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40餘年來,他刀不離身!不少阜陽人登門求他的作品

方寸之間的篆刻人生

“鐵筆傳神, 石上生輝”, 用這句話來形容王國清的篆刻技藝是再恰當不過了。 在這個年逾七旬的篆刻人眼中, 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遇到一塊精美的石頭, 篆刻上古樸獨特的漢字。

不過隨著電腦印章的衝擊, 手工篆刻的人越來越少, 很多人都不願繼承這項手藝。 王國清說, 他的願望是將手工微型篆刻技藝流傳下去, 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40餘載, 手持刻刀不離身

在繁鬧的阜城人民路文昌閣附近, 一個只有兩三平方米的狹小店鋪內, 堆滿了各類篆刻作品、藝術書籍, 門口豎起的一塊白底黑字木牌有些斑駁, 上面寫著“阜陽刻字社”。

店鋪的主人頭髮花白, 安靜地坐在櫃檯內側, 在一塊不到5cm長的方正玉石上面, 分朱布白、走筆奏刀。 他就是王國清, 今年76歲, 踏入這個行業已經40多載。

上個世紀70年代, 年僅10多歲的王國清初中畢業後,

就進入當時的阜陽刻字社當學徒。 雖然刻字學起來很辛苦, 但他記住了師傅的一句話, “幹好了, 不愁一碗飯吃。 ”

從此, 王國清每天練習兩三個小時的篆書、反字, 其餘時間就花在刻章上面, 遇到不懂的就請教師傅。 短短一段時間後, 他就能熟練地刻姓名章。

1990年左右, 阜陽刻字社解散了, 其他同事都改了行, 只有王國清願意堅持走下去。 “私憑文書, 官憑印。 ”他租用了人民路的這間簡陋的店鋪, 幹起了刻章生意。

轉眼40多年過去了, 不管外面的環境如何變化, 王國清始終拿著自己的刻刀, 在“方寸之間”遊走。

癡迷篆刻, 樂在其中

因為不俗的手藝, 王國清的生意還算興隆, 每天都有不少“粉絲”登門求其作品。

塑膠材質用薄片刀口, 有機玻璃用厚實的刀片……櫃檯上, 篆刻用的幾把刻刀大部分都是王國清自己製作而成, 各自對應不同材質不同大小的物料。

“紅豔豔的章看上去漂亮, 因為它是篆刻人用心血雕刻的。 ”王國清說, 篆刻是個硬功夫, 手指手掌一定要攥得住、捏得牢。 它也是個考耐心、毅力、分寸的軟功夫。

潛心篆刻時, 王國清幾乎忘記了時光的流逝, 常常刻著刻著天黑了都不知道。 他說, 每一刀下去都要果斷俐落, 何處深何處淺, 去多少留多少, 都要心中有數。

篆刻是動與靜的結合, 也是動腦和動手的結合。 自己無論吃飯、走路都在想怎樣設計、篆刻印章, 這樣的工作方式給他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益處。

就這樣, 一塊石頭、一把刻刀, 無論走到哪裡, 王國清都離不開摯愛的篆刻藝術, 從中尋找到很多樂趣。

願篆刻技藝得到傳承

40多年來,王國清刻的章連自己都數不清,有幫人刻的印信章,也有閒章。因為常年握刻刀,王國清的手指已有些變形,上面佈滿了老繭。

王國清坦言,手工刻章是最防偽的,因為字體、大小都是獨創的,就連他自己也無法刻出兩個一模一樣的印章。

目前,王國清的傳統技藝已被列入潁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但當下電腦刻章技術的衝擊,再加上掌握這門技藝的師傅越來越少,主動願意當學徒的人更是寥寥,這讓王國清對這項技藝的傳承感到不安。

趁著自己的眼神好使,他一有時間就著手篆刻,希望這些作品得以保留下來。在方寸大小的石頭上,王國清精刻細鑿了容納320多字的《蘭亭序》、1100多字的《三字經》等古文經典。

“正是有了篆刻的陪伴,我的人生才精彩。”在這間工作室裡,年華就在一刀一痕間漸漸逝去,而王國清更是將幾十年的時光篆刻成一件件珍貴的藝術品。

願篆刻技藝得到傳承

40多年來,王國清刻的章連自己都數不清,有幫人刻的印信章,也有閒章。因為常年握刻刀,王國清的手指已有些變形,上面佈滿了老繭。

王國清坦言,手工刻章是最防偽的,因為字體、大小都是獨創的,就連他自己也無法刻出兩個一模一樣的印章。

目前,王國清的傳統技藝已被列入潁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但當下電腦刻章技術的衝擊,再加上掌握這門技藝的師傅越來越少,主動願意當學徒的人更是寥寥,這讓王國清對這項技藝的傳承感到不安。

趁著自己的眼神好使,他一有時間就著手篆刻,希望這些作品得以保留下來。在方寸大小的石頭上,王國清精刻細鑿了容納320多字的《蘭亭序》、1100多字的《三字經》等古文經典。

“正是有了篆刻的陪伴,我的人生才精彩。”在這間工作室裡,年華就在一刀一痕間漸漸逝去,而王國清更是將幾十年的時光篆刻成一件件珍貴的藝術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