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熊立群因為樂器來到揚州 揚工匠精神奏琴箏新韻

記者 王鑫 攝影 張卓君

人物名片

熊立群, 1965年出生于泰州薑堰, 1986年起從事樂器製作至今, 揚州金韻樂器禦工坊有限公司、無弦堂斫琴坊創始人。 揚州市琴箏協會會長、當代知名的琴箏製作家、江蘇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揚州市古箏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全國樂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及民族樂器標準制修訂工作組副組長、中國樂器協會常務理事及民族樂器分會副會長。 曾獲揚州市工藝美術大師、首屆揚州工藝美術十佳行業之星、揚州市十大能工巧匠、揚州市十佳民間技師、揚州最美工匠等榮譽。

一台琴, 一張箏, 一座城。 今年2月, 央視播出了一檔《城市·中國》欄目, 在一開始, 就用“琴箏”兩種樂器, 為揚州這座城市, 定下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基調。 古琴之典雅厚重, 古箏之清越激昂, 的確符合揚州, 這座既古老又不失活力的城市。

在藝術上, 揚州是“全國古箏藝術之鄉”;在產業上, 揚州是“中國琴箏產業之都”。 兩塊國字型大小的“金字招牌”, 讓揚州的琴箏聲名遠揚。 從演奏藝術的角度看, 琴箏在揚州的歷史很長, 但作為產業, 在揚州的興起不過數十年的光景。 而在其中, 熊立群不僅是這個產業的見證者, 更是參與者;如今, 身為琴箏協會會長的他, 更是一位行業引領者。

從小跟隨父親跑江湖

因為樂器, 來到揚州

3月30日, 農曆三月初三,

姜堰馬莊, 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廟會。 街道上, 人頭攢動, 熱鬧非凡。 走在路上, 不時有鄉親對著熊立群打招呼:“回來啦?啥時回來的?”

閉著眼睛, 熊立群也能從七彎八繞的老街巷中, 找到自家老宅。 這是一座臨水而建的房子, 水面碧波不驚, 岸邊黃花延綿。 可在幾十年前, 在少年的熊立群看來, 就沒有這麼浪漫了, 記憶中更多是出行的不便, “家家戶戶都有船, 出門必須行船, 甚至田裡種植, 都要撐船。 ”

在那裡, 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荒年餓不死手藝人”, 有著很多樸素的家訓;如果年輕人沒有考上大學, 那就要學門手藝, 一技傍身, 就能行走天下。 熊立群回憶說, 他的父親是一位木工, 在四鄉八鎮, 憑著一手好技術, 很受人尊敬。 小時候,

他就跟著父親學徒。 儘管學徒很苦, 但是他能享受其中, 尤其是刨花所散發出來的木香, 格外令他著迷。

不大的年紀, 熊立群就跟著父親跑江湖, 從泰縣出發, 一路北上, 最遠的地方, 來到了黑龍江、內蒙古, 天蒼蒼野茫茫, 一眼望去, 遍地是牛羊。 在北方, 來自江蘇地區的木工們很受歡迎。 他們心靈手巧, 什麼都能做, 不僅做傢俱, 制農具, 砌房造屋, 造船箍桶, 就連棺材也做。

有年回家過年時, 一位元曾經的音樂老師, 主動找上門來。 這位老師還記得, 熊立群很早就顯現出在音樂上的天賦, 以前半導體收音機裡播放的“每週一歌”, 他從週一聽到週四, 就全會唱出來了。 這位老師對他說, 自己現在揚州一家樂器廠工作了, 那裡急需製作樂器的師傅,

問他有沒有興趣學做樂器?熊立群想了想, 那也是木工活, 而且離家不算太遠, 欣然答應了。

“清楚記得那是1986年的正月十六, 過完年了, 大家都開始出門打工了。 我沒有再去東北, 而是選擇了去揚州。 我是騎著老師的自行車去的, 那是我第一次去揚州, 我也剛學會騎車;只覺得一路東風, 很快就到了揚州。 一晃30年過去了, 我在揚州的時間, 已經超過了我在家鄉的時間。 在情感上, 揚州早就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熊立群說道。

初做古箏幸遇“箏父”

揚州“小熊”品質保證

來到揚州, 熊立群開始學做古箏。 當時, 全揚州生產古箏的廠家, 只有兩家, 產量也不算多。 可能是由於有著音樂方面的天賦吧, 他一接觸古箏, 立刻就喜歡上了。 一塊塊普通的木板,

經過刨光、打磨、上漆、裝弦等工藝, 輕輕彈撥, 就能發出悅耳動聽的樂聲來。 下了班, 熊立群也捨不得離開, 滿屋的木香, 滿耳的樂聲, 都讓他非常享受。

熊立群涉足古箏之初, 也是揚州古箏產業正在興起之時。

“春風散管弦, 歌吹是揚州”, 古城揚州有著深厚的音樂文化積澱。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年年腸斷玉簫聲, 檀板紅牙小部箏”“長船高帆一百尺, 清音促柱十三弦”“千家養女先教曲, 十裡栽花算種田”“誰家無畫鼓, 何處不銀箏”, 這些詩詞都是源於當時揚州生活的藝術真實。

新中國成立以後,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 揚州的琴箏藝術、琴箏產業, 更迎來了輝煌發展。 熊立群說, 揚州箏藝的發展初期, 最大的特點就是一手抓產品, 一手抓培訓。製成一台箏,就培訓一個學員,走“以教促銷”之路。而揚州古城深厚底蘊和音樂文化積澱,讓琴箏藝術的發展格外迅速。

1986年首屆中國古箏學術交流會在揚召開,揚州古箏生產企業的產品首次在大會展銷。首屆中國古箏學術交流會是一次有歷史意義的空前盛會,它推動了全國的古箏普及和專業教學,給全國古箏事業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個會議的成功召開,對揚州的琴箏產業具有重要意義。在首屆中國箏會之後,全國出現古箏熱,揚州出現了制箏熱潮,古箏生產企業逐年增多,內外銷管道不斷擴大,新產品層出不窮,企業不斷壯大。熊立群說,隨著全國古箏培訓熱迅速升溫,對古箏的需求量猛增,包括當年最大的古箏生產企業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都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於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到揚州來尋求聯營,派出了工藝大師徐振高來揚州做技術指導。要知道,徐振高在業內有著“箏父”之稱,現代古箏的很多技術革新,都源自徐振高。名師來到揚州,對於揚州古箏製作技術的提升,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對於熊立群來說,這更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了。在那段時間內,熊立群恨不得每天24小時,每分每秒都緊跟在徐振高師傅後面,因為很多對於熊立群來說非常棘手的難題,在徐振高面前就不算問題。這位大師級的人物,其實也是揚州人,他也十分樂意幫助家鄉提升古箏製作水準,所以遇見熊立群這樣勤奮好學的年輕人,心裡歡喜得很。在很短時間內,他將自己的古箏製作技藝,毫無保留傳授給了熊立群他們這些徒弟。

滿地的刨花,燃燒的火爐,沸騰的膠水,熊立群在那個手工年代對古箏的製作,有了最深刻的理解:刨平、粘合、烘烤、上漆、裝飾、安裝琴碼、上弦、調試,看似簡單,卻融合了上百道工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精雕細琢。“一張上好的古箏,音色應該是重而不躁、輕而不浮;剛柔相濟、清濁協調。”熊立群說,自己製作古箏的技藝,也在日復一日的打磨中,不斷提高。

很快,揚州的古箏產業,就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當時,揚州師範學院有家校辦工廠,和曲藝團合作開辦了揚州樂器廠,熊立群在廠裡擔任技術總管。他這個總管,其實什麼都管。因為真正懂行的人不多,所以每個工序的流程,都由他親自管理。在這段時間內,外地很多來揚州樂器廠買古箏的老師,碰到問題,都會找樂器廠的“小熊”交流技術上的難題。認定他懂技術、肯鑽研、有想法。找到他,就是踏實。經過多年努力,揚州樂器廠出產的古箏品質上乘,逐漸在行業中脫穎而出,成為很多外地古箏教師的首選。

下海闖蕩飽嘗艱辛

初心不改終迎曙光

和辛勞的父輩們相比,自己不用親手幹活,擔任技術主管,管理工作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全國古箏界小有影響,一切看上去都挺不錯的。然而,現實總是那麼出人意料,家庭的經濟負擔,子女的讀書等問題,校辦工廠也要面臨改制等等……所有這一切迫使他萌生了要自己出來創業的念頭。

想到就做,熊立群從揚州樂器廠出來,創立了“金韻”品牌,廠址就在現在的揚子江路邊,租的一處集體公房,七間屋子,連帶一個牛棚。當時的揚子江路正在施工階段,到處塵土飛揚。廠房定下來了,一切都很艱苦,連自來水都沒通,熊立群和工人們自己打水井,可是抽出來的水是紅色的,根本不能飲用。沒有辦法,只有從附近居民家中買水喝。剛修整好的廠房幹了不到一年就被大企業徵用拆了,無奈重新找地方搬到裴莊,租用的同樣是七間屋子,帶一個牛棚。開始,附近還是農田,根本沒有道路到達廠裡,必須要從長長的田埂上穿行過去。晴天還好,要是陰雨天,還沒到廠裡,鞋底褲腳就全沾上爛泥巴了。

創業雖然艱難,但“金韻”古箏憑藉過硬的品質,很快就在業內產生了影響。經過了初期幾年的煎熬,熊立群的古箏產業,終於迎來了曙光。在生產逐漸進入正軌之後,熊立群更是敏銳捕捉到互聯網所帶來的機遇。早在1998年,他就感覺到,互聯網行銷將在未來大行其道,於是買電腦學電腦,他花了五萬元錢,買下了“樂器”“古箏”等虛擬的關鍵字,在互聯網投資搜索行銷。很快,他就發現,互聯網拓展了宣傳範圍,徹底改變了行銷模式,很多客商都是通過互聯網找到“金韻”,甚至直接在網上進行聯繫、下單,銷售管道全面打開。

即使是在生意一帆風順的時候,熊立群也曾走過一段彎路。鋼琴是世界樂器之王,如果能夠生產鋼琴,那就代表著精確製造的檔次。為此,熊立群花了很多的精力和資金,一手打造了“尚高”牌鋼琴。坦白講,“尚高”牌鋼琴無論是從品質還是口碑上,都不輸給國內任何一家鋼琴品牌。但是在揚州,鋼琴生產缺少上下游產業的支撐,如同在孤島生存。他堅持了10年,最終還是壯士斷腕,將鋼琴生產設備轉移到廣東地區,適應當地的樂器生產氛圍。儘管如此,在生產西洋樂器鋼琴的同時,那種對於樂器生產條件的精准要求,品質管控還是讓熊立群受益,中西方樂器製作,還是有相互借鑒的可能。“雖然現在古箏表面上的技術處理基本過關了,但是在一些細微的製作技巧上,我們做得還不如西洋樂器那麼精細、美觀,還有待於進一步改進。”熊立群說,“不過古箏好就好在它可以和各種樂器搭配演奏,而且聲音都很和諧,這也為古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空間。”

從2008年開始,熊立群就看到,周邊不少人都在彈古琴。相比較古箏而言,古琴的需求雖然小一些,但古琴的文化底蘊卻極其深厚,前景非常樂觀。於是,他創辦了無弦堂斫琴坊,和金韻古箏形成了琴箏兩條產業。這次,他走對了。如今,無論是“金韻牌”古箏,還是“無弦堂”古琴,在國內外的琴箏界,都是有口皆碑。他旗下的金韻樂器禦工坊有限公司,也成為揚州琴箏行業中的龍頭企業之一。

作為揚州琴箏領頭羊

組織琴箏企業抱團出擊

任何一個行業,都避免不了同行的競爭。揚州的琴箏產業,開始也是如此。這些年來,揚州的琴箏產業,如同雨後春筍,層出不窮,註冊登記的廠家,就有100多家。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作坊,包括上下游的產業,已有數百家之多。廠家多了,難免會有一些價格戰、挖牆腳的現象產生。2006年,揚州市古箏協會(後更名為揚州市琴箏協會)成立,就是為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協調廠家之間的關係。然而,開始並沒有一帆風順。協會經過幾年的磨合,逐步有了好轉,經過多次的商討,協會推舉了熊立群擔任會長。

從一家企業的總經理,到整個行業的協會會長。身份的疊加,也給熊立群帶來了新的考驗,需要不斷學習,拓寬思路。從那時候開始,他所要思考的問題,不再是自己企業應該如何發展,而是揚州的琴箏產業,應該走向何方?在看上去還比較繁榮的琴箏產業背後,是否存在隱憂?

“去年在樂器協會開會,在發言中我提出一定要重視工匠。我呼籲樂器協會把這項工作重視起來,設置這樣的獎項,對業內的比較優秀的工匠挑選提拔,選出來進行表彰,讓他們在社會上得到尊重和認可,這是極其重要的,提高工匠在社會中的地位。如果沒有這些措施的話,我們這個行業就得不到尊重。”熊立群說,在樂器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工匠的缺失。“為什麼我們這個行業發展到今天,技術人才缺口很大,甚至到了青黃不接的程度?因為很多人都不願意從事手工業工作。樂器行業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行業。工匠在樂器行業存在嚴重的不足,大家人心都比較浮躁。都願意找一些比較輕快的工作,而忽略了工匠的工作,如果整個社會對工匠採取一種漠視的態度,何談工匠精神?現在政府提出工匠精神,雖然是亡羊補牢,但為時不晚。社會更多的人重視工匠精神,這樣一來,我們這個行業就有希望了。”

除了呼籲對人才匠心的培養,熊立群更積極組織揚州琴箏企業抱團出擊。每年國內都會舉行三次大型的國際樂器展覽會,分別在廣州、北京、上海舉行,之前的揚州琴箏廠家都是各自為戰,零散各處。協會把這些廠家都組織起來,形成“揚州琴箏展團”。在這個展團中,每個廠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揚州琴箏”。從幾年前的廣州展會開始,剛一出現,就引起了業內的震驚。如今,就連一席難求的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也對“揚州琴箏展團”青睞有加,專門辟出一塊地方,用以陳展。

熊立群帶領協會積極組織申報,讓“中國琴箏產業之都”的稱號,落戶揚州。在上世紀末,揚州就榮膺“中國古箏之鄉”的稱號。然而,那僅僅是對揚州古箏演奏藝術的一種肯定。揚州琴箏產業發展至今,每年產量都佔據全國的三分之二,穩居龍頭老大的位置,獲得“產業之都”的稱號,也是名副其實。揚州,也是國內唯一一個“琴箏產業之都”,對於整個揚州琴箏產業的形象,都有著極大的提升。從藝術到產業,揚州琴箏都得到了國家級的肯定。

他用心培育揚州琴箏的接班人,如今很多手工行業,都會遇到後繼乏人的困境。對於揚州琴箏行業而言,也是如此。以前的老師傅們,都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年輕一代,很少人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熊立群與協會同仁數度北上,尋求和中國音樂學院合作,“中國音樂學院民族樂器研發基地”、“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科技系揚州教學實踐基地”落戶揚州。揚州設立這兩個基地,最終的目的是打造琴箏產業的世界標準,要讓揚州的琴箏成為世界的琴箏。此外,協會與揚州文化藝術學校簽訂了定向培養人才的合作協定,並已經開設了琴箏製作班,雖然學員人數並不多,但他們也將是未來揚州琴箏產業的星星之火。

“聚是一團火,散是一盤沙,只有把揚州琴箏廠家都團結在一起,才能讓揚州琴箏的未來迎來更為燦爛的明天。”熊立群說道,“這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夢想,這也是揚州琴箏產業的未來希望”。

一手抓培訓。製成一台箏,就培訓一個學員,走“以教促銷”之路。而揚州古城深厚底蘊和音樂文化積澱,讓琴箏藝術的發展格外迅速。

1986年首屆中國古箏學術交流會在揚召開,揚州古箏生產企業的產品首次在大會展銷。首屆中國古箏學術交流會是一次有歷史意義的空前盛會,它推動了全國的古箏普及和專業教學,給全國古箏事業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個會議的成功召開,對揚州的琴箏產業具有重要意義。在首屆中國箏會之後,全國出現古箏熱,揚州出現了制箏熱潮,古箏生產企業逐年增多,內外銷管道不斷擴大,新產品層出不窮,企業不斷壯大。熊立群說,隨著全國古箏培訓熱迅速升溫,對古箏的需求量猛增,包括當年最大的古箏生產企業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都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於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到揚州來尋求聯營,派出了工藝大師徐振高來揚州做技術指導。要知道,徐振高在業內有著“箏父”之稱,現代古箏的很多技術革新,都源自徐振高。名師來到揚州,對於揚州古箏製作技術的提升,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對於熊立群來說,這更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了。在那段時間內,熊立群恨不得每天24小時,每分每秒都緊跟在徐振高師傅後面,因為很多對於熊立群來說非常棘手的難題,在徐振高面前就不算問題。這位大師級的人物,其實也是揚州人,他也十分樂意幫助家鄉提升古箏製作水準,所以遇見熊立群這樣勤奮好學的年輕人,心裡歡喜得很。在很短時間內,他將自己的古箏製作技藝,毫無保留傳授給了熊立群他們這些徒弟。

滿地的刨花,燃燒的火爐,沸騰的膠水,熊立群在那個手工年代對古箏的製作,有了最深刻的理解:刨平、粘合、烘烤、上漆、裝飾、安裝琴碼、上弦、調試,看似簡單,卻融合了上百道工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精雕細琢。“一張上好的古箏,音色應該是重而不躁、輕而不浮;剛柔相濟、清濁協調。”熊立群說,自己製作古箏的技藝,也在日復一日的打磨中,不斷提高。

很快,揚州的古箏產業,就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當時,揚州師範學院有家校辦工廠,和曲藝團合作開辦了揚州樂器廠,熊立群在廠裡擔任技術總管。他這個總管,其實什麼都管。因為真正懂行的人不多,所以每個工序的流程,都由他親自管理。在這段時間內,外地很多來揚州樂器廠買古箏的老師,碰到問題,都會找樂器廠的“小熊”交流技術上的難題。認定他懂技術、肯鑽研、有想法。找到他,就是踏實。經過多年努力,揚州樂器廠出產的古箏品質上乘,逐漸在行業中脫穎而出,成為很多外地古箏教師的首選。

下海闖蕩飽嘗艱辛

初心不改終迎曙光

和辛勞的父輩們相比,自己不用親手幹活,擔任技術主管,管理工作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全國古箏界小有影響,一切看上去都挺不錯的。然而,現實總是那麼出人意料,家庭的經濟負擔,子女的讀書等問題,校辦工廠也要面臨改制等等……所有這一切迫使他萌生了要自己出來創業的念頭。

想到就做,熊立群從揚州樂器廠出來,創立了“金韻”品牌,廠址就在現在的揚子江路邊,租的一處集體公房,七間屋子,連帶一個牛棚。當時的揚子江路正在施工階段,到處塵土飛揚。廠房定下來了,一切都很艱苦,連自來水都沒通,熊立群和工人們自己打水井,可是抽出來的水是紅色的,根本不能飲用。沒有辦法,只有從附近居民家中買水喝。剛修整好的廠房幹了不到一年就被大企業徵用拆了,無奈重新找地方搬到裴莊,租用的同樣是七間屋子,帶一個牛棚。開始,附近還是農田,根本沒有道路到達廠裡,必須要從長長的田埂上穿行過去。晴天還好,要是陰雨天,還沒到廠裡,鞋底褲腳就全沾上爛泥巴了。

創業雖然艱難,但“金韻”古箏憑藉過硬的品質,很快就在業內產生了影響。經過了初期幾年的煎熬,熊立群的古箏產業,終於迎來了曙光。在生產逐漸進入正軌之後,熊立群更是敏銳捕捉到互聯網所帶來的機遇。早在1998年,他就感覺到,互聯網行銷將在未來大行其道,於是買電腦學電腦,他花了五萬元錢,買下了“樂器”“古箏”等虛擬的關鍵字,在互聯網投資搜索行銷。很快,他就發現,互聯網拓展了宣傳範圍,徹底改變了行銷模式,很多客商都是通過互聯網找到“金韻”,甚至直接在網上進行聯繫、下單,銷售管道全面打開。

即使是在生意一帆風順的時候,熊立群也曾走過一段彎路。鋼琴是世界樂器之王,如果能夠生產鋼琴,那就代表著精確製造的檔次。為此,熊立群花了很多的精力和資金,一手打造了“尚高”牌鋼琴。坦白講,“尚高”牌鋼琴無論是從品質還是口碑上,都不輸給國內任何一家鋼琴品牌。但是在揚州,鋼琴生產缺少上下游產業的支撐,如同在孤島生存。他堅持了10年,最終還是壯士斷腕,將鋼琴生產設備轉移到廣東地區,適應當地的樂器生產氛圍。儘管如此,在生產西洋樂器鋼琴的同時,那種對於樂器生產條件的精准要求,品質管控還是讓熊立群受益,中西方樂器製作,還是有相互借鑒的可能。“雖然現在古箏表面上的技術處理基本過關了,但是在一些細微的製作技巧上,我們做得還不如西洋樂器那麼精細、美觀,還有待於進一步改進。”熊立群說,“不過古箏好就好在它可以和各種樂器搭配演奏,而且聲音都很和諧,這也為古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空間。”

從2008年開始,熊立群就看到,周邊不少人都在彈古琴。相比較古箏而言,古琴的需求雖然小一些,但古琴的文化底蘊卻極其深厚,前景非常樂觀。於是,他創辦了無弦堂斫琴坊,和金韻古箏形成了琴箏兩條產業。這次,他走對了。如今,無論是“金韻牌”古箏,還是“無弦堂”古琴,在國內外的琴箏界,都是有口皆碑。他旗下的金韻樂器禦工坊有限公司,也成為揚州琴箏行業中的龍頭企業之一。

作為揚州琴箏領頭羊

組織琴箏企業抱團出擊

任何一個行業,都避免不了同行的競爭。揚州的琴箏產業,開始也是如此。這些年來,揚州的琴箏產業,如同雨後春筍,層出不窮,註冊登記的廠家,就有100多家。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作坊,包括上下游的產業,已有數百家之多。廠家多了,難免會有一些價格戰、挖牆腳的現象產生。2006年,揚州市古箏協會(後更名為揚州市琴箏協會)成立,就是為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協調廠家之間的關係。然而,開始並沒有一帆風順。協會經過幾年的磨合,逐步有了好轉,經過多次的商討,協會推舉了熊立群擔任會長。

從一家企業的總經理,到整個行業的協會會長。身份的疊加,也給熊立群帶來了新的考驗,需要不斷學習,拓寬思路。從那時候開始,他所要思考的問題,不再是自己企業應該如何發展,而是揚州的琴箏產業,應該走向何方?在看上去還比較繁榮的琴箏產業背後,是否存在隱憂?

“去年在樂器協會開會,在發言中我提出一定要重視工匠。我呼籲樂器協會把這項工作重視起來,設置這樣的獎項,對業內的比較優秀的工匠挑選提拔,選出來進行表彰,讓他們在社會上得到尊重和認可,這是極其重要的,提高工匠在社會中的地位。如果沒有這些措施的話,我們這個行業就得不到尊重。”熊立群說,在樂器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工匠的缺失。“為什麼我們這個行業發展到今天,技術人才缺口很大,甚至到了青黃不接的程度?因為很多人都不願意從事手工業工作。樂器行業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行業。工匠在樂器行業存在嚴重的不足,大家人心都比較浮躁。都願意找一些比較輕快的工作,而忽略了工匠的工作,如果整個社會對工匠採取一種漠視的態度,何談工匠精神?現在政府提出工匠精神,雖然是亡羊補牢,但為時不晚。社會更多的人重視工匠精神,這樣一來,我們這個行業就有希望了。”

除了呼籲對人才匠心的培養,熊立群更積極組織揚州琴箏企業抱團出擊。每年國內都會舉行三次大型的國際樂器展覽會,分別在廣州、北京、上海舉行,之前的揚州琴箏廠家都是各自為戰,零散各處。協會把這些廠家都組織起來,形成“揚州琴箏展團”。在這個展團中,每個廠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揚州琴箏”。從幾年前的廣州展會開始,剛一出現,就引起了業內的震驚。如今,就連一席難求的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也對“揚州琴箏展團”青睞有加,專門辟出一塊地方,用以陳展。

熊立群帶領協會積極組織申報,讓“中國琴箏產業之都”的稱號,落戶揚州。在上世紀末,揚州就榮膺“中國古箏之鄉”的稱號。然而,那僅僅是對揚州古箏演奏藝術的一種肯定。揚州琴箏產業發展至今,每年產量都佔據全國的三分之二,穩居龍頭老大的位置,獲得“產業之都”的稱號,也是名副其實。揚州,也是國內唯一一個“琴箏產業之都”,對於整個揚州琴箏產業的形象,都有著極大的提升。從藝術到產業,揚州琴箏都得到了國家級的肯定。

他用心培育揚州琴箏的接班人,如今很多手工行業,都會遇到後繼乏人的困境。對於揚州琴箏行業而言,也是如此。以前的老師傅們,都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年輕一代,很少人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熊立群與協會同仁數度北上,尋求和中國音樂學院合作,“中國音樂學院民族樂器研發基地”、“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科技系揚州教學實踐基地”落戶揚州。揚州設立這兩個基地,最終的目的是打造琴箏產業的世界標準,要讓揚州的琴箏成為世界的琴箏。此外,協會與揚州文化藝術學校簽訂了定向培養人才的合作協定,並已經開設了琴箏製作班,雖然學員人數並不多,但他們也將是未來揚州琴箏產業的星星之火。

“聚是一團火,散是一盤沙,只有把揚州琴箏廠家都團結在一起,才能讓揚州琴箏的未來迎來更為燦爛的明天。”熊立群說道,“這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夢想,這也是揚州琴箏產業的未來希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