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博愛好者眼中的《國家寶藏》

作者:於奇赫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698篇原創首發文章

想必最近人們熱議最多的一檔關於古代文化的節目, 就是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國家寶藏》了。

節目播出前朋友圈中就曬出了九大博物館館長的照片, 我還與其中一位館長一起開過研討會, 所以對於這檔節目是有滿滿期待的。 但是由於最近自己事情太多, 以至於在寫稿子之前才熬夜看完節目。 在評價這檔節目時我必須要說一下我的專業背景:首先, 我本科是做平面設計的, 所以對舞臺的佈置比較關注;其次, 我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做了近三年的志願者講解員,

所以對於博物館有著很深的感情;最後, 我的碩士讀的是美術考古, 業餘時間研究博物館學, 特別注重社會學理論。 所以我對這檔節目的關注點可能與一般人不大一樣。

《國家寶藏》第一集從故宮博物院186萬余件館藏裡選取《千里江山圖》卷、各種釉彩大瓶和石鼓。 每件文物的敘事方式是讓守護人來到博物院實地參觀, 然後在舞臺現場用小短劇的形式演繹關於文物的歷史故事, 最後再由專業人士進行講解、演示文物的製作過程。 從節目安排來說, 這種對於文物的認知過程與觀眾參觀博物館時的認知過程一致, 但更為生動與有趣。

該如何用小短劇講述文物故事?如何佈置故事發生的現場?

都怪我學的東西太多, 所以看的時候覺得文物“前世今生”的環節漏洞百出。

| 李晨飾宋徽宗、宋徽宗畫像、明朝帝服

在由李晨主演的《千里江山圖》小短劇中, 宋徽宗的衣服明顯不符合宋代帝王的歷史形象。 看過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薰殿舊藏曆代帝后像的人, 可以明顯地發現宋朝皇帝都穿著紅色系的衣服, 且衣服上並沒有刺繡團龍紋圖案。 節目中李晨的著裝更接近清代的戲服, 若是把這個小短劇視為清代人演繹宋代君臣品評《千里江山圖》的場景就比較合適了。

其次, 蔡京為《千里江山圖》提拔的時候, 懸空寫字不是很正式, 應該放在案子上寫看起來雅致一些。 說到了毛筆, 舞臺畫案上懸掛的筆也並不是北宋的。

安徽北宋馬紹庭夫妻合葬墓曾出土很多文房用具, 北宋的毛筆製作的還是較為簡單的, 皇帝用的毛筆一定是在材質上較為講究, 形式上肯定和文具店裡幾十塊錢一隻的毛筆還是有差別的。

再有, 整個舞臺的佈置也像是清代的宮廷, 背景大螢幕上金燦燦的龍著實有點花哨, 家居在這裡就不談了, 但背景竟然還出現了明代的景泰藍熏爐……。

我的碩士論文做的是宋代藝術, 宋代對於金銀著實迷戀, 但是從宋代的器物、石刻、繪畫等藝術綜合來看應該是比較雅致且講究格調的。 馮天瑜在其《中華文化史》中說宋型文化“是一種相對封閉、內傾、色調淡雅的文化類型”。 所以宋徽宗的書房佈置應該符合宋代人的審美品位才是,

簡素並不一定意味著簡樸, 而是一種內斂的奢華。

然後我想講的是這個小短劇的故事敘事方式有些糾結, 宋徽宗把天才少年王希孟的絕世佳作賞給了嫉妒他才華的蔡京, 我到現在也沒明白這是為什麼, 故事情節安排的有點虐。

此外, 海報中宋徽宗拿的摺扇也明顯不對。 北宋《聽琴圖》中我們能看到文人都習慣用團扇, 宋代墓葬中也出土過4把漆柄團扇。 而折紙扇是日本平安時代的手工製造產品, 最初只有五根扇骨。 南宋《夢粱錄》記載都城杭州的炭橋河下有一家青篦扇鋪子, 也可能節目組是“基於史實合理虛構”宋徽宗得到日本的高端產品——摺扇, 自己在宮裡偷偷用也說不定。

最後, 節目中宋徽宗拿的是奏摺,

還是書籍, 或是經書, 一點都不清楚。 從唐末五代時起至宋元時期, 古代圖書裝幀形制主要是蝴蝶裝, 經折裝這種裝幀形式歷史上只在某一種特殊的書籍中得到局部的運用。

各位讀者, 不好意思, 挑了這麼多刺, 我真是個刺頭啊!

王凱守護的“各種釉色大瓶”故事情節用“穿越”的形式表現, 臺詞與時俱進, 十分有趣。 但是首先這個“各種釉色大瓶”的名字聽起來不大舒服, 比較口語化, 聽起來感覺這個瓶子的釉色有點亂。 這件無與倫比的瓷器在乾隆年間也是被皇帝喚為“各種釉色大瓶”嗎?是不是叫做“多釉色乾隆粉彩大瓶”或“乾隆禦窯多色釉大瓶”更好一些?

節目中又稱這件瓷器為“瓷母”, 以突顯這件器物在陶瓷史上的地位。 但是2014年美國波士頓SKINNER拍賣會也拍賣過一個十分相似的瓶子, 如果這件瓶子是假的,那麼說明後世的燒造技術已經達到了乾隆時期的燒造水準;如果這件瓶子是真的,那麼故宮博物院的“瓷母”還有一個姐姐或是妹妹了。節目中我們也能看到演員太過緊張連臺詞也穿越了……

乾隆:“我要做一個集歷代大成的瓷器。”

王羲之:“什麼瓷瓶?”

其次,唐英最後呈給乾隆“各種釉色大瓶”的畫稿竟然是畫在奏摺上的?這有點不科學。清宮中現在還收藏著100多年前慈禧御用畫師繆素筠為慈禧繪製的、以“大雅齋”命名的瓷器小樣,這些小樣可以告訴我們清代御用瓷器畫稿究竟是什麼樣子的。高86.4釐米、花紋如此複雜的大瓶畫在了清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書上,這個畫工也是有點跨界合作了吧。

最後,“春梅狐狸”在傳統服飾的公眾號發文吐槽了乾隆帶著夏朝冠卻穿著吉服的“亂碼現象”,也是不參照清代如此寫實的畫像導致的。另外,督窯官唐英應該是內務府員外郎正五品,他穿的官服也是清代五品文官官服白鷳補子, 但是貌似節目中使用的是二品錦雞補子,罷了,舞臺燈光太亮也無妨……

影帝梁家輝飾演的司馬光可謂是兢兢業業,但是他頭上本應戴著深色的東坡巾,但是節目中還是把他打扮的像是一個明代的老員外。故宮推薦的石鼓確實是“中華第一古物”,在故宮擁有獨立的展館——甯壽宮。石鼓也叫“陳倉石碣”或“岐陽石鼓”,是十座刻有文字的石墩,刻於先秦時期,627年發現於陝西寶雞的荒野。由於鼓身上刻鑿的文字珍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歷代都極受重視。王仁湘在微信推文《央視『國家寶藏』瑣評|本體價值憑誰說》中說到“故宮這次推介石鼓,自然是信心滿滿,但節目中交待的時代不明晰,只是說它就是一個文字的載體,強調盛世得之,亂世失之,內容幾乎沒提及,這是一個不小的遺憾。”小短劇幾乎是圍繞石鼓真假展開的,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的道理。除了節目中提及的乍原石鼓外,其它九面石鼓也有自己的名字: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和霝雨。石鼓上的內容不介紹真是遺憾,我覺得圍繞石鼓文,介紹中國文字的演變與發展或許有一些實際的意義。讓司馬池給司馬光講述文字從石鼓文到篆書、再到隸書又變為宋代木活字,展示字形的變化與物質載體的更新或許能夠讓大家瞭解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當然這又是難為節目組了。

由於筆者自己患有嚴重的職業病與戴著吉林大學史吉祥老師冠以的“批評型觀眾”的帽子,使我不能夠通過節目來放鬆自我。

但是節目高大上的舞臺效果、中央美院老師臨摹講解、顏料的現場製作繪畫、故宮志願者的奉獻精神、梁金生一家三代守護故宮文物的故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些環節都設置的特別好。

不同於直接從國外引進版權的編劇方式,《國家寶藏》是央視自主研發版權的一檔節目。愛奇藝上的介紹說,《國家寶藏》是中央電視臺在2017年第四季度重磅推出的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但是節目的定位究竟是文博節目還是綜藝節目?我覺得還是把它看成是一種知識型的綜藝節目比較好,也是文物宣傳方式的一種嘗試。

以前電視節目中關於文物的節目主要是各種衛視播出的鑒寶節目,雖然是講述了一些文化與鑒定的知識,但是最終要對文物進行估價,導致鑒寶節目還是導向了金錢市場。而小說和電影就是盜墓類題材的天下:1989年電影《夜盜珍妃墓》在國內公映,電影中很多“恐怖鏡頭”又給古代墓葬蒙上了神秘的面紗。21世紀初的《刺陵》開始講述兩個目的不同群體的尋寶探險故事,一群人努力保護古跡不被破壞,另一群人企圖探古尋寶謀得私利。近幾年上映的《尋龍訣》中胡八一得到祖父胡國華家傳《十六字風水陰陽秘術》和摸金符,下地道遇到彼岸花後開始大戰日本鬼子。《盜墓筆記》中“老九門”世家的吳邪去西王母陵中把盜墓當做遊戲,看到棺材就撬開找金銀財寶。綜藝節目“跑男”在杭州博物館撕名牌著實有對歷史文物有些不尊重,但我還是覺得這檔綜藝節目挺好的,應該繼續做下去。

專業觀眾可以不必拘于《國家寶藏》中的歷史細節,可以關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推出的《國寶檔案》節目。

在《消費社會》一書中,鮑德里亞認為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消費的已經不再是物的價值本身,消費的實質其實是“符號消費”。我原來在陝西歷史博物館中主要講解青銅器,後來發現我給觀眾講的青銅器的名字複雜,觀眾記不住在生活中也用不到。所以後來我就開始將美學、娛樂與歷史結合,為觀眾講解所有的基本陳列展覽,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所以很多觀眾看《國家寶藏》也不排除為趕個時髦做個“文化人”,講的太專業、太複雜、太全面反而不好,但是講準確、講事實還是應該作為一個基本準則的。

其實這些節目中的文物與他們生活的關係已經變的很微弱了,節目本身的形式加強了觀眾與文物的聯繫。美國有一種3S理論,其中的一個S就是Star(明星)。所以說我不能想像沒有這些明星的《國家寶藏》收視率能達到多少,但這也是以“娛樂至死”為目標的當下社會的真實寫照。

《國家寶藏》的目的在於增強民族自豪感,弘揚民族文化、民族自信,讓青少年關注博物館歷史文化,我覺得這一點應該已經做到了。相信接下來的節目一定會更加精彩,我也要囑咐我爸媽按時收看。也希望這檔節目還有第二季和第三季,故宮博物院與8家央地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組成的“九博聯盟”只是中華文化的一角。

希望下一季國家博物館能夠攜手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培育物件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山西博物院組成新的“四博聯盟”,河北省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院、福建省博物院與四川省博物院等省級博物館也都有精品,也可以同黑博、內博和廣博等組建一個聯盟,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博物館也和雲博、貴博一起組個隊參與進來。也希望明星演員能像故宮的志願者那樣加入到中國的文博事業中,讓承載了中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的文物再放光彩。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如果這件瓶子是假的,那麼說明後世的燒造技術已經達到了乾隆時期的燒造水準;如果這件瓶子是真的,那麼故宮博物院的“瓷母”還有一個姐姐或是妹妹了。節目中我們也能看到演員太過緊張連臺詞也穿越了……

乾隆:“我要做一個集歷代大成的瓷器。”

王羲之:“什麼瓷瓶?”

其次,唐英最後呈給乾隆“各種釉色大瓶”的畫稿竟然是畫在奏摺上的?這有點不科學。清宮中現在還收藏著100多年前慈禧御用畫師繆素筠為慈禧繪製的、以“大雅齋”命名的瓷器小樣,這些小樣可以告訴我們清代御用瓷器畫稿究竟是什麼樣子的。高86.4釐米、花紋如此複雜的大瓶畫在了清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書上,這個畫工也是有點跨界合作了吧。

最後,“春梅狐狸”在傳統服飾的公眾號發文吐槽了乾隆帶著夏朝冠卻穿著吉服的“亂碼現象”,也是不參照清代如此寫實的畫像導致的。另外,督窯官唐英應該是內務府員外郎正五品,他穿的官服也是清代五品文官官服白鷳補子, 但是貌似節目中使用的是二品錦雞補子,罷了,舞臺燈光太亮也無妨……

影帝梁家輝飾演的司馬光可謂是兢兢業業,但是他頭上本應戴著深色的東坡巾,但是節目中還是把他打扮的像是一個明代的老員外。故宮推薦的石鼓確實是“中華第一古物”,在故宮擁有獨立的展館——甯壽宮。石鼓也叫“陳倉石碣”或“岐陽石鼓”,是十座刻有文字的石墩,刻於先秦時期,627年發現於陝西寶雞的荒野。由於鼓身上刻鑿的文字珍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歷代都極受重視。王仁湘在微信推文《央視『國家寶藏』瑣評|本體價值憑誰說》中說到“故宮這次推介石鼓,自然是信心滿滿,但節目中交待的時代不明晰,只是說它就是一個文字的載體,強調盛世得之,亂世失之,內容幾乎沒提及,這是一個不小的遺憾。”小短劇幾乎是圍繞石鼓真假展開的,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的道理。除了節目中提及的乍原石鼓外,其它九面石鼓也有自己的名字: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和霝雨。石鼓上的內容不介紹真是遺憾,我覺得圍繞石鼓文,介紹中國文字的演變與發展或許有一些實際的意義。讓司馬池給司馬光講述文字從石鼓文到篆書、再到隸書又變為宋代木活字,展示字形的變化與物質載體的更新或許能夠讓大家瞭解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當然這又是難為節目組了。

由於筆者自己患有嚴重的職業病與戴著吉林大學史吉祥老師冠以的“批評型觀眾”的帽子,使我不能夠通過節目來放鬆自我。

但是節目高大上的舞臺效果、中央美院老師臨摹講解、顏料的現場製作繪畫、故宮志願者的奉獻精神、梁金生一家三代守護故宮文物的故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些環節都設置的特別好。

不同於直接從國外引進版權的編劇方式,《國家寶藏》是央視自主研發版權的一檔節目。愛奇藝上的介紹說,《國家寶藏》是中央電視臺在2017年第四季度重磅推出的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但是節目的定位究竟是文博節目還是綜藝節目?我覺得還是把它看成是一種知識型的綜藝節目比較好,也是文物宣傳方式的一種嘗試。

以前電視節目中關於文物的節目主要是各種衛視播出的鑒寶節目,雖然是講述了一些文化與鑒定的知識,但是最終要對文物進行估價,導致鑒寶節目還是導向了金錢市場。而小說和電影就是盜墓類題材的天下:1989年電影《夜盜珍妃墓》在國內公映,電影中很多“恐怖鏡頭”又給古代墓葬蒙上了神秘的面紗。21世紀初的《刺陵》開始講述兩個目的不同群體的尋寶探險故事,一群人努力保護古跡不被破壞,另一群人企圖探古尋寶謀得私利。近幾年上映的《尋龍訣》中胡八一得到祖父胡國華家傳《十六字風水陰陽秘術》和摸金符,下地道遇到彼岸花後開始大戰日本鬼子。《盜墓筆記》中“老九門”世家的吳邪去西王母陵中把盜墓當做遊戲,看到棺材就撬開找金銀財寶。綜藝節目“跑男”在杭州博物館撕名牌著實有對歷史文物有些不尊重,但我還是覺得這檔綜藝節目挺好的,應該繼續做下去。

專業觀眾可以不必拘于《國家寶藏》中的歷史細節,可以關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推出的《國寶檔案》節目。

在《消費社會》一書中,鮑德里亞認為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消費的已經不再是物的價值本身,消費的實質其實是“符號消費”。我原來在陝西歷史博物館中主要講解青銅器,後來發現我給觀眾講的青銅器的名字複雜,觀眾記不住在生活中也用不到。所以後來我就開始將美學、娛樂與歷史結合,為觀眾講解所有的基本陳列展覽,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所以很多觀眾看《國家寶藏》也不排除為趕個時髦做個“文化人”,講的太專業、太複雜、太全面反而不好,但是講準確、講事實還是應該作為一個基本準則的。

其實這些節目中的文物與他們生活的關係已經變的很微弱了,節目本身的形式加強了觀眾與文物的聯繫。美國有一種3S理論,其中的一個S就是Star(明星)。所以說我不能想像沒有這些明星的《國家寶藏》收視率能達到多少,但這也是以“娛樂至死”為目標的當下社會的真實寫照。

《國家寶藏》的目的在於增強民族自豪感,弘揚民族文化、民族自信,讓青少年關注博物館歷史文化,我覺得這一點應該已經做到了。相信接下來的節目一定會更加精彩,我也要囑咐我爸媽按時收看。也希望這檔節目還有第二季和第三季,故宮博物院與8家央地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組成的“九博聯盟”只是中華文化的一角。

希望下一季國家博物館能夠攜手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培育物件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山西博物院組成新的“四博聯盟”,河北省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院、福建省博物院與四川省博物院等省級博物館也都有精品,也可以同黑博、內博和廣博等組建一個聯盟,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博物館也和雲博、貴博一起組個隊參與進來。也希望明星演員能像故宮的志願者那樣加入到中國的文博事業中,讓承載了中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的文物再放光彩。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