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什麼是“無”中生“有”?

作者|雪漠

選文|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有為之身

之所以能修

無為的大道

關鍵就在於

心的空

“無”中生“有”

王重陽有個弟子叫孫不二, 她是全真七子中唯一的女性。 她讀《道德經》的時候, 讀到這一部分, 就覺得老子在講實修的方法, 比如轂是心, 轂是空的, 心也要是空的;輻條是肢體和經脈、經絡;用空空之心來統領各經各脈、四肢、形體等。 她還根據這個修法, 寫了很多道歌。 那麼她理解得對不對呢?也可以這樣理解。 這樣修也是對的。 孫不二自己就修成了。

過去, 有些道人——包括一些非常著名的道教人物——都是這麼修的。

他們把身子當成車, 先用堅固的、固定的、相對規範性的東西, 讓自己的身體變得健康、強壯。 比如周天運行。 周天運行也稱為“河車搬運”, 它直接是把心當成車軸, 把身體當成轉動的輻條, 在空心之中, 讓修道的車輪運轉, 讓氣流沿著前任後督、氣行滾滾地運作, 讓身體感知到氣機的變化。 有為之身之所以能修無為的大道, 關鍵就在於心的空。

我給創意寫作班的學生教過“易筋經”, 那也是非常典型的修道之法。 它的訓練要點, 也是心空。 心一定要空, 要沒有執著。 這有點像軸心。 軸心帶動了所有輻條、整個車輪的運轉, 就像空空之心帶動了人的四肢, 讓人的肢體沿著固定的規範進行訓練。

如果沒有一顆空空的心, 那麼你練“易筋經”就沒有意義, 它就跟其他體育鍛煉差不多。 它雖然很珍貴, 但它的珍貴之處, 只有在你意氣神或精氣神合一、心中了無牽掛時, 才能體現出來。 你在這樣的狀態中修“易筋經”, 才能修得好它。

過一段時間, 如果有機緣的話, 我也許會開闢一個欄目, 專門講一下內功修煉方面的內容。 因為, 《道德經》後來引申出了很多內功的修法, 非常好, 但很多都失傳了。

打太極拳也是這樣, 太極拳打到最高境界時, 心也是空的。 “周身處處是太極, 一靜一動皆渾然”。 注意, 渾然一體的前提也是心空。 但這個“空”是佛家的“空”, 而不是學者的“空”, 不是什麼都沒有, 而是進入一種無執的境界、心中不著一物, 達到了無我。

所以, 在修道之中, 空有關係非常重要, 它們是對立統一、辯證統一的。 一定要處理好它們的關係。

過去, 只要你做到了心空, 身體就化為了煉丹爐, 上中下丹田各有一座, 你的修道, 就是靜靜觀察煉丹爐煉丹的情況, 讓精氣神慢慢彙聚到一起, 產生功能性力量、改變身體基因。 無論你把煉丹爐觀到什麼位置, 它都起作用, 最重要的還是“無中生有”, 也就是心空為前提。 沒有這個前提, 修道就是一種遊戲, 起不了真正的作用。 所以, 所有的修, 也包括佛家修煉, 第一步就是消除雜念, 讓自己的心靜下來。 我過去修五金法的時候, 就必須首先明白空性, 首先修入空法, 讓自己進入“無”的狀態, 外空內空、內外俱空時, 才能真正地修五金法, 達不到的話,

就修不成。 因為, 你只有進入“無”, 才能生起“有”, 也就是本尊身、本尊的壇城、三脈五輪、三脈五輪上的本尊以及這些本尊身中的壇城。 層層深入, 直達第七層。 最後, 再慢慢將一切“有”歸於“無”。 也就是先從“無”到“有”, 再從“有”到“無”。 最早的“無”如果實現不了, 就根本進不了後面的修行。

換句話說, 有些人修行的境界之所以不夠、老是犯毛病, 原因就在於他根本沒有契入空性、不知道什麼是空性。 入不了空, 便破不了執, 執著非常多, 念頭也就非常多。 所以, 衡量一個人成沒成就, 你只要看看他的秉性——也就是他有沒有破執就夠了。 沒有破執, 沒有實現無我, 沒有證得空性, 老是執著一些東西的話, 就一定沒有成就。

有些人一聽到這裡, 可能就會覺得非常難。

修道就是為了破執, 但不破執就不能修道。 那這裡不是有一個閉環嗎?這就是修道跟邏輯思維的區別。 實際上, 雖然破執就已經解脫了, 但人在某些時候總會進入破執的狀態, 並不是說人一直處在執著的狀態之中的。 當你很專心地做一件事情、達到了物我皆忘時, 你就會進入破執狀態, 但你很可能控制不了。 修道的起點, 是你認知那種狀態, 知道如何進入那種狀態, 然後能夠自主地進入和保任。 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的話, 你就不可能煉出內丹, 也不可能明心見性。

有些人說——我也很認同這個說法——道家的大周天, 實質上就是明心見性。 我覺得這種說法非常好。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 道家的修煉就有了足夠的境界。 真正的大丹是明心見性,而不是有形的內丹,也不是陽神。也有說煉神還虛是明心見性的,同樣有它的道理。總之,只要把道家修煉跟明心見性結合在一起,能夠實現破執,而不僅僅是追求長壽,那麼這個“無”就達到了究竟,修道也達到了究竟。

道教丹法最早追求的,不是明心見性,而是長生。但是,當禪宗興起之後,道家的一些大師就向禪宗學了很多東西,融入了道家的修煉。所以,後來的道教,無論格局還是氣象,都完全不同了。

明清之後,不僅僅是道家,儒家也發生了變化。最典型的就是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甚至不是創造,而是借了一套話語,有點像拿來主義。熟悉禪宗的人,如果看了他的《傳習錄》,就一定會發現這一點。當然,儒釋道相互影響是很正常的。

真正的大丹是明心見性,而不是有形的內丹,也不是陽神。也有說煉神還虛是明心見性的,同樣有它的道理。總之,只要把道家修煉跟明心見性結合在一起,能夠實現破執,而不僅僅是追求長壽,那麼這個“無”就達到了究竟,修道也達到了究竟。

道教丹法最早追求的,不是明心見性,而是長生。但是,當禪宗興起之後,道家的一些大師就向禪宗學了很多東西,融入了道家的修煉。所以,後來的道教,無論格局還是氣象,都完全不同了。

明清之後,不僅僅是道家,儒家也發生了變化。最典型的就是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甚至不是創造,而是借了一套話語,有點像拿來主義。熟悉禪宗的人,如果看了他的《傳習錄》,就一定會發現這一點。當然,儒釋道相互影響是很正常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