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 B2B行業內容行銷白皮書(五)|算算你的內容投入值不值?

內容往往被看作“使能者”而不是“成果”, 評估“成果”容易, 而評估“使能者“就困難多了:

LinkedIn調研發現, 52%的市場行銷人員認為, “不瞭解應該如何衡量內容行銷效果”是開展內容行銷最大的痛點。

75%的市場人員認為, 社交媒體行銷在提高品牌認知上最有效, 但60%卻用客戶的轉化率來衡量。 (source:2017社交媒體廣告面面觀白皮書)

雖然喊著“內容為王”的口號, 但是由於不能評估內容行銷的真正評估, 內容團隊在公司話語權一直處於弱勢, 內容人該如何證明自己的價值呢?

我們提出內容行銷價值的計算方式, 幫你真正的體現內容行銷價值。

一、算算你的內容投入值不值?

舉例來說:

一篇高客單價行業的文章, 閱讀量690人, 粉絲新增43人, 會員新增12人;現粉絲數1400, 現會員300。

那麼, 這篇文章, 能帶來多少價值呢?

價值的計算先要選准錨點, 對比資料, 假設自己所在行業百度註冊100元一個, 今日頭條70元一個。

我們認為:

真正的內容行銷的價值總和=閱讀量價值+粉絲價值+會員價值+MQL價值+SQL價值+簽單價值

1. 會員價值

會員價值的計算很簡單, 就是對標投放的註冊即可, 因為內容直接產生註冊的會員, 其成熟階段並不像百度那麼成熟, 單會員價值按照今日頭條的註冊計算70元/人,

會員新增12人, 創造價值12*70=840元。

2. 粉絲價值

新增43人粉絲, 12人註冊, 那麼約30%的粉絲會註冊, 可以把粉絲價值折算為會員價值的30%, 所以新增粉絲價值是70*30%是21元, 正好是2小C新增粉絲普遍成本的3倍。

新增粉絲價值是21元, 乘以新增43人, 結果是903元, 但其實粉絲新增總價值為並不是=903元, 嚴格上說要減去新增會員裡面的重複計算, 真正的粉絲新增數量是43-12=31人, 所以是31人*21元=651元。

3. 閱讀量價值

閱讀量分為進攻性與防禦性兩種, 進攻性閱讀主要以新增粉絲/潛客為目的, 防禦性閱讀則為了增強現有粉絲/潛客信任度。

(1)進攻性閱讀價值

閱讀量690, 帶來新增43粉絲, 那麼約6%的閱讀量會帶來一個新增粉絲, 所以這個價格是21*6%=1.26元, 從投大號的角度來說,

這是一個合理的高客單價閱讀價格。

這裡面依然要去掉43個新增粉絲帶來的閱讀量, 所以為1.26*(690-43)=815元。

(2)防禦性閱讀價值

內容除了進攻性(漲粉)這些作用外, 確實還有防禦性(增強現有粉絲/潛客信任度等)作用。

如文章發出去後, 被現有客戶看到, 雖不漲粉, 但這對公司是有價值的, 所以按照進攻性估值並不合理, 防禦性價值體現在現在有粉絲/會員的觸達數量, 這種到達並不是100%的, 甚至現在10%可能也做不到, 所以這種防禦性怎麼計算呢?

這裡可以按照總概率來計算, 就是不計算每次的到達率, 而是把正常推送看成是個Always on日常運營。 對於這部分使用者, 我覺得每次我每年願意花粉絲:10元(一個新增粉絲成本是21元, 所以我願意花10元來維繫),

一個會員我願意花30元, 平攤到一年50次推送, 那麼這個價值為:300會員*30/50+(1400粉絲-300會員)*10/50=180+220=400元;

閱讀量價值=進攻性閱讀價值+防禦性閱讀價值==815+400=1215元

計算到這裡, 本次文章目前創造價值=會員新增840元+粉絲新增651元+閱讀量價值1215元(進攻性+防禦性)=2706元。

4. MQL價值、SQL價值、簽單價值

這三個價值的產生相對需要經過2-6個月的週期, 正因為較慢且難追蹤, 所以往往就被忽視掉了, 但如果忽視掉了, 就會發現很辛苦準備的一篇服務號推文, 連自己的工資都賺不回來, 更別談為公司創造更大杠杆率的市場價值。

市場認可線索MQL(Marketing Qualified Leads):從註冊產生的眾多線索中, 能被市場部轉給銷售部的只是少數, 雖然不同公司對MQL的階段定義有差異, 但計算方式是=MQL轉為SQL的概率*SQL的價值。 銷售認可線索SQL(Sales Qualified Leads):市場部輸出MQL後,銷售部會跟進並確認其中覺得靠譜不錯的為SQL,在銷售CRM中建立對應的商機OPP.(Opportunity),SQL的計算方式是=SQL的成單概率*平均客單價/合同額得到。簽單價值:當內容所產生的線索最後被監控到簽單後,那麼這個成單金額本身將直接成為這篇內容的產出,對於筆者所曾負責的內容為當時的公司帶來過8位數的單子。

Tips:

不注重市場漏斗獲客管理的內容行銷團隊,如果只計算閱讀量、新增粉絲數、註冊數,基本是處於燒公司錢的狀態,無法證明自己團隊在業務上的價值, 建議一定要通過致趣百川行銷自動化系統把市場漏斗管理起來,做到對於內容行銷獲客的長期追蹤以及價值計算;內容生產成本真的很高,如果內容不被大量複用(這點我們在之前的內容杠杆策略有提到,請參考白皮書前面章節),本身是很虧的,一定要把圖文再次加工為白皮書供下載產生註冊、作成PPT產生直播內容吸引更多更深市場漏斗的線索,通過致趣百川的自帶的內容(白皮書、直播等)生產工具放大內容的杠杆率;內容本身就想做出來的產品一樣,創造的利潤跟賣出去的產品成比例,所以建立管道賣的好很重要,當有自有大管道時,內容就會顯得划算,因為產品做出來,就能賣出去,做為市場部,應該充分擴充自身的管道資源,要看到高客單價(含B2B)行業的一個黃金內容管道就是自己的員工與管道,特別是高管團隊、銷售團隊、代理商,通過致趣百川SCRM行銷自動化自帶的全員行銷功能,讓公司的重要角色都能成為自身市場部內容的管道資源與品牌獲客節點。二、內容價值測量

根據CMI資料,62%通過網站流量評估內容效果,但因為資料造假和資料無效普遍存在,往往意義不大。最終肯定是銷售達成來評估,還有就是網路口碑聲量來評估比較科學。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通過剖析內容價值來進行分析。

(source:MarketingProfs CMI 2014)

帕姆狄勒在《首席內容官》中,將內容價值定義為:發揮組織性影響的內容使用。具體可分為三類:增長、前瞻、服務。

1. 第一:增長:驅動經營績效

將內容評估置於相關背景之下,聯繫目標, 分析“如何做到”。對於內容而言,不能孤立的評估,而應將其作為某一功能來評估。

通過增長測量,提高顧客忠誠度、追加銷售、交叉銷售,教育顧客提高認知度,銷售支持和培訓。相關的評估指標為:

(1)獲取客戶及客戶維繫指標(2)客戶教育及客戶意識指標

教育內容占整體預算的比例競爭對手的教育內容投入比

(3)銷售支援指標

內容下載量針對目標受眾及細分市場的相關內容及消息數量產品上市前,接受過行銷培訓及新產品培訓的銷售人員數量對比開展內容行銷給銷售團隊帶來的變化2. 第二,前瞻:內容品質優化。

對內容的優化,可以利用大資料進行預測分析,尋找傳統分析中不明顯的資料關係。其中,評估指標取決於需要優化的內容,取決於需要使用大資料進行分析的問題。

通過資料分析,回答以下問題:媒體計畫是否有效?能夠預測目標使用者即將消費的內容?什麼樣的頭條發出來效果更好?一周中哪天發佈內容最好?

內容優化評估指標為:

(1)內容品質評估指標

內容長度標題 a/b 測試格式選取搜尋引擎

(2)內容佈局評估指標

官網登陸頁面配置自媒體頁面配置付費媒體的預算分配3. 第三,服務:內部群體利用效率

要展現內容的整體影響,不能忽視內容無形的方面,如體現近來內容給組織帶來了什麼貢獻?

相關的評估指標為:

(1)內容溝通角度評估指標

用於內部溝通的內容數量支援其他部門的諮詢內容數量用於主題演講的內容數量

(2)客戶服務角度評估

用於培訓客戶服務代表的內容轉發給客戶的內容,作為客戶服務的一部分。4. 內容測量指標示例

內容測量要關注的資料,需要注意以下3點:

關注與內容直接相關的資料,比如UV/PV、點擊率、互動數、轉發數、人均訪問頁面、訪問時長等,這些都是非常基礎的資料,要有日常的監控和概念。關注產品的資料,比如DAU、留存或整個欄目的UV、點擊率。因為內容運營是為了服務產品,所以要通過資料尋找內容對產品的拉動。放在較長的時間段裡看資料,這點是最關鍵的。通常情況下,內容運營對產品資料的拉動,是有一個過程的,是緩慢的。因為使用者的認知需要培養,優質內容被發現和擴散需要時間。

雖然有時會有1篇爆款的文章出現,讓產品資料暴漲,但這種情況通常只是短暫的,重要的還是看留存。況且爆款文章很難複製,影響其出現的原因有很多。

關注一個模組、一個區域或內容的整體資料效果,要看一段時間內的趨勢,比如在1個月內是否呈上漲趨勢,尤其是在整體疲軟的情況下(如春節放假),內容是否站出來將產品資料提升。這是證明內容運營收益的最有力依據,體現了內容的價值。

對於內容價值的衡量,可以重點從以下兩個指標著手:

(1)ROI

ROI,即投資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投資獲得的收入-投資的成本)/投資的成本。

ROI評估的是財務結果,而內容效果並不能直接影響損益。內容效果的ROI衡量,在與損益表相結合時,需要進行下列轉化:

投資回報關係:

(2)F.R.Y

F.R.Y即頻率、媒體到達率和收益。(1)衡量要抓重點,讓優化從有的放矢

對於B2B企業,最重要的是兩端,一是CEO想幹嘛,老闆想幹嘛。第二個用戶要聽啥,我們的用戶想知道什麼。中間層級較多,不同的業務有不同的訴求,如果不過濾掉,可能會擾亂視聽。老闆關係直接與戰略相關,用戶則是衣食父母,內容決策需要抓住這兩點。

第一, 管理層關心的內容

排名3~5個吸引最多潛在客戶的內容及原因除策略外,哪些管道帶來了大量流覽量?對於培訓內容庫的建設一些客戶在消費後發佈的有趣回饋評論處理評估指標的衝突

第二,使用者期望的內容

通過每次的內容複盤,進一步清晰自己的用戶畫像,明白他們的痛點,分析他們的興趣點,關注他們近期興趣的變化。是否用戶為中心,提供了有價值的、相關的內容?內容是否與目標使用者相關,具體到某個場景?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激勵,指導用戶的下一步行動?

(2)確保內容與既定目標是否一致

內容行銷策略應確保其內容隨時間而成熟,始終與每個階段設定的目標和KPI保持一致。

衡量內容行銷策略的效果,以及它是否符合你在第一階段設置的目標和指標。防止忘記初始目標以及您為策略的每個階段設定的原因。

例如,如果你創建了一個電子書來獲得訂閱者並產生潛在客戶,但是注意到它最終帶來了大量的社交提示,而沒有獲得所需的潛在客戶,那麼你的努力就不能被認為是成功的。

這可能是由於:錯誤的設定目標、錯誤分配、錯誤的觀眾,需要重新評估你的策略,使你的期望與內容行銷活動的結果保持一致。

(3)內容金字塔要以使用者為中心

(Source:2015年數字行銷人工作生活現狀報告)

2015年數字行銷人工作生活現狀報告,「面面俱到」的每位元數字行銷人平均要關注工作中的 3 個方面, 按比重依次是使用者行為習慣62.90%、客戶需求57.59%、產品和服務46.30%。

對“使用者行為習慣”和“客戶需求”的把握,其實就是對如何做好用戶洞察的關注。

B2B的行銷人員面對的是一個組織而不是個人,產品或服務會應用給一個團體。同時,B2B決策週期長,持續的內容是聯繫彼此很重要的方式。

最好的內容往往是從目標使用者出發的,我們需要隨時關注使用者的資訊回饋,善於傾聽,並根據結果作出相應調整。

2. 使用者要通過內容得到什麼? 76%的使用者希望有更多的資料和研究來支援內容。74%的使用者希望內容要減少銷售資訊。71%的使用者內容更簡單、更容易接受(比如少一些表單和點擊事件)。62%的使用者希望能提供更多案例資料。61%的用戶希望得到更多行業領袖的洞見。62%的使用者希望得到有框架的內容(比如7步做到如何,3個方法怎麼樣)。51%的使用者希望得到基礎內容(工具箱)。37%的用戶希望知道案例用的什麼工具。35%的使用者希望得到趨勢性內容(比如未來會發生什麼)。28%的使用者希望得到對話式的內容(比如Q&A)。

(source:2017使用者內容偏好報告,Gen)

馬跑起來比駱駝快,但駱駝一生要走過的路卻是馬的兩倍。沒人見多在沙漠裡狂奔的駱駝——除非那頭駱駝瘋了。

內容行銷也是如此,靠累計,通過內容規劃,將瑣碎的內容堆砌起來,為最終目標服務。

作者:致趣百川 @ Linn & TorpedoYu

設計:致趣百川 @ Etta

本文由 @Linn & TorpedoYu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銷售認可線索SQL(Sales Qualified Leads):市場部輸出MQL後,銷售部會跟進並確認其中覺得靠譜不錯的為SQL,在銷售CRM中建立對應的商機OPP.(Opportunity),SQL的計算方式是=SQL的成單概率*平均客單價/合同額得到。簽單價值:當內容所產生的線索最後被監控到簽單後,那麼這個成單金額本身將直接成為這篇內容的產出,對於筆者所曾負責的內容為當時的公司帶來過8位數的單子。

Tips:

不注重市場漏斗獲客管理的內容行銷團隊,如果只計算閱讀量、新增粉絲數、註冊數,基本是處於燒公司錢的狀態,無法證明自己團隊在業務上的價值, 建議一定要通過致趣百川行銷自動化系統把市場漏斗管理起來,做到對於內容行銷獲客的長期追蹤以及價值計算;內容生產成本真的很高,如果內容不被大量複用(這點我們在之前的內容杠杆策略有提到,請參考白皮書前面章節),本身是很虧的,一定要把圖文再次加工為白皮書供下載產生註冊、作成PPT產生直播內容吸引更多更深市場漏斗的線索,通過致趣百川的自帶的內容(白皮書、直播等)生產工具放大內容的杠杆率;內容本身就想做出來的產品一樣,創造的利潤跟賣出去的產品成比例,所以建立管道賣的好很重要,當有自有大管道時,內容就會顯得划算,因為產品做出來,就能賣出去,做為市場部,應該充分擴充自身的管道資源,要看到高客單價(含B2B)行業的一個黃金內容管道就是自己的員工與管道,特別是高管團隊、銷售團隊、代理商,通過致趣百川SCRM行銷自動化自帶的全員行銷功能,讓公司的重要角色都能成為自身市場部內容的管道資源與品牌獲客節點。二、內容價值測量

根據CMI資料,62%通過網站流量評估內容效果,但因為資料造假和資料無效普遍存在,往往意義不大。最終肯定是銷售達成來評估,還有就是網路口碑聲量來評估比較科學。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通過剖析內容價值來進行分析。

(source:MarketingProfs CMI 2014)

帕姆狄勒在《首席內容官》中,將內容價值定義為:發揮組織性影響的內容使用。具體可分為三類:增長、前瞻、服務。

1. 第一:增長:驅動經營績效

將內容評估置於相關背景之下,聯繫目標, 分析“如何做到”。對於內容而言,不能孤立的評估,而應將其作為某一功能來評估。

通過增長測量,提高顧客忠誠度、追加銷售、交叉銷售,教育顧客提高認知度,銷售支持和培訓。相關的評估指標為:

(1)獲取客戶及客戶維繫指標(2)客戶教育及客戶意識指標

教育內容占整體預算的比例競爭對手的教育內容投入比

(3)銷售支援指標

內容下載量針對目標受眾及細分市場的相關內容及消息數量產品上市前,接受過行銷培訓及新產品培訓的銷售人員數量對比開展內容行銷給銷售團隊帶來的變化2. 第二,前瞻:內容品質優化。

對內容的優化,可以利用大資料進行預測分析,尋找傳統分析中不明顯的資料關係。其中,評估指標取決於需要優化的內容,取決於需要使用大資料進行分析的問題。

通過資料分析,回答以下問題:媒體計畫是否有效?能夠預測目標使用者即將消費的內容?什麼樣的頭條發出來效果更好?一周中哪天發佈內容最好?

內容優化評估指標為:

(1)內容品質評估指標

內容長度標題 a/b 測試格式選取搜尋引擎

(2)內容佈局評估指標

官網登陸頁面配置自媒體頁面配置付費媒體的預算分配3. 第三,服務:內部群體利用效率

要展現內容的整體影響,不能忽視內容無形的方面,如體現近來內容給組織帶來了什麼貢獻?

相關的評估指標為:

(1)內容溝通角度評估指標

用於內部溝通的內容數量支援其他部門的諮詢內容數量用於主題演講的內容數量

(2)客戶服務角度評估

用於培訓客戶服務代表的內容轉發給客戶的內容,作為客戶服務的一部分。4. 內容測量指標示例

內容測量要關注的資料,需要注意以下3點:

關注與內容直接相關的資料,比如UV/PV、點擊率、互動數、轉發數、人均訪問頁面、訪問時長等,這些都是非常基礎的資料,要有日常的監控和概念。關注產品的資料,比如DAU、留存或整個欄目的UV、點擊率。因為內容運營是為了服務產品,所以要通過資料尋找內容對產品的拉動。放在較長的時間段裡看資料,這點是最關鍵的。通常情況下,內容運營對產品資料的拉動,是有一個過程的,是緩慢的。因為使用者的認知需要培養,優質內容被發現和擴散需要時間。

雖然有時會有1篇爆款的文章出現,讓產品資料暴漲,但這種情況通常只是短暫的,重要的還是看留存。況且爆款文章很難複製,影響其出現的原因有很多。

關注一個模組、一個區域或內容的整體資料效果,要看一段時間內的趨勢,比如在1個月內是否呈上漲趨勢,尤其是在整體疲軟的情況下(如春節放假),內容是否站出來將產品資料提升。這是證明內容運營收益的最有力依據,體現了內容的價值。

對於內容價值的衡量,可以重點從以下兩個指標著手:

(1)ROI

ROI,即投資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投資獲得的收入-投資的成本)/投資的成本。

ROI評估的是財務結果,而內容效果並不能直接影響損益。內容效果的ROI衡量,在與損益表相結合時,需要進行下列轉化:

投資回報關係:

(2)F.R.Y

F.R.Y即頻率、媒體到達率和收益。(1)衡量要抓重點,讓優化從有的放矢

對於B2B企業,最重要的是兩端,一是CEO想幹嘛,老闆想幹嘛。第二個用戶要聽啥,我們的用戶想知道什麼。中間層級較多,不同的業務有不同的訴求,如果不過濾掉,可能會擾亂視聽。老闆關係直接與戰略相關,用戶則是衣食父母,內容決策需要抓住這兩點。

第一, 管理層關心的內容

排名3~5個吸引最多潛在客戶的內容及原因除策略外,哪些管道帶來了大量流覽量?對於培訓內容庫的建設一些客戶在消費後發佈的有趣回饋評論處理評估指標的衝突

第二,使用者期望的內容

通過每次的內容複盤,進一步清晰自己的用戶畫像,明白他們的痛點,分析他們的興趣點,關注他們近期興趣的變化。是否用戶為中心,提供了有價值的、相關的內容?內容是否與目標使用者相關,具體到某個場景?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激勵,指導用戶的下一步行動?

(2)確保內容與既定目標是否一致

內容行銷策略應確保其內容隨時間而成熟,始終與每個階段設定的目標和KPI保持一致。

衡量內容行銷策略的效果,以及它是否符合你在第一階段設置的目標和指標。防止忘記初始目標以及您為策略的每個階段設定的原因。

例如,如果你創建了一個電子書來獲得訂閱者並產生潛在客戶,但是注意到它最終帶來了大量的社交提示,而沒有獲得所需的潛在客戶,那麼你的努力就不能被認為是成功的。

這可能是由於:錯誤的設定目標、錯誤分配、錯誤的觀眾,需要重新評估你的策略,使你的期望與內容行銷活動的結果保持一致。

(3)內容金字塔要以使用者為中心

(Source:2015年數字行銷人工作生活現狀報告)

2015年數字行銷人工作生活現狀報告,「面面俱到」的每位元數字行銷人平均要關注工作中的 3 個方面, 按比重依次是使用者行為習慣62.90%、客戶需求57.59%、產品和服務46.30%。

對“使用者行為習慣”和“客戶需求”的把握,其實就是對如何做好用戶洞察的關注。

B2B的行銷人員面對的是一個組織而不是個人,產品或服務會應用給一個團體。同時,B2B決策週期長,持續的內容是聯繫彼此很重要的方式。

最好的內容往往是從目標使用者出發的,我們需要隨時關注使用者的資訊回饋,善於傾聽,並根據結果作出相應調整。

2. 使用者要通過內容得到什麼? 76%的使用者希望有更多的資料和研究來支援內容。74%的使用者希望內容要減少銷售資訊。71%的使用者內容更簡單、更容易接受(比如少一些表單和點擊事件)。62%的使用者希望能提供更多案例資料。61%的用戶希望得到更多行業領袖的洞見。62%的使用者希望得到有框架的內容(比如7步做到如何,3個方法怎麼樣)。51%的使用者希望得到基礎內容(工具箱)。37%的用戶希望知道案例用的什麼工具。35%的使用者希望得到趨勢性內容(比如未來會發生什麼)。28%的使用者希望得到對話式的內容(比如Q&A)。

(source:2017使用者內容偏好報告,Gen)

馬跑起來比駱駝快,但駱駝一生要走過的路卻是馬的兩倍。沒人見多在沙漠裡狂奔的駱駝——除非那頭駱駝瘋了。

內容行銷也是如此,靠累計,通過內容規劃,將瑣碎的內容堆砌起來,為最終目標服務。

作者:致趣百川 @ Linn & TorpedoYu

設計:致趣百川 @ Etta

本文由 @Linn & TorpedoYu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