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14歲當妓☆禁☆女,26歲留法學畫,以裸女畫聞名世界,但死都想回國

“不戀愛、不入外籍、不與任何畫商簽訂合同。 “

——“三不女士”潘玉良

從生如浮萍的妓女, 成長為一代名畫家,

這個經歷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

你會用什麼?

很多人提到這段經歷的擁有者——潘玉良,

總喜歡用“傳奇”二字形容,

但世間其實沒有那麼多傳奇,

更多的, 是對某種東西的信念。

如萬念俱灰的黑暗路途上, 拽著一絲燈草,

那絲燈草, 名為藝術。

1895年的揚州, 張玉良出生了,

但小生命的誕生, 並沒有帶來喜悅。

她剛出生那年, 父親便病故了,

8歲時母親又撒手人寰,

照顧她的舅舅本身的生活也捉襟見肘,

於是一狠心,

將只有十四歲的她賣給了妓院當燒火丫頭。

妓院無數次逼她接客,

她雖然年紀尚幼, 但也知曉女性尊嚴,

所以無數次地自毀容貌和企圖逃走,

可惜都沒有成功。

無邊的黑暗籠罩著一個幼小的靈魂,

她不知道這種生活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或許也未曾想過,

能遇到一個人, 改變她的一生。

連好友蘇雪林也名之“悲劇”的一生。

▲自畫像

所幸世間不都是殘酷和污穢,

三年後, 那個改變她一生的男人出現了。

他便是蕪湖新上任的海關監督潘贊化,

潘贊化畢業于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 更是同盟會會員,

出身高貴的他, 聽上去不應和張玉良一絲一毫的聯繫。

但命運就是那麼奇妙,

在當地政府及工商各界為其舉行的接風宴上,

他遇見了出場獻藝的張玉良。

潘贊化被張玉良的歌聲和氣質所吸引,

對於這個身世悲慘的姑娘, 不由心生憐憫。

於是, 他將其從青樓贖回。

▲潘贊化

雖然此時潘贊化已經成家,

但張玉良感激他的再造之恩,

願意作為妾室留在他的身邊。

1913年, 兩人成婚, 他們婚禮的證婚人正是潘贊化的朋友——陳獨秀。

婚後,他對她也沒有絲毫的看輕,

有感於這份恩義,

張玉良“以你之姓,冠我之名”,

改姓為潘,並與丈夫一同到了上海定居。

▲潘玉良與友人的合影

到了上海,潘玉良才感受了“生活”的氣息。

她遇見了自己的鄰居,

正是她開啟繪畫之路的啟蒙老師洪野先生。

她開始學習西畫,自此與藝術結緣,相伴一生。

在洪野的指導和鼓勵之下,

1918年,她報考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舊址

但她未曾想到的是,

教務處僅僅因為她的出身,拒絕了她。

幸好,愛才心切的劉海粟校長頂著壓力,

在榜單上添上了她的名字。

於是,她成為了西洋畫系的學生,

從王濟遠、朱屺瞻學畫。

學校創辦之初,條件艱苦、簡陋,

但這裡是潘玉良的燃起藝術夢想的搖籃,

她的藝術天賦也逐漸顯露。

▲電視劇《畫魂》中李嘉欣扮演的潘玉良

1921年,潘玉良與丈夫惜別,

赴巴黎里昂國立美術專門學校深造,

隨後,又相繼進入了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和義大利羅馬皇家美術學院,

在外求學的生活非常艱苦,

餓著肚子上課,幾乎成為了常態。

在這種慘澹的情況下,她憑藉著《裸女》得到了五千里拉的獎金,

在國外藝術領域嶄露頭角。

1928年,她回國與丈夫團聚,

在母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西畫系主任,

並於年底舉辦了個人畫展。

但世俗的偏見依舊禁錮著她,

1936年的畫展上,一幅表達國人抗日決心的畫作,

卻被人蓄意破壞,

明晃晃寫上了“妓女對嫖客的頌歌”這幾個大字。

▲潘玉良與友人在作品前合影(中為潘玉良)

潘玉良與丈夫久別重逢,

本應一起度過一段幸福的時光。

但她“脫籍風塵”的歷史依舊是他人攻擊和詬病的把柄。

《大力壯士》的情況並非偶然,

她委屈、氣憤、傷痛,

卻也知道,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

根本無法抗衡這根深蒂固的社會偏見。

▲《女人體》

當時正值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

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潘玉良又一次遠渡重洋,

來到巴黎,繼續她的藝術事業。

潘玉良參加了多次 “法國獨立沙龍展”,

油畫《裸女》參加了“秋季沙龍展”、聯合國舉辦的“現代國際藝術展”,

並且在美國、英國、義大利、希臘等國巡展。

在家鄉備受偏見的她,

卻在國際上獲得了另一番新天地。

▲《非洲裸女》

而後的漫漫四十載光陰裡,

她一直被思鄉之情環繞著,渴望回到丈夫身邊、回到祖國,

1976年,她的身體已經不允許她來回奔波,

但在給兒子潘牟信的信種,她依舊念念不忘:

“我想把身體養好了,就回祖國了……”

可惜事與願違,1977年,潘玉良因病離世,

終其一生,再沒有踏上故土。

縱觀潘玉良的繪畫,

構圖大膽、色彩豐富,

結合了中國線描手法與西方油畫點彩技法,

具有著獨特的風格。

人體上,黑線描繪輪廓,重彩塑造質感,

構圖上,保留了中國畫的留白概念,

改用點描或交錯的筆法充滿空間。

陳獨秀如此評價:

“以歐洲油畫雕塑之神味,入中國之白描。”

其藝術造詣“日見其進,未見其止。”

▲《紅色人體》

但凡對潘玉良有些許瞭解的人都會知道,

她畫了很多裸女,

但人們從中看到的,

卻不應僅僅是一具具裸露的軀體。

你若瞭解她的過去,便會理解她的筆觸。

直白、飽滿、驕傲、

寄託著對女性裸體的頌揚和生命本真的力量。

▲《浴後四美姿》

潘玉良的一生,

從蕪湖邊的妓院,走到了巴黎的藝術院校,

沒有人能確定地說,她是幸運的或是不幸的。

但她在藝術之路所付出的血汗和淚水、

在人生之路所咽下的隱忍和堅持、

在異國他鄉所秉持的節操和底線、

卻值得為所有人敬佩。

▲自畫像

在法期間,生活成本高,她又不懂得“推銷”自己的作品,

因而生活很艱苦,到了晚年更是入不敷出,

但即使這樣,她依舊拒絕與畫廊簽約,

堅持要將自己最好的畫作留給祖國。

臨終前,她唯一的要求是:

“生不入異土國籍,死穿旗袍入殮。”

並囑託友人一定要將其畢生作品運送回國,獻給國人。

▲《風景》

1984年,潘玉良的畫作歷經波折,

終於回到祖國,藏於她家鄉的安徽博物院。

藝術家付出一生心血創作和守護的作品能藏於一地,

這在藝術史上是很罕見的。

而這,都只源于這位生平坎坷的女畫家最後的堅守。

伊人已逝,畫魂卻永存於此,

相信這也是對一生思家、思鄉、思國的潘玉良,

最好的悼念和慰藉……

▲安徽博物院

潘玉良年表

●1895年6月14日 出生在江蘇揚州。婚後改姓“潘”,名世秀,字玉良,後多以字行,晚年曾自署“潘張玉良”。

●1903年,母親去世後由親戚撫養。

●1913年,與時任蕪湖海關監督潘贊化相識,後結為伉儷。

●1920年9月,考取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作為插班生編入第十一屆西洋畫正科班學習,是該校招收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的12名女生之一。

●1921年7月,從上海美專退學後考取法國里昂中法大學(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

●1922年,轉入里昂國立美術學校(Ecole nationale des Beaux-arts de Lyon)從德卡教授學習油畫。

●1924年6月,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Beaux-arts a Paris),受業于呂西安•西蒙(Lucien Simon)教授。

●1926年1月,入義大利羅馬皇家美術學院學習,師從康洛馬蒂(Corimaldi)。

●1927年,獲義大利教育部一年津貼獎勵金,畫作多次入選義大利國家展覽會,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女畫家。

●1928年,回國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主任;11月“潘玉良女士留歐回國紀念繪畫展覽會”在上海舉行。

●1929年,辭去系主任,開始在國立中央大學兼任講師;作品參加教育部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赴日舉辦個人畫展。

●1934年 4月,《潘玉良油畫集》發行,12月,當選中國美術會第一屆理事。

●1935年 5月,在南京舉辦個人展覽會;7月,離開中央大學;

●1936年 6月,個人畫展在上海舉行。

●1937年,油畫參加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發起成立“中華全國美術會”;6在南京舉行個展;7月赴法。

●1938年,兩幅白描作品入選法國秋季沙龍展。

●1939年,油畫參加法國國家美術協會沙龍。

●1944年,作品參加第55屆“獨立藝術家協會”畫展和“秋季沙龍”。

●1945年,當選為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長。

●1946年10月,積極籌辦的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員作品展覽會在巴黎高等美術學院舉行。

●1953年5月,受巴黎德奧賽畫廊(Galerie D’orsay)邀請舉辦個展,展出作品114件。

●1954年,赴英國舉辦展覽;榮獲“法國自由藝術協會國際沙龍Canson & Montgolfier”獎。

●1956年,赴希臘舉辦個人畫展;完成雕塑《張大千大師胸像》,被巴黎現代美術館收藏。

●1957年,榮獲“THORLET”(多爾烈)獎——巴黎市銀獎;5月受德奧賽畫廊邀請舉辦大型個展。

●1958年,在德奧賽畫廊舉辦個展。

●1959年,榮獲巴黎大學“多爾烈獎”。

●1963年,赴美國,在三藩市、紐約分別舉辦個人畫展。

●1965年,榮獲“法國自由藝術協會國際沙龍”銀獎。

●1966年,榮獲THORLET獎巴黎市銀獎、“法國自由藝術協會國際沙龍”國際畫家獎。

●1967年,獲比利時布魯塞爾金獎、“紫羅蘭晉級沙龍”銀質獎章。

●1973年,油畫《周小燕肖像》獲“自由藝術國際沙龍”繪畫一等獎。

●1974年,雕塑《王守義先生胸像》獲第七屆“紫羅蘭國家沙龍”銀獎。

●1977年3月,43件作品參加在巴黎塞努西博物館舉辦的“四個現代中國女畫家展”;6月13日在巴黎病逝,7月22日安葬于巴黎蒙帕納斯墓地。

相關展覽

關於愛的“情書”——潘玉良的繪畫世界

展出時間:2017年3月7日-5月31日

展出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四樓南側展廳

主辦單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安徽博物院

本次展覽由重慶三峽博物館攜手安徽博物院聯合舉辦,展品為安徽博物院院藏潘玉良第二次留法期間的創作作品,包括油畫、白描和彩墨國畫。

婚後,他對她也沒有絲毫的看輕,

有感於這份恩義,

張玉良“以你之姓,冠我之名”,

改姓為潘,並與丈夫一同到了上海定居。

▲潘玉良與友人的合影

到了上海,潘玉良才感受了“生活”的氣息。

她遇見了自己的鄰居,

正是她開啟繪畫之路的啟蒙老師洪野先生。

她開始學習西畫,自此與藝術結緣,相伴一生。

在洪野的指導和鼓勵之下,

1918年,她報考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舊址

但她未曾想到的是,

教務處僅僅因為她的出身,拒絕了她。

幸好,愛才心切的劉海粟校長頂著壓力,

在榜單上添上了她的名字。

於是,她成為了西洋畫系的學生,

從王濟遠、朱屺瞻學畫。

學校創辦之初,條件艱苦、簡陋,

但這裡是潘玉良的燃起藝術夢想的搖籃,

她的藝術天賦也逐漸顯露。

▲電視劇《畫魂》中李嘉欣扮演的潘玉良

1921年,潘玉良與丈夫惜別,

赴巴黎里昂國立美術專門學校深造,

隨後,又相繼進入了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和義大利羅馬皇家美術學院,

在外求學的生活非常艱苦,

餓著肚子上課,幾乎成為了常態。

在這種慘澹的情況下,她憑藉著《裸女》得到了五千里拉的獎金,

在國外藝術領域嶄露頭角。

1928年,她回國與丈夫團聚,

在母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西畫系主任,

並於年底舉辦了個人畫展。

但世俗的偏見依舊禁錮著她,

1936年的畫展上,一幅表達國人抗日決心的畫作,

卻被人蓄意破壞,

明晃晃寫上了“妓女對嫖客的頌歌”這幾個大字。

▲潘玉良與友人在作品前合影(中為潘玉良)

潘玉良與丈夫久別重逢,

本應一起度過一段幸福的時光。

但她“脫籍風塵”的歷史依舊是他人攻擊和詬病的把柄。

《大力壯士》的情況並非偶然,

她委屈、氣憤、傷痛,

卻也知道,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

根本無法抗衡這根深蒂固的社會偏見。

▲《女人體》

當時正值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

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潘玉良又一次遠渡重洋,

來到巴黎,繼續她的藝術事業。

潘玉良參加了多次 “法國獨立沙龍展”,

油畫《裸女》參加了“秋季沙龍展”、聯合國舉辦的“現代國際藝術展”,

並且在美國、英國、義大利、希臘等國巡展。

在家鄉備受偏見的她,

卻在國際上獲得了另一番新天地。

▲《非洲裸女》

而後的漫漫四十載光陰裡,

她一直被思鄉之情環繞著,渴望回到丈夫身邊、回到祖國,

1976年,她的身體已經不允許她來回奔波,

但在給兒子潘牟信的信種,她依舊念念不忘:

“我想把身體養好了,就回祖國了……”

可惜事與願違,1977年,潘玉良因病離世,

終其一生,再沒有踏上故土。

縱觀潘玉良的繪畫,

構圖大膽、色彩豐富,

結合了中國線描手法與西方油畫點彩技法,

具有著獨特的風格。

人體上,黑線描繪輪廓,重彩塑造質感,

構圖上,保留了中國畫的留白概念,

改用點描或交錯的筆法充滿空間。

陳獨秀如此評價:

“以歐洲油畫雕塑之神味,入中國之白描。”

其藝術造詣“日見其進,未見其止。”

▲《紅色人體》

但凡對潘玉良有些許瞭解的人都會知道,

她畫了很多裸女,

但人們從中看到的,

卻不應僅僅是一具具裸露的軀體。

你若瞭解她的過去,便會理解她的筆觸。

直白、飽滿、驕傲、

寄託著對女性裸體的頌揚和生命本真的力量。

▲《浴後四美姿》

潘玉良的一生,

從蕪湖邊的妓院,走到了巴黎的藝術院校,

沒有人能確定地說,她是幸運的或是不幸的。

但她在藝術之路所付出的血汗和淚水、

在人生之路所咽下的隱忍和堅持、

在異國他鄉所秉持的節操和底線、

卻值得為所有人敬佩。

▲自畫像

在法期間,生活成本高,她又不懂得“推銷”自己的作品,

因而生活很艱苦,到了晚年更是入不敷出,

但即使這樣,她依舊拒絕與畫廊簽約,

堅持要將自己最好的畫作留給祖國。

臨終前,她唯一的要求是:

“生不入異土國籍,死穿旗袍入殮。”

並囑託友人一定要將其畢生作品運送回國,獻給國人。

▲《風景》

1984年,潘玉良的畫作歷經波折,

終於回到祖國,藏於她家鄉的安徽博物院。

藝術家付出一生心血創作和守護的作品能藏於一地,

這在藝術史上是很罕見的。

而這,都只源于這位生平坎坷的女畫家最後的堅守。

伊人已逝,畫魂卻永存於此,

相信這也是對一生思家、思鄉、思國的潘玉良,

最好的悼念和慰藉……

▲安徽博物院

潘玉良年表

●1895年6月14日 出生在江蘇揚州。婚後改姓“潘”,名世秀,字玉良,後多以字行,晚年曾自署“潘張玉良”。

●1903年,母親去世後由親戚撫養。

●1913年,與時任蕪湖海關監督潘贊化相識,後結為伉儷。

●1920年9月,考取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作為插班生編入第十一屆西洋畫正科班學習,是該校招收的第一批男女同校的12名女生之一。

●1921年7月,從上海美專退學後考取法國里昂中法大學(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

●1922年,轉入里昂國立美術學校(Ecole nationale des Beaux-arts de Lyon)從德卡教授學習油畫。

●1924年6月,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Beaux-arts a Paris),受業于呂西安•西蒙(Lucien Simon)教授。

●1926年1月,入義大利羅馬皇家美術學院學習,師從康洛馬蒂(Corimaldi)。

●1927年,獲義大利教育部一年津貼獎勵金,畫作多次入選義大利國家展覽會,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女畫家。

●1928年,回國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主任;11月“潘玉良女士留歐回國紀念繪畫展覽會”在上海舉行。

●1929年,辭去系主任,開始在國立中央大學兼任講師;作品參加教育部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赴日舉辦個人畫展。

●1934年 4月,《潘玉良油畫集》發行,12月,當選中國美術會第一屆理事。

●1935年 5月,在南京舉辦個人展覽會;7月,離開中央大學;

●1936年 6月,個人畫展在上海舉行。

●1937年,油畫參加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發起成立“中華全國美術會”;6在南京舉行個展;7月赴法。

●1938年,兩幅白描作品入選法國秋季沙龍展。

●1939年,油畫參加法國國家美術協會沙龍。

●1944年,作品參加第55屆“獨立藝術家協會”畫展和“秋季沙龍”。

●1945年,當選為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長。

●1946年10月,積極籌辦的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員作品展覽會在巴黎高等美術學院舉行。

●1953年5月,受巴黎德奧賽畫廊(Galerie D’orsay)邀請舉辦個展,展出作品114件。

●1954年,赴英國舉辦展覽;榮獲“法國自由藝術協會國際沙龍Canson & Montgolfier”獎。

●1956年,赴希臘舉辦個人畫展;完成雕塑《張大千大師胸像》,被巴黎現代美術館收藏。

●1957年,榮獲“THORLET”(多爾烈)獎——巴黎市銀獎;5月受德奧賽畫廊邀請舉辦大型個展。

●1958年,在德奧賽畫廊舉辦個展。

●1959年,榮獲巴黎大學“多爾烈獎”。

●1963年,赴美國,在三藩市、紐約分別舉辦個人畫展。

●1965年,榮獲“法國自由藝術協會國際沙龍”銀獎。

●1966年,榮獲THORLET獎巴黎市銀獎、“法國自由藝術協會國際沙龍”國際畫家獎。

●1967年,獲比利時布魯塞爾金獎、“紫羅蘭晉級沙龍”銀質獎章。

●1973年,油畫《周小燕肖像》獲“自由藝術國際沙龍”繪畫一等獎。

●1974年,雕塑《王守義先生胸像》獲第七屆“紫羅蘭國家沙龍”銀獎。

●1977年3月,43件作品參加在巴黎塞努西博物館舉辦的“四個現代中國女畫家展”;6月13日在巴黎病逝,7月22日安葬于巴黎蒙帕納斯墓地。

相關展覽

關於愛的“情書”——潘玉良的繪畫世界

展出時間:2017年3月7日-5月31日

展出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四樓南側展廳

主辦單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安徽博物院

本次展覽由重慶三峽博物館攜手安徽博物院聯合舉辦,展品為安徽博物院院藏潘玉良第二次留法期間的創作作品,包括油畫、白描和彩墨國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