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其實冬至才是真正的年(冬至道德能量養生完整版)!

冬至的民俗文化與養生

一、冬至簡述

(一)冬至的時與度

冬至黃經度數

冬至度數信:以十一月中為週期律中的空間之度和時間之數, 以智德能量之氣依時而至為信

陽曆時間:2017年12月22日00:27:53;每年12月21日至23日期間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270度

天地能量主運:水炁智德能量峰值期

人體脊椎對應:第5腰椎(L5)

節氣序列: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 實為第1個

前後節氣:大雪, 冬至, 小寒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當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節氣, 是冬至。 中國古代文化內取諸於身, 外發明於物, 用土圭的方法來觀測太陽, 測定出了冬至這一天。

地球有三種運動形態, 自轉, 繞日公轉, 還有自身前後俯仰的“S”波韻動。 當地球的仰動進入最後一個節點時,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這一天就是冬至。 冬至後, 地球開始進入前俯運動, 陽光直射點從南回歸線逐步地北移, 使北半球的白天漸漸地增長, 夜晚也就逐漸地縮短。

(二)冬至實為“冠歲”

中國人都知道, 冬至, 是中國傳統文化曆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也是一個傳統節日, 特別是在一些傳統文化保存比較好的農村和部分少數民族中, 對冬至尤為重視。 那麼, 冬至為什麼重要?

冬至, 在民間一般稱為“冬節”“長至節”。 在夏、商(殷)、周時期天人合一的傳統曆法中, 冬至為新年的開始, 是真正意義上的“冠歲”, 真正意義上的春節。

周代的正月相當於現代的農曆十一月, 在漢武帝推出太初曆之前, 拜年、賀歲、賀冬是連接在一起的。

計年曆中, 中華民族的祖先所恪守的曆法, 都是根據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規律、法則、秩序所制定的, 直至到漢武帝時期, 這一傳統才被全面破壞。 漢武帝採用意識的霸治, 將道學的修身治世思想和方法強行撕裂和分割, 只取道家的修身方法利己, 而將道家的治世部分剔除清除改為儒學。 為了全面實現分割的目的, 將古代延用的順天應人的曆法, 人為地改成太初曆, 將正月與冬至強行分開, 目的就是使社會大眾和主流文化遠離全民修身明德的主體文化, 從而達到維護皇權獨裁統治的目的, 並且將黃老文化中的“內求法”,

徹底在社會應用上和政體上割裂開來。

冬至原本是新年, 變成了現在農曆的十一月份, 在時序定位上發生了重大的偏移。 這個改變, 使當時和其後的所有人都被迫失信而偏離了人法地、地法天的度、數、信, 使整個社會兩千多年來從天人合一的道德法則秩序中被人為地割裂開來。

在漢代以前, 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社會體制的制儀, 都沒有過度地離開道德根文化時期通過天人合一修身明德“內求法”所獲得的自然道德法則與秩序。 中國古代天地人三才貫通一氣的順天應人、治人事天的修身文化, 內取諸於身, 外發明於物, 用土圭來觀測太陽, 測定出了天地季節變換的冬至這一天。 作為二十四節氣當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時間點,

在現存的史典被稱之是最早的文字記載, 冬至是我們最不應該忘記其本義的一個節氣和節日。

冬至與正月的強行撕裂, 使整個中國歷史從此走上了一條背離修身的道路, 進入了全面脫離慧識悊學文化修身明德實踐的歷史空間和區間。 對於研究歷史、從事修身明德文化實踐的人, 應當清晰地看到這一現象, 清晰地認識到, 在道德根文化的復興當中, 文化在年度週期律當中的復興, 是最基礎的也是最根本的復興。

儘管冬至被強行降到了“亞位”, 由於道德根文化的基因作用, 我國古代對冬至仍然是非常重視的, 民間迄今仍然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而且有慶賀冬至的民間習俗。 《漢書》中記載:“冬至陽氣起,

君道長, 故賀。 ”《晉書》當中也有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 ”皇帝和百姓都將冬至作為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來對待。 迄今為止, 一些在春秋戰國前後遷徙至川、貴、雲南等地, 後來演變成為少數民族的族群, 仍然保留著在冬至前後過年節的習俗。 這些少數民族當時可能因為戰爭的禍亂而遷徙到雲貴這一帶, 進入深山老林, 他們的文化中恰恰保留了夏、商(殷)、周時期的文化特徵, 因而, 這些文化是中國古代慧識悊學文化歷史時期的活化石, 非常值得珍惜。 這些民族所保留的冬至前後過新年的習俗, 就是歷史的見證。

《呂氏春秋·有始》:“冬至日行遠道, 周行四極, 命曰玄明。 ”這句話雖然短, 但是它所揭示的歷史現象卻是啟迪甚深的。 這段話所記載的就是古人對修身實踐中觀察到的質象境內的一種描述。(編者注,質象境,即人類慧識所能感知的宇宙天地自然萬物能量屬性,是相對于智識所感知的肉眼可見,儀器可感的物相世界的客觀存在。物相和質象,是世界的根本,也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具體方式。)它忠實地透漏出:春秋時期的人們,對修身實踐中的現象,仍然具備一種社會性的共識,修身文化還沒有完全被拋棄。篇名“有始”,為發端、開始之義。這段話描述的意思是:冬至這一天是年度週期律的開始,從這一天開始同步于天道的運行規律而實行修身的遠大目標,實證大道。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這段話所描述的雖然完全是社會治事的內容,但是也說明了,社會對冬至是正年的認同,雖然歷經漢代以降的漫長歲月,在主流社會仍然並未消失。但是時至今日,冬至大如年,已經只是少數人的模糊印象;而慶祝的行為,在社會主流文化中早就消失得毫無蹤影。這就是文化之殤啊!這也表明:兩千五百年以前古聖天人合一而為東方文明所確立的順天應人、治人事天的文化,徹底在社會中消逝了,令人感歎!不過,大道的文明,“筮曰遠,遠曰返”,我們正站在“返”的時間節點。我們應當為自己有幸站在這個“返”的時間節點而感到由衷的欣慰;我們應當為天人合一的道德根文化復興貢獻綿薄之力。

明代王鏊《震澤長語·象緯》:“冬至之日,一陽自地而升。”冬至這一天的數與度的時間與空間節點,是天道自然規律法則守信而至的時間,是一縷陽炁從地下開始緩緩上升的時刻。人體內如果真正處在天人合一較佳的狀態中,同樣必然天人相應,會同步出現一陽初動在身中。人類只要承認這一點,復興道德根文化中的修身明德文化,誕生內文明,就有希望。我們應當知道,萬物皆是順應這一宇宙法則而展開它們生命的過程,唯獨人類因為無明而執拗地背叛、遠離這一自然的法則和秩序,從而自尋苦難,在苦海當中掙扎不休。這是經歷了五千年的歷史以後,人類應該深刻反省的內容。

(三)冬至天氣氣候

冬至前後,雖然北半球日照的時間最短,但這時地面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故氣溫還不是最低的。冬至以後白晝漸長,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然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然會繼續下降。我國除了少數海島和海濱局部地區以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

冬至以後便開始“數九”了,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因此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不過,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比較大。這時候如果從東北到南方去出差,會感受到巨大的落差,因為在東北大地一片銀裝素裹的時候,長江南北的冬作物仍然在繼續生長,而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則在10℃以上,使人感到一下子從冬天走進了春天。

《燕京歲時記》當中曾經記載說:“冬至三九則冰堅。”《京氏易傳》中說:“冬至之後,三十日極寒”,“冬至後第三戌,為臘月最冷者”。冬至後三十多日的四九,將會是寒冬中最冷的一段時間。

二、冬至的民俗文化

(一)民俗活動

1. 冬至祭天祭祖

冬至日祭天祭祖,在我國古代是國家的例行規範。唐宋時期,雖然修身明德內求法已經淡出了社會主流文化陣地,但仍然保留著五帝、三王時期傳統文化的治事禮儀,冬至是國家祭天、祭祖的大日子,皇帝會在這一天帶領王公大臣們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在民間,百姓也會在這一天向父母尊長們祭拜(祭和拜是兩個儀式)。

然而,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當今社會,很多民俗已經失去了內在的承載,冬至早已演變成了家庭團聚吃餃子的節日,其祭拜儀式更是被極力簡化,在很多地方甚至已經消失了。

2. 冬至放假

漢朝時期一改冬至過年的舊制,以冬至為冬節,官府仍然會舉行祝賀儀式而稱之為賀冬,仍例行放假。《後漢書》中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冬至前後,朝廷上下都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稱之為拜冬,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從這裡可以看到,意識哲學文化盛行以後,如此重要的時空節點就這麼簡簡單單地變化過來了,修身的內容全部被抽掉了。

這是從漢朝開始以後到唐宋一直延續的情形,宋代《文昌雜錄》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上元節同。”在宋代,一年有76天的休假,而冬至與春節、元宵節、寒食節等一樣,都是放7天假。

冬至的意義流傳到現代則偏離得更加離譜,不僅不放假,對於其修身重要內容的認識,也正如俗話所說的“眨巴眼養瞎子兒”,一代不如一代。

(二)飲食習俗

1.各地冬至飲食習俗

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變遷,冬至節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餃子、餛飩、湯圓、黍米糕、赤豆粥等都是冬至時節廣受歡迎的品類。冬至節的飲食種類不勝枚舉,南北方各有特色。比如南方地區在冬至日有吃湯圓、米團、長線面的習俗。餃子是南北方冬至不可或缺的食品,冬至一陽初生,如同子時一陽初生,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非常特殊的涵義,取其“更歲交子”之意,其中“交”與“餃”諧音,“子”即“子時”,此時吃餃子,有團圓吉祥和萬事如意的意思,預示在新的一年中交好運。

關於冬至吃餃子,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河南人把冬至吃餃子叫做吃“捏凍耳朵”。為何有這樣的稱謂呢?相傳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在他告老還鄉回到南陽時,正好是寒氣襲人、大雪紛紛的冬日。醫聖看到白河兩岸的鄉親們饑寒交迫,衣衫檻褸,有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心中特別難過,於是吩咐其弟子在南陽關東的空地上搭起醫棚,將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切碎,然後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形狀,再下鍋煮熟,這樣就做成了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分給百姓們吃。鄉親們服食後,全身發熱,雙耳變暖,凍傷很決就都好了。後來,南陽人每逢冬至都模仿醫聖的做法來製作這種食物,慢慢地就形成了“捏凍耳朵”的飲食習俗。後人稱之為餃子、“餛飩”或者“燙麵餃”。

2.冬至吃餛飩

冬至一陽生,恰如盤古開天闢地時的混沌開竅,吃餛飩就是在取其諧音,有食下“混沌蒙昧”繼而“萬象清明”之寓意。故而民間將食用餛飩比作打破混沌,天清地明。

宋代的《歲時雜記》中記載:“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故有‘冬餛飩年餺飥(bōtuō)’之說。又雲:‘新節已過,皮鞋底破,大捏餛飩,一口一個。’”

宋末元初的《歲時廣記》記載:“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民間也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時至今日,餛飩已經成為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廣受男女老少喜愛的著名小吃。

只是餛飩的叫法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稱謂,如廣東稱之為“雲吞”,四川稱之為“抄手”,北方則叫作“餛飩”。

3. 冬至吃湯圓與甜丸

在江南地區,冬至日喜歡吃湯圓,又稱之為“冬至湯糰”,“圓”有“團圓”“圓滿”之意,喻示著家庭吉祥、和諧。民間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舊時的上海人最講究在冬至吃湯糰。古人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廣東地區喜歡在冬至日吃甜丸,一般會趕在天亮之前煮熟,家人在起床後,都要吃上一碗“冬節丸”,潮汕地區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諺語,稱之為“添歲”。甜丸用糯米粉團成圓團,再加些糖,煮出後既甜又圓,預示著來年豐收團圓,美滿幸福。

4. 冬至吃赤豆糯米飯

江南水鄉的一些地區,有全家歡聚一堂在冬至之夜共吃紅豆糯米飯的習俗。《纂要》曰:“共公氏子不才,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是日以赤小豆粥厭之。”相傳,共工氏的兒子不成才,還非常糟糕地在冬至日這一天死翹翹了,變成了疫鬼。所謂疫鬼,就是專門傳播傳染病、流行病的一個鬼,喜歡殘害、禍害百姓。但是他有一個特點,就是畏懼赤小豆,於是,民間就形成了一個吃赤豆糯米飯風俗。很多人容易在冬至前後患上感冒,民間常常就說是不是共工氏的兒子在作祟啊?就趕快去熬一點赤小豆水喝。特別在冬至日當天,喝赤小豆水的人就更多了。《歲時雜記》:“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氣。”吃赤豆飯或煮赤豆粥,都是用以驅避瘟疫之意,以期達到防災祛病,預防流行性傳染性疫病的目的。“是日以赤小豆煮粥厭之”(古代用“厭”,就是克制的意思),流傳下來,慢慢就成了傳統習俗。

《本草綱目》中也有關於赤豆粥的論述:

“時珍曰: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穀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而治下痢腸,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產難,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則降令太過,津血滲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氣除濕散熱耳。”

(三)民間風俗

1.寧波冬至風俗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冬至風俗。在寧波地區,過去在冬至日到來時各家都會用蘆穄粉來搓圓子,煮熟後帶湯一起吃,叫蘆穄湯果。後來逐漸改為糯米粉搓圓子,再加上番薯粒,稱之為番薯湯果。冬至在寧波有“冬至小年夜”“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謝年”等俗稱。在這一天長輩會特別叮囑小孩不可啼哭打鬧,大人們也不可打罵小孩,也不可摔破東西,否則會被視為不吉利,而影響到一年的運勢。

其他的寧波地方習俗還有,大戶人家一般是在家祭祖,稱之為“冬至羹飯”。祭祀時的陳設禁用紅色,燭要用綠色,還要在饅頭上蓋藍色戳子,認為可“壓火”保平安健康。

稱冬至前夕為“冬至夜”,已經出嫁的女兒不能停留在娘家,而必須回夫家。

冬至這一夜睡覺要比平常早,以祈願好夢。民諺“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夏至白天最長,而冬至夜最長。還有的說“冬至前夜夢最靈”,於是在冬至早晨相互傳夢,長者會為小輩“圓夢”,更有甚者,會趕至慈溪清道觀中求夢。

選擇冬至正時辰,拋一些蘿蔔到屋瓦上,經風吹雨淋日曬成幹後,收集起來掛在牆壁上,俗稱“冬至蘿蔔”,可以用來治療痢疾。

2.潮汕冬至風俗

潮汕地區各市縣的冬至習俗基本一致,均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

(l)祭拜祖先:在民間,這一天都要備足祭品和果品,然後在中午之前去祠堂祭拜祖先,之後全家人一起圍桌共餐。但沿海饒平海山一帶,則是在清晨便開始祭祖,要趕在漁民出海之前,意為祈請祖先保佑出海捕魚順利,滿載而歸。

(2)吃甜丸:這個飲食習俗普及整個潮汕地區,此風俗中還包含一個有趣的民俗:人們在冬至當日用甜丸祭拜祖先之後,還要特別拿出一些貼在自家中的門頂、屋樑及米缸等地方。之所以這麼做,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圓又甜,是表示圓滿美好之意,預示明年再獲豐收,家人團團圓圓。放在這些地方,這一天裡家人如能無意中碰上甜丸,就是好兆頭,這就如同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恰巧有客人登門拜訪,而碰上了甜丸,他們也會交上好運。二是專門給老鼠吃的。五穀的種子,相傳是老鼠從非常遙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了回報老鼠的功勞,約定在每年收割五穀時,留下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給老鼠吃。後來,因為有一個非常貪心的人,把自己田裡的五穀全部收割完而沒有留給老鼠,於是老鼠一氣之下跑到觀音娘娘面前投訴,觀音娘娘聽後可憐老鼠,便賜給了它一副堅硬的牙齒,並讓它以後搬進房屋內居住,以方便尋食。自此,老鼠便成為了“四害”之一,到處為害。人們在冬至這一天“貼甜丸”給老鼠吃,也就是希望老鼠吃飽後,少禍害家裡的食物。如今,在家裡到處“貼甜丸”的民俗已經消失了,而“吃甜九”的食俗則一直流傳到現在。

(3)上墳掃墓:按潮汕地區的習俗,每年的上墳掃墓活動一般定在清明節和冬至節進行,稱之為“過春紙”和“過冬紙”。通常情況下,人死後的前三年都應該行“過春紙”俗例,三年之後才能行“過冬紙”。

3.冬至《九九歌》

明代《五雜俎zǔ》記載了當時《九九歌》的一種說法: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籬頭吹觱篥”,指的是大風吹籬笆時發出很大的響聲。觱篥(bì lì)是古代我國北方地區少數民族用的一種樂器名。“夜眠如露宿”,指天寒地凍,雖是在室內睡覺卻感覺像在露天一樣冷。“布納擔頭擔”,指天氣已經比較熱了,需要脫掉厚衣服擔著走。

還有一個較為簡潔並通俗易懂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與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現代語文課本也有《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個《九九歌》,建議在學習的同時,將古代的《九九歌》一起教給孩子。

4.冬至《消寒圖》

在冬至節氣,《消寒圖》是值得強調的內容。

《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古代對九宮格記憶方法的一種社會知識應用,幸虧還零散地有所保存。其中既含有圖像思維記憶方法的培養教育意義,也含有九宮閱讀記憶法的訓練,濃縮著祖先們在教育學中的智慧,是將教育社會化、民眾化、民俗化的一種體現。道德根文化的教學方法,都是緊密地聯繫著宇宙天地自然的法則,緊扣著河圖洛書之理與數,以及圖像思維之法,全面地在治事中展開,在生活領域“有教無類”地應用。只可惜在意識治理從霸治淪為危治以後,人們已經無法讀懂祖先們的智慧,反倒將這些世上最優秀的教學方法視為糟粕,毫不痛惜地加以拋棄。下面的這個《九九消寒圖》,大家也可以依法嘗試進行填色訓練。

消寒圖

描繪《消寒圖》是我國北方漢族地區的一項傳統民俗,是與“數九”的民俗結合在一起的。“九九”以冬至日為數九的第一天,然後九天為一個階段,共九九八十一天,以此來表明由天寒地凍轉向溫暖如春的過程。《九九消寒圖》便是民間記載開始數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希望於通過它來預卜下一年的豐欠(豐收和欠災),是一種好看且有傳統特色的日曆。《九九消寒圖》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以便於一天一天數過全部八十一天,表達迎春的一種殷殷的喜悅之情。比如上面這幅《消寒圖》中的這些梅花,一朵、兩朵、三朵……八朵、九朵,剛好是九朵梅花。其中圖像思維的立體感是很強的,每天去填一個花瓣,就完成了九九八十一天。

消寒圖

還有些《消寒圖》,包含的就完全是記憶法。上面這兩幅《消寒圖》,與德慧智教育理念中的九宮閱讀法、記憶法是非常相近、相似的,可以在家庭教育和學校、幼稚園的教育中使用。

元代楊允孚《灤京雜詠》卷下:“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回暖矣。”

明代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清代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宣宗禦制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滿成幅,曰九九消寒圖,題‘管城春色’四字於其端。南書房翰林日以‘陰晴風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按:民俗以冬至為入九,九九足,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故有‘九九消寒’之諺。”

其實,這一切都需要有伏羲黃老道德修身的基礎,有“為學者日益”的理論積累,才能說通過這一天就可以把握住一年。如何真正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讓社會、家庭乃至每個人都能夠體味到道德根文化的魅力,在道德的氛圍當中享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而不是僅僅捏著鈔票來追求痛苦、煩惱和疾病,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三、冬至的正善治養生

冬至養生,我們在意識上要把握好以下三條原則:

意識宜清靜:心猿意馬,意馬不可野散脫韁,以應冬令斂藏的法則,保持清靜。

意識應正善:意識宜修養清靜,同步于天一生水,把握上善治水中的量子效應。

意識應制欲:加強對六欲的發現、控制、清理,清陰土才能用陽土制陰水。(編者注:脾五德為信德,五行為土。腎五德為智德,五行為水。五行有陰陽屬性,故有陽土克陰水一說。)

(一)身識養生

1. 防寒保暖

冬至到小寒、大寒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在此期間應注意身識養生的“冬藏”。在冬至養生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時陰寒之氣隆盛,外出要及時添衣,注意防寒保暖,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

穿衣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時增添衣物,在冬裝的選擇上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穿脫方便,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如果外出,應特別注意頭部、耳朵、頸區以及足部的保暖,以防發生凍瘡以及寒氣內侵。天氣寒冷時,最好還要戴上暖帽、口罩、手套,避免寒氣的侵入。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2.動中求靜

冬季運動,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襲,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禁忌運動中出大汗。運動要以不疲勞和不出汗為度,要以動中求靜、靜中內動為主體,把握有利於安身靜體、氣定神閑的境界。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3.勤曬被

冬至時節要勤曬被褥,一方面可避免潮濕;另一方面 ,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強烈的殺菌消毒作用,可殺死各種細菌和微生物;經日光曝曬後的被褥也會更加蓬鬆、柔軟、保暖。其中吸附的陽炁(氣),也極其有利於驅散室內的陰寒,使人的陽炁(氣)獲得補充。

4.防面癱

冬至過後,進入“數九”時節,面癱患者明顯增多。天氣變冷後,寒風如果長時間直接吹拂面部的耳門區域,將會造成面部組織經絡氣血的不通,面神經因缺血而麻痹。受面神經支配的面部表情肌,就會因營養不足而出現功能障礙,導致面癱。為了防止面癱,第一,要注意保暖,出門儘量戴口罩和耳罩;第二,開車或坐車時,最好不要搖下車窗;第三,在疲勞之時或洗浴後,不能再受風吹寒逼。

5.靈劍子導引法(同大雪)

以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頭,前後左右為之,凡三五度。去骨節間風,宣通血脈,膀胱、腎臓之疾。

6.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冬至

冬至坐功圖勢

運:主太陽終氣

時:配足少陰腎君火。

坐功:每日子、丑時,平坐,伸兩足,拳兩手按兩膝,左右極力三五度,吐納,叩齒,咽液。(即:每天23時~次日淩晨3時,起身平坐,兩腿前伸,左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半握拳,按在兩膝上,使肘關節分別朝向左右斜前方,拳眼向腹,拳心朝外,上身前俯,極力以拳壓膝;重心後移,又拳輕輕按膝。如此做十五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

主治:手足經絡寒濕,脊股內後廉痛、足痿、厥、嗜臥、足下熱、臍痛、左脅下背肩髀間痛、胸中滿、大小腹痛、大便難、腹大、頸腫、咳嗽、腰冷如冰及腫、臍下氣逆、小腹急痛泄、下腫、足胻寒而逆、凍瘡、下痢、善悲、四肢不收。

(二)口識養生

將天時、地利、人和與醫道相結合,能夠更加全面、系統地落實傳統文化。冬至時,傳統醫學界的人士會用相應的中藥擬成方子,從這一天開始服用,這就是民間從道醫中繼承的內容之一。民間的醫學中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因為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從這天開始馬上進補,與生命內在的頻譜規律以及地球圍繞太陽周而復始運動到達新起點的度數,極其吻合。一位地道的中醫必定會“謀之於未動之先”,從冬至這一天開始,甚至要把新的一年裡可能會流行的瘟疫以及各種大的病變,都羅列出來;並且,要根據天時、地利以及人的狀態,擬定出相應的方法,以供一年中的患者使用。

1.冬至宜食

冬至要注意飲食的“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而且地炁豐富的根塊類食物,少吃糖類、脂肪、鹽分含量高的食物。冬至時節的飲食還宜多樣化,穀、果、蔬菜要合理搭配,適當地選用高鈣食品。宜食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的食物,還不可過食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冬天陽炁〔氣)收藏,脾喜溫惡冷,因此最好吃一些溫熱食品來保護脾腎,吃飯也最好是少量多餐。

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蔔、白菜等。其他很多蔬菜也要多加攝入,比如土豆、菌類、南瓜、芹菜、菠菜、山藥等。除此之外,還要適量多吃水果,冬天寒冷乾燥,使人覺得鼻、咽部乾燥和皮膚缺水、容易上火,因此每天吃點水果不僅能滋陰養肺、潤喉去燥,還能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獼猴桃、甘蔗、柚子、大棗、桔子、龍眼、蘋果、桂圓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2. 養生藥膳

從立冬開始至冬至前後,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稱為“補冬”。正確的“補冬”,能夠使身體強壯而且又保持身材窈窕勻稱,不產生肥胖。

常用“補冬”藥膳處方:

(l)八珍類:當歸、地黃、枸杞、芍藥、白術、茯苓、大棗、甘草;

(2)四神類(又稱“四臣”):蓮子、芡實、山藥、茯苓;

(3)四物類:當歸、川芎、芍藥、地黃;

(4)單方類:人參、當歸、田七、杜仲等。

這裡對藥膳處方只是介紹了一個綱,大家在運用的時候先要做到“自知者明”,再根據介紹來選用。比如:八珍類選l~2味,四神類選1~2味,互相配比,每天換著食用。佐方、輕重方面,就要根據虛實,來配比重量和份量。有的人喜歡亂吃人參,結果可能會非常糟糕。要正確地進行配伍,而不能照單全收地一鍋煮而食之。

如若使用,需要瞭解人的體質基本分類,“用藥炁之有餘,而益身體之不足”,以此作為選材的原則進行配伍。因此,既要瞭解身體的虛實、涼熱,也要掌握每一味藥的藥性。最好是在執業中醫師的指導下應用。

3. 冬至吃堅果

中國的民俗文化中有個習慣,冬天大家都嗑瓜子,而且嗑得非常帶勁兒。在西方根本見不到哪一個外國人嗑瓜子,他們連嗑都不會。中國的文化的確是悠久深遠,每到冬天,尤其過年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天,吃吃蠶豆花生之類,嚼得也歡,聊得也歡。

堅果性味偏溫熱,在其他季節吃容易上火,而冬天天氣較冷,人們吃後一般不存在這個問題。堅果大多有補腎健腦、強心健體的作用,而冬季對應的是腎臓,所以冬季進補多吃堅果很有好處。冬季吃堅果還有禦寒的作用,可增強體質。當然吃堅果也要適量,且因人而異。堅果中富含全息濃縮的植物生命能量,冬至以後食用,因為天地一陽之炁開始生髮,堅果中的全息活力將因為量子纏繞效應而釋放活力,有益健康。

核桃:核桃仁是中成藥的重要輔料,有補腎固精、潤肺止咳、化痰定喘、順氣補血等功能,對腎虛、尿頻、咳嗽等症有很好的療效。人疲勞時嚼些核桃仁,能緩解疲勞和壓力。

栗子:栗子味甘、性溫,有補腎壯陽、健脾和胃、活血止血的功能,適用於腎虛、腰膝酸軟無力、筋骨疼痛、尿血、便血等症。栗子對人體的滋補功能,可與人參、黃芪、當歸等中藥材相媲美。

榛子:榛子主要有調中、開胃、滋養氣血、明目的作用,主治食欲不好、乏力、形體消瘦、病後體虛、視物不明等病症。此外,榛子中鉀、鐵含量亦名列前茅,對於增強體質、抵抗疲勞、延緩衰老都有益。

杏仁:杏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止咳化痰、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年老體弱的慢性便秘者來說,吃杏仁效果最佳。杏仁有苦甜之分,甜杏仁可做茶點果品,苦杏仁有毒,不能生吃,入藥多為煎劑。

花生:常吃花生有養血補血、補脾潤肺、滋潤肌膚的效果。

4.臘雪

《本草綱目·第五卷·水部》:

【釋名】[時珍曰]按劉熙《釋名》雲:雪,洗也。洗除瘴癘蟲蝗也。凡花五出,雪花六出,陰之成數也。冬至後第三戊為臘。臘前三雪,大宜菜麥,又殺蟲蝗。臘雪密封陰處,數十年亦不壞;用水浸五穀種,則耐旱不生蟲;灑幾席間,則蠅自去;淹藏一切果食,不蛀蠹dù,豈非除蟲蝗之驗乎?[藏器曰]春雪有蟲,水亦易敗,所以不收。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瘟疫,小兒熱癇狂啼,大人丹石發動,酒後暴熱,黃疸,仍小溫服之(藏器)。洗目,退赤(張從正)。煎茶煮粥,解熱止渴(吳瑞)。宜煎傷寒火暍之藥,抹痱亦良(時珍)。

【發明】[宗奭曰]臘雪水,大寒之水也,故治以上諸病。

這段記載說明,臘前三雪有很多好處,其浸過的五穀種子都不生蟲;夏天灑一點雪水在竹席子、蚊帳上面,睡覺時蒼蠅都不叮;用它淹藏的一切果食也都不生蛀蟲。而春雪則容易生蟲,而且水容易敗,所以不容易收藏,只能及時使用。《紅樓夢》裡就有家家都收藏雪水,一直藏到夏天使用的描寫。

(三)冬至物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一候蚯蚓結:複卦,六四。《周易·複卦》爻辭:“中行獨複。”《象》曰:“中行獨複,以從道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四爻動,卦象震。上震伏巽,互艮覆震亦伏巽,巽為蚯蚓,故曰蚯蚓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陰寒極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

蚯蚓是陰曲陽伸的一種生物,此時陽炁(氣)雖已經生長,但陰炁(氣)還是十分強盛,屬於六陰寒極之時,蚯蚓在地下土壤中,仍然蜷縮著身體,單個盤結或相互交結得像繩索一樣。蚯蚓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又稱為地龍。例如,帶狀泡疹疼痛難忍時,西醫常常沒有好的辦法,難以治癒,就用大量的激素來破壞人體的防禦機制,而進行短暫的壓抑,效果還不明顯。但是中醫的療法卻很簡單,特別是民間的傳統中醫,就會到菜園子地裡收集一些新鮮蚯蚓糞,將蚯蚓糞拿回家以後,用兒童的小便或清水調成糊狀,給帶狀皰疹(也叫蛇纏腰)患者敷在患處,患者當即就會止痛,而且只需數次就能應手而愈,實乃奇效。帶狀皰疹看起來是個小毛病,但是痛起來要人命,而且後遺的殘毒很容易誘發體內深層的癌變,常用的治療方法效果並不理想。中醫採用的幾味藥都是很有效的,外用藥中的新鮮蚯蚓糞就是其一。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收集新鮮的蚯蚓糞,最好是用蚯蚓吐出來後堆在地面上帶有粘液的那堆土,那才是最新鮮的。

二候麋角解:複卦,六五。《周易·複卦》爻辭:“敦複,無悔。”《象》曰:“敦複無悔,中以自考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五爻動,卦變為屯。互艮為角,覆震為麋為解。”

麋與鹿同科,但是陰陽卻不同。鹿,例如梅花鹿,其性屬陽,它長的角支伸向前方,與黃牛角相似。麋,雖然屬於相同科目,但是卻屬陰,它的角支是伸向身體的後方的,與水牛角的方向相同。夏至節氣時天地一陰生,鹿會感受到陰炁(氣)而脫解鹿角;冬至時節一陽生,麋則感受到陽炁(氣)而角脫落下來。夏至是陽之極,冬至是陰之極,萬物依據自己的陰陽屬性確定著本身的生長規律,不會主動違背,只有人類才會背離四時之度,自找災咎、疾病、困苦。

三候水泉動:複卦,上六。《周易·複卦》爻辭:“迷複,凶,有災眚。有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於十年不克征。”《象》曰:“迷複之凶,反君道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上爻動,坤變為艮。艮伏兌,兌為澤,故曰水泉。艮覆震為動。一說上坤為水泉,下震為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雲耳。”

物相的水,是天道“德一”的陽炁所化生。當陽炁經過休眠而再次開始運動時,水也就必然同步響應,一陽初生,陽生而動,出現變化。

節選自熊春錦先生著《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冬》,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如有轉載,請保持圖片與文字內容原樣,勿擅自編輯,並須注明書名、作者與出版社。

看完覺得有用,請記得分享!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會更美好!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熱文推薦:

中國文化的千年弊病 並非讀經之過 !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生命真相!《老子》被誤傳了幾千年,事關性命!美國哈佛教授盛讚中國文化,西方到底瞄準了中國文化中的什麼內容?新高考”第一年,考題就有易經太極,您的孩子怎麼辦?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這段話所記載的就是古人對修身實踐中觀察到的質象境內的一種描述。(編者注,質象境,即人類慧識所能感知的宇宙天地自然萬物能量屬性,是相對于智識所感知的肉眼可見,儀器可感的物相世界的客觀存在。物相和質象,是世界的根本,也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具體方式。)它忠實地透漏出:春秋時期的人們,對修身實踐中的現象,仍然具備一種社會性的共識,修身文化還沒有完全被拋棄。篇名“有始”,為發端、開始之義。這段話描述的意思是:冬至這一天是年度週期律的開始,從這一天開始同步于天道的運行規律而實行修身的遠大目標,實證大道。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這段話所描述的雖然完全是社會治事的內容,但是也說明了,社會對冬至是正年的認同,雖然歷經漢代以降的漫長歲月,在主流社會仍然並未消失。但是時至今日,冬至大如年,已經只是少數人的模糊印象;而慶祝的行為,在社會主流文化中早就消失得毫無蹤影。這就是文化之殤啊!這也表明:兩千五百年以前古聖天人合一而為東方文明所確立的順天應人、治人事天的文化,徹底在社會中消逝了,令人感歎!不過,大道的文明,“筮曰遠,遠曰返”,我們正站在“返”的時間節點。我們應當為自己有幸站在這個“返”的時間節點而感到由衷的欣慰;我們應當為天人合一的道德根文化復興貢獻綿薄之力。

明代王鏊《震澤長語·象緯》:“冬至之日,一陽自地而升。”冬至這一天的數與度的時間與空間節點,是天道自然規律法則守信而至的時間,是一縷陽炁從地下開始緩緩上升的時刻。人體內如果真正處在天人合一較佳的狀態中,同樣必然天人相應,會同步出現一陽初動在身中。人類只要承認這一點,復興道德根文化中的修身明德文化,誕生內文明,就有希望。我們應當知道,萬物皆是順應這一宇宙法則而展開它們生命的過程,唯獨人類因為無明而執拗地背叛、遠離這一自然的法則和秩序,從而自尋苦難,在苦海當中掙扎不休。這是經歷了五千年的歷史以後,人類應該深刻反省的內容。

(三)冬至天氣氣候

冬至前後,雖然北半球日照的時間最短,但這時地面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故氣溫還不是最低的。冬至以後白晝漸長,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然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然會繼續下降。我國除了少數海島和海濱局部地區以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

冬至以後便開始“數九”了,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因此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不過,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比較大。這時候如果從東北到南方去出差,會感受到巨大的落差,因為在東北大地一片銀裝素裹的時候,長江南北的冬作物仍然在繼續生長,而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則在10℃以上,使人感到一下子從冬天走進了春天。

《燕京歲時記》當中曾經記載說:“冬至三九則冰堅。”《京氏易傳》中說:“冬至之後,三十日極寒”,“冬至後第三戌,為臘月最冷者”。冬至後三十多日的四九,將會是寒冬中最冷的一段時間。

二、冬至的民俗文化

(一)民俗活動

1. 冬至祭天祭祖

冬至日祭天祭祖,在我國古代是國家的例行規範。唐宋時期,雖然修身明德內求法已經淡出了社會主流文化陣地,但仍然保留著五帝、三王時期傳統文化的治事禮儀,冬至是國家祭天、祭祖的大日子,皇帝會在這一天帶領王公大臣們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在民間,百姓也會在這一天向父母尊長們祭拜(祭和拜是兩個儀式)。

然而,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當今社會,很多民俗已經失去了內在的承載,冬至早已演變成了家庭團聚吃餃子的節日,其祭拜儀式更是被極力簡化,在很多地方甚至已經消失了。

2. 冬至放假

漢朝時期一改冬至過年的舊制,以冬至為冬節,官府仍然會舉行祝賀儀式而稱之為賀冬,仍例行放假。《後漢書》中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冬至前後,朝廷上下都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稱之為拜冬,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從這裡可以看到,意識哲學文化盛行以後,如此重要的時空節點就這麼簡簡單單地變化過來了,修身的內容全部被抽掉了。

這是從漢朝開始以後到唐宋一直延續的情形,宋代《文昌雜錄》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上元節同。”在宋代,一年有76天的休假,而冬至與春節、元宵節、寒食節等一樣,都是放7天假。

冬至的意義流傳到現代則偏離得更加離譜,不僅不放假,對於其修身重要內容的認識,也正如俗話所說的“眨巴眼養瞎子兒”,一代不如一代。

(二)飲食習俗

1.各地冬至飲食習俗

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變遷,冬至節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餃子、餛飩、湯圓、黍米糕、赤豆粥等都是冬至時節廣受歡迎的品類。冬至節的飲食種類不勝枚舉,南北方各有特色。比如南方地區在冬至日有吃湯圓、米團、長線面的習俗。餃子是南北方冬至不可或缺的食品,冬至一陽初生,如同子時一陽初生,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非常特殊的涵義,取其“更歲交子”之意,其中“交”與“餃”諧音,“子”即“子時”,此時吃餃子,有團圓吉祥和萬事如意的意思,預示在新的一年中交好運。

關於冬至吃餃子,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河南人把冬至吃餃子叫做吃“捏凍耳朵”。為何有這樣的稱謂呢?相傳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在他告老還鄉回到南陽時,正好是寒氣襲人、大雪紛紛的冬日。醫聖看到白河兩岸的鄉親們饑寒交迫,衣衫檻褸,有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心中特別難過,於是吩咐其弟子在南陽關東的空地上搭起醫棚,將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切碎,然後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形狀,再下鍋煮熟,這樣就做成了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分給百姓們吃。鄉親們服食後,全身發熱,雙耳變暖,凍傷很決就都好了。後來,南陽人每逢冬至都模仿醫聖的做法來製作這種食物,慢慢地就形成了“捏凍耳朵”的飲食習俗。後人稱之為餃子、“餛飩”或者“燙麵餃”。

2.冬至吃餛飩

冬至一陽生,恰如盤古開天闢地時的混沌開竅,吃餛飩就是在取其諧音,有食下“混沌蒙昧”繼而“萬象清明”之寓意。故而民間將食用餛飩比作打破混沌,天清地明。

宋代的《歲時雜記》中記載:“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故有‘冬餛飩年餺飥(bōtuō)’之說。又雲:‘新節已過,皮鞋底破,大捏餛飩,一口一個。’”

宋末元初的《歲時廣記》記載:“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民間也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時至今日,餛飩已經成為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廣受男女老少喜愛的著名小吃。

只是餛飩的叫法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稱謂,如廣東稱之為“雲吞”,四川稱之為“抄手”,北方則叫作“餛飩”。

3. 冬至吃湯圓與甜丸

在江南地區,冬至日喜歡吃湯圓,又稱之為“冬至湯糰”,“圓”有“團圓”“圓滿”之意,喻示著家庭吉祥、和諧。民間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舊時的上海人最講究在冬至吃湯糰。古人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廣東地區喜歡在冬至日吃甜丸,一般會趕在天亮之前煮熟,家人在起床後,都要吃上一碗“冬節丸”,潮汕地區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諺語,稱之為“添歲”。甜丸用糯米粉團成圓團,再加些糖,煮出後既甜又圓,預示著來年豐收團圓,美滿幸福。

4. 冬至吃赤豆糯米飯

江南水鄉的一些地區,有全家歡聚一堂在冬至之夜共吃紅豆糯米飯的習俗。《纂要》曰:“共公氏子不才,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是日以赤小豆粥厭之。”相傳,共工氏的兒子不成才,還非常糟糕地在冬至日這一天死翹翹了,變成了疫鬼。所謂疫鬼,就是專門傳播傳染病、流行病的一個鬼,喜歡殘害、禍害百姓。但是他有一個特點,就是畏懼赤小豆,於是,民間就形成了一個吃赤豆糯米飯風俗。很多人容易在冬至前後患上感冒,民間常常就說是不是共工氏的兒子在作祟啊?就趕快去熬一點赤小豆水喝。特別在冬至日當天,喝赤小豆水的人就更多了。《歲時雜記》:“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氣。”吃赤豆飯或煮赤豆粥,都是用以驅避瘟疫之意,以期達到防災祛病,預防流行性傳染性疫病的目的。“是日以赤小豆煮粥厭之”(古代用“厭”,就是克制的意思),流傳下來,慢慢就成了傳統習俗。

《本草綱目》中也有關於赤豆粥的論述:

“時珍曰: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穀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而治下痢腸,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產難,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則降令太過,津血滲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氣除濕散熱耳。”

(三)民間風俗

1.寧波冬至風俗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冬至風俗。在寧波地區,過去在冬至日到來時各家都會用蘆穄粉來搓圓子,煮熟後帶湯一起吃,叫蘆穄湯果。後來逐漸改為糯米粉搓圓子,再加上番薯粒,稱之為番薯湯果。冬至在寧波有“冬至小年夜”“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謝年”等俗稱。在這一天長輩會特別叮囑小孩不可啼哭打鬧,大人們也不可打罵小孩,也不可摔破東西,否則會被視為不吉利,而影響到一年的運勢。

其他的寧波地方習俗還有,大戶人家一般是在家祭祖,稱之為“冬至羹飯”。祭祀時的陳設禁用紅色,燭要用綠色,還要在饅頭上蓋藍色戳子,認為可“壓火”保平安健康。

稱冬至前夕為“冬至夜”,已經出嫁的女兒不能停留在娘家,而必須回夫家。

冬至這一夜睡覺要比平常早,以祈願好夢。民諺“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夏至白天最長,而冬至夜最長。還有的說“冬至前夜夢最靈”,於是在冬至早晨相互傳夢,長者會為小輩“圓夢”,更有甚者,會趕至慈溪清道觀中求夢。

選擇冬至正時辰,拋一些蘿蔔到屋瓦上,經風吹雨淋日曬成幹後,收集起來掛在牆壁上,俗稱“冬至蘿蔔”,可以用來治療痢疾。

2.潮汕冬至風俗

潮汕地區各市縣的冬至習俗基本一致,均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

(l)祭拜祖先:在民間,這一天都要備足祭品和果品,然後在中午之前去祠堂祭拜祖先,之後全家人一起圍桌共餐。但沿海饒平海山一帶,則是在清晨便開始祭祖,要趕在漁民出海之前,意為祈請祖先保佑出海捕魚順利,滿載而歸。

(2)吃甜丸:這個飲食習俗普及整個潮汕地區,此風俗中還包含一個有趣的民俗:人們在冬至當日用甜丸祭拜祖先之後,還要特別拿出一些貼在自家中的門頂、屋樑及米缸等地方。之所以這麼做,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圓又甜,是表示圓滿美好之意,預示明年再獲豐收,家人團團圓圓。放在這些地方,這一天裡家人如能無意中碰上甜丸,就是好兆頭,這就如同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恰巧有客人登門拜訪,而碰上了甜丸,他們也會交上好運。二是專門給老鼠吃的。五穀的種子,相傳是老鼠從非常遙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了回報老鼠的功勞,約定在每年收割五穀時,留下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給老鼠吃。後來,因為有一個非常貪心的人,把自己田裡的五穀全部收割完而沒有留給老鼠,於是老鼠一氣之下跑到觀音娘娘面前投訴,觀音娘娘聽後可憐老鼠,便賜給了它一副堅硬的牙齒,並讓它以後搬進房屋內居住,以方便尋食。自此,老鼠便成為了“四害”之一,到處為害。人們在冬至這一天“貼甜丸”給老鼠吃,也就是希望老鼠吃飽後,少禍害家裡的食物。如今,在家裡到處“貼甜丸”的民俗已經消失了,而“吃甜九”的食俗則一直流傳到現在。

(3)上墳掃墓:按潮汕地區的習俗,每年的上墳掃墓活動一般定在清明節和冬至節進行,稱之為“過春紙”和“過冬紙”。通常情況下,人死後的前三年都應該行“過春紙”俗例,三年之後才能行“過冬紙”。

3.冬至《九九歌》

明代《五雜俎zǔ》記載了當時《九九歌》的一種說法: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籬頭吹觱篥”,指的是大風吹籬笆時發出很大的響聲。觱篥(bì lì)是古代我國北方地區少數民族用的一種樂器名。“夜眠如露宿”,指天寒地凍,雖是在室內睡覺卻感覺像在露天一樣冷。“布納擔頭擔”,指天氣已經比較熱了,需要脫掉厚衣服擔著走。

還有一個較為簡潔並通俗易懂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與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現代語文課本也有《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個《九九歌》,建議在學習的同時,將古代的《九九歌》一起教給孩子。

4.冬至《消寒圖》

在冬至節氣,《消寒圖》是值得強調的內容。

《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古代對九宮格記憶方法的一種社會知識應用,幸虧還零散地有所保存。其中既含有圖像思維記憶方法的培養教育意義,也含有九宮閱讀記憶法的訓練,濃縮著祖先們在教育學中的智慧,是將教育社會化、民眾化、民俗化的一種體現。道德根文化的教學方法,都是緊密地聯繫著宇宙天地自然的法則,緊扣著河圖洛書之理與數,以及圖像思維之法,全面地在治事中展開,在生活領域“有教無類”地應用。只可惜在意識治理從霸治淪為危治以後,人們已經無法讀懂祖先們的智慧,反倒將這些世上最優秀的教學方法視為糟粕,毫不痛惜地加以拋棄。下面的這個《九九消寒圖》,大家也可以依法嘗試進行填色訓練。

消寒圖

描繪《消寒圖》是我國北方漢族地區的一項傳統民俗,是與“數九”的民俗結合在一起的。“九九”以冬至日為數九的第一天,然後九天為一個階段,共九九八十一天,以此來表明由天寒地凍轉向溫暖如春的過程。《九九消寒圖》便是民間記載開始數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希望於通過它來預卜下一年的豐欠(豐收和欠災),是一種好看且有傳統特色的日曆。《九九消寒圖》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以便於一天一天數過全部八十一天,表達迎春的一種殷殷的喜悅之情。比如上面這幅《消寒圖》中的這些梅花,一朵、兩朵、三朵……八朵、九朵,剛好是九朵梅花。其中圖像思維的立體感是很強的,每天去填一個花瓣,就完成了九九八十一天。

消寒圖

還有些《消寒圖》,包含的就完全是記憶法。上面這兩幅《消寒圖》,與德慧智教育理念中的九宮閱讀法、記憶法是非常相近、相似的,可以在家庭教育和學校、幼稚園的教育中使用。

元代楊允孚《灤京雜詠》卷下:“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回暖矣。”

明代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清代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宣宗禦制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滿成幅,曰九九消寒圖,題‘管城春色’四字於其端。南書房翰林日以‘陰晴風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按:民俗以冬至為入九,九九足,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故有‘九九消寒’之諺。”

其實,這一切都需要有伏羲黃老道德修身的基礎,有“為學者日益”的理論積累,才能說通過這一天就可以把握住一年。如何真正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讓社會、家庭乃至每個人都能夠體味到道德根文化的魅力,在道德的氛圍當中享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而不是僅僅捏著鈔票來追求痛苦、煩惱和疾病,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三、冬至的正善治養生

冬至養生,我們在意識上要把握好以下三條原則:

意識宜清靜:心猿意馬,意馬不可野散脫韁,以應冬令斂藏的法則,保持清靜。

意識應正善:意識宜修養清靜,同步于天一生水,把握上善治水中的量子效應。

意識應制欲:加強對六欲的發現、控制、清理,清陰土才能用陽土制陰水。(編者注:脾五德為信德,五行為土。腎五德為智德,五行為水。五行有陰陽屬性,故有陽土克陰水一說。)

(一)身識養生

1. 防寒保暖

冬至到小寒、大寒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在此期間應注意身識養生的“冬藏”。在冬至養生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時陰寒之氣隆盛,外出要及時添衣,注意防寒保暖,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

穿衣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時增添衣物,在冬裝的選擇上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穿脫方便,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如果外出,應特別注意頭部、耳朵、頸區以及足部的保暖,以防發生凍瘡以及寒氣內侵。天氣寒冷時,最好還要戴上暖帽、口罩、手套,避免寒氣的侵入。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2.動中求靜

冬季運動,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襲,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禁忌運動中出大汗。運動要以不疲勞和不出汗為度,要以動中求靜、靜中內動為主體,把握有利於安身靜體、氣定神閑的境界。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3.勤曬被

冬至時節要勤曬被褥,一方面可避免潮濕;另一方面 ,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強烈的殺菌消毒作用,可殺死各種細菌和微生物;經日光曝曬後的被褥也會更加蓬鬆、柔軟、保暖。其中吸附的陽炁(氣),也極其有利於驅散室內的陰寒,使人的陽炁(氣)獲得補充。

4.防面癱

冬至過後,進入“數九”時節,面癱患者明顯增多。天氣變冷後,寒風如果長時間直接吹拂面部的耳門區域,將會造成面部組織經絡氣血的不通,面神經因缺血而麻痹。受面神經支配的面部表情肌,就會因營養不足而出現功能障礙,導致面癱。為了防止面癱,第一,要注意保暖,出門儘量戴口罩和耳罩;第二,開車或坐車時,最好不要搖下車窗;第三,在疲勞之時或洗浴後,不能再受風吹寒逼。

5.靈劍子導引法(同大雪)

以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頭,前後左右為之,凡三五度。去骨節間風,宣通血脈,膀胱、腎臓之疾。

6.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冬至

冬至坐功圖勢

運:主太陽終氣

時:配足少陰腎君火。

坐功:每日子、丑時,平坐,伸兩足,拳兩手按兩膝,左右極力三五度,吐納,叩齒,咽液。(即:每天23時~次日淩晨3時,起身平坐,兩腿前伸,左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半握拳,按在兩膝上,使肘關節分別朝向左右斜前方,拳眼向腹,拳心朝外,上身前俯,極力以拳壓膝;重心後移,又拳輕輕按膝。如此做十五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

主治:手足經絡寒濕,脊股內後廉痛、足痿、厥、嗜臥、足下熱、臍痛、左脅下背肩髀間痛、胸中滿、大小腹痛、大便難、腹大、頸腫、咳嗽、腰冷如冰及腫、臍下氣逆、小腹急痛泄、下腫、足胻寒而逆、凍瘡、下痢、善悲、四肢不收。

(二)口識養生

將天時、地利、人和與醫道相結合,能夠更加全面、系統地落實傳統文化。冬至時,傳統醫學界的人士會用相應的中藥擬成方子,從這一天開始服用,這就是民間從道醫中繼承的內容之一。民間的醫學中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因為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從這天開始馬上進補,與生命內在的頻譜規律以及地球圍繞太陽周而復始運動到達新起點的度數,極其吻合。一位地道的中醫必定會“謀之於未動之先”,從冬至這一天開始,甚至要把新的一年裡可能會流行的瘟疫以及各種大的病變,都羅列出來;並且,要根據天時、地利以及人的狀態,擬定出相應的方法,以供一年中的患者使用。

1.冬至宜食

冬至要注意飲食的“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而且地炁豐富的根塊類食物,少吃糖類、脂肪、鹽分含量高的食物。冬至時節的飲食還宜多樣化,穀、果、蔬菜要合理搭配,適當地選用高鈣食品。宜食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的食物,還不可過食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冬天陽炁〔氣)收藏,脾喜溫惡冷,因此最好吃一些溫熱食品來保護脾腎,吃飯也最好是少量多餐。

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蔔、白菜等。其他很多蔬菜也要多加攝入,比如土豆、菌類、南瓜、芹菜、菠菜、山藥等。除此之外,還要適量多吃水果,冬天寒冷乾燥,使人覺得鼻、咽部乾燥和皮膚缺水、容易上火,因此每天吃點水果不僅能滋陰養肺、潤喉去燥,還能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獼猴桃、甘蔗、柚子、大棗、桔子、龍眼、蘋果、桂圓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2. 養生藥膳

從立冬開始至冬至前後,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稱為“補冬”。正確的“補冬”,能夠使身體強壯而且又保持身材窈窕勻稱,不產生肥胖。

常用“補冬”藥膳處方:

(l)八珍類:當歸、地黃、枸杞、芍藥、白術、茯苓、大棗、甘草;

(2)四神類(又稱“四臣”):蓮子、芡實、山藥、茯苓;

(3)四物類:當歸、川芎、芍藥、地黃;

(4)單方類:人參、當歸、田七、杜仲等。

這裡對藥膳處方只是介紹了一個綱,大家在運用的時候先要做到“自知者明”,再根據介紹來選用。比如:八珍類選l~2味,四神類選1~2味,互相配比,每天換著食用。佐方、輕重方面,就要根據虛實,來配比重量和份量。有的人喜歡亂吃人參,結果可能會非常糟糕。要正確地進行配伍,而不能照單全收地一鍋煮而食之。

如若使用,需要瞭解人的體質基本分類,“用藥炁之有餘,而益身體之不足”,以此作為選材的原則進行配伍。因此,既要瞭解身體的虛實、涼熱,也要掌握每一味藥的藥性。最好是在執業中醫師的指導下應用。

3. 冬至吃堅果

中國的民俗文化中有個習慣,冬天大家都嗑瓜子,而且嗑得非常帶勁兒。在西方根本見不到哪一個外國人嗑瓜子,他們連嗑都不會。中國的文化的確是悠久深遠,每到冬天,尤其過年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天,吃吃蠶豆花生之類,嚼得也歡,聊得也歡。

堅果性味偏溫熱,在其他季節吃容易上火,而冬天天氣較冷,人們吃後一般不存在這個問題。堅果大多有補腎健腦、強心健體的作用,而冬季對應的是腎臓,所以冬季進補多吃堅果很有好處。冬季吃堅果還有禦寒的作用,可增強體質。當然吃堅果也要適量,且因人而異。堅果中富含全息濃縮的植物生命能量,冬至以後食用,因為天地一陽之炁開始生髮,堅果中的全息活力將因為量子纏繞效應而釋放活力,有益健康。

核桃:核桃仁是中成藥的重要輔料,有補腎固精、潤肺止咳、化痰定喘、順氣補血等功能,對腎虛、尿頻、咳嗽等症有很好的療效。人疲勞時嚼些核桃仁,能緩解疲勞和壓力。

栗子:栗子味甘、性溫,有補腎壯陽、健脾和胃、活血止血的功能,適用於腎虛、腰膝酸軟無力、筋骨疼痛、尿血、便血等症。栗子對人體的滋補功能,可與人參、黃芪、當歸等中藥材相媲美。

榛子:榛子主要有調中、開胃、滋養氣血、明目的作用,主治食欲不好、乏力、形體消瘦、病後體虛、視物不明等病症。此外,榛子中鉀、鐵含量亦名列前茅,對於增強體質、抵抗疲勞、延緩衰老都有益。

杏仁:杏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止咳化痰、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年老體弱的慢性便秘者來說,吃杏仁效果最佳。杏仁有苦甜之分,甜杏仁可做茶點果品,苦杏仁有毒,不能生吃,入藥多為煎劑。

花生:常吃花生有養血補血、補脾潤肺、滋潤肌膚的效果。

4.臘雪

《本草綱目·第五卷·水部》:

【釋名】[時珍曰]按劉熙《釋名》雲:雪,洗也。洗除瘴癘蟲蝗也。凡花五出,雪花六出,陰之成數也。冬至後第三戊為臘。臘前三雪,大宜菜麥,又殺蟲蝗。臘雪密封陰處,數十年亦不壞;用水浸五穀種,則耐旱不生蟲;灑幾席間,則蠅自去;淹藏一切果食,不蛀蠹dù,豈非除蟲蝗之驗乎?[藏器曰]春雪有蟲,水亦易敗,所以不收。

【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瘟疫,小兒熱癇狂啼,大人丹石發動,酒後暴熱,黃疸,仍小溫服之(藏器)。洗目,退赤(張從正)。煎茶煮粥,解熱止渴(吳瑞)。宜煎傷寒火暍之藥,抹痱亦良(時珍)。

【發明】[宗奭曰]臘雪水,大寒之水也,故治以上諸病。

這段記載說明,臘前三雪有很多好處,其浸過的五穀種子都不生蟲;夏天灑一點雪水在竹席子、蚊帳上面,睡覺時蒼蠅都不叮;用它淹藏的一切果食也都不生蛀蟲。而春雪則容易生蟲,而且水容易敗,所以不容易收藏,只能及時使用。《紅樓夢》裡就有家家都收藏雪水,一直藏到夏天使用的描寫。

(三)冬至物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一候蚯蚓結:複卦,六四。《周易·複卦》爻辭:“中行獨複。”《象》曰:“中行獨複,以從道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四爻動,卦象震。上震伏巽,互艮覆震亦伏巽,巽為蚯蚓,故曰蚯蚓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陰寒極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

蚯蚓是陰曲陽伸的一種生物,此時陽炁(氣)雖已經生長,但陰炁(氣)還是十分強盛,屬於六陰寒極之時,蚯蚓在地下土壤中,仍然蜷縮著身體,單個盤結或相互交結得像繩索一樣。蚯蚓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又稱為地龍。例如,帶狀泡疹疼痛難忍時,西醫常常沒有好的辦法,難以治癒,就用大量的激素來破壞人體的防禦機制,而進行短暫的壓抑,效果還不明顯。但是中醫的療法卻很簡單,特別是民間的傳統中醫,就會到菜園子地裡收集一些新鮮蚯蚓糞,將蚯蚓糞拿回家以後,用兒童的小便或清水調成糊狀,給帶狀皰疹(也叫蛇纏腰)患者敷在患處,患者當即就會止痛,而且只需數次就能應手而愈,實乃奇效。帶狀皰疹看起來是個小毛病,但是痛起來要人命,而且後遺的殘毒很容易誘發體內深層的癌變,常用的治療方法效果並不理想。中醫採用的幾味藥都是很有效的,外用藥中的新鮮蚯蚓糞就是其一。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收集新鮮的蚯蚓糞,最好是用蚯蚓吐出來後堆在地面上帶有粘液的那堆土,那才是最新鮮的。

二候麋角解:複卦,六五。《周易·複卦》爻辭:“敦複,無悔。”《象》曰:“敦複無悔,中以自考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五爻動,卦變為屯。互艮為角,覆震為麋為解。”

麋與鹿同科,但是陰陽卻不同。鹿,例如梅花鹿,其性屬陽,它長的角支伸向前方,與黃牛角相似。麋,雖然屬於相同科目,但是卻屬陰,它的角支是伸向身體的後方的,與水牛角的方向相同。夏至節氣時天地一陰生,鹿會感受到陰炁(氣)而脫解鹿角;冬至時節一陽生,麋則感受到陽炁(氣)而角脫落下來。夏至是陽之極,冬至是陰之極,萬物依據自己的陰陽屬性確定著本身的生長規律,不會主動違背,只有人類才會背離四時之度,自找災咎、疾病、困苦。

三候水泉動:複卦,上六。《周易·複卦》爻辭:“迷複,凶,有災眚。有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於十年不克征。”《象》曰:“迷複之凶,反君道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上爻動,坤變為艮。艮伏兌,兌為澤,故曰水泉。艮覆震為動。一說上坤為水泉,下震為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雲耳。”

物相的水,是天道“德一”的陽炁所化生。當陽炁經過休眠而再次開始運動時,水也就必然同步響應,一陽初生,陽生而動,出現變化。

節選自熊春錦先生著《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冬》,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如有轉載,請保持圖片與文字內容原樣,勿擅自編輯,並須注明書名、作者與出版社。

看完覺得有用,請記得分享!懂得分享美好的人,生活會更美好!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更多理論理念及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熱文推薦:

中國文化的千年弊病 並非讀經之過 !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生命真相!《老子》被誤傳了幾千年,事關性命!美國哈佛教授盛讚中國文化,西方到底瞄準了中國文化中的什麼內容?新高考”第一年,考題就有易經太極,您的孩子怎麼辦?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