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家寶藏》讓國寶成網紅 請文物來說話 90後圈粉無數

對於《國家寶藏》的總導演于蕾來說, 這個12月在忐忑中度過。

12月3日開播前, 她已經把對這檔原屬小眾的文博探索節目的要求, 定在了“從3歲到80歲,

有文化到沒文化, 都能覺得好”。

為此, 每一件文物的選擇、每一個故事的講述、每一層意義的開掘, 於蕾和她的團隊都花了大量時間去糾結去比較, 直到尋找到一個她能認可甚至激動的角度, “一定需要先打動我。 ”

但過得了自己這關是不是等於過得了觀眾那關, 她仍然吃不准。 開播前, 連“001號講解員”張國立都看得到她的緊張, 安慰她:“我來演播室的時候車胎爆了, 說明咱們這個節目肯定能成爆款。 ”

彈幕應援

感謝那條輪胎, 第一期播出後, 《國家寶藏》上了熱搜, 知乎形成話題, 豆瓣評分9.3, B站播放量160多萬、彈幕16萬條。 《國家寶藏》在騰訊視頻上線5天播放量就突破3000萬, 在文化節目中算是十分強勁, 迄今播放量已經達到6000多萬。 一言以蔽之:佔領了大量年輕用戶。

但於蕾的忐忑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當你翻看大家的評論, 都在感謝節目組帶來這樣一個節目時, 你就特別怕辜負觀眾, 萬一沒有那麼好怎麼辦?”

第一期官方吐槽乾隆審美引起熱議

第二期播出前一晚, 她和小夥伴們通宵工作, “一個畫面一個畫面摳”。 臨播出前12小時才給台裡送去了成片。 饒是如此, 她心裡仍然沒有底:第一期事關故宮, 對大家有天然的吸引, 但其他博物館能不能得到同樣的關注度?

事實證明, 她的忐忑仍是不必要的。 第二期播出當天於蕾收工回家後,

發現她媽媽一直在等她, 迫切地向她介紹家裡其實有個別人送的編鐘模型, “看了節目就明白了, 好在哪裡, 全理解了。 ”

《國家寶藏》走紅的原因, 文博評論人螺旋真理認為, “一是有明星, 二是觀眾對文物相對生疏, 加上年輕人集中的網路平臺能實現精准傳播、快速擴散與發酵。 ”但最核心的原因, 他認為是:“民族復興需要文物故事的文化支撐。 ”

不過, 這樣的成績, 又讓於蕾帶著新一輪的忐忑準備接下來的錄製:“不到錄完, 方案是不會定死的;不到播出, 調整是不會結束的。 ”“既然已經有了‘國家寶藏’這四個字, 那麼我們需要文能對題, 對得起這四個字的分量, 對得起國家綜藝的高度。 ”於蕾對《貴圈》解釋, 她始終忐忑的根本原因。

但也許在另一個角度,

保持忐忑, 保持敬畏, 正是這檔節目成功的原因。

9大館長加腦洞小劇場 《國家寶藏》也就花了2年籌備而已

9位博物院院長

李晨、王凱、梁家輝等明星輪番上演腦洞情景劇,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志願者, 甚至一家三代的故宮人分別講述與文物的淵源, 以故宮掌門人單霽翔為首的九大館館長組成專家點評天團,加上主持人張國立的妙語連珠——《國家寶藏》播出後,於蕾看到央視廣告部的同事發了一個朋友圈:“終於知道這是一個什麼節目了。”

“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時候,我拿著節目方案很仔細地跟這個同事聊過,但他還是不能理解這個節目會是什麼樣子,總讓我舉個例子:你們跟哪個節目有點像?”於蕾對《貴圈》回憶,“我實在不大好舉例子,確實也沒有像的。”

這檔沒有同類產品的節目,其設計形成也非一蹴而就。按照於蕾的說法,“和我們英國回來時候那版方案,只有名字是一樣的”。

2015年9月,央視綜藝頻道遴選節目創新人才,參與海外培訓。全台報了50多個節目,最後有六個節目入選,於蕾和《國家寶藏》便是其一。

在英國培訓的40多天,於蕾逛遍倫敦的博物館,深感“老外的生活裡,博物館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去處,看到幼稚園的小孩排著小隊在大英博物館裡面上歷史課,感覺真是挺幸福的。”

但那時候她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知道自己要普及“國家寶藏”,但普及什麼、怎麼普及,都不明確。對於她的同事們來說,這一批出國學習的創新人才堪稱黃埔一期,然而在於蕾看來,“作為第一批小白鼠,其實那時候沒有特別大的壓力,一定要把它變成真的。”

於蕾

此前於蕾擔任了4年的春晚總撰稿,2015年還擔任了G20峰會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的總撰稿。“我們這個團隊擅長棚內節目,做了這麼多年的大型棚內節目,最開始想這次要不做個外拍吧。所以開始的方案更像是一個純戶外的真人秀,總之,跟現在離得很遠。”於蕾回憶。

在兩年前的宣傳稿中,《國家寶藏》當時還被定義成“文化傳統普及類真人秀”:5名“尋寶靈童”,在多名學者組成的“文化導師團”的帶領下,尋找包括剪紙、古代造橋技術、黎族龍被、侗族大歌等十處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在哪兒。

但推進過程中,於蕾發現“最初的點比較玩鬧、比較細巧”,與她對“國家寶藏”四個字的理解並不完全匹配。“整個團隊不停在討論、磨合,推了改,改了推,不斷磨合,不停修改,最後鎖定到現在的主題、現在的方式。”

就算在確認大致框架後,節目組還在不斷調整。之前相對“前世傳奇”用“演”的,“今生故事”本擬用“講”的:“用類似《開講啦》的方式講今生這一部分。但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嘉賓都是素人,不具備演講技巧,這個方式並不能很好地告訴你,他們做了多偉大的事情。”

仇慶年向大家展示顏料的製作

今生故事的展示方式因此被調整到偏於互動,通過張國立的引導和評論,觀眾更容易意識到:“也許他們不善言辭,但他們真的做了很了不得的事,真的為國寶付出了很多。”

但有一點,是她很早就明確的:在自己接受的教育中,只是被動地接受某些類似“我們有兵馬俑,特別好,特別了不起”的觀念。但她回想起來,“不知道為什麼好,也沒有由衷覺得真的好。”

因此,學術界略有微詞的,《國家寶藏》於文物本體提供的資訊太少的問題,於蕾覺得:在有限的時間裡,她不要一個面面俱到而平平無奇的故事,而是專注地講述最令人感動激動震動的部分。她認為,只有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建立起人與歷史的連接,文物才能夠活起來,“這種文化一直活著,只是你不知道而已,當我們把它展現在你面前,你會發現它一直活在身體裡。”

選文物不看名氣看故事 上博鎮館之寶沒上鏡

故宮的各種釉彩大瓶

節目準備過程裡的一個重要節點在今年年初:于蕾終於見到了故宮院長單霽翔。

從去年10月開始,於蕾團隊已經把故宮定為核心。在等待與院長見面的時間裡,於蕾他們準備了一版全新的方案,甚至已經對相關文物及專家進行了初步的考察與選擇。

當天,於蕾成竹在胸,對著單霽翔侃侃而談:“我們計畫用華夏九州的版圖,除了故宮之外,準備再選取東南西北八家博物館,用九宮格的結構呈現,最後定鼎天下,匯於故宮。”

單霽翔認真聽完她的宣講,問:“你知道我們國家其實是有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嗎?”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而後,於蕾團隊開始新一輪的調研,“概貌式地瞭解這九家博物館的特點、館藏。”

調研之後,請每家博物館都提供十件最具價值的文物名單,團隊再逐一做功課,進行篩選或者要求更換。“矛盾主要在於,博物館主要是從文博、學術角度去選擇文物,而我們需求的是故事性、傳奇性,在我們的標準裡,並沒有一級文物不如二級文物,或者允許出境的文物不如禁止出境之類的概念。我們希望這個文物有故事,同時具有一種精神層面的力量。所以不斷地在和博物館溝通我們的訴求。”

石鼓

相比各大博物館弘揚館藏實力的目的,節目組有著更高追求——完成某種關於民族文化自信的敘事。“石鼓不是石鼓,是中華文字;秦簡不是秦簡,而是中華立法;越王勾踐劍不是劍,是尚武精神;曾侯乙編鐘不是編鐘,是華夏禮儀;千里江山圖是華夏沃土,而瓷母是我們海納百川的胸襟。”於蕾給《貴圈》念了整段的網友評論:“總結的太好了,替我們表達出了創作訴求。”

體現在文物選擇上,比如節目組選擇了遼寧博物館館藏的鎏金木芯馬鐙,但遼博一直不屈不撓地給於蕾打電話,希望換一件文物:馬鐙在外形上就不是一件可以先聲奪人、引人讚歎的珍寶,甚至因為歷史太久,外面的鎏金基本都褪色了——顯然,不足以代表遼博的館藏實力。

鎏金木芯馬鐙(圖片來自:遼寧省博物館官網)

“但我們覺得馬鐙特別有意義,這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馬鐙,可以證明這是中國人發明的軍事裝備,所以我們才能有騎兵、有重甲作戰,甚至沿著草原絲路輸出,才有了歐洲的騎兵時代。我們的創作團隊會被這樣的東西打動,並儘量想傳達給觀眾,讓觀眾覺得,哇塞,老祖宗真是聰明、厲害。實際上是燃起民族文化自信。”於蕾對《貴圈》解釋。

此外,不同博物館,可能提供相似或者同質的文物。比如於蕾第一次去上博調研,書畫組的老師就激情澎湃地給她推薦《高逸圖》,甚至到了“上博如果只選一件文物,那就是《高逸圖》”的高度。“熱情洋溢地給我們展開大畫冊,說我們如果沒看過展出很難看到,會被色彩震撼到,基本是當時人像畫的極品。”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但在名單統計中,於蕾發現,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賢磚畫,題材上和《高逸圖》相似,“《高逸圖》是宋徽宗起的名字,但跟南博的磚畫一比對,可以發現《高逸圖》畫的就是竹林七賢,但可能是個殘本,所以只有四個人加一個童子。”

節目組曾經考慮兩者都留,但是,“權衡來權衡去,還是只選了南博這件,因為會覺得中華文明如此博大精深,泱泱五千年這麼多寶貝,為什麼27件裡非得有重複題材?”於蕾解釋。

商鞅方升(圖片來自:上海博物館官網)

最終,上博的三件藏品分別是大克鼎、商鞅方升和緙絲蓮塘乳鴨圖,而上博在海內外頗有地位的古書畫收藏並沒有作品入選。大約是,相比體現館藏特色,節目組像是更願意講述,城市文化、計量標準或者非物遺保護的故事。“一切設置都是為了把文物故事詮釋好。”於蕾解釋。

影帝影后為國寶做配角 無檔期的撒貝南突然有時間

國家寶藏第一期海報

《國家寶藏》每一期聚焦一家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每件文物都有相應的明星守護人,演繹前世傳奇,又有素人守護人,解說今生故事。前者吸引關注,後者普及知識,更涉及微言大義的引申。

“在此之前,還沒有這樣一種形式把文博領域的知識和大眾能接受的形態融合在一起、表達給別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表達方式,這種創作的快樂,對我們自己也是特別珍貴的。”於蕾說。

在確定文物名錄後,馬上需要推進的是明星守護人。“第一步先選國寶,然後想這個國寶大概講什麼故事,再去想誰合適。在我們之前的工作當中,基本已經總結出文物的性格,之後就是要找能把這種性格表達到位的嘉賓。”

想得到的明星,都被節目組騷擾過一遍。有一些嘉賓本身就是文物愛好者,會把邀約當作莫大榮幸。比如王剛知道自己要擔任編鐘守護人的時候極為激動,節目裡有他親眼見到編鐘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甚至對著編鐘鞠了一躬的場面,並不是演的,純屬情之所至。節目播出後,王剛不僅配合節目組進行群訪,還甘當自來水,不停地在朋友圈安利節目。於蕾感謝他的幫助,結果王剛回復:“這是我老王家的榮幸。”

王剛對著編鐘鞠躬

但更多的明星能理解這是好事一樁,卻並不知道自己能在其中參與什麼而疑慮。於蕾頗能理解別人的選擇:“在沒呈現之前人家也不知道你節目是什麼樣子,這件事看起來跟我沒有什麼關係,聊到所有的話題好像都是我不擅長、不知道的,肯定會很疑惑啊。”

從經濟收益角度,參加《國家寶藏》顯然是極不划算的項目:就一筆錢,卻有一堆活要幹:要提前排練、要外拍短片、要古裝演戲、要參加訪談……

就算不出於經濟考慮,工作量也不是所有人都扛得住的。於蕾回憶,“婦好”劉濤答應時特別爽快,是第一時間就確認的,但當她看到滿是文言文的本子之後就開始緊張,打電話給於蕾,“你們這本子跟我們一集電視劇一樣長,還得轉場、還得換裝,我不行啊。”

於蕾當時強制洗腦“你一定行的”,按下了劉濤。不過在劉濤這期節目播出後,於蕾轉頭就樂呵呵地發朋友圈:“能把這套祭祀臺詞背下來的都是奇女子”。

找人過程中的反復和波折,讓於蕾認為,“能出現在這個舞臺的,都是機緣認定的。”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舞臺上充分顯示了“被主持職業耽誤了演員生涯”的撒貝南。撒貝南出現在《國家寶藏》第二期節目裡,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雲夢睡虎地秦簡擔任守護人。但他一開始因為檔期原因,直接拒絕過節目組。於蕾自己打電話給他,“我說這個事情真的特別適合你,你是湖北人,又是學法律的,做了這麼多年法制節目,你又那麼愛演,真的沒有比你更合適的人。”

撒貝南也向她訴苦:自己很樂意參與,但原定的錄製時間已經被鎖死了,並且他認為自己有必要先去看一下文物找找感覺,不知道目前的精力顧不顧得上。“那時候他話沒說死,就說去核實下有沒有時間。”

撒貝南

結果第二天上午,小撒就給於蕾打了電話:他原定的一個錄製臨時取消了,正好用這個時間去武漢看秦簡。而他之後的錄製,正好在《國家寶藏》的隔壁棚,可以在結束後無縫對接上。“還是有緣份”撒貝南感慨。

“我會覺得,冥冥中有一種力量在讓這件事情變成,包括哪個明星或者哪個人來和它結緣。”於蕾對《貴圈》說,“就像突然之間,小撒的時間就能全串開了。”

第一期的石鼓,素人守護人本來並不是梁金生,但錄製前兩個星期,原定的嘉賓說來不了了,節目組只能重新和故宮接洽,挖出了祖父和父親都參與石鼓南遷的老故宮人梁金生。

梁家輝

“找到梁先生的故事的時候,就覺得‘哇塞’。因為之前的明星嘉賓已經確認是梁家輝,很多人覺得我們是不是故意設置了’老梁家’跟石鼓的淵源,真的不是,純屬巧合,但這個巧合,會讓你覺得,在冥冥中可能有某種國寶在召喚的內容。”

張國立圈粉90後00後 多家博物館求上第二季

《國家寶藏》並不是於蕾做過的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不說春晚,《開門大吉》就曾達到了3.09的收視率。

也未必達到“從有文化到沒文化都覺得好”的期待。學術界對這檔普及文博內容的綜藝節目仍有不同意見,包括文物本體資訊不足,前世傳奇的從故事到服化、道具等都存在瑕疵,《貴圈》採訪的一位文博界人士甚至表示:“相比讓文物說話,更是讓明星說話。”

“內容創新是很難的,你創造的新的表達方式能不能被人接受,確實要冒很多風險。但第一期的故宮志願者說的一個詞,我挺感同身受的,就是’心靈的高峰體驗’:你考慮的不是收益,而是這件事做到最後的社會價值,你覺得它是對的、應該被傳播、應該被表達,那就努力去做。”於蕾說。

這種“在做一件對的事”的感覺,激勵著每一個參與者。

節目播出後收到的大眾回饋,讓於蕾的整個團隊都極其興奮。“全組人都特別高興,幾天睡不著覺。就像是披荊斬棘去給大家開路,真的開出了一塊新的點,那樣的滿足感。”於蕾描述電視人的成就感。

國家寶藏的工作人員

博物館人也為此興奮。於蕾介紹,開始和博物館溝通的時候,由於對方缺乏和電視臺打交道的經驗,對於節目組的“折騰”很不適應。“他們首先基於保護文物:我們的東西都是國寶,怎麼能隨便給你拍,一幅畫就算展開給你看一下都會損傷啊。其次他們也想像不出這個節目會做成什麼樣。還有一些專家,像上博的老師,不能理解我們的需求,每次見面都要強調一下《高逸圖》有多好。”

《高逸圖》(圖片來自:上海博物館官網)

但宣傳片播出後,有博物館館辦工作人員給於蕾發微信感慨:“真是隔行如隔山啊,我們現在才知道你們想做的是這樣的東西。”

如今每家博物館都密切關注《國家寶藏》,“天天給我朋友圈點贊。”於蕾觀察認為,通過這個節目,九大館之間的交流互動也變多了,“其實更像是我們生生把他們拉在一塊兒的。”但現在每一期的預告,他們不管是不是自家都會轉發。

“故宮一個老師特別可愛,之前湖北播完,他在我朋友圈底下評論:這期不錯,但還是故宮那期最好。”於蕾描述。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部分(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還有很多這次沒有出現在節目裡的博物館,看過節目找到於蕾表達意向,“我都說下一季吧。我們國家的東西確實太多了,一次說不完,我們希望點燃了這塊領域之後,將來還可以不停擴展這個領域,畢竟還是有很多取之不盡的可講的東西。”

參與的明星們也都很高興。于蕾認為,這種高興不是因為自己參與了一個爆款,而是,一起把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做成了。就像劉濤,自己錄製的內容在第三期播出,但第一期播出後,她就發來微信祝賀:“節目做的真好!真大氣!”

2014年春晚時,總撰稿于蕾和主持人張國立合作了7個月,《國家寶藏》需要定主持人時,于蕾就打電話給張國立。張國立一口答應,反而他的經紀團隊很不理解:“ 已經忙得要死了,為什麼還要接這個活兒?”

在接受採訪時張國立曾提到,自己參與《國家寶藏》,是因為能用綜藝的形式讓國寶活起來,達到“中華文脈的傳承”。但這樣的使命感,也帶來更大的責任。相比其他主持工作,《國家寶藏》有更多的名詞術語、背景知識,需要更多的時間投入準備,而張國立作為一個特別認真的人,“使勁擠時間,特別累。”於蕾在現場看到,換裝的時候,張國立總是“連跑帶顛”,唯恐自己一慢耽誤了大家時間。

節目播出後,于蕾和張國立鄧婕夫婦見面,張國立很高興地告訴她,現在其他衛視想邀請他當主持人,“開口都是:國立老師,你現在可是B站上能帶流量的人啊。”於蕾回憶,“我還和鄧婕姐解釋了什麼是B站,她也很高興。”

“當你發現每個參與者都很高興、每個人都願意幫你去說去傳播這個事情,你就會意識到,有一種力量在幫助促成、弘揚這件事情,而這種力量,來自於這個事情本身。”於蕾總結。

回顧過去的兩年,組團隊、找嘉賓、溝通博物館、說服廣告商,一遍又一遍地宣講自己要做一個怎樣的節目,“那會真的覺得特別賣臉,把自己這輩子的交情全使了,全使在一個節目裡面。”於蕾慶倖,“還好這事到現在,對得起大家。”

記者手記

《我在故宮修文物》和《國家寶藏》的接連大熱,仿佛證明文博領域如今已成為自帶流量的資源富礦,只要善於使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就能誕生爆款。

兩者在豆瓣上得分接近,但口碑上,《國家寶藏》卻有贊有彈。《我在故宮修文物》是紀錄片,而《國家寶藏》則是一檔綜藝節目,形式和訴求本就有差別。相比“講述文物的故事”,《國家寶藏》更像在強化“講述附著文物之上的,有關民族文化自信的故事”。而這一點,直接影響節目組對文物資訊層面上的取捨,和表達方式上的設計。

在這篇報導裡,我們無意探討這種方式的優劣得失,只是呈現節目火爆的由來脈絡,並且寄望于,觀眾無論彈贊,因《國家寶藏》而生的對文物的關注,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附錄:

9家博物館甄選的27件國寶

故宮博物院:石鼓、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各種釉彩大瓶

上海博物館:大克鼎、商鞅方升、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

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坤輿萬國全圖

湖南省博物館: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畫、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

河南博物院:賈湖骨笛、婦好鴞尊、雲紋銅禁

陝西歷史博物館:杜虎符、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浙江省博物館:玉琮、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寧波“萬工轎”

遼寧省博物館:銅鎏金木芯馬鐙、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

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雲夢睡虎地秦簡

以故宮掌門人單霽翔為首的九大館館長組成專家點評天團,加上主持人張國立的妙語連珠——《國家寶藏》播出後,於蕾看到央視廣告部的同事發了一個朋友圈:“終於知道這是一個什麼節目了。”

“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時候,我拿著節目方案很仔細地跟這個同事聊過,但他還是不能理解這個節目會是什麼樣子,總讓我舉個例子:你們跟哪個節目有點像?”於蕾對《貴圈》回憶,“我實在不大好舉例子,確實也沒有像的。”

這檔沒有同類產品的節目,其設計形成也非一蹴而就。按照於蕾的說法,“和我們英國回來時候那版方案,只有名字是一樣的”。

2015年9月,央視綜藝頻道遴選節目創新人才,參與海外培訓。全台報了50多個節目,最後有六個節目入選,於蕾和《國家寶藏》便是其一。

在英國培訓的40多天,於蕾逛遍倫敦的博物館,深感“老外的生活裡,博物館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去處,看到幼稚園的小孩排著小隊在大英博物館裡面上歷史課,感覺真是挺幸福的。”

但那時候她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知道自己要普及“國家寶藏”,但普及什麼、怎麼普及,都不明確。對於她的同事們來說,這一批出國學習的創新人才堪稱黃埔一期,然而在於蕾看來,“作為第一批小白鼠,其實那時候沒有特別大的壓力,一定要把它變成真的。”

於蕾

此前於蕾擔任了4年的春晚總撰稿,2015年還擔任了G20峰會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的總撰稿。“我們這個團隊擅長棚內節目,做了這麼多年的大型棚內節目,最開始想這次要不做個外拍吧。所以開始的方案更像是一個純戶外的真人秀,總之,跟現在離得很遠。”於蕾回憶。

在兩年前的宣傳稿中,《國家寶藏》當時還被定義成“文化傳統普及類真人秀”:5名“尋寶靈童”,在多名學者組成的“文化導師團”的帶領下,尋找包括剪紙、古代造橋技術、黎族龍被、侗族大歌等十處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在哪兒。

但推進過程中,於蕾發現“最初的點比較玩鬧、比較細巧”,與她對“國家寶藏”四個字的理解並不完全匹配。“整個團隊不停在討論、磨合,推了改,改了推,不斷磨合,不停修改,最後鎖定到現在的主題、現在的方式。”

就算在確認大致框架後,節目組還在不斷調整。之前相對“前世傳奇”用“演”的,“今生故事”本擬用“講”的:“用類似《開講啦》的方式講今生這一部分。但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嘉賓都是素人,不具備演講技巧,這個方式並不能很好地告訴你,他們做了多偉大的事情。”

仇慶年向大家展示顏料的製作

今生故事的展示方式因此被調整到偏於互動,通過張國立的引導和評論,觀眾更容易意識到:“也許他們不善言辭,但他們真的做了很了不得的事,真的為國寶付出了很多。”

但有一點,是她很早就明確的:在自己接受的教育中,只是被動地接受某些類似“我們有兵馬俑,特別好,特別了不起”的觀念。但她回想起來,“不知道為什麼好,也沒有由衷覺得真的好。”

因此,學術界略有微詞的,《國家寶藏》於文物本體提供的資訊太少的問題,於蕾覺得:在有限的時間裡,她不要一個面面俱到而平平無奇的故事,而是專注地講述最令人感動激動震動的部分。她認為,只有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建立起人與歷史的連接,文物才能夠活起來,“這種文化一直活著,只是你不知道而已,當我們把它展現在你面前,你會發現它一直活在身體裡。”

選文物不看名氣看故事 上博鎮館之寶沒上鏡

故宮的各種釉彩大瓶

節目準備過程裡的一個重要節點在今年年初:于蕾終於見到了故宮院長單霽翔。

從去年10月開始,於蕾團隊已經把故宮定為核心。在等待與院長見面的時間裡,於蕾他們準備了一版全新的方案,甚至已經對相關文物及專家進行了初步的考察與選擇。

當天,於蕾成竹在胸,對著單霽翔侃侃而談:“我們計畫用華夏九州的版圖,除了故宮之外,準備再選取東南西北八家博物館,用九宮格的結構呈現,最後定鼎天下,匯於故宮。”

單霽翔認真聽完她的宣講,問:“你知道我們國家其實是有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嗎?”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而後,於蕾團隊開始新一輪的調研,“概貌式地瞭解這九家博物館的特點、館藏。”

調研之後,請每家博物館都提供十件最具價值的文物名單,團隊再逐一做功課,進行篩選或者要求更換。“矛盾主要在於,博物館主要是從文博、學術角度去選擇文物,而我們需求的是故事性、傳奇性,在我們的標準裡,並沒有一級文物不如二級文物,或者允許出境的文物不如禁止出境之類的概念。我們希望這個文物有故事,同時具有一種精神層面的力量。所以不斷地在和博物館溝通我們的訴求。”

石鼓

相比各大博物館弘揚館藏實力的目的,節目組有著更高追求——完成某種關於民族文化自信的敘事。“石鼓不是石鼓,是中華文字;秦簡不是秦簡,而是中華立法;越王勾踐劍不是劍,是尚武精神;曾侯乙編鐘不是編鐘,是華夏禮儀;千里江山圖是華夏沃土,而瓷母是我們海納百川的胸襟。”於蕾給《貴圈》念了整段的網友評論:“總結的太好了,替我們表達出了創作訴求。”

體現在文物選擇上,比如節目組選擇了遼寧博物館館藏的鎏金木芯馬鐙,但遼博一直不屈不撓地給於蕾打電話,希望換一件文物:馬鐙在外形上就不是一件可以先聲奪人、引人讚歎的珍寶,甚至因為歷史太久,外面的鎏金基本都褪色了——顯然,不足以代表遼博的館藏實力。

鎏金木芯馬鐙(圖片來自:遼寧省博物館官網)

“但我們覺得馬鐙特別有意義,這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馬鐙,可以證明這是中國人發明的軍事裝備,所以我們才能有騎兵、有重甲作戰,甚至沿著草原絲路輸出,才有了歐洲的騎兵時代。我們的創作團隊會被這樣的東西打動,並儘量想傳達給觀眾,讓觀眾覺得,哇塞,老祖宗真是聰明、厲害。實際上是燃起民族文化自信。”於蕾對《貴圈》解釋。

此外,不同博物館,可能提供相似或者同質的文物。比如於蕾第一次去上博調研,書畫組的老師就激情澎湃地給她推薦《高逸圖》,甚至到了“上博如果只選一件文物,那就是《高逸圖》”的高度。“熱情洋溢地給我們展開大畫冊,說我們如果沒看過展出很難看到,會被色彩震撼到,基本是當時人像畫的極品。”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但在名單統計中,於蕾發現,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賢磚畫,題材上和《高逸圖》相似,“《高逸圖》是宋徽宗起的名字,但跟南博的磚畫一比對,可以發現《高逸圖》畫的就是竹林七賢,但可能是個殘本,所以只有四個人加一個童子。”

節目組曾經考慮兩者都留,但是,“權衡來權衡去,還是只選了南博這件,因為會覺得中華文明如此博大精深,泱泱五千年這麼多寶貝,為什麼27件裡非得有重複題材?”於蕾解釋。

商鞅方升(圖片來自:上海博物館官網)

最終,上博的三件藏品分別是大克鼎、商鞅方升和緙絲蓮塘乳鴨圖,而上博在海內外頗有地位的古書畫收藏並沒有作品入選。大約是,相比體現館藏特色,節目組像是更願意講述,城市文化、計量標準或者非物遺保護的故事。“一切設置都是為了把文物故事詮釋好。”於蕾解釋。

影帝影后為國寶做配角 無檔期的撒貝南突然有時間

國家寶藏第一期海報

《國家寶藏》每一期聚焦一家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每件文物都有相應的明星守護人,演繹前世傳奇,又有素人守護人,解說今生故事。前者吸引關注,後者普及知識,更涉及微言大義的引申。

“在此之前,還沒有這樣一種形式把文博領域的知識和大眾能接受的形態融合在一起、表達給別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表達方式,這種創作的快樂,對我們自己也是特別珍貴的。”於蕾說。

在確定文物名錄後,馬上需要推進的是明星守護人。“第一步先選國寶,然後想這個國寶大概講什麼故事,再去想誰合適。在我們之前的工作當中,基本已經總結出文物的性格,之後就是要找能把這種性格表達到位的嘉賓。”

想得到的明星,都被節目組騷擾過一遍。有一些嘉賓本身就是文物愛好者,會把邀約當作莫大榮幸。比如王剛知道自己要擔任編鐘守護人的時候極為激動,節目裡有他親眼見到編鐘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甚至對著編鐘鞠了一躬的場面,並不是演的,純屬情之所至。節目播出後,王剛不僅配合節目組進行群訪,還甘當自來水,不停地在朋友圈安利節目。於蕾感謝他的幫助,結果王剛回復:“這是我老王家的榮幸。”

王剛對著編鐘鞠躬

但更多的明星能理解這是好事一樁,卻並不知道自己能在其中參與什麼而疑慮。於蕾頗能理解別人的選擇:“在沒呈現之前人家也不知道你節目是什麼樣子,這件事看起來跟我沒有什麼關係,聊到所有的話題好像都是我不擅長、不知道的,肯定會很疑惑啊。”

從經濟收益角度,參加《國家寶藏》顯然是極不划算的項目:就一筆錢,卻有一堆活要幹:要提前排練、要外拍短片、要古裝演戲、要參加訪談……

就算不出於經濟考慮,工作量也不是所有人都扛得住的。於蕾回憶,“婦好”劉濤答應時特別爽快,是第一時間就確認的,但當她看到滿是文言文的本子之後就開始緊張,打電話給於蕾,“你們這本子跟我們一集電視劇一樣長,還得轉場、還得換裝,我不行啊。”

於蕾當時強制洗腦“你一定行的”,按下了劉濤。不過在劉濤這期節目播出後,於蕾轉頭就樂呵呵地發朋友圈:“能把這套祭祀臺詞背下來的都是奇女子”。

找人過程中的反復和波折,讓於蕾認為,“能出現在這個舞臺的,都是機緣認定的。”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舞臺上充分顯示了“被主持職業耽誤了演員生涯”的撒貝南。撒貝南出現在《國家寶藏》第二期節目裡,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雲夢睡虎地秦簡擔任守護人。但他一開始因為檔期原因,直接拒絕過節目組。於蕾自己打電話給他,“我說這個事情真的特別適合你,你是湖北人,又是學法律的,做了這麼多年法制節目,你又那麼愛演,真的沒有比你更合適的人。”

撒貝南也向她訴苦:自己很樂意參與,但原定的錄製時間已經被鎖死了,並且他認為自己有必要先去看一下文物找找感覺,不知道目前的精力顧不顧得上。“那時候他話沒說死,就說去核實下有沒有時間。”

撒貝南

結果第二天上午,小撒就給於蕾打了電話:他原定的一個錄製臨時取消了,正好用這個時間去武漢看秦簡。而他之後的錄製,正好在《國家寶藏》的隔壁棚,可以在結束後無縫對接上。“還是有緣份”撒貝南感慨。

“我會覺得,冥冥中有一種力量在讓這件事情變成,包括哪個明星或者哪個人來和它結緣。”於蕾對《貴圈》說,“就像突然之間,小撒的時間就能全串開了。”

第一期的石鼓,素人守護人本來並不是梁金生,但錄製前兩個星期,原定的嘉賓說來不了了,節目組只能重新和故宮接洽,挖出了祖父和父親都參與石鼓南遷的老故宮人梁金生。

梁家輝

“找到梁先生的故事的時候,就覺得‘哇塞’。因為之前的明星嘉賓已經確認是梁家輝,很多人覺得我們是不是故意設置了’老梁家’跟石鼓的淵源,真的不是,純屬巧合,但這個巧合,會讓你覺得,在冥冥中可能有某種國寶在召喚的內容。”

張國立圈粉90後00後 多家博物館求上第二季

《國家寶藏》並不是於蕾做過的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不說春晚,《開門大吉》就曾達到了3.09的收視率。

也未必達到“從有文化到沒文化都覺得好”的期待。學術界對這檔普及文博內容的綜藝節目仍有不同意見,包括文物本體資訊不足,前世傳奇的從故事到服化、道具等都存在瑕疵,《貴圈》採訪的一位文博界人士甚至表示:“相比讓文物說話,更是讓明星說話。”

“內容創新是很難的,你創造的新的表達方式能不能被人接受,確實要冒很多風險。但第一期的故宮志願者說的一個詞,我挺感同身受的,就是’心靈的高峰體驗’:你考慮的不是收益,而是這件事做到最後的社會價值,你覺得它是對的、應該被傳播、應該被表達,那就努力去做。”於蕾說。

這種“在做一件對的事”的感覺,激勵著每一個參與者。

節目播出後收到的大眾回饋,讓於蕾的整個團隊都極其興奮。“全組人都特別高興,幾天睡不著覺。就像是披荊斬棘去給大家開路,真的開出了一塊新的點,那樣的滿足感。”於蕾描述電視人的成就感。

國家寶藏的工作人員

博物館人也為此興奮。於蕾介紹,開始和博物館溝通的時候,由於對方缺乏和電視臺打交道的經驗,對於節目組的“折騰”很不適應。“他們首先基於保護文物:我們的東西都是國寶,怎麼能隨便給你拍,一幅畫就算展開給你看一下都會損傷啊。其次他們也想像不出這個節目會做成什麼樣。還有一些專家,像上博的老師,不能理解我們的需求,每次見面都要強調一下《高逸圖》有多好。”

《高逸圖》(圖片來自:上海博物館官網)

但宣傳片播出後,有博物館館辦工作人員給於蕾發微信感慨:“真是隔行如隔山啊,我們現在才知道你們想做的是這樣的東西。”

如今每家博物館都密切關注《國家寶藏》,“天天給我朋友圈點贊。”於蕾觀察認為,通過這個節目,九大館之間的交流互動也變多了,“其實更像是我們生生把他們拉在一塊兒的。”但現在每一期的預告,他們不管是不是自家都會轉發。

“故宮一個老師特別可愛,之前湖北播完,他在我朋友圈底下評論:這期不錯,但還是故宮那期最好。”於蕾描述。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部分(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還有很多這次沒有出現在節目裡的博物館,看過節目找到於蕾表達意向,“我都說下一季吧。我們國家的東西確實太多了,一次說不完,我們希望點燃了這塊領域之後,將來還可以不停擴展這個領域,畢竟還是有很多取之不盡的可講的東西。”

參與的明星們也都很高興。于蕾認為,這種高興不是因為自己參與了一個爆款,而是,一起把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做成了。就像劉濤,自己錄製的內容在第三期播出,但第一期播出後,她就發來微信祝賀:“節目做的真好!真大氣!”

2014年春晚時,總撰稿于蕾和主持人張國立合作了7個月,《國家寶藏》需要定主持人時,于蕾就打電話給張國立。張國立一口答應,反而他的經紀團隊很不理解:“ 已經忙得要死了,為什麼還要接這個活兒?”

在接受採訪時張國立曾提到,自己參與《國家寶藏》,是因為能用綜藝的形式讓國寶活起來,達到“中華文脈的傳承”。但這樣的使命感,也帶來更大的責任。相比其他主持工作,《國家寶藏》有更多的名詞術語、背景知識,需要更多的時間投入準備,而張國立作為一個特別認真的人,“使勁擠時間,特別累。”於蕾在現場看到,換裝的時候,張國立總是“連跑帶顛”,唯恐自己一慢耽誤了大家時間。

節目播出後,于蕾和張國立鄧婕夫婦見面,張國立很高興地告訴她,現在其他衛視想邀請他當主持人,“開口都是:國立老師,你現在可是B站上能帶流量的人啊。”於蕾回憶,“我還和鄧婕姐解釋了什麼是B站,她也很高興。”

“當你發現每個參與者都很高興、每個人都願意幫你去說去傳播這個事情,你就會意識到,有一種力量在幫助促成、弘揚這件事情,而這種力量,來自於這個事情本身。”於蕾總結。

回顧過去的兩年,組團隊、找嘉賓、溝通博物館、說服廣告商,一遍又一遍地宣講自己要做一個怎樣的節目,“那會真的覺得特別賣臉,把自己這輩子的交情全使了,全使在一個節目裡面。”於蕾慶倖,“還好這事到現在,對得起大家。”

記者手記

《我在故宮修文物》和《國家寶藏》的接連大熱,仿佛證明文博領域如今已成為自帶流量的資源富礦,只要善於使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就能誕生爆款。

兩者在豆瓣上得分接近,但口碑上,《國家寶藏》卻有贊有彈。《我在故宮修文物》是紀錄片,而《國家寶藏》則是一檔綜藝節目,形式和訴求本就有差別。相比“講述文物的故事”,《國家寶藏》更像在強化“講述附著文物之上的,有關民族文化自信的故事”。而這一點,直接影響節目組對文物資訊層面上的取捨,和表達方式上的設計。

在這篇報導裡,我們無意探討這種方式的優劣得失,只是呈現節目火爆的由來脈絡,並且寄望于,觀眾無論彈贊,因《國家寶藏》而生的對文物的關注,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附錄:

9家博物館甄選的27件國寶

故宮博物院:石鼓、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各種釉彩大瓶

上海博物館:大克鼎、商鞅方升、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

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坤輿萬國全圖

湖南省博物館: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畫、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

河南博物院:賈湖骨笛、婦好鴞尊、雲紋銅禁

陝西歷史博物館:杜虎符、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浙江省博物館:玉琮、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寧波“萬工轎”

遼寧省博物館:銅鎏金木芯馬鐙、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

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雲夢睡虎地秦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