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從50後到00後,六代人看《芳華》

有人說《芳華》不是一部拍給90後、00後看的電影, 因為時代背景相隔太遠, 年輕觀眾無法找到認同和共鳴。

於是我們特意採訪了6位不同年齡層的觀眾, 從50後、60後一直到00後, 看看是否視角和感受完全不同、無法相通?

這六位觀眾分別是:

一共8個問題, 來自6種聲音的回答, 幾乎沒有人互相重複, 思想觀念在代際間的逐漸更新就在這些聲音裡漸漸清晰起來......

我的眼淚淹了電影院

vs

其實就是自我感動和拼命煽情

巴塞電影:你最喜歡《芳華》什麼地方?

· 茉莉(50後):喜歡芳華拍的那個年代的真實感。

· 桐城客(60後):喜歡各個方面。 可能跟年齡也有關係吧, 能夠被完全帶回到那個年代。 一開場的一段舞蹈, 看了就已經快要潸然淚下了, 一下就帶回到從前, 帶回到自己的青春年華。

劉峰和何小萍這兩條故事線, 也完全能夠沉浸進去被它感動到。

配樂也非常好, 高潮鋪墊好了, 以後配樂跟畫面結合在一起,

非常非常催淚。 所以馮小剛也的確是個煽情大師, 看得流了很多次眼淚。

· 王向前(70後):開場的舞蹈。

· TP-Link(80後):黃軒畫著紅臉上臺跳的那個舞算是樣板戲嗎?還有那段快板, 都是很難得的呈現。

· 郭大俠(90後):喜歡它的隱喻或者諷刺意味。

· 阿真的火鍋(00後):最後車站那裡, 男主摟著女主的時候。

他們兩個人都是經歷了很多很多的磨難了, 他們抱在一起, 不是因為愛情, 就給人一種相互依靠的感覺。 雖然沒說什麼, 但覺得那時候的他們很堅強。

巴塞電影:你最不喜歡《芳華》什麼地方?

· 茉莉(50後):拍得不夠深入, 令人感到很表面的東西, 很多情節一帶而過。

· 桐城客(60後):可能由於篇幅所限有些地方鋪呈得不是很充分, 比如像劉峰所受的委屈, 實際上描寫得不夠充分。

以及六分鐘的長鏡頭那場戰爭戲, 我覺得拍得挺業餘的。 也許當時中國軍人, 因為十年文革, 可能就是那個水準, 感覺像一群散兵游勇像民兵一樣在亂竄。 這些我都覺得還是有些問題吧。

· 王向前(70後):片中每一個角色都不是鮮活的,

甚至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個符號。 在那個看似給經歷者營造了一個可以緬懷的精神烏托邦, 實則看得時刻都在揪心, 笑著傷害一個人變得正常, 不知道誰會突然拿出把刀子, 紮向另外一個人。 馮小剛給每個經歷者都造了一夢:看, 老子就是從那個操蛋的年代過來的, 還能守得住本心。

我不相信那個年代裡, 沒有一個可愛的人。

· TP-Link(80後):開頭那些看起來很美的舞蹈段落, 集體更衣室的少女啊, 還有泳池裡的嬉戲啊什麼的, 我覺得是經過男性視角咀嚼過的女性美——那些當然是導演的青春回憶, 無可厚非, 但是我確實絲毫不被打動....

前半段本來在討論性壓抑啊、集體中的人性啊這些問題, 但最後全散了。 這是最感到失望的地方。 那種自我感動和拼命煽情, 其實跟電影要反思和諷刺的當年那種語境, 其實沒有本質區別了。

· 郭大俠(90後):不喜歡它的畫面太精緻, 太乾淨了, 對於那個年代我的觀影感受就是太新了。

· 阿真的火鍋(00後):我覺得《芳華》的劇作上有點問題, 就有些地方接不起來,怪怪的。(比如?)就是女主瘋掉,交代的讓人充滿問號,過程什麼的不清楚,理由不充分,也太突然了。

巴塞電影:你覺得這部電影對(你想像中)當時那個時代,描繪得足夠真實嗎?

· 茉莉(50後): 是真實的。

· 桐城客(60後):我覺得挺真實的。服化道做的很好。如果說不真實的地方,可能就是電影那種非常明快的色彩非常鮮豔的色調。總感覺是這樣啊,咱們那個年代還是比較灰一些。大體的感官上稍微有個這樣的感覺。但是總體來講,我覺得沒毛病啊,就像現在看那個好萊塢大片拍四十年代。你覺得也很鮮豔,但是看著也挺舒服的,就是他的這個色彩又符合現代人的這種審美和趣味吧。

· 王向前(70後):如果說是對那個時代的描繪,我覺得魔幻了,不真實。76年,天呐,軍人已經在享受5星級酒店配泳池的待遇了。只能說馮小剛呈現了他們大院子弟一小撮人的時代。

在部隊時,我在文藝團體。做舞美的工作。我們那個時候2000年的時候,駐港部隊營院以前的英軍總部,也有泳池,單位也有男兵女兵,組織游泳都會分開。我沒聽說過哪個後勤部隊還有配泳池的,所以說,那是大院子弟的念想。

所以說,整個故事,除去自衛反擊戰,似乎是一群穿越的人在講一個放在任何時代都講得通的故事,戰爭反而成了裝置。

最真實的講述都沒有了。比如大篇幅的每個人轉業離開的歸宿,何小萍為什麼瘋了,劉峰的生活都沒有。

所以說,人都是符號,導演還是想講述他所感受到的那個時代。

· TP-Link(80後):我猜,代表了導演記憶裡真實的那個時代吧。

· 郭大俠(90後):在我的理解中還可以吧,不過當然有很大的克制,之前讀過閻連科,余秋雨,王小波等關於文革那會兒的小說,感覺描寫的不夠瘋狂。當然一方面考慮了審查。

· 阿真的火鍋(00後):這個其實我覺得還挺像吧,因為我對那個時代的印象是來自我父母。就是感覺大家都很紅哈哈哈。

就是文藝兵在文工團其實在家裡人看來是很苦的,其實我不知道怎麼說哈哈哈哈。

那些場景是有的,就是毛主席去世那段。我媽當時覺得天都塌了。

漸漸消失的活雷鋒:“現在他活不下去吧,因為有我這種人”

巴塞電影:你的身邊出現過像劉峰這樣先人後己的活雷鋒嗎?你怎麼看待這樣的人?TA後來境遇怎麼樣?

· 茉莉(50後):那個年代會有這樣的人,我認為那是那個年代造就的,這樣的活雷鋒應該值得尊敬和學習的。

· 桐城客(60後):周圍有類似的,但不像劉峰這麼完美了。喜歡劉峰啊。然後境遇還好,就是沒有沒有大富大貴,但也不像劉峰那麼悲慘。

· 王向前(70後):在我看來,典型是被塑造出來的,就是說,在這個時期需要這樣一個典型,比如愛兵模範,愛民模範等等,在群體中,這樣的人很有可能會被孤立,因為大家做的是一樣的事,只不過,在某次突發事件被他遇到,所以宣傳出來的是他。當然,還有一個實幹型的。

肉身成聖是件很痛苦的事,因為大家都會把看待你的標準拔高到那個段位,在雲端呆著,很多平凡的人事是幹不了的。得端著。

劉峰是那個時代,或者說軍人的一個符號。腹黑的說,如果身邊出現 這麼一個人,大家都會找他幫忙,忙不過來呢?怪話就出來了。

我所知道的我當時部隊的模範都還不錯,頤養天年吧。

· TP-Link(80後):好像沒有。有人特別好的,但也只對身邊的親友好,比如有人仗義、有人不善於拒絕,但都不會那麼誇張地自我犧牲。現在已經不需要活雷鋒了吧,大家友善往來就好了。(為啥覺得不需要了?)因為沒有必要一直強調個人的犧牲了啊,已經不是那個樣樣匱乏的年代了。

· 郭大俠(90後):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人,可能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太複雜了。

· 阿真的火鍋(00後):我覺得他巨慘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他是個懷著赤子心的人吧,他對美好的事物有一種敬仰,不敢觸碰的感覺。我覺得他雖然受了很多創傷,但是一直都沒扭曲。這大概是信仰社會主義的好處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怎麼看待他的捨己為人?)他有一顆赤子心啊,這就可以解釋他的善良。但是啊,他的捨己為人,我覺得跟那個時代,有很大的關係。現在在我看來,覺得很過啊,但是在當時是可以理解的。

(哪些地方過了?)就是斷臂,還有把學位讓給別人。身邊並沒有這樣的人啊,只有那個時代才有吧。這樣的人,在現在活不下去吧,哈哈哈哈哈哈哈

(為什麼?)因為他太純粹的善良了,一旦這個人失去當時那個體制的保護,結果在電影裡你也看到了啊。改革開放後,他混成什麼樣。

(你覺得那個體制是在保護他嗎?)不是,在束縛他,但他就這樣被定型了。

虛幻但美好,我深深懷念

vs

集體生活,垃圾

巴塞電影:對電影中的集體生活,比如吃飯堂、洗澡堂、一個集體有某個共同目標、榮譽感等等,你會感同身受嗎? 對於你曾經體驗過的集體生活,你會感到懷念,還是有些反感?

· 茉莉(50後):我感同身受,對那時代的集體生活非常懷念,那時集體生活從中學時代開始,也是在文藝班,與電影裡的情形類似,就是沒有談戀愛的情節。

· 桐城客(60後):過去有美好,但過去畢竟是建立在一個虛幻的價值觀上的,那實際上是反人性的。所以我之所以對這個電影有這麼多共鳴,實際上就是因為我的這種想法感受跟這個電影它想要表達的東西,是非常契合的。

也就是說,在這種大的虛幻的語境下。個人的小美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不能否認這些小美好再次呈現出來,能夠再次讓你感動。

· 王向前(70後):會懷念,恰恰是懷念最苦的在野戰部隊的時候。反而在文藝團體那段時光淡一些,畢竟,我屬於非典型軍人,交流出港和退伍都是平淡走的。

· TP-Link(80後):飯堂澡堂什麼的,我因為沒有住過校,都沒有體驗過。會想要體驗一個月吧,像是人類/社會學田野調查之類的哈哈哈。長期肯定無法忍受——和去北方讀過大學的南方女孩討論過澡堂這件事,覺得很神奇,和一大群一大群的陌生人赤裸相見[皺眉]。個人對集體始終比較無感,不願意被要求跟所有人一樣按部就班地做某件事。

· 郭大俠(90後):曾經的集體生活,最開始是反感,現在有點懷念,因為真的是分別了就可能再也不見了。

· 阿真的火鍋(00後):集體生活,垃圾。我現在是挺反感的,因為只要有集體就會有小團體。有了小團體就會有被留下的人。其實啦,身邊總會有一個像女主一樣受盡欺負的人,集體生活。

(誰?發生了啥?)就是同學啊。每個集體都會有的,這不是固定的一個人,是一類人。

(你覺得這是集體的原因,還是個人原因?)雙方的。我覺得每個人,往深裡瞭解,都不會那麼討厭的。說白了是大家根本就沒有興趣去瞭解他。吃飯堂很明顯啊,你要是被孤立了絕對沒人和他吃飯的,洗澡也是的。被孤立的人永遠是一個人。

(你個人呢?)我是小可愛。(好的小可愛)

巴塞電影:你願意講一個關於集體的回憶/故事嗎?

· 茉莉(50後):我們文藝班那個時候去給農民表演,白天幫農民種田,晚上表演,像電影裡的《沂蒙頌》還有那個年代流行的《洗衣歌》都有表演。同學感情也很深,這麼多年後還有開同學會

· 桐城客(60後):比如說我們上高中的時候,大家那時候都學習英模,我記得當時應該是西安的一個科學家吧,叫蔣築英。那時候應該是八十年代。光明日報登了長篇的報告文學,就叫“蔣築英的先進事蹟”。一聽起來就覺得那是很空洞的,完全是因為宣傳的需要。

但是呢,我們班上的團支部書記,挺漂亮的一個女孩兒,就讀著讀著就哭了,擠出眼淚來了,然後班主任就表揚她了。最後就是覺得特別虛偽,很多諸如此類的事兒,我覺得現在想起來也覺得挺好玩兒的。

· 王向前(70後):回憶吧,在那些兵退伍的時候,晚上會聚餐,單位女兵多,本單位的,外單位的,都找地方各種表白去了,哪會都喝趴呀,誰那麼傻。晚上清點人數,我跟趕場一樣,到處找人,找到還不能說,各種祝福說好話。當時樓外牆正在裝修,外面有棚架,女兵住在16樓呀,就有人敢摸到外面去女兵宿舍。還有表白不敢見人,躺在女兵廁所睡到天亮被抓住的。亂,但好玩,沒人越雷池,畢竟還是沒地方。

· TP-Link(80後):我也是上過小學中學的人,小時候其他同學排擠一個胖胖的男孩,我記得我有站出來幫他說話——可能因為我也被人排擠過,所以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覺得集體的力量很可怕,很警惕。

· 阿真的火鍋(00後):關於集體的故事:很簡單啊,就是被孤立。在宿舍說不上話,吃飯上課都是自己一個人。然後很膽戰心驚的,你做錯事會被噴的很慘。

集體利益是大家的當然優先於個人

vs

這個觀點扭曲又殘酷

巴塞電影:你個人怎麼看待集體利益至上、集體優先於個人的價值觀?

· 茉莉(50後):集體利益是大家的當然是優先於個人。

· 桐城客(60後):首先從比較宏觀的比較哲學的這個角度來看,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表現。我記得去德國看賓士博物館,發現它講到了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在六七十年代蓬勃發展,然後汽車實際上也促進了這種發展。它是一個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表現。

因為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最終不就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有活著的價值、實現自我嗎?但在具體的微觀層面,在特定的群體當中,比如軍隊,你肯定要服從集體。在任何一個組織當中公司也是這樣。所以我是覺得,從哲學層面來講,用集體主義來泯滅人性,這是不對的;還是通過法律的契約,或者社會主流的道德標準或情感,通過這些來平衡集體和個人的重要性,可能是更不那麼偏執的一種安排吧。也就是說,其實集體主義個人主義,沒必要把它作為黑白對立的兩種模式了。

· 王向前(70後):在部隊這是對的,畢竟是戰爭機器,要保持一致才能運轉。只不過這些年大環境變了,一切向錢看,集體主義變得形而上。要轉變很難,但現在能看到在在轉變,集體主義裡操控集體主義的人要對,就對。國家,軍隊就是面對戰爭和準備面對戰爭,其他的不考慮。部隊需要這樣的集體主義思想。

同時,對集體有歸屬感自然會產生集體主義思想,這是一定的。哪行哪業都適用。

· TP-Link(80後):置身集體中會給人一種安全感,這可能就是蕭穗子那麼依賴文工團這個集體,不願意它解散的原因。但集體也很危險,如果你失去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判斷。文革時的集體也是集體,今天我工作的地方也是一個集體。哪個集體必然值得我為了集體利益優先而犧牲自我呢?不一定沒有,但不是因為集體主義,而是要用自己獨立的思考去做選擇。

(哪個集體必然值得我為了集體利益優先而犧牲自我呢?)特殊年代可能吧,你幻想過自己是特工嗎,如果我是二戰時期要去刺殺希特勒的特供,那我覺得犧牲自我也未必是壞選擇啊。

· 郭大俠(90後):其實在這個時代,我個人覺得還是先自私後無私的,滿足個人理想才考慮集團利益,有時候又是同時的,雙贏的。

· 阿真的火鍋(00後):這樣的觀念我覺得是有些扭曲的。因為人的本性來說都是利己的。如果是集體至上就必須放棄自己的某些本性。這很難也很殘酷。

巴塞電影:有人說《芳華》講述了兩個被集體拋棄的人(劉峰、何小萍)的命運,你覺得這種不公是時代造成的嗎?還是個人選擇的結果?

· 茉莉(50後):是時代造成的。

· 桐城客(60後):他主要是時代造成的,很難想像現在再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但是那樣的時代,為什麼就是在他們倆身上發生這事,跟他們個人的背景、還有機緣巧合的因素也是有關係的。但是唯一必然的因素是時代,在那個時代像他們這樣的故事發生了千千萬。

· 王向前(70後):首先說,這不是時代造成的,我也不相信擁抱一下就會被安保部門帶走,在劉峰擁抱之後,丁丁在哭不是有人勸解 說跟誰抱不是抱,女演員和戰士擁抱是被允許的。這種情況是被整了,至於為什麼被整,片子裡沒說。這種關係處置放到各種宮鬥爭 環境都是成立的。跟時代與個人沒關係,在於在環境裡擔當的角色有被人嫉妒放逐的理由。

· TP-Link(80後):劉峰應該算是被集體拋棄的典型了吧,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他那麼格格不入,他混得不好,能說是他的錯嗎?何小萍是出身不好,任何時代都有出身不好命運坎坷的人吧,只不過標準在變化。

· 郭大俠(90後):更多的是時代吧,而且我覺得這兩個角色可以代表兩類人,團裡有重點著墨的角色都可以代表一類人吧。劉峰自然是那種跟著時代價值觀走,又被辜負的人;何小萍代表那種仿佛老天把所有的壞運氣傾斜到她身上的人,她選擇過,比如逃離家庭,可還是難逃厄運;穗子是那種冷靜,但又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本以為自己能獲得平淡的生活,但最終還是失意了。

· 阿真的火鍋(00後):我覺得是有時代的原因的。因為他們經歷了時代的變革,像小萍擁有的美好生活因為文革被奪去。像劉峰,他改變了自己,卻因為時代的發展被時代所拋棄了。我覺得時代的影響大於他們的自我選擇。

最後我們邀請被訪者每人給出他們對《芳華》的評分,有趣的是,即使最激動地批評這部電影的王向前,也給出了6.8分這樣不算低的評價,而最熱愛這部片子、被感動到眼淚成河的桐城客,也能克制冷靜地把認真評分控制在了8.5。

茉莉(50後): 6分

桐城客(60後): 10分(作為觀感);8.5分(作為評價)

王向前(70後):6.8分

TP-Link(80後):6.5分

郭大俠(90後):7.5分

阿真的火鍋(00後):7.5分(1.5分是替媽媽打的)

其實年輕的觀眾們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不關心歷史、無法理解過去的時代——相反,他們表現出的對歷史真相的較真勁兒未必少於中年們;而年紀稍長的觀眾們除了緬懷青春充滿感慨之外,也並非一概的吹捧和認同。

也許正是當爭議的聲音來自不同的群體,這才意味著,一部電影真正進入了公眾的視線,引發了有意義的討論。

就有些地方接不起來,怪怪的。(比如?)就是女主瘋掉,交代的讓人充滿問號,過程什麼的不清楚,理由不充分,也太突然了。

巴塞電影:你覺得這部電影對(你想像中)當時那個時代,描繪得足夠真實嗎?

· 茉莉(50後): 是真實的。

· 桐城客(60後):我覺得挺真實的。服化道做的很好。如果說不真實的地方,可能就是電影那種非常明快的色彩非常鮮豔的色調。總感覺是這樣啊,咱們那個年代還是比較灰一些。大體的感官上稍微有個這樣的感覺。但是總體來講,我覺得沒毛病啊,就像現在看那個好萊塢大片拍四十年代。你覺得也很鮮豔,但是看著也挺舒服的,就是他的這個色彩又符合現代人的這種審美和趣味吧。

· 王向前(70後):如果說是對那個時代的描繪,我覺得魔幻了,不真實。76年,天呐,軍人已經在享受5星級酒店配泳池的待遇了。只能說馮小剛呈現了他們大院子弟一小撮人的時代。

在部隊時,我在文藝團體。做舞美的工作。我們那個時候2000年的時候,駐港部隊營院以前的英軍總部,也有泳池,單位也有男兵女兵,組織游泳都會分開。我沒聽說過哪個後勤部隊還有配泳池的,所以說,那是大院子弟的念想。

所以說,整個故事,除去自衛反擊戰,似乎是一群穿越的人在講一個放在任何時代都講得通的故事,戰爭反而成了裝置。

最真實的講述都沒有了。比如大篇幅的每個人轉業離開的歸宿,何小萍為什麼瘋了,劉峰的生活都沒有。

所以說,人都是符號,導演還是想講述他所感受到的那個時代。

· TP-Link(80後):我猜,代表了導演記憶裡真實的那個時代吧。

· 郭大俠(90後):在我的理解中還可以吧,不過當然有很大的克制,之前讀過閻連科,余秋雨,王小波等關於文革那會兒的小說,感覺描寫的不夠瘋狂。當然一方面考慮了審查。

· 阿真的火鍋(00後):這個其實我覺得還挺像吧,因為我對那個時代的印象是來自我父母。就是感覺大家都很紅哈哈哈。

就是文藝兵在文工團其實在家裡人看來是很苦的,其實我不知道怎麼說哈哈哈哈。

那些場景是有的,就是毛主席去世那段。我媽當時覺得天都塌了。

漸漸消失的活雷鋒:“現在他活不下去吧,因為有我這種人”

巴塞電影:你的身邊出現過像劉峰這樣先人後己的活雷鋒嗎?你怎麼看待這樣的人?TA後來境遇怎麼樣?

· 茉莉(50後):那個年代會有這樣的人,我認為那是那個年代造就的,這樣的活雷鋒應該值得尊敬和學習的。

· 桐城客(60後):周圍有類似的,但不像劉峰這麼完美了。喜歡劉峰啊。然後境遇還好,就是沒有沒有大富大貴,但也不像劉峰那麼悲慘。

· 王向前(70後):在我看來,典型是被塑造出來的,就是說,在這個時期需要這樣一個典型,比如愛兵模範,愛民模範等等,在群體中,這樣的人很有可能會被孤立,因為大家做的是一樣的事,只不過,在某次突發事件被他遇到,所以宣傳出來的是他。當然,還有一個實幹型的。

肉身成聖是件很痛苦的事,因為大家都會把看待你的標準拔高到那個段位,在雲端呆著,很多平凡的人事是幹不了的。得端著。

劉峰是那個時代,或者說軍人的一個符號。腹黑的說,如果身邊出現 這麼一個人,大家都會找他幫忙,忙不過來呢?怪話就出來了。

我所知道的我當時部隊的模範都還不錯,頤養天年吧。

· TP-Link(80後):好像沒有。有人特別好的,但也只對身邊的親友好,比如有人仗義、有人不善於拒絕,但都不會那麼誇張地自我犧牲。現在已經不需要活雷鋒了吧,大家友善往來就好了。(為啥覺得不需要了?)因為沒有必要一直強調個人的犧牲了啊,已經不是那個樣樣匱乏的年代了。

· 郭大俠(90後):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人,可能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太複雜了。

· 阿真的火鍋(00後):我覺得他巨慘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他是個懷著赤子心的人吧,他對美好的事物有一種敬仰,不敢觸碰的感覺。我覺得他雖然受了很多創傷,但是一直都沒扭曲。這大概是信仰社會主義的好處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怎麼看待他的捨己為人?)他有一顆赤子心啊,這就可以解釋他的善良。但是啊,他的捨己為人,我覺得跟那個時代,有很大的關係。現在在我看來,覺得很過啊,但是在當時是可以理解的。

(哪些地方過了?)就是斷臂,還有把學位讓給別人。身邊並沒有這樣的人啊,只有那個時代才有吧。這樣的人,在現在活不下去吧,哈哈哈哈哈哈哈

(為什麼?)因為他太純粹的善良了,一旦這個人失去當時那個體制的保護,結果在電影裡你也看到了啊。改革開放後,他混成什麼樣。

(你覺得那個體制是在保護他嗎?)不是,在束縛他,但他就這樣被定型了。

虛幻但美好,我深深懷念

vs

集體生活,垃圾

巴塞電影:對電影中的集體生活,比如吃飯堂、洗澡堂、一個集體有某個共同目標、榮譽感等等,你會感同身受嗎? 對於你曾經體驗過的集體生活,你會感到懷念,還是有些反感?

· 茉莉(50後):我感同身受,對那時代的集體生活非常懷念,那時集體生活從中學時代開始,也是在文藝班,與電影裡的情形類似,就是沒有談戀愛的情節。

· 桐城客(60後):過去有美好,但過去畢竟是建立在一個虛幻的價值觀上的,那實際上是反人性的。所以我之所以對這個電影有這麼多共鳴,實際上就是因為我的這種想法感受跟這個電影它想要表達的東西,是非常契合的。

也就是說,在這種大的虛幻的語境下。個人的小美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不能否認這些小美好再次呈現出來,能夠再次讓你感動。

· 王向前(70後):會懷念,恰恰是懷念最苦的在野戰部隊的時候。反而在文藝團體那段時光淡一些,畢竟,我屬於非典型軍人,交流出港和退伍都是平淡走的。

· TP-Link(80後):飯堂澡堂什麼的,我因為沒有住過校,都沒有體驗過。會想要體驗一個月吧,像是人類/社會學田野調查之類的哈哈哈。長期肯定無法忍受——和去北方讀過大學的南方女孩討論過澡堂這件事,覺得很神奇,和一大群一大群的陌生人赤裸相見[皺眉]。個人對集體始終比較無感,不願意被要求跟所有人一樣按部就班地做某件事。

· 郭大俠(90後):曾經的集體生活,最開始是反感,現在有點懷念,因為真的是分別了就可能再也不見了。

· 阿真的火鍋(00後):集體生活,垃圾。我現在是挺反感的,因為只要有集體就會有小團體。有了小團體就會有被留下的人。其實啦,身邊總會有一個像女主一樣受盡欺負的人,集體生活。

(誰?發生了啥?)就是同學啊。每個集體都會有的,這不是固定的一個人,是一類人。

(你覺得這是集體的原因,還是個人原因?)雙方的。我覺得每個人,往深裡瞭解,都不會那麼討厭的。說白了是大家根本就沒有興趣去瞭解他。吃飯堂很明顯啊,你要是被孤立了絕對沒人和他吃飯的,洗澡也是的。被孤立的人永遠是一個人。

(你個人呢?)我是小可愛。(好的小可愛)

巴塞電影:你願意講一個關於集體的回憶/故事嗎?

· 茉莉(50後):我們文藝班那個時候去給農民表演,白天幫農民種田,晚上表演,像電影裡的《沂蒙頌》還有那個年代流行的《洗衣歌》都有表演。同學感情也很深,這麼多年後還有開同學會

· 桐城客(60後):比如說我們上高中的時候,大家那時候都學習英模,我記得當時應該是西安的一個科學家吧,叫蔣築英。那時候應該是八十年代。光明日報登了長篇的報告文學,就叫“蔣築英的先進事蹟”。一聽起來就覺得那是很空洞的,完全是因為宣傳的需要。

但是呢,我們班上的團支部書記,挺漂亮的一個女孩兒,就讀著讀著就哭了,擠出眼淚來了,然後班主任就表揚她了。最後就是覺得特別虛偽,很多諸如此類的事兒,我覺得現在想起來也覺得挺好玩兒的。

· 王向前(70後):回憶吧,在那些兵退伍的時候,晚上會聚餐,單位女兵多,本單位的,外單位的,都找地方各種表白去了,哪會都喝趴呀,誰那麼傻。晚上清點人數,我跟趕場一樣,到處找人,找到還不能說,各種祝福說好話。當時樓外牆正在裝修,外面有棚架,女兵住在16樓呀,就有人敢摸到外面去女兵宿舍。還有表白不敢見人,躺在女兵廁所睡到天亮被抓住的。亂,但好玩,沒人越雷池,畢竟還是沒地方。

· TP-Link(80後):我也是上過小學中學的人,小時候其他同學排擠一個胖胖的男孩,我記得我有站出來幫他說話——可能因為我也被人排擠過,所以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覺得集體的力量很可怕,很警惕。

· 阿真的火鍋(00後):關於集體的故事:很簡單啊,就是被孤立。在宿舍說不上話,吃飯上課都是自己一個人。然後很膽戰心驚的,你做錯事會被噴的很慘。

集體利益是大家的當然優先於個人

vs

這個觀點扭曲又殘酷

巴塞電影:你個人怎麼看待集體利益至上、集體優先於個人的價值觀?

· 茉莉(50後):集體利益是大家的當然是優先於個人。

· 桐城客(60後):首先從比較宏觀的比較哲學的這個角度來看,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表現。我記得去德國看賓士博物館,發現它講到了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在六七十年代蓬勃發展,然後汽車實際上也促進了這種發展。它是一個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表現。

因為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最終不就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有活著的價值、實現自我嗎?但在具體的微觀層面,在特定的群體當中,比如軍隊,你肯定要服從集體。在任何一個組織當中公司也是這樣。所以我是覺得,從哲學層面來講,用集體主義來泯滅人性,這是不對的;還是通過法律的契約,或者社會主流的道德標準或情感,通過這些來平衡集體和個人的重要性,可能是更不那麼偏執的一種安排吧。也就是說,其實集體主義個人主義,沒必要把它作為黑白對立的兩種模式了。

· 王向前(70後):在部隊這是對的,畢竟是戰爭機器,要保持一致才能運轉。只不過這些年大環境變了,一切向錢看,集體主義變得形而上。要轉變很難,但現在能看到在在轉變,集體主義裡操控集體主義的人要對,就對。國家,軍隊就是面對戰爭和準備面對戰爭,其他的不考慮。部隊需要這樣的集體主義思想。

同時,對集體有歸屬感自然會產生集體主義思想,這是一定的。哪行哪業都適用。

· TP-Link(80後):置身集體中會給人一種安全感,這可能就是蕭穗子那麼依賴文工團這個集體,不願意它解散的原因。但集體也很危險,如果你失去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判斷。文革時的集體也是集體,今天我工作的地方也是一個集體。哪個集體必然值得我為了集體利益優先而犧牲自我呢?不一定沒有,但不是因為集體主義,而是要用自己獨立的思考去做選擇。

(哪個集體必然值得我為了集體利益優先而犧牲自我呢?)特殊年代可能吧,你幻想過自己是特工嗎,如果我是二戰時期要去刺殺希特勒的特供,那我覺得犧牲自我也未必是壞選擇啊。

· 郭大俠(90後):其實在這個時代,我個人覺得還是先自私後無私的,滿足個人理想才考慮集團利益,有時候又是同時的,雙贏的。

· 阿真的火鍋(00後):這樣的觀念我覺得是有些扭曲的。因為人的本性來說都是利己的。如果是集體至上就必須放棄自己的某些本性。這很難也很殘酷。

巴塞電影:有人說《芳華》講述了兩個被集體拋棄的人(劉峰、何小萍)的命運,你覺得這種不公是時代造成的嗎?還是個人選擇的結果?

· 茉莉(50後):是時代造成的。

· 桐城客(60後):他主要是時代造成的,很難想像現在再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但是那樣的時代,為什麼就是在他們倆身上發生這事,跟他們個人的背景、還有機緣巧合的因素也是有關係的。但是唯一必然的因素是時代,在那個時代像他們這樣的故事發生了千千萬。

· 王向前(70後):首先說,這不是時代造成的,我也不相信擁抱一下就會被安保部門帶走,在劉峰擁抱之後,丁丁在哭不是有人勸解 說跟誰抱不是抱,女演員和戰士擁抱是被允許的。這種情況是被整了,至於為什麼被整,片子裡沒說。這種關係處置放到各種宮鬥爭 環境都是成立的。跟時代與個人沒關係,在於在環境裡擔當的角色有被人嫉妒放逐的理由。

· TP-Link(80後):劉峰應該算是被集體拋棄的典型了吧,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他那麼格格不入,他混得不好,能說是他的錯嗎?何小萍是出身不好,任何時代都有出身不好命運坎坷的人吧,只不過標準在變化。

· 郭大俠(90後):更多的是時代吧,而且我覺得這兩個角色可以代表兩類人,團裡有重點著墨的角色都可以代表一類人吧。劉峰自然是那種跟著時代價值觀走,又被辜負的人;何小萍代表那種仿佛老天把所有的壞運氣傾斜到她身上的人,她選擇過,比如逃離家庭,可還是難逃厄運;穗子是那種冷靜,但又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本以為自己能獲得平淡的生活,但最終還是失意了。

· 阿真的火鍋(00後):我覺得是有時代的原因的。因為他們經歷了時代的變革,像小萍擁有的美好生活因為文革被奪去。像劉峰,他改變了自己,卻因為時代的發展被時代所拋棄了。我覺得時代的影響大於他們的自我選擇。

最後我們邀請被訪者每人給出他們對《芳華》的評分,有趣的是,即使最激動地批評這部電影的王向前,也給出了6.8分這樣不算低的評價,而最熱愛這部片子、被感動到眼淚成河的桐城客,也能克制冷靜地把認真評分控制在了8.5。

茉莉(50後): 6分

桐城客(60後): 10分(作為觀感);8.5分(作為評價)

王向前(70後):6.8分

TP-Link(80後):6.5分

郭大俠(90後):7.5分

阿真的火鍋(00後):7.5分(1.5分是替媽媽打的)

其實年輕的觀眾們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不關心歷史、無法理解過去的時代——相反,他們表現出的對歷史真相的較真勁兒未必少於中年們;而年紀稍長的觀眾們除了緬懷青春充滿感慨之外,也並非一概的吹捧和認同。

也許正是當爭議的聲音來自不同的群體,這才意味著,一部電影真正進入了公眾的視線,引發了有意義的討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