安建工66%股權並實現控股。此舉令綠地的“大基建”戰略在中西部開始佈局。

據悉,綠地集團將為西安建工注入靈活高效的經營理念和全球配置的資源,在品牌、房地產開發、資金及管理方面予以支援,並優化其管理體系及商業模式。

在“大基建”板塊,除地鐵業務外,綠地將加大城市重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以“投資+施工”模式,拓展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施工,不斷創新經營模式、增強市場拓展能力、擴大業務規模。

“隨著‘大基建’不斷提質增效,與房地產主業的協同優勢也將充分體現。” 綠地集團董事長、總裁張玉良表示。

張玉良稱,綠地集團擁有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成熟經驗和操作能力,近年來已推動寶鋼建設、濟南大開發集團、貴州建工、江蘇省建等大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均取得積極發展成效。

2015年6月,綠地集團參與貴州建工混改,通過增資擴股和員工持股兩步,最終使貴州建工股權結構變更為:綠地集團持股51%,貴州省國資委持股30%,管理層及核心員工持股19%,形成國有資本、社會資本、管理團隊多元持股體制。

混改後,貴州建工發展加速。2016年上半年改革一周年,貴州建工實現營業收入186.48億元,同比增長42.9%;實現利潤總額2.22億元,同比增長64.4%;新簽合同金額395.2億元,同比增長28.1%。

綠地集團參與江蘇省建混改後,同樣實現了快速發展。今年前三季度在北京、南京等地中標一批新項目共計515億元同比增長200%,實現經營收入166億元、利潤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9%和68%,在手施工面積達2000萬平方米。同時還在 “一帶一路”海外市場、PPP業務、相關資本平臺運作等方面進展順利,並助力推動建築工業化發展。

綠地集團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綠地參與混改主要邏輯可以概括為:順應政策導向,複製綠地模式;著眼企業發展,實施增量改制;上下改革聯動,混改與員工持股相結合;圍繞戰略主線,注重產業協同。

嚴躍進指出,對於綠地的混改模式來說,背後核心是要防範任何一方持股者佔有絕對控股地位。從實際情況看,綠地控股大股東格林蘭實際代表了企業管理層和員工的持股利益,其持股比例是不斷面臨稀釋的,但最後得到穩定。相對來說,上海國資背後的持股比例有所下調,這樣也是為了讓更多機構投資者介入持股的過程。綠地控股本身的混改案例,對於具體業務似乎變動的動靜不是很大,未來綠地在類似金融、消費等領域預計依然會有新的投資機會。

郭廣昌強調,複星一直秉承在改制過程中應該保持透明和規範,確保國有資產不會被流失;另外就是以結果導向,最後衡量的標準要做到員工、政府、企業、管理團隊四方滿意,實現各方共贏。

郭廣昌舉例稱,此前複星參與國藥改革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引入市場化管理體制,實現員工的晉升機制改革,讓公司運營和人才得到充分保障;其次,複星幫助國藥明確了未來發展定位,並梳理更新了發展戰略。作為複星大健康領域中線下觸達C端的重要管道,國藥控股未來要成為複星萬億大健康平臺的重要一塊。

南京鋼鐵是複星2003年參加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家地方國企,在混改後複星做了幾件事:幫助南鋼對接資本市場,通過拓寬銀企合作,提升評級、發行債券等方式形成資本生態體系;在前幾年,複星通過資金的賦能幫助南鋼度過困難,還堅持進行科技投入、生產線的改造投入。

綠地多元擴張樣本

作為較早實施國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特大型企業集團,綠地集團積極參與國資國企混改也十分活躍。

最近一次便是9月26日,綠地控股(600606.SH)與西安市國資委就投資控股西安建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建工)簽署協定,正式參與其混合所有制改革。綠地共計投資10.7億元,以增資擴股方式收購西安建工66%股權並實現控股。此舉令綠地的“大基建”戰略在中西部開始佈局。

據悉,綠地集團將為西安建工注入靈活高效的經營理念和全球配置的資源,在品牌、房地產開發、資金及管理方面予以支援,並優化其管理體系及商業模式。

在“大基建”板塊,除地鐵業務外,綠地將加大城市重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以“投資+施工”模式,拓展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施工,不斷創新經營模式、增強市場拓展能力、擴大業務規模。

“隨著‘大基建’不斷提質增效,與房地產主業的協同優勢也將充分體現。” 綠地集團董事長、總裁張玉良表示。

張玉良稱,綠地集團擁有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成熟經驗和操作能力,近年來已推動寶鋼建設、濟南大開發集團、貴州建工、江蘇省建等大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均取得積極發展成效。

2015年6月,綠地集團參與貴州建工混改,通過增資擴股和員工持股兩步,最終使貴州建工股權結構變更為:綠地集團持股51%,貴州省國資委持股30%,管理層及核心員工持股19%,形成國有資本、社會資本、管理團隊多元持股體制。

混改後,貴州建工發展加速。2016年上半年改革一周年,貴州建工實現營業收入186.48億元,同比增長42.9%;實現利潤總額2.22億元,同比增長64.4%;新簽合同金額395.2億元,同比增長28.1%。

綠地集團參與江蘇省建混改後,同樣實現了快速發展。今年前三季度在北京、南京等地中標一批新項目共計515億元同比增長200%,實現經營收入166億元、利潤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9%和68%,在手施工面積達2000萬平方米。同時還在 “一帶一路”海外市場、PPP業務、相關資本平臺運作等方面進展順利,並助力推動建築工業化發展。

綠地集團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綠地參與混改主要邏輯可以概括為:順應政策導向,複製綠地模式;著眼企業發展,實施增量改制;上下改革聯動,混改與員工持股相結合;圍繞戰略主線,注重產業協同。

嚴躍進指出,對於綠地的混改模式來說,背後核心是要防範任何一方持股者佔有絕對控股地位。從實際情況看,綠地控股大股東格林蘭實際代表了企業管理層和員工的持股利益,其持股比例是不斷面臨稀釋的,但最後得到穩定。相對來說,上海國資背後的持股比例有所下調,這樣也是為了讓更多機構投資者介入持股的過程。綠地控股本身的混改案例,對於具體業務似乎變動的動靜不是很大,未來綠地在類似金融、消費等領域預計依然會有新的投資機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