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探尋古代巴文化之謎

距離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城約30公里、總保護面積103萬平方米的羅家壩遺址, 地處古代秦、楚、巴、蜀文化交界處, 距今有5300年左右的歷史。

1999年, 考古人員首次在此發現了涵蓋東漢、西漢、周、商、夏、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堆積深厚的古代巴文化遺址。 至今, 該遺址已進行4次聯合考古發掘, 發現了大量古代巴文化遺存, 出土各類文物1400餘件。

其中, 33號大墓出土青銅禮器、兵器、彩繪陶器和印章等珍貴文物200餘件, 為瞭解古代巴人、巴國、巴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四川宣漢羅家壩遺址M2出土銅壺

作為我國20世紀末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巴文化遺址之一, 2001年, 羅家壩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 其又被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名單。

在最新進行的第4次發掘中, 考古學家以羅家壩遺址墓地範圍不清、新石器時代遺存性質不明等現存問題為導向,

有針對性地選擇發掘區域, 在以往發掘區的東部和遺址的中部進行布方, 取得了重要收穫。

“羅家壩遺址的考古發掘確認了巴文化墓地核心區的範圍以及墓地周圍存在同時期的遺址區, 這為下一步發掘和遺址保護提供了新的方向。 ”負責此次考古發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鄭萬泉介紹說:“此次考古發掘也厘清了羅家壩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的演變序列, 初步完善了距今5300-4500年的考古學文化內涵。 ”

“羅家壩遺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為研究嘉陵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性質、年代、序列、源流以及生活、生產提供了重要資料。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水城認為:“羅家壩遺址以折沿深腹罐為代表的遺存, 可將整個嘉陵江流域的史前文化串聯起來, 向北抵達陝南地區, 向南深入重慶及三峽境內, 甚至更遠的鄂西北地方。

顯然, 這是一支分佈在整個嘉陵江流域和三峽地區具有很大共性的史前文化, 頗有研究價值。 ”

目前, 羅家壩遺址考古與研究已經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認為, 羅家壩遺址有“清楚的地層依據”, 這一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和“漢中、安康地區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十分接近”, 說明它和“西漢水流域、嘉陵江上游文化的南移有關”。 因此, 羅家壩遺址為探索新石器時期嘉陵江流域提供了契機。

“可以說, 羅家壩新石器時代遺存器物組合完備, 演變序列清晰, 結合廣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已逐步構建起川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為探討長江上游地區新石器文化的演進格局提供了新的方向。 ”鄭萬泉說。

雖然已經取得一定考古成果,但古代巴文化研究依然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陳星燦表示,之前的考古發掘多集中於墓葬,今後需要更加系統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秉持聚落考古的理念,瞭解羅家壩遺址的居住區、墓葬區以及可能存在的手工業作坊區,進一步研究該遺址的豐富內涵。同時,要弄清楚羅家壩遺址及其所屬文化的發展序列、族屬及其與周邊文化的關係,以及已經發現的巴蜀文字符號的整理和破譯,這些都需要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

“作為四川盆地先秦時期巴、蜀兩個諸侯國,古蜀文明有較多重要的考古發現,其文化面貌比較清楚,但巴文化卻一直面目不清。”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說:“羅家壩遺址的發現,讓巴文化研究者心中燃起了新希望。”下一步要巴蜀並重、川渝攜手、全國參與、跨界攻關,構建巴文化領域的考古學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表示,M33出土了數粒紅色瑪瑙珠,根據中原地區的墓葬中瑪瑙珠經常與禮玉放置一起的現象,有理由推測該地區將來可能有禮玉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姚軍建議,以羅家壩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打造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的國家級巴文化主題考古遺址公園。

在推進羅家壩考古遺址公園與遺址博物館建設方面,與會專家認為,古代巴文化由巴地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巴文化源遠流長,是多元一體的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巴人及其文化,文獻雖有記載,但對巴人的起源與族群、文化面貌、社會形態等,需由考古學並聯合多學科來共同探索。宣漢地處巴文化的中心區域,今後應依託羅家壩遺址的考古發掘,深化巴文化的綜合研究,加強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應努力建設成為研究、展示巴文化的高地,以推動宣漢地區文化、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鄭萬泉說。

雖然已經取得一定考古成果,但古代巴文化研究依然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陳星燦表示,之前的考古發掘多集中於墓葬,今後需要更加系統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秉持聚落考古的理念,瞭解羅家壩遺址的居住區、墓葬區以及可能存在的手工業作坊區,進一步研究該遺址的豐富內涵。同時,要弄清楚羅家壩遺址及其所屬文化的發展序列、族屬及其與周邊文化的關係,以及已經發現的巴蜀文字符號的整理和破譯,這些都需要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

“作為四川盆地先秦時期巴、蜀兩個諸侯國,古蜀文明有較多重要的考古發現,其文化面貌比較清楚,但巴文化卻一直面目不清。”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說:“羅家壩遺址的發現,讓巴文化研究者心中燃起了新希望。”下一步要巴蜀並重、川渝攜手、全國參與、跨界攻關,構建巴文化領域的考古學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表示,M33出土了數粒紅色瑪瑙珠,根據中原地區的墓葬中瑪瑙珠經常與禮玉放置一起的現象,有理由推測該地區將來可能有禮玉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姚軍建議,以羅家壩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打造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的國家級巴文化主題考古遺址公園。

在推進羅家壩考古遺址公園與遺址博物館建設方面,與會專家認為,古代巴文化由巴地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巴文化源遠流長,是多元一體的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巴人及其文化,文獻雖有記載,但對巴人的起源與族群、文化面貌、社會形態等,需由考古學並聯合多學科來共同探索。宣漢地處巴文化的中心區域,今後應依託羅家壩遺址的考古發掘,深化巴文化的綜合研究,加強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應努力建設成為研究、展示巴文化的高地,以推動宣漢地區文化、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