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2017年度第一敷衍梗:為XX打call

原標題:2017年度第一敷衍梗:為XX打call

《甲方乙方》(1997)。

“1997 年過去了, 我很懷念它。 ”二十年前, 馮小剛導演的電影《甲方乙方》片尾如是說。

跌宕起伏的2017年,

而今, 也要走了, 帶著我們一言難盡的情緒。

我們不會忘記, “中年危機”、“保溫杯”、“油膩中年”……是它們激化和烘托出了一種緊張感。 但現在, 我們要盤點的不是一種由文化精英熱議的流量爆點, 而是落地、嵌入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詞語或表達。

前段時間, 書評君已發出第一彈《2017年度第一尷尬梗:社會我XX》。 現在是第二彈。

簡言之, “打call”說的是讚美、肯定、助威, 是為你加油。 你可能說是出於好玩或有趣, 甚至說對“打call”這個梗跟愛豆文化的關係其實一無所知, 也不關心, “就是一個梗, 喜歡而已”, 而問題其實就在這裡:“打call”怎麼就好玩了?換言之, 是出於何種好奇或需求要去使用一個聽起來很奇怪、很陌生的梗?敷衍的套路而已。 “打call”因其悖論註定要走向消亡,

於大眾而言是被遺棄的流行詞, 於wota而言是面目全非的昔日摯愛。

請等待第三彈。

作者|新京報書評週刊編輯 羅東

網路流行語的更新或許只在彈指間。 “點贊”退出潮流, “打call”隨之崛起。 它還有“瘋狂地為XX打電話”和“打call按兩下666”等變體, 簡言之, 說的是讚美、肯定、助威, 是為你加油, 像支持和呵護愛豆(偶像“idol”一詞的音譯)一樣。

這個梗肇始於日本演唱會的應援。

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欅阪56”演唱會台下的集體“打call”矩陣。

你可能在一些歌迷論壇或競技新聞中見過“応援(おうえん)する”, 它在日語中是一種聲援, 表現為揮舞、唱歌或喊口號助威。 而偶像文化中的應援呢?“打call”即為一例, 在日本, 指偶像LIVE現場wota(粉絲)根據節奏和要素喊口號、拍掌、揮舞螢光棒, 根據歌詞複唱、回應, 共同應援偶像並與他們建造一種互動的沸騰氛圍, 蔚為壯觀。

據此可見“打call”的基本姿態:台下與臺上, 是仰望與被仰望、追隨與被追隨、崇拜與被崇拜, 且通過集體合作表達出來。 統一的節奏、統一的動作或口號。 螢光棒下的舞動或高喊,

於wota而言, 兼具參與感和儀式感。 波濤洶湧的螢光海洋是他們集體行動的見證。

意外的是, 他們圈內的“打call”竟像雨後春筍一樣湧現在更廣闊的外部主流世界, 而這時候, 我們已經目睹到一種網路流行語的狂野誕生。

2017年6月以來, “打call”的媒體報導指數(下)與百度搜索指數(上)簡易曲線圖。 數據來源於“http://index.baidu.com”。

據百度指數和微信搜索等資料顯示, “打call”一詞是在2017年6月瞬間起來的, 並在之後持續增長, 直至10月抵達目前最高峰。 無疑是年度最熱流行語之一。 此前呢?雖然已經在國內互聯網傳播, 各地城市也有“wota藝”(包括“打call”在內的應援)團體, 但一直都保持作為一種亞文化的姿態, 偏安一隅, 止步於娛樂論壇、新聞和遊戲等領域。

“打call”剛流行起來的時刻,

是什麼事件或文章推動的, 還是偶然的“不約而同”湧現, 顯然需要可靠的資料追蹤。 問題是, 流行或“主流”文化, 何以要對一個愛豆文化裡的“打call”情有獨鍾?還來得如此突然?

要知道粉絲和wota藝並不受主流觀念歡迎。 他們被貼標籤經常是“狂熱”、“瘋狂”、“幼稚”、“不理性”, 甚至包括“被洗腦”等貶義詞。 趙麗穎、林更新主演的《楚喬傳》播放量雲裡霧裡突破428億次, 楊洋主演的電影版《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陷粉絲“鎖場風波, 中超要為TFboys組合演唱會比賽延期, 等等, 他們瘋狂地耗費物質和時間幫愛豆刷成就, 飽受詬病而不被其他人接受。

你可能說是出於好玩或有趣, 甚至說對“打call”這個梗跟愛豆文化的關係其實一無所知, 也不關心, “就是一個梗, 喜歡而已”, 而問題其實就在這裡:“打call”怎麼就好玩了?是出於何種好奇或需求要去使用一個聽起來很奇怪、很陌生的梗?

我們在網上讚美,渴望讓對方看到誠意,即便是偽裝的、應付的、匆忙的,也不希望被理解成敷衍。

現實生活中的交流是豐富的、完整的、感官的,“言由心生”,措辭、語氣、眼神、舉止和面部表情等等都可能表現出誠意的純度和程度。身體自然也可能騙人,但要把“心口不一”演成“心口合一”通常都需要說話者經過刻意或潛移默化的訓練,以控制自己的神經和一肌一膚。職業化的笑臉即是例證,而“老司機”一詞所指的,也是例證。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情感整飾:人類情感的商業化》)

作者: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版本: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年

“你的笑容正在出售。”

網上的說話誠意往往只能交給文字,或社交工具提供的“點贊”等功能。讚美的詞已濫,表情包也不夠用,老掉牙且簡單的“支持”或“加油”顯然已經難以彰顯誠意。更毋論“點贊”。碰見朋友圈更新,是“點贊”還是評論,誠意很可能不一樣。點贊容易操作,秒間完成,而評論需要經過更長時間的思考和斟酌,評什麼、怎樣說,頗費心力,糾結者或審慎者還可能經歷一番“自我審查”。面對領導、同事或敬畏之人尤其如此。

權衡利弊,網路流行語是一個絕佳的選擇。既簡單也顯誠意。但網路流行語的使用同樣有其前提,比如,用詞必須是最流行的、最新的,而諸如“加油”此類舊的則都可能被理解成不經選擇的敷衍。

潮起潮落,新舊更替。“加油”退出,“點贊”上場;“點贊”落幕,“為XX打call”、“社會我XX”和“厲害了XX”崛起。

而當下“打call”最為流行,原因既可能在於,“打call”的陌生感最強、最潮,更可能在於,“打call”自誕生起便有它的基本姿態,是向上仰望的、追隨的、崇拜的,所試圖傳達的是一種降低姿態的謙卑——“我可是像崇拜愛豆一樣讚美你”。按照人之常情,謙卑即可能真誠。

然而,悖論其實剛好也在這裡。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誤以為“打call”演變成當下最流行的網路語是一件令wota群體高興或驕傲的事。他們創造的文化畢竟正在改變其他人的用語習慣。這樣的猜測卻不過只是一廂情願而已。“打call”於他們而言更是一種參與、儀式,是成就愛豆的一種私人榮光,而走向流行,用他們的話來說,是庸俗化,是“被扭曲”。

更何況,使用的任意性致使這個梗在關係上扁平化,被迫祛魅,因為說的物件最常見的往往只是同學、同事或泛泛之交。換言之,他們與愛豆兩者間“打call”的基本姿態,仰望與被仰望、追隨與被追隨、崇拜與被崇拜,跟榮光一起都可能在此間被解構。

據此推測,“打call”變成網路流行語看來註定要被祛魅,在關係上也必然要扁平化,且被使用的頻率更高,祛魅和扁平的速度越快。換言之,它最早的基本姿勢被解構得越快,其中表達的“謙卑”和“真誠”之意消逝得越快——而這是流行或“主流”文化當時覺得它有趣的基礎。既而意味著,被淘汰的時間越近,直至徹底落幕。

那時候,它下墜成一連串網頁歷史記錄片段,剩下一個在主流文化紅塵中走過一番、而變得面目全非的語言,讓亞文化中的wota們空悲切。

落幕既然遲早要到來,那麼,落幕的時間有無可能延後?

“打call”的使用除了私人社交語境,還有一種公共語境指向單位、城市或抽象意義上的祖國想像,為他們“打call”,是仰望的、追隨的,或是崇拜的,基本姿態與“打call”成為流行語之前相同。

《關於愛國:論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

作者:[意]毛裡齊奧·維羅裡

譯者:潘亞玲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

通過區分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內涵差異,作者提出回歸到沒有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的見解,為構建共和愛國主義的美德提供一種方向。

照此而言,向集體“打call”不太可能被扁平化,也不可能被祛魅。然而,挑戰同樣存在,原因在於,集體概念之下的問題或矛盾會衝擊它的光輝,比如單位內部的利益分配不公或同事關係糾葛、被質疑的城市政策、社會發展不平衡或不公平,等等,而即便如此,“打call”自然也無可厚非,有其樸素的正當和自由,可如果還要把“打call”變成一種不容合理置疑的大合唱,難免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反感。同樣導致“打call”被迫祛魅。

縱觀其上“打call”何時落幕、退出潮流,跟它自身關係不大,而要取決於私人社交的套路有多深,與被“打call”的集體怎樣面對自己的問題以及怎樣處理不同的聲音。

私人社交是其中使用最廣泛、最關鍵的領域。遺憾的是,按照往年的流變規律,私人社交的語境必然不靠譜,判斷是否真誠只能通過日常的、持續的和瑣碎的接觸,絕大多數網路流行語由此不過曇花一現。

到此時,“打call”離開最高峰即將兩個月。落幕時間是否就此到來?下定論或許為時尚早。如果除夕夜,2018年2月15日,春晚節目上出現“打call”,這一網路流行語還可能迎來其流行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搜索指數甚至超過第一座也並非沒有可能。然而,所有這些終將抵達不住“打call”滑向落幕的結局,於大眾而言是被遺棄的流行詞,於wota而言是面目全非的昔日摯愛。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羅東;編輯:阿東。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而問題其實就在這裡:“打call”怎麼就好玩了?是出於何種好奇或需求要去使用一個聽起來很奇怪、很陌生的梗?

我們在網上讚美,渴望讓對方看到誠意,即便是偽裝的、應付的、匆忙的,也不希望被理解成敷衍。

現實生活中的交流是豐富的、完整的、感官的,“言由心生”,措辭、語氣、眼神、舉止和面部表情等等都可能表現出誠意的純度和程度。身體自然也可能騙人,但要把“心口不一”演成“心口合一”通常都需要說話者經過刻意或潛移默化的訓練,以控制自己的神經和一肌一膚。職業化的笑臉即是例證,而“老司機”一詞所指的,也是例證。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情感整飾:人類情感的商業化》)

作者: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版本: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年

“你的笑容正在出售。”

網上的說話誠意往往只能交給文字,或社交工具提供的“點贊”等功能。讚美的詞已濫,表情包也不夠用,老掉牙且簡單的“支持”或“加油”顯然已經難以彰顯誠意。更毋論“點贊”。碰見朋友圈更新,是“點贊”還是評論,誠意很可能不一樣。點贊容易操作,秒間完成,而評論需要經過更長時間的思考和斟酌,評什麼、怎樣說,頗費心力,糾結者或審慎者還可能經歷一番“自我審查”。面對領導、同事或敬畏之人尤其如此。

權衡利弊,網路流行語是一個絕佳的選擇。既簡單也顯誠意。但網路流行語的使用同樣有其前提,比如,用詞必須是最流行的、最新的,而諸如“加油”此類舊的則都可能被理解成不經選擇的敷衍。

潮起潮落,新舊更替。“加油”退出,“點贊”上場;“點贊”落幕,“為XX打call”、“社會我XX”和“厲害了XX”崛起。

而當下“打call”最為流行,原因既可能在於,“打call”的陌生感最強、最潮,更可能在於,“打call”自誕生起便有它的基本姿態,是向上仰望的、追隨的、崇拜的,所試圖傳達的是一種降低姿態的謙卑——“我可是像崇拜愛豆一樣讚美你”。按照人之常情,謙卑即可能真誠。

然而,悖論其實剛好也在這裡。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誤以為“打call”演變成當下最流行的網路語是一件令wota群體高興或驕傲的事。他們創造的文化畢竟正在改變其他人的用語習慣。這樣的猜測卻不過只是一廂情願而已。“打call”於他們而言更是一種參與、儀式,是成就愛豆的一種私人榮光,而走向流行,用他們的話來說,是庸俗化,是“被扭曲”。

更何況,使用的任意性致使這個梗在關係上扁平化,被迫祛魅,因為說的物件最常見的往往只是同學、同事或泛泛之交。換言之,他們與愛豆兩者間“打call”的基本姿態,仰望與被仰望、追隨與被追隨、崇拜與被崇拜,跟榮光一起都可能在此間被解構。

據此推測,“打call”變成網路流行語看來註定要被祛魅,在關係上也必然要扁平化,且被使用的頻率更高,祛魅和扁平的速度越快。換言之,它最早的基本姿勢被解構得越快,其中表達的“謙卑”和“真誠”之意消逝得越快——而這是流行或“主流”文化當時覺得它有趣的基礎。既而意味著,被淘汰的時間越近,直至徹底落幕。

那時候,它下墜成一連串網頁歷史記錄片段,剩下一個在主流文化紅塵中走過一番、而變得面目全非的語言,讓亞文化中的wota們空悲切。

落幕既然遲早要到來,那麼,落幕的時間有無可能延後?

“打call”的使用除了私人社交語境,還有一種公共語境指向單位、城市或抽象意義上的祖國想像,為他們“打call”,是仰望的、追隨的,或是崇拜的,基本姿態與“打call”成為流行語之前相同。

《關於愛國:論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

作者:[意]毛裡齊奧·維羅裡

譯者:潘亞玲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

通過區分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內涵差異,作者提出回歸到沒有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的見解,為構建共和愛國主義的美德提供一種方向。

照此而言,向集體“打call”不太可能被扁平化,也不可能被祛魅。然而,挑戰同樣存在,原因在於,集體概念之下的問題或矛盾會衝擊它的光輝,比如單位內部的利益分配不公或同事關係糾葛、被質疑的城市政策、社會發展不平衡或不公平,等等,而即便如此,“打call”自然也無可厚非,有其樸素的正當和自由,可如果還要把“打call”變成一種不容合理置疑的大合唱,難免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反感。同樣導致“打call”被迫祛魅。

縱觀其上“打call”何時落幕、退出潮流,跟它自身關係不大,而要取決於私人社交的套路有多深,與被“打call”的集體怎樣面對自己的問題以及怎樣處理不同的聲音。

私人社交是其中使用最廣泛、最關鍵的領域。遺憾的是,按照往年的流變規律,私人社交的語境必然不靠譜,判斷是否真誠只能通過日常的、持續的和瑣碎的接觸,絕大多數網路流行語由此不過曇花一現。

到此時,“打call”離開最高峰即將兩個月。落幕時間是否就此到來?下定論或許為時尚早。如果除夕夜,2018年2月15日,春晚節目上出現“打call”,這一網路流行語還可能迎來其流行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搜索指數甚至超過第一座也並非沒有可能。然而,所有這些終將抵達不住“打call”滑向落幕的結局,於大眾而言是被遺棄的流行詞,於wota而言是面目全非的昔日摯愛。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羅東;編輯:阿東。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