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小劇場戲曲節落幕:傳統藝術碰撞現代精神的東方美

圖說:淮劇《孔乙己》 網路圖

第三屆上海小劇場戲曲節於日前落下帷幕, 短短兩周內, 涵蓋京劇、昆曲、粵劇、淮劇、豫劇等七大劇種的九部作品在這方舞臺留下了不一樣的色彩。

本屆小劇場戲曲節最突出的在於作品的文學性回歸。 不但近八成作品源自經典改編, 取材亦是多樣, 有改編自近代文學名作, 也有于知名電影汲取靈感, 甚至有以戲曲程式化表演來呈現西方荒誕派劇碼的作品。

經典改編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然而, 這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 在“小中有戲, 東方有韻”研討會上, 專家們溫馨提醒:底蘊深厚、意味悠長的中外經典文本為戲曲作品開拓思路、注入能量, 但取材時應考量文本是否與劇種氣質相符, 改編亦不能削弱劇種本身韻味, 應當呵護留存中國戲曲的美學特質。

圖說:越劇《洞君娶妻》 網路圖

根據魯迅小說改編的人文新淮劇《孔乙己》, 一改語文課本中“孔乙己”酸腐可笑的形象, 將目光聚焦讀書人身上的那點執念。 榮登本屆小劇場票房冠軍的越劇《洞君娶妻》, 以傳說為基礎, 重新虛構了一個頗具“東方神話”色彩的愛情故事。

最受矚目的, 還是從荒誕派戲劇代表人物之一尤金·尤內斯庫代表作汲取靈感改編的昆劇《椅子》,

東方戲曲寫意的一桌二椅和荒誕派的“椅子”可否統一, 嚴謹的程式化表演和無序的喋喋不休能否相容, 都是讓人走入劇場探尋答案的理由。

圖說:昆劇《椅子》 網路圖

面對井噴般的經典改編, 專家們表示, 在戲曲於當下求新、求變、求突破的當口,

將高品質的文本作為基礎不失為聰明的做法。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戲劇評論家戴平說:“通過經典文本, 尋求古老中國戲曲, 跟現代思想對接, 既弘揚了民族文化, 也能為保護、傳承、發展傳統戲曲做出貢獻。 ”上海市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胡曉軍表示:“經典改編本身就是帶有實驗性質的再創造, 若能提升觀眾品味、在韻味上加以弘揚, 都是好的。 ”曾成功改編多部文學作品的著名編劇李莉分享經驗之談:“傳統戲精於表演技巧的展示, 改編則當重視文學內涵的開掘, 兩者比翼才能齊飛。 ”

戲劇評論家李守成感慨:“小劇場戲曲的魅力在於:先鋒的樣式和傳統的戲曲程式化的碰撞會得到什麼?”正如小劇場戲曲節以“呼吸”點題,

吸入的是傳統藝術的精粹, 呼出的是現代精神, 這一吸一呼間吐納出的作品, 必然是帶著傳統的東方美學印記的全新表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