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世界名畫《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欣賞與解讀

《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

作者:雅克-路易·大衛

規格:979*629cm

年代:1805-1807

材質:布面油畫

現收藏于法國巴黎盧浮宮

《拿破崙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禮》是雅克·路易·大衛奉拿破崙的命令而作,

描繪的是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的加冕儀式, 作品宏大, 人物服飾華麗, 現存于巴黎盧浮宮。 畫家對拿破崙一世及皇后加冕禮儀式做了忠實記錄。 畫面中心形象是拿破崙從教皇手中接過的王冠, 賜給皇后約瑟芬。 為了達到逼真, 大衛把畫中許多人請去過模特兒, 對於滿是刺繡和金飾的服裝, 畫家也作了一絲不苟的描繪。 驕橫一世的拿破崙, 畢恭畢敬的約瑟芬, 遭到脅迫而無可奈何的教皇, 以及如此宏大場面中的每個角色, 都鮮明生動, 決無雷同。 大衛將古典主義的典雅精美發揮到極致。

這幅著名的大型歷史油畫, 畫家大衛用了兩年時間完成。 作為參加了盛典的觀禮者之一,

他很好的把握了當時的現場氛圍, 把這一人物眾多, 氣氛異常寂靜、肅穆的歷史性場面生動地刻畫了出來。 此外, 畫家在記錄這一場面時, 也適當進行了藝術加工, 比如畫上並未出席的皇帝母親, 把眾所周知的矮個子拿破崙畫得高大莊嚴等, 這都是為了表現的需要, 很好的襯托了加冕的主題。

作品解讀:

《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是畫家忠實記錄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隆重舉行的國王加冕儀式的一幅油畫傑作。 為了鞏固帝位, 這位皇帝極其傲慢地讓羅馬教皇庇護七世親自來巴黎為他加冕, 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號召力, 讓法國人民以至歐洲人民承認他的“合法地位”。 在加冕時, 拿破崙拒絕跪在教皇前讓庇護七世加冕。 而是把皇冠奪過來自己戴上。 大衛為避免這一事實, 煞費苦心地選用皇帝給皇后加冕的後半截場面。 這樣, 既在畫面上突出了拿破崙的中心位置(拿破崙站起來給皇后加冕), 又沒有使教皇難堪。

身穿紫紅絲絨與華麗錦繡披風的拿破崙,

已經戴上了皇冠, 他的雙手正捧著小皇冠, 準備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約瑟芬的頭上戴去。 約瑟芬身後的紫紅絲絨大披風由兩個貴族婦女提著。 在拿破崙的背後坐著那位教皇庇護七世, 他無力地坐著, 默認這一情景。 整個氣勢十分莊嚴, 人物多達百人, 每個人物形象以精確的肖像來描繪, 這裡有宮廷權貴、大臣、將軍、官員、貴婦、紅衣主教與各國使節。 構圖之宏大, 場面之壯觀, 為畫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沒有的。 大衛盡心竭力要畫好這一幅鴻篇巨制, 他找人幫他製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盤, 以便按照總體構思進行畫面光線的調整。 許多人被畫家請到畫室裡來作模特兒。

這幅畫不愧是大衛一生的精心之作,

它充分發揮了畫家的素描造型與色彩寫生的卓越才能:出場人物個個肖似, 色彩服從整體構思, 金光閃爍, 富麗堂皇, 表現了人物衣著與殿內環境的強烈質感。 古典主義繪畫的嚴正性達到如此境地, 這在畫家中可謂無以復加了。

作品人物解析:

(注:畫面場景、角色的面部表情及總體佈局,每個字元都標注了特定和獨特的作用。)

1.拿破崙一世(1769-1821)站在畫面中心,身著加冕。

2.約瑟芬·德博阿爾內(1763年至1814年)接收來自皇帝,不是教皇手中的桂冠。

3.庇護七世(1742年至1823年),主教在加冕儀式的畫面上,只是簡單鑲嵌在裡面,很難被識別。

4.查理斯 - 弗朗索瓦·勒布倫(1739年至1824年),拿破崙·波拿巴的三個領事之一,他手裡拿著“查理曼大帝”的權杖。

5.讓 - 雅克·雷吉斯·德·岡巴塞雷斯(1753年至1824年),也是領事之一,後成為帝國的王子校長。他也握著“正義之手”的權杖。

6.路易 - 亞歷山大·貝爾蒂埃(1753年至1815年),1805年成為帝國元帥。

7.塔列朗(1754年至1836年),1804年7月11日成為帝國元帥。

8.查理斯·拿破崙(1802至1807年),路易·波拿巴和霍滕斯博·阿爾德的兒子。

9.波利娜.波拿巴(卡洛琳·波拿巴),拿破崙的妹妹,她在注視約瑟芬的披風。

10.路易·波拿巴(1778年至1846年),皇帝的弟弟。他1806年成為荷蘭國王。

11.約瑟夫·波拿巴(1768年至1844年),皇帝的弟弟,他被授予皇家王子的稱號,並在1806年成為那不勒斯國王,1808年成為西班牙國王。

12.約阿希姆·穆拉特(1767年至1815年),帝國元帥,1808年他成為那不勒斯國王,他是卡洛琳·波拿巴的丈夫。

13.瑪麗亞·萊蒂西亞·拉莫利諾(1750年至1836年),拿破崙的母親。她被畫家安排在看臺上。她實際的確沒有參加儀式,是因為拿破崙和他的弟弟呂西安之間的糾紛。但畫家大衛卻將她畫入大典儀式,為此,當拿破崙看到在1808年完成了的這幅畫時,十分感謝這位另類的畫家。

14.畫家雅克·路易·大衛被發現在看臺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凡爾賽宮的加冕廳內大型油畫《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讓人感到有些詫異:這裡是路易十四以來的皇宮,拿破崙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的“皇帝”,可以說路易家族和拿破崙是水火不相容的,拿破崙極為不喜歡凡爾賽宮,因為這裡到處都有路易十四的影子。然而,這幅畫就是放在了加冕廳。看過介紹,才知道這幅畫是在復辟之後路易菲力浦時期放的。為了不引起各政黨派的爭端,路易菲力浦決定面面俱到地介紹法國全部歷史,不側重渲染某一王朝,所有遊人在參觀凡爾賽宮時,能夠欣賞到這幅油畫。

有趣的是,此畫共有兩幅,一幅現存凡爾賽宮。一幅現存盧浮宮,兩幅惟一的差別是在畫面中某一女眷的著裝色彩上。凡爾賽宮的這幅著紅紗,盧浮宮的另一幅著白紗。

凡爾賽宮的著紅紗(前排女眷中左面第二個)

盧浮宮的著白紗(前排女眷中右面第二個)

在這幅畫中也有一些對現實的加工:畫中國王的母親出席了拿破崙的加冕禮,端坐於畫面中央的王座之上,而事實是拿破崙的母親出於對兒子的憤怒並未在那天露面;同時接受加冕的王后約瑟芬和為自己加冕的拿破崙本人也在畫家的妙筆下變得更為苗條和高挑了。

畫面光線處理的技巧十分嫺熟,在一百五十個人物肖像中,很自然地突出了主要人物,並恰到好處地照顧到某件首飾上鑲嵌的寶石或某件衣物面料的柔滑。從某種角度來說,作者是現代攝影師的先驅,就像他們紀錄世界重要人物的大事件,在油畫上展現出的奢華場景不禁令民眾浮想連翩。

作者原本打算繪製拿破崙為自己加冕的場面,但惟恐因此被視為輕蔑教皇,於是換成為約瑟芬加冕。由於畫面中的人物必須讓人一眼就認出來,所以花費了許多事前準備工作。作者除了數量眾多的素描習作之外,也製作了教堂的模型、在其中排列某個弟子做的人偶,並且請了兩位助手。他請設計歌劇舞臺的人安排人物的遠近關係,並請他人繪製版畫的素描。

此作完成於1807年11月,拿破崙非常喜歡。稱讚道:“這真是一件偉大的作品!根本不是一幅畫,哪有畫可以讓人仿佛置身於畫面中?每個部分都有生命……太好了!真的太好了!大衛,還是你瞭解我,你讓我成為法蘭西的騎士……”

畫家簡介: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年) 法國著名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在法國大革命民主派雅各賓專政時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員會和美術委員會的委員。早期作品以歷史英雄人物為題材,如《處決自己的兒子布魯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馬拉之死》。1794年雅各賓政權被顛覆,經過五年的混亂,拿破崙掌握政權後,大衛做了拿破崙一世的宮廷畫家。這時期創作了歌頌拿破崙的《加冕大典》等作品。

大衛出生於巴黎的中產階級家庭,9歲時父親被殺,母親離家出走,他是被叔父撫養大的。16歲時考入皇家繪畫雕塑院學習,因為連續三年在比賽中沒有取上名次,幾乎要自殺,直到1774年獲羅馬獎,1775年前往義大利研究藝術,受古羅馬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影響,對古典主義發生興趣,1780年回國,1784年成為皇家藝術院院士,當年又去羅馬,創作了《荷拉斯兄弟的誓言》,使他一舉成名,這幅作品的英雄主義主題、莊重的色彩和嚴謹的構圖,使其成為古典主義畫派的代表作。

拿破崙簡介:

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天才。他多次擊敗保王黨的反撲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頒佈的《民法典》更是成為了後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藍本。他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形成了龐大的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事奇跡。1812年兵敗俄國,元氣大傷;1814年被反法聯軍趕下臺。1815年復辟,隨後在滑鐵盧之戰中失敗,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1821年病逝,1840年屍骨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納河畔。

(注:畫面場景、角色的面部表情及總體佈局,每個字元都標注了特定和獨特的作用。)

1.拿破崙一世(1769-1821)站在畫面中心,身著加冕。

2.約瑟芬·德博阿爾內(1763年至1814年)接收來自皇帝,不是教皇手中的桂冠。

3.庇護七世(1742年至1823年),主教在加冕儀式的畫面上,只是簡單鑲嵌在裡面,很難被識別。

4.查理斯 - 弗朗索瓦·勒布倫(1739年至1824年),拿破崙·波拿巴的三個領事之一,他手裡拿著“查理曼大帝”的權杖。

5.讓 - 雅克·雷吉斯·德·岡巴塞雷斯(1753年至1824年),也是領事之一,後成為帝國的王子校長。他也握著“正義之手”的權杖。

6.路易 - 亞歷山大·貝爾蒂埃(1753年至1815年),1805年成為帝國元帥。

7.塔列朗(1754年至1836年),1804年7月11日成為帝國元帥。

8.查理斯·拿破崙(1802至1807年),路易·波拿巴和霍滕斯博·阿爾德的兒子。

9.波利娜.波拿巴(卡洛琳·波拿巴),拿破崙的妹妹,她在注視約瑟芬的披風。

10.路易·波拿巴(1778年至1846年),皇帝的弟弟。他1806年成為荷蘭國王。

11.約瑟夫·波拿巴(1768年至1844年),皇帝的弟弟,他被授予皇家王子的稱號,並在1806年成為那不勒斯國王,1808年成為西班牙國王。

12.約阿希姆·穆拉特(1767年至1815年),帝國元帥,1808年他成為那不勒斯國王,他是卡洛琳·波拿巴的丈夫。

13.瑪麗亞·萊蒂西亞·拉莫利諾(1750年至1836年),拿破崙的母親。她被畫家安排在看臺上。她實際的確沒有參加儀式,是因為拿破崙和他的弟弟呂西安之間的糾紛。但畫家大衛卻將她畫入大典儀式,為此,當拿破崙看到在1808年完成了的這幅畫時,十分感謝這位另類的畫家。

14.畫家雅克·路易·大衛被發現在看臺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凡爾賽宮的加冕廳內大型油畫《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讓人感到有些詫異:這裡是路易十四以來的皇宮,拿破崙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的“皇帝”,可以說路易家族和拿破崙是水火不相容的,拿破崙極為不喜歡凡爾賽宮,因為這裡到處都有路易十四的影子。然而,這幅畫就是放在了加冕廳。看過介紹,才知道這幅畫是在復辟之後路易菲力浦時期放的。為了不引起各政黨派的爭端,路易菲力浦決定面面俱到地介紹法國全部歷史,不側重渲染某一王朝,所有遊人在參觀凡爾賽宮時,能夠欣賞到這幅油畫。

有趣的是,此畫共有兩幅,一幅現存凡爾賽宮。一幅現存盧浮宮,兩幅惟一的差別是在畫面中某一女眷的著裝色彩上。凡爾賽宮的這幅著紅紗,盧浮宮的另一幅著白紗。

凡爾賽宮的著紅紗(前排女眷中左面第二個)

盧浮宮的著白紗(前排女眷中右面第二個)

在這幅畫中也有一些對現實的加工:畫中國王的母親出席了拿破崙的加冕禮,端坐於畫面中央的王座之上,而事實是拿破崙的母親出於對兒子的憤怒並未在那天露面;同時接受加冕的王后約瑟芬和為自己加冕的拿破崙本人也在畫家的妙筆下變得更為苗條和高挑了。

畫面光線處理的技巧十分嫺熟,在一百五十個人物肖像中,很自然地突出了主要人物,並恰到好處地照顧到某件首飾上鑲嵌的寶石或某件衣物面料的柔滑。從某種角度來說,作者是現代攝影師的先驅,就像他們紀錄世界重要人物的大事件,在油畫上展現出的奢華場景不禁令民眾浮想連翩。

作者原本打算繪製拿破崙為自己加冕的場面,但惟恐因此被視為輕蔑教皇,於是換成為約瑟芬加冕。由於畫面中的人物必須讓人一眼就認出來,所以花費了許多事前準備工作。作者除了數量眾多的素描習作之外,也製作了教堂的模型、在其中排列某個弟子做的人偶,並且請了兩位助手。他請設計歌劇舞臺的人安排人物的遠近關係,並請他人繪製版畫的素描。

此作完成於1807年11月,拿破崙非常喜歡。稱讚道:“這真是一件偉大的作品!根本不是一幅畫,哪有畫可以讓人仿佛置身於畫面中?每個部分都有生命……太好了!真的太好了!大衛,還是你瞭解我,你讓我成為法蘭西的騎士……”

畫家簡介: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年) 法國著名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在法國大革命民主派雅各賓專政時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員會和美術委員會的委員。早期作品以歷史英雄人物為題材,如《處決自己的兒子布魯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馬拉之死》。1794年雅各賓政權被顛覆,經過五年的混亂,拿破崙掌握政權後,大衛做了拿破崙一世的宮廷畫家。這時期創作了歌頌拿破崙的《加冕大典》等作品。

大衛出生於巴黎的中產階級家庭,9歲時父親被殺,母親離家出走,他是被叔父撫養大的。16歲時考入皇家繪畫雕塑院學習,因為連續三年在比賽中沒有取上名次,幾乎要自殺,直到1774年獲羅馬獎,1775年前往義大利研究藝術,受古羅馬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影響,對古典主義發生興趣,1780年回國,1784年成為皇家藝術院院士,當年又去羅馬,創作了《荷拉斯兄弟的誓言》,使他一舉成名,這幅作品的英雄主義主題、莊重的色彩和嚴謹的構圖,使其成為古典主義畫派的代表作。

拿破崙簡介:

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天才。他多次擊敗保王黨的反撲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頒佈的《民法典》更是成為了後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藍本。他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形成了龐大的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事奇跡。1812年兵敗俄國,元氣大傷;1814年被反法聯軍趕下臺。1815年復辟,隨後在滑鐵盧之戰中失敗,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1821年病逝,1840年屍骨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納河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