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年底了,銀行的搶存款大戲又在上演了!

《上海證券報》近期發佈文章稱, 臨近年底, 多家銀行主動上調結構性存款利率以吸引存款, 這一方面源於市場利率“水漲船高”, 另一方面, 部分銀行可能在儲備資金, 以備明年開年的信貸“開門紅”投放。

一位中小銀行行長的話很有代表性:立足更長遠看, 銀行要把工作重心都放在存款上, 全行資源、考核激勵等都要往存款方面傾斜。

據報導, 在業內素有“零售之王”之稱的一家股份行也將1個月期限的結構性存款利率從3.8%上調到4.15%, 而其3個月期限和6個月期限的結構性存款利率分別為4.2%和4.3%。 業內同一區域的兩家銀行已經在用5%以上的利率來爭取存款。

事實上, 在互聯網理財等平臺衝擊下, 銀行存款面臨流失問題。 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 8家上市股份制銀行平均存款增速年化比率僅為2%, 遠低於2016年末7.8%的全年平均增速。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曾撰文指出,

2017年以來, 中國銀行業存款規模下降與貨幣基金規模增長基本處於同一數量級, 大致可以看出貨幣基金蠶食銀行存款的趨勢。

“從國際經驗看, 美國銀行業受貨幣基金崛起的影響, 銀行的活期存款比例從60%下降到10%。 從近幾年貨幣基金的運營看, 其總體回報水準持續高於銀行存款。 隨著基金產品持續的客戶滲透, 如果中國銀行業不進行‘大資管+大投行’的業務轉型, 那就很有可能看到美國市場的替代過程在中國市場重演, 市場化的融資管道就會繼續侵蝕銀行的負債基礎。 ”巴曙松坦言。

與此同時, 明年即將執行的流動性新規也促使銀行加大力氣獲取流動性負債、提高結構性存款利率。

《上海證券報》引述資管人士的話稱,

面對流動性新規, 長期資產占比較高的銀行只有兩個辦法, 一個是壓降長期資產, 一個是提高流動性負債比例。 從一定意義上看, 壓降長期資產在年底流動性偏緊的情況下較難操作, 而從流動性負債提升的角度上, 操作相對簡單。 因而, 銀行迫切需要加大力度提升流動性負債。 於是, 結構性存款就成為香餑餑。

蘇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卿在近期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 “存款減少”從另一個維度也可以體現為存款向大行集中, 中小型銀行吸收存款難度加大, 新增存款分佈不均。

該報告顯示, 通過比較近年新增存款的結構, 五大行在每年新增存款中占比逐步提高, 2017年1至9月, 五大行新增存款4.97萬億元,

占當期新增存款的42.56%, 同期, 全國股份制銀行新增存款僅0.22萬億元, 占當期新增存款的1.87%, 占比大幅下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