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鄭州的“芳華”,那些你還沒來得及看到,就已消失了的景象……

電影《芳華》的上映

引起了人們的懷舊浪潮

重溫那如歌歲月

體驗默默溫情

你在鄭州生活多久了

鄭州是一座發展很快的城市

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毫不誇張

城市不斷改頭換面

每天一個新的模樣

但是, 這座城市留下了鄭州人太多的回憶

過去的鄭州也很值得我們回味

消失的地方

東方紅影劇院

劇院建於1949年, 前身是第四野戰軍下屬團部修建的文化站, 1969年, 更名為東方紅影劇院。 白天演電影, 晚上演戲劇, 風行幾十年, 是鄭州人非常重要的文化娛樂場所。 《少林寺》上映的時候, 影劇院放映機每天22小時放映, 場場爆滿。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 影劇院的設施趕不上時代步伐。 2011年, 東方紅影劇院被拆除。

2011年, 影劇院被拆除

河南人民劇院

如果說當時哪家影劇院的規格最高, 應是河南人民劇院了。 河南人民劇院始建於1953年, 位置在二七路上, 設施齊全, 還有排練廳、化粧室、外賓首長休息室等。 很多國家領導人都曾光臨該影劇院。

2005年因鄭州市舊城改造被拆除。

中原影劇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鄭州市中原路一帶的西區是城市的中心, 中原影劇院是西區唯一國營電影院, 相當火爆。 中原影劇院最紅火的時候在上世紀80年代, 那時候整個影劇院只有一個大廳, 可同時容納1200名觀眾。

2011年影院拆除。

鄭州鐵路局六號樓

鄭州鐵路局北院6號樓的記憶裡,

有一部波瀾壯闊的鄭州鐵路發展史。 6號樓是一座蘇式風格的小樓, 它曾是鄭州鐵路局成立後的主要辦公場所, 見證了鄭州鐵路事業不斷走向輝煌的發展歷程。

2014年, 存在了57年的鄭鐵北院6號樓正式拆遷。

二七賓館

要說起鄭州的老地標, 就不得不提起當年鄭州最高樓“二七賓館”。 這座賓館1974年開建,在當時物資匱乏的情況下,用了短短8個月,一座8層高的樓宇便竣工。二七賓館走過的輝煌歲月,在很多綠城人的記憶裡揮之不去。

南乾元街75號院

房子始建於清末民初,建築風格中西結合,屋頂是中式的“坡屋頂”,材料則是鋼筋混凝土,它就是南乾元街75號院。2013年7月,該院被拆除。

鄭州圖書館老館

位於大石橋的鄭州圖書館1990年12月興建,199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很多鄭州人都在這裡借過書。在與鄭州人相伴23年之後,這個標誌性建築最終面臨搬遷,為鄭州地鐵3號線建設讓路。

2017年3月28日,23歲的鄭州圖書館正式閉館搬遷。老館位置未來將在軌道交通項目完成後,在原址建設相應文化場館。

亞細亞

曾經,亞細亞名揚中原,多少人來鄭州必逛亞細亞。1989年至1997年,鄭州亞細亞創造了鄭州乃至中國商業最耀眼的一段歷史。那時候每天有各種表演還有摩托車隊巡遊,早上沒開門,顧客就排上了長隊,但是,最終亞細亞時代還是隕落了…

2001年,鄭州亞細亞關門。

百盛廣場

2005年建立的百盛廣場,和對面的光彩市場交相輝映,曾幾何時,這裡人潮湧動,不少鄭州人都在這裡逛街吃飯看電影。

2017年6月1日,鄭州百盛正式關閉。

國棉廠

在鄭州棉紡路上,曾經有國棉一廠到六廠,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它們記錄了一代棉紡工人的驕傲與榮光。

國棉四廠作業的女工

1998年二廠破產,拉開了鄭州國棉廠改制轉產的序幕。其他幾個廠,也相繼被收購。如今,只剩下幾個大門,述說著鄭州曾作為紡織業城市的輝煌記憶。

二砂

坐落于鄭州華山路78號的中國第二砂輪廠,1953年由民主德國援建,系國內最大的砂輪廠。1993年12月,中國第二砂輪廠成為河南省首家上市公司,更名為白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生產的白鴿牌磨具出口二十多個國家。

後來市場低迷,僅有幾個車間運行,剩下的廠房與車間吸引了一些本土藝術家的入駐,便成為了二砂藝術區,號稱鄭州的“798”。

@BlandonTsai

2015年年底,二砂進入搬遷倒計時......

消失的胡同

鄭州是有胡同歷史的

鄭州的老胡同主要集中在管城區

如今保存下來的越來越少了

代書胡同

鄭州最有名的胡同,可能就是“代書胡同”了。代書胡同位於西大街和管城街交叉口附近,可能不少鄭州人都知道這條胡同的來歷。如今,這條胡同,除了門口的牌子和打造出的古色古香,已經和一條現代街區區別不大。

南下街

曾經的南下街生活氣息很濃,街道兩邊都是小鋪子和小飯館,摩的和行人穿梭其中,頗為熱鬧。

曾經的南學街

五道胡同

在南學街南側,曾有自東往西一至五道胡同,可謂是鄭州同一條街上胡同最多的地域了。

曾經的五道胡同

唐子巷

唐子巷是南大街上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東起主事胡同,西到南大街,東西全長也就二三百米的樣子。

這裡是鄭州年代最久遠的胡同之一,也承載了老鄭州太多的歷史記憶。

曾經的唐子巷 @ 根在中原

現在的唐子巷基本已人去樓空,搬遷完畢。

主事胡同

主事胡同以前叫“張家義巷”,曾經成為鄭州最繁華的街道,每家每戶的四合院裡十幾口子人,迄今也有400多年的歷史了。胡同西側紅磚牆那邊,是所學校,也就是鄭州的老十中。

在藍色擋板背後,就是原來主事胡同的所在,已經被拆了。

書院街

書院街,因書院而得名,是一條古老而洋溢著文化氣息的老街。在街的東段,明崇禎十年(1637年)鄭州知州魯世任於此創建天中書院,遠近來學習的士子多達千人。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書院,十九年(1754年)改為東裡書院。

百度地圖上的書院街街景圖

曾經的書院街

現在書院街的一段已經拆除。

消失的生活

芝麻糖

叮叮噹,叮叮噹,還記得小時候的芝麻糖嗎?它可是80後,90後一代甜甜的回憶。現在很少見了。

橘子汽水

最愛幾毛錢一瓶的橘子汁兒,喝完以後瓶子還要還給小賣部。

冰袋兒

一毛錢一袋兒的冰袋兒,一時間風靡了整個夏天。人手一袋兒,小編一天能吸好幾袋,那酸爽的滋味,你還記得嗎?

吊扇

以前家裡在客廳都會裝一扇大吊扇,呼呼生風,特別涼快。現在夏天乘涼都用空調或者小風扇了,吊扇很少見。

答錄機、磁帶

那時候,有錢了喜歡音樂,就買個卡帶機聽歌,買一盒盒磁帶,現在家裡還留著幾盒。

痱子粉

洗完澡擦乾水,擦上一層薄薄的爽身粉,免得長痱子,小時候媽媽都給孩子用這個,現在很少用了吧。

米胖兒

這個真的是記憶中的味道了,現在真的很少能在路邊買到。

榆錢饃

“東家妞 ,西家娃,采回了榆錢過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時我也采過它…… 啦啦啦……榆錢饃榆錢飯,嘗一口永遠不忘它……”小時候,最愛吃的就是奶奶蒸的榆錢饃,蒸榆錢。

絞糖

原來街邊上總會有轉的絞糖,五毛一轉,要是能轉到一條龍,開心得一整天都捨不得舔。

竹床

沒有空調的夏天,老鄭州都喜歡地上灑上涼水,擺上竹床,就能涼快的度一晚。

磨剪子咧戧菜刀

以前人刀鈍了都是等磨刀的來,磨完又亮又快,又是一把鋒利的新刀!

修鋼筆

以前在校門口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現在用水筆的多了,鋼筆的少了,寫字基本靠敲的了,用鋼筆的都是簽大合同的,壞了也只會丟棄了。

修鞋、補雨傘

能修套鞋、修跑鞋,給皮鞋釘個鞋掌啥的,還兼修雨傘。如今可能只有老裡巷還有。

彈棉花

彈棉花著實存在於不少人的回憶中。以前的被子都是根據自己要求讓棉花匠按重量定制的。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被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

補鍋匠

以前補鍋匠們走街串戶時,總悠悠地唱“補——鍋——嘞——”,嘹亮的嗓音繞梁不絕,惹得奶奶忙著找出破鍋爛碗,鍋碗瓢盆一陣亂碰亂響。

剃頭匠

曾經的剃頭匠,十指運動,左右配合,工具輪番上陣,不一會兒就能讓你面目一新。

這座城市走的很快

每天都有舊的東西在消失

還有很多美好,來不及一一回憶

但我想,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

鄭州,總是那個讓我們溫暖的地方

往期文章連結

- END -

我們在分享這個城市,也在尋找和我們一起分享的人,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37401507@qq.com

電話:0371-67185327 56568038

鄭州市委外宣辦 市政府新聞辦

編輯:王海萍

這座賓館1974年開建,在當時物資匱乏的情況下,用了短短8個月,一座8層高的樓宇便竣工。二七賓館走過的輝煌歲月,在很多綠城人的記憶裡揮之不去。

南乾元街75號院

房子始建於清末民初,建築風格中西結合,屋頂是中式的“坡屋頂”,材料則是鋼筋混凝土,它就是南乾元街75號院。2013年7月,該院被拆除。

鄭州圖書館老館

位於大石橋的鄭州圖書館1990年12月興建,199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很多鄭州人都在這裡借過書。在與鄭州人相伴23年之後,這個標誌性建築最終面臨搬遷,為鄭州地鐵3號線建設讓路。

2017年3月28日,23歲的鄭州圖書館正式閉館搬遷。老館位置未來將在軌道交通項目完成後,在原址建設相應文化場館。

亞細亞

曾經,亞細亞名揚中原,多少人來鄭州必逛亞細亞。1989年至1997年,鄭州亞細亞創造了鄭州乃至中國商業最耀眼的一段歷史。那時候每天有各種表演還有摩托車隊巡遊,早上沒開門,顧客就排上了長隊,但是,最終亞細亞時代還是隕落了…

2001年,鄭州亞細亞關門。

百盛廣場

2005年建立的百盛廣場,和對面的光彩市場交相輝映,曾幾何時,這裡人潮湧動,不少鄭州人都在這裡逛街吃飯看電影。

2017年6月1日,鄭州百盛正式關閉。

國棉廠

在鄭州棉紡路上,曾經有國棉一廠到六廠,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它們記錄了一代棉紡工人的驕傲與榮光。

國棉四廠作業的女工

1998年二廠破產,拉開了鄭州國棉廠改制轉產的序幕。其他幾個廠,也相繼被收購。如今,只剩下幾個大門,述說著鄭州曾作為紡織業城市的輝煌記憶。

二砂

坐落于鄭州華山路78號的中國第二砂輪廠,1953年由民主德國援建,系國內最大的砂輪廠。1993年12月,中國第二砂輪廠成為河南省首家上市公司,更名為白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生產的白鴿牌磨具出口二十多個國家。

後來市場低迷,僅有幾個車間運行,剩下的廠房與車間吸引了一些本土藝術家的入駐,便成為了二砂藝術區,號稱鄭州的“798”。

@BlandonTsai

2015年年底,二砂進入搬遷倒計時......

消失的胡同

鄭州是有胡同歷史的

鄭州的老胡同主要集中在管城區

如今保存下來的越來越少了

代書胡同

鄭州最有名的胡同,可能就是“代書胡同”了。代書胡同位於西大街和管城街交叉口附近,可能不少鄭州人都知道這條胡同的來歷。如今,這條胡同,除了門口的牌子和打造出的古色古香,已經和一條現代街區區別不大。

南下街

曾經的南下街生活氣息很濃,街道兩邊都是小鋪子和小飯館,摩的和行人穿梭其中,頗為熱鬧。

曾經的南學街

五道胡同

在南學街南側,曾有自東往西一至五道胡同,可謂是鄭州同一條街上胡同最多的地域了。

曾經的五道胡同

唐子巷

唐子巷是南大街上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東起主事胡同,西到南大街,東西全長也就二三百米的樣子。

這裡是鄭州年代最久遠的胡同之一,也承載了老鄭州太多的歷史記憶。

曾經的唐子巷 @ 根在中原

現在的唐子巷基本已人去樓空,搬遷完畢。

主事胡同

主事胡同以前叫“張家義巷”,曾經成為鄭州最繁華的街道,每家每戶的四合院裡十幾口子人,迄今也有400多年的歷史了。胡同西側紅磚牆那邊,是所學校,也就是鄭州的老十中。

在藍色擋板背後,就是原來主事胡同的所在,已經被拆了。

書院街

書院街,因書院而得名,是一條古老而洋溢著文化氣息的老街。在街的東段,明崇禎十年(1637年)鄭州知州魯世任於此創建天中書院,遠近來學習的士子多達千人。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書院,十九年(1754年)改為東裡書院。

百度地圖上的書院街街景圖

曾經的書院街

現在書院街的一段已經拆除。

消失的生活

芝麻糖

叮叮噹,叮叮噹,還記得小時候的芝麻糖嗎?它可是80後,90後一代甜甜的回憶。現在很少見了。

橘子汽水

最愛幾毛錢一瓶的橘子汁兒,喝完以後瓶子還要還給小賣部。

冰袋兒

一毛錢一袋兒的冰袋兒,一時間風靡了整個夏天。人手一袋兒,小編一天能吸好幾袋,那酸爽的滋味,你還記得嗎?

吊扇

以前家裡在客廳都會裝一扇大吊扇,呼呼生風,特別涼快。現在夏天乘涼都用空調或者小風扇了,吊扇很少見。

答錄機、磁帶

那時候,有錢了喜歡音樂,就買個卡帶機聽歌,買一盒盒磁帶,現在家裡還留著幾盒。

痱子粉

洗完澡擦乾水,擦上一層薄薄的爽身粉,免得長痱子,小時候媽媽都給孩子用這個,現在很少用了吧。

米胖兒

這個真的是記憶中的味道了,現在真的很少能在路邊買到。

榆錢饃

“東家妞 ,西家娃,采回了榆錢過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時我也采過它…… 啦啦啦……榆錢饃榆錢飯,嘗一口永遠不忘它……”小時候,最愛吃的就是奶奶蒸的榆錢饃,蒸榆錢。

絞糖

原來街邊上總會有轉的絞糖,五毛一轉,要是能轉到一條龍,開心得一整天都捨不得舔。

竹床

沒有空調的夏天,老鄭州都喜歡地上灑上涼水,擺上竹床,就能涼快的度一晚。

磨剪子咧戧菜刀

以前人刀鈍了都是等磨刀的來,磨完又亮又快,又是一把鋒利的新刀!

修鋼筆

以前在校門口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現在用水筆的多了,鋼筆的少了,寫字基本靠敲的了,用鋼筆的都是簽大合同的,壞了也只會丟棄了。

修鞋、補雨傘

能修套鞋、修跑鞋,給皮鞋釘個鞋掌啥的,還兼修雨傘。如今可能只有老裡巷還有。

彈棉花

彈棉花著實存在於不少人的回憶中。以前的被子都是根據自己要求讓棉花匠按重量定制的。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被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

補鍋匠

以前補鍋匠們走街串戶時,總悠悠地唱“補——鍋——嘞——”,嘹亮的嗓音繞梁不絕,惹得奶奶忙著找出破鍋爛碗,鍋碗瓢盆一陣亂碰亂響。

剃頭匠

曾經的剃頭匠,十指運動,左右配合,工具輪番上陣,不一會兒就能讓你面目一新。

這座城市走的很快

每天都有舊的東西在消失

還有很多美好,來不及一一回憶

但我想,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

鄭州,總是那個讓我們溫暖的地方

往期文章連結

- END -

我們在分享這個城市,也在尋找和我們一起分享的人,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37401507@qq.com

電話:0371-67185327 56568038

鄭州市委外宣辦 市政府新聞辦

編輯:王海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