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座被文豪們稱為“天堂”的城市 北京離它 絕不是一場雪的距離

作者 張鵬

冬至到了, 據說很多北京人都在等待, 等什麼?等一場雪, 不少攝影愛好者早早收拾好了攝影包, 只等著一下雪就沖到故宮、頤和園,

北海……每逢這時, 故宮裡的人比雪花還多。 為什麼大家這麼愛雪, 也許是沖著這句話:“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 雪是讓北京人夢回北平的唯一方式。

然而, 我卻想說, 北京到北平究竟有多遠?絕不僅僅是一場雪, 他們隔著時空的距離, 隔著心理的落差, 隔著生活方式的巨變。

很遺憾我沒有機會生活在北平, 只能從民國文豪們的散文中去遙想當年北平的樣子, 無論是當地土著, 還是外來的北漂, 甚至周遊過列國的海歸, 北平竟有這麼大的魔力, 讓他們如此魂牽夢縈。 讓我們去看看他們筆下的北平吧——

自然之城

老舍對北平從來不吝溢美之詞, 他說:“天堂是什麼樣子, 我不知道, 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 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

論天氣, 不冷不熱。 論吃的, 蘋果、梨、柿子、棗兒、葡萄, 每樣都有若干種。 論花草, 菊花種類之多, 花式之奇, 可以甲天下。 西山有紅葉可見, 北海可以划船——雖然荷花已殘, 荷葉可還有一片清香。 衣食住行, 在北平的秋天, 是沒有一項不使人滿意的。

——老舍《北平的秋》

林語堂則歲北平發出這樣的驚歎:“到底是什麼神靈之手構成這種方式的生活, 使人間最理想的生活得以在此實現了呢?”

北京的自然就美, 城內點綴著湖泊公園, 城外環繞著清澈的玉泉河, 遠處有紫色的西山聳立於雲端。 天空的顏色也功勞不小。 天空若不是那麼晶瑩深藍, 玉泉河的水就不會那麼清澈翠綠, 西山的山腰就不會有那麼濃豔的淡紫。 設計這個城市的是個巧奪天工的巨匠, 造出的這個城市, 普天之下, 地球之上, 沒有別的城市可與比擬。

——林語堂《京華煙雲》

張恨水陶醉于北平的五月, 那是一年裡的黃金時代。

賣芍藥花的擔子, 天天擺在十字街頭。 洋槐樹開著其白如雪的花, 在綠葉上一球球地頂著。

街, 人家院落裡, 隨處可見。 柳絮飄著雪花, 在冷靜的胡同裡飛。 棗樹也開花了;在人家的白粉牆頭, 送出蘭花的香味。 北平春季多風, 但到五月, 風季就過去了。 市民開始穿起夾衣, 在不暖的陽光裡走。 北平的公園, 既多又大。 只要你有工夫, 花不成其為數目的票價, 亦可以在錦天鋪地, 雕欄玉砌的地方消磨一半天。

——張恨水《北平的五月》

宜居之城

法國作家謝閣蘭1910年寄給德彪西的信中寫道:“北京才是中國, 整個中華大地都凝聚在這裡。 然而不是所有的眼睛都看得到這一點。 ”清晨, 他會“被柔和的叫賣豆腐腦的聲音吵醒”, 黃昏, 他可以欣賞院子上空的藍天, “被四合院截下來的一塊, 屬於我的一片藍天”。 夜晚, “在坐南朝北的睡著覺時也參與了整個城市的生命”。 他覺得四合院住起來“舒適又方便”。 他稱北京城是“夢寐以求最理想的居家之地”。

民國才子張恨水認為:“能夠代表東方建築美的城市, 在世界上, 除了北平, 恐怕難找第二處了。 ”

這些院子裡, 除了石榴樹、金魚缸, 到了春深, 家家由屋裡度過寒冬搬出來。 而院子裡的樹木,如丁香、西府海棠、藤蘿架、葡萄架、垂柳、洋槐、刺槐、棗樹、榆樹、山桃、珍珠粵、榆葉梅,也都成人家普通的栽植物,這時,都次第地開過花了。尤其槐樹,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種人家,到處都栽著有。在五月裡,你如登景山之巔,對北平城作個鳥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參差在綠海裡。這綠海就大部分是槐樹造成的。”

——張恨水《北平的五月》

林語堂這樣讚譽北平:“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卻同時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內。”

城市生活極高度之舒適與園林生活之美,融合為一體。他是一個理想的城市,每個人都有呼吸之地;農村幽靜與城市舒適媲美。使北平顯得如此舒適可愛的,成為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在繁華街衢附近的人,也都能安詳生活。那裡的生活程度很低,生活也頗富意味。政府官員與闊人可以聚餐於大飯館,而洋車夫用一個銅板,也可以買到油鹽醬醋,不論在什麼地方,附近總會有一個雜貨店,與茶館的。

——林語堂《京華煙雲》

享受之城

張恨水在抗戰的烽火歲月中追憶北平戰前的“好年頭兒”,充滿懷戀,他稱那“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閒舒適的日子。”

在綠蔭滿街的當兒,賣芍藥花的平頭車子整車的花蕾推了過去。賣冷食的擔子,在幽靜的胡同裡叮噹作響,敲著冰盞兒,這很表示這裡一切的安定與閒靜。渤海來的海味,如黃花魚、對蝦,放在冰塊上賣,已是別有風趣。又如乳油楊梅、蜜餞櫻桃、藤蘿餅、玫瑰糕,吃起來還帶些詩意。公園裡綠葉如蓋,三海中水碧如油,隨處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

——張恨水《北平的五月》

老舍對北平的各種瓜果、吃食如數家珍,他認為北平“是沒有一項不使人滿意的。”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攤與地攤,和果店裡,都陳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來的水果。種各樣的葡萄,各種各樣的梨,各種各樣的蘋果,已經叫人夠看夠聞夠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聞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蘆形的大棗,清香甜脆的小白梨,象花紅那樣大的白海棠,還有只供聞香兒的海棠木瓜,與通體有金星的香檳子,再配上為拜月用的,貼著金紙條的枕形西瓜,與黃的紅的雞冠花,可就使人顧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經辨不清哪一種香味更好聞,哪一種顏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老舍《想北平》

悠閒之城

朱自清對“慢生活”的北平念念不忘,最懷念的便是“北平的一切總有一種悠然不迫的味兒”。

即如電車吧,在上海是何等地風馳電掣,有許多人上下車都是跳的。北平的車子在寬闊的路上走著,似乎一點也不忙。晚九點以後,確是走得快起來了;但車上已只剩疏朗朗的幾個人,像是乘汽車兜風一般,也還是一點不覺忙的——有時從東長安街槐林旁馳過,茂樹疏燈相掩映著,還有些飄飄然之感呢。北平真正的閒人其實也很少,但大家骨子裡總有些閑味兒。我也喜歡近代的忙,對於中古的閑卻似乎更親近些。但這也許就因為待在北平大久的緣故吧。

——朱自清《南行通信 》

寬容之城

江南文人朱自清對北平情有獨鍾,他評價北平“ 實在是意想中中國唯一的好地方。”

一個人到北平來住,不知不覺中眼光會寬起來,心胸就會廣起來;我常想小孩子最宜在北平養大,便是為此。北平之所以大,因為它做了幾百年的首都;它的懷抱裡擁有各地各國的人,各色各樣的人,更因為這些人合力創造或輸入的文化。

——朱自清《南行通信》

林語堂總結說:“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寬大的。他包容著新舊兩派,但他本身並不稍為之動搖。”

很自由去追求你的學問、娛樂、嗜好,或者去賭博和搞政治。沒有人理會你穿什麼衣服,做什麼事。這就是北平的相容並包之處,你可以和賢人與惡人往來,和學者與賭徒往來,或者和畫家往來。如果你景仰皇帝,可以到禁宮周圍散步,幻想你自己也是一個皇帝。

——林語堂《迷人的北平》

文化之城

老舍寫北平最令人感動的一句話是:“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

誇獎這個古城的某一點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後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裡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

——老舍《想北平》

很多文人彙集北平是因為這裡濃厚的文化氛圍,比如朱自清。

書畫,銅器,石刻,拓片,乃至瓷器,玉器等,公家收藏固已很豐富,私人搜集,也各有專長;而內閣大庫檔案,是極珍貴的近代史料,也是盡人皆知的。中國歷史,語言,文學,美術的文物薈萃于北平;這幾項的人才也大部分集中在這裡。

——朱自清《南行通信》

同樣是南方文人的林語堂則鍾愛北京話,因為他從京腔兒中,聽到了北平人的生活“平靜安閒,舒適愉快”。

北京城之為人類的創造,並非一人之功,是集數代生來就深知生活之美的人所共同創造的。天氣、地理、歷史、民風、建築、藝術,眾美俱備,而使之成為今日之美。在北京城的生活上,人的因素最為重要。北京的男女老幼說話的腔調上,都顯而易見的平靜安閒,就足以證明此種人文與生活的舒適愉快。因為說話的腔調兒,就是全民精神上的聲音。”

——林語堂《京華煙雲》

北京人如今夢寐以求的那些東西,沒有霧霾的藍天,沒有污染的食物,可以種菜種花的小院,悠閒愜意的生活,在北平,曾經就是日常。

時代的車輪誰也無法阻擋,中式與西式共存的生活方式,以中式生活被摧毀而告終,而西式的生活方式中,又只僅僅學到了西方的欲望表達,而沒有學到其人文精神。今天的北京是一座喧囂、緊張、焦慮的大都市,老人和年輕人互不理解,本地人和外地人常打嘴仗,曾經的寬容平和所剩無幾,就像二環之內僅存的幾處皇家園林還有些古都的味道,而三環以外已經和中國任何一個大城市毫無區別,滿滿覆蓋著鋼筋水泥的叢林。

張恨水早在上世紀40年代戰亂中寫下這樣的話:“好一座富於東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個兒在戰慄!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結晶呀,他不斷地在枯萎!呼籲於上天,上天無言;呼籲於人類,人類搖頭。其奈之何!”

摧毀改變一座城市的,絕不僅僅是戰爭。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首席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而院子裡的樹木,如丁香、西府海棠、藤蘿架、葡萄架、垂柳、洋槐、刺槐、棗樹、榆樹、山桃、珍珠粵、榆葉梅,也都成人家普通的栽植物,這時,都次第地開過花了。尤其槐樹,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種人家,到處都栽著有。在五月裡,你如登景山之巔,對北平城作個鳥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參差在綠海裡。這綠海就大部分是槐樹造成的。”

——張恨水《北平的五月》

林語堂這樣讚譽北平:“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卻同時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內。”

城市生活極高度之舒適與園林生活之美,融合為一體。他是一個理想的城市,每個人都有呼吸之地;農村幽靜與城市舒適媲美。使北平顯得如此舒適可愛的,成為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在繁華街衢附近的人,也都能安詳生活。那裡的生活程度很低,生活也頗富意味。政府官員與闊人可以聚餐於大飯館,而洋車夫用一個銅板,也可以買到油鹽醬醋,不論在什麼地方,附近總會有一個雜貨店,與茶館的。

——林語堂《京華煙雲》

享受之城

張恨水在抗戰的烽火歲月中追憶北平戰前的“好年頭兒”,充滿懷戀,他稱那“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閒舒適的日子。”

在綠蔭滿街的當兒,賣芍藥花的平頭車子整車的花蕾推了過去。賣冷食的擔子,在幽靜的胡同裡叮噹作響,敲著冰盞兒,這很表示這裡一切的安定與閒靜。渤海來的海味,如黃花魚、對蝦,放在冰塊上賣,已是別有風趣。又如乳油楊梅、蜜餞櫻桃、藤蘿餅、玫瑰糕,吃起來還帶些詩意。公園裡綠葉如蓋,三海中水碧如油,隨處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

——張恨水《北平的五月》

老舍對北平的各種瓜果、吃食如數家珍,他認為北平“是沒有一項不使人滿意的。”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攤與地攤,和果店裡,都陳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來的水果。種各樣的葡萄,各種各樣的梨,各種各樣的蘋果,已經叫人夠看夠聞夠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聞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蘆形的大棗,清香甜脆的小白梨,象花紅那樣大的白海棠,還有只供聞香兒的海棠木瓜,與通體有金星的香檳子,再配上為拜月用的,貼著金紙條的枕形西瓜,與黃的紅的雞冠花,可就使人顧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經辨不清哪一種香味更好聞,哪一種顏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老舍《想北平》

悠閒之城

朱自清對“慢生活”的北平念念不忘,最懷念的便是“北平的一切總有一種悠然不迫的味兒”。

即如電車吧,在上海是何等地風馳電掣,有許多人上下車都是跳的。北平的車子在寬闊的路上走著,似乎一點也不忙。晚九點以後,確是走得快起來了;但車上已只剩疏朗朗的幾個人,像是乘汽車兜風一般,也還是一點不覺忙的——有時從東長安街槐林旁馳過,茂樹疏燈相掩映著,還有些飄飄然之感呢。北平真正的閒人其實也很少,但大家骨子裡總有些閑味兒。我也喜歡近代的忙,對於中古的閑卻似乎更親近些。但這也許就因為待在北平大久的緣故吧。

——朱自清《南行通信 》

寬容之城

江南文人朱自清對北平情有獨鍾,他評價北平“ 實在是意想中中國唯一的好地方。”

一個人到北平來住,不知不覺中眼光會寬起來,心胸就會廣起來;我常想小孩子最宜在北平養大,便是為此。北平之所以大,因為它做了幾百年的首都;它的懷抱裡擁有各地各國的人,各色各樣的人,更因為這些人合力創造或輸入的文化。

——朱自清《南行通信》

林語堂總結說:“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寬大的。他包容著新舊兩派,但他本身並不稍為之動搖。”

很自由去追求你的學問、娛樂、嗜好,或者去賭博和搞政治。沒有人理會你穿什麼衣服,做什麼事。這就是北平的相容並包之處,你可以和賢人與惡人往來,和學者與賭徒往來,或者和畫家往來。如果你景仰皇帝,可以到禁宮周圍散步,幻想你自己也是一個皇帝。

——林語堂《迷人的北平》

文化之城

老舍寫北平最令人感動的一句話是:“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

誇獎這個古城的某一點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後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裡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

——老舍《想北平》

很多文人彙集北平是因為這裡濃厚的文化氛圍,比如朱自清。

書畫,銅器,石刻,拓片,乃至瓷器,玉器等,公家收藏固已很豐富,私人搜集,也各有專長;而內閣大庫檔案,是極珍貴的近代史料,也是盡人皆知的。中國歷史,語言,文學,美術的文物薈萃于北平;這幾項的人才也大部分集中在這裡。

——朱自清《南行通信》

同樣是南方文人的林語堂則鍾愛北京話,因為他從京腔兒中,聽到了北平人的生活“平靜安閒,舒適愉快”。

北京城之為人類的創造,並非一人之功,是集數代生來就深知生活之美的人所共同創造的。天氣、地理、歷史、民風、建築、藝術,眾美俱備,而使之成為今日之美。在北京城的生活上,人的因素最為重要。北京的男女老幼說話的腔調上,都顯而易見的平靜安閒,就足以證明此種人文與生活的舒適愉快。因為說話的腔調兒,就是全民精神上的聲音。”

——林語堂《京華煙雲》

北京人如今夢寐以求的那些東西,沒有霧霾的藍天,沒有污染的食物,可以種菜種花的小院,悠閒愜意的生活,在北平,曾經就是日常。

時代的車輪誰也無法阻擋,中式與西式共存的生活方式,以中式生活被摧毀而告終,而西式的生活方式中,又只僅僅學到了西方的欲望表達,而沒有學到其人文精神。今天的北京是一座喧囂、緊張、焦慮的大都市,老人和年輕人互不理解,本地人和外地人常打嘴仗,曾經的寬容平和所剩無幾,就像二環之內僅存的幾處皇家園林還有些古都的味道,而三環以外已經和中國任何一個大城市毫無區別,滿滿覆蓋著鋼筋水泥的叢林。

張恨水早在上世紀40年代戰亂中寫下這樣的話:“好一座富於東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個兒在戰慄!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結晶呀,他不斷地在枯萎!呼籲於上天,上天無言;呼籲於人類,人類搖頭。其奈之何!”

摧毀改變一座城市的,絕不僅僅是戰爭。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首席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