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武功嗩呐,杜曉輝

武功嗩呐——杜曉輝

武功嗩呐以其“高亢激烈, 歡快悠揚, 婉轉淒鳴, 深沉雄壯, 寬廣厚重”等特點, 一直在武功大地上廣為傳奏。 千百年來,

這一首首經典的音樂曲目不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 只要那裡有喪葬白事都有它如精靈一般嘹亮醉人的旋律, 將悲傷的氛圍營造宣染得淋漓盡致, 入木三分, 讓在場看熱鬧的男男女女和孝子孝孫們無不為之動容, 淚流滿面。 嗩呐音樂之美令人叫絕, 真可謂獨樹一幟!儘管嗩呐聲聲吹奏出讓人心醉或心酸的曲子, 但是, 它在武功民間人們只能在白事上用它調節或增添悲哀的氣氛, 而不像周邊縣區或陝北等地一樣, 婚慶紅事也請嗩呐藝人吹吹打打, 迎送吉祥。 那麼, 武功民間為何有如此講究?這裡面還有一個悲慘傳奇的故事呢!

說是自從元朝統治了關中, 武功縣的百姓家家戶戶就都沒有過上安穩的日子, 娶媳婦在也沒有請樂工吹吹打打, 高高興興, 熱熱鬧鬧的宴請親朋, 他們和其它縣的百姓一樣處處受著韃靼人的摧殘與迫害。 韃靼人給每個村都住著騎兵小隊, 並且10家合用一個固定在公共場所的切面刀, 更為可恨的是誰家娶了媳婦, 第一晚必須韃靼人先睡,

生下男娃需先將孩子兩個拇指割掉, 防的是長大後握兵器造反, 就這還要孩子管他韃靼人叫“韃”呢。 嚇得百姓們給孩子結婚都壓得嚴嚴實實, 有的甚至是放到女方或夜晚, 悄悄麼麼, 更別說待客。 至於生下了男孩能藏則藏, 能躲則躲, 有的乾脆把孩子模成黑色, 裝成女娃, 或者讓兩口抱著孩子逃進.山裡……。 這時, 縣城裡一王姓的嗩呐藝人閨女出嫁, 別看此女子個頭低、人瘦小, 但卻肝膽忠烈, 鐵骨錚錚, 對韃靼人的所做所為早有耳聞, 恨之入骨。 便在洞房花燭夜將備好的砒霜下進韃靼人的酒壺裡, 烈女子在婆家用溫順友善及歡笑的表情作掩飾, 勸誘韃靼頭目及手下嘍羅喝下毒酒。 嗩呐王在家裡則坐臥不安, 只能拿起嗩呐吹起悲傷淒慘的《祭靈曲》,
他心力憔悴, 自知凶多吉少, 一時間, 竟和妻子兒孫抱頭痛哭得跟淚人一樣。 此時, 烈女子從容地和強盜們同歸於盡。 後來這個烈女的娘家及婆家人均遭韃靼兵殘忍地殺害。 人們為了懷念這位烈女及兩家十幾口人無辜的丟掉了性命, 下葬那天, 武功及周邊的百十名嗩呐藝人自發的組織起來為其送葬, 在廣袤的原野上, 面對黃天厚土吹起了震耳於聾的《三拿業》、《青天歌》、《亂地風》和《柳生牙》及《抱靈牌》, 讓人好不悲傷, 好不揪心。 從此, 武功人給孩子結婚時在也不叫樂工了, 好像誰和誰商量似的, 其目的是讓後輩人永遠記住嗩呐藝人為消滅列強, 用結婚這一形式所付出的慘痛的生命代價是多麼的讓人敬仰與緬懷。

從那以後, 武功人就是用過白事請樂工, 抒發他們懷念亡人的悲痛心情, 也算是對烈女失去生命的尊敬與回報。 直至今天, 在隨著禮賓先生的“燃香,上香, 焚香”, “舉哀, 哀止, 三叩首”等禮儀口令的呐喊聲中, 嗩呐的演奏也就隨著祭奠的程式一步步進入到了一個高潮。 這裡面有嗩呐獨奏,也有齊奏,還有合奏。充分表現了武功嗩呐在樂器、樂隊的編排和板式運用,以及調式特點上所使用的曲牌和套曲變化的藝術特徵。在與悠久厚重的先周禮儀文化巧妙的配搭與曲牌旋律和三拜九叩的禮節動作上,給觀眾與行禮儀之人有種豪邁婉轉,悠揚淒鳴的空曠感和悠揚感,同時,更讓人有觀賞的價值,達到了教人為善,尊老敬老的效果。當然了,武功人歡快的時候,高興的時候,愜意的時候,也就拿起杆杆嗩呐,吹起段段曲牌,在春節文化活動現場,在嗩呐大賽的舞臺上,試比高低,盡情抒暢。《繡荷包》、《大開門》、《小開門》、《普天樂》、《上香樓》等一曲曲歡快熱鬧的曲目讓人盪氣迴腸,《西鳳贊》、《紡棉花》、《對門仁》、《雁落沙灘》等一段段婉轉纏綿的曲子使人的情緒一下子低落深沉,倍感蒼涼。曲子的表演把武功人不卑不亢,不折不撓,不事張揚,忠貞不渝的性格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洽到好處。

武功嗩呐的歷史源遠流長,據武功劉氏嗩呐的傳承人、著名的嗩呐演奏家、86歲高齡的劉志海老人講,嗩吶得名其實是它善於發出"雙索雙拉"的音調,音韻高亢,就是簡譜中的5和6,所以叫“嗩呐”。嗩呐是“五湖亂華”時,遊牧民族的戎狄人入侵關中,佔領關中後訓練馬隊,傳遞信號留下表達心聲的一種形式。時至現在,武功人稱嗩呐為胡人嗩呐,我想這與古北方的遊牧民族那個個滿臉的大鬍鬚有關,在武功民間如果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去世這叫白喜事,嗩呐藝人給嘴唇上和兩腮處貼上鬍鬚,演奏雙嗩呐,為的是逗人一笑。也有人說嗩呐是從西域的龜茲國傳來的,所以稱嗩呐為“龜茲”。也有人說是漢宮內的伶人遭貶後留在民間的。不管怎麼樣,武功的過去嗩呐藝人是沒有地位、沒有尊嚴的,嗩呐藝人被稱為“三教九流”裡屬“下九流”的行業,在武功民間即有“家有一鬥糧,不做吹手王”的順口溜。就是說家裡再困難,也不去當吹鼓手。武功自古還有大戶人家與樂人家不通婚的習俗。這種被貶為胡人之樂的藝術形式不知經歷了多少代人的艱辛努力與藝術傳承,才最終融入到漢民族儒家傳統為主的禮俗之中,成為普通百姓在婚喪嫁娶中最重要的表演形式。

雖說經過歲月漫長的洗禮,但是人們對吹嗩呐的人還是瞧不起有偏見,說什麼這是胡人傳下來的不祥樂曲,說什麼吹嗩呐的全是鬼子(龜茲),說什麼見了鬼子不吉不利等等。所以,過事時用席圍起個席棚場地,讓嗩呐藝人在裡面吹奏,不能和人們見面,吃飯也只能等客人吃畢後才能用餐。的確,明狀元康海被貶回家後,就是從事吹、拉、彈、唱被人們認為是下九流的事,他死後,不能入祖墳,歸正位,加之他把一個富裕的康家給帶成了到處欠帳,死時只留下“鼓鈸百付”別無它物,窮困潦倒的境地,怎能不讓親房後代唾棄漫駡他這不成氣的敗家子。現在,武功人已經完全改變了過去的陋習與鄙俗,視嗩呐藝人為名角和座上賓。那一家過事如果請的樂工不硬或沒名角,說明主家沒有實力,把錢沒拌響。所以,嗩呐藝人現在也是七十二行裡吃得最香的一個重要行當。

目前,武功民間活躍著三百多人嗩呐演奏的隊伍,有名氣的藝人只有六十余人,能代表武功嗩呐最高技藝的是武功鎮菜園的劉氏嗩呐和長寧鎮鎮東村的趙氏嗩呐,以及普集鎮南仁上顯村的趙氏嘰呐,也稱小嗩呐。劉氏嗩呐講究的是用鼻子換氣,一口氣能吹幾十分鐘或一兩個小時,能達到如珠落盤,味正氣足,如泣如訴的藝術效果。其雙嗩呐《滾龍袍》已被省、市選入志書,演奏的曲目《什樣錦》在陝西省《曲藝》刊物上發表。而趙氏嗩呐發展現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第五代傳人趙立會更是把表演嗩呐的技藝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和水準,他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用“嗩呐四吹”豎起了一道最高的藝術豐碑。自創的“海笛吹戲”把秦腔、眉戶、道情、歌曲全部串連起來,節目新穎大氣有品味,受到觀眾歡迎與喜愛。趙氏嗩呐要求眼、嘴、手、架子功各方面到位,其風格獨特,韻正味長,悅耳動聽。演奏《大升官》等三個嗩呐曲目,均獲省、市大獎。南仁的趙氏嘰呐可謂是武功縣民間藝術之精粹,其傳承人趙跟會繼承父親趙志傑的絕技,在吹奏嘰呐中不斷探索努力挖掘,他演奏的秦腔《二進宮》,把生角、旦角和花臉三個不同人物個性的唱腔用嘰呐演奏刻劃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被西府群眾親切的譽為“嘰呐聖手”。

在武功民間,嗩呐吹得怎樣關鍵還是要看嗩呐藝人吹嘰呐的功夫深不深,嘰呐杆短且細,碗口小,吹奏起來像人說話一樣,而且有韻味,富磁性,聽的人和看的人容易跟隨曲子的跳躍與吹奏人的精彩表演而進入曲目的情節當中,讓人心潮澎湃,心曠神怡,給人以美的享受。現在,能吹奏好嘰呐的藝人真是鳳毛麟角,為數太多。武功嗩呐則杆子長而粗,音洪亮且高,小巧門多,嗩呐曲牌裡民間小調居多,現有100多個傳統曲牌,是武功嗩呐藝術之魄力所在。比如《大開門》在武功上下原演奏的指法差異很大,全曲節拍,長短都一樣,表現的是一個熱鬧歡快的場面,但同一首曲牌在吹奏上可以用F、G等五個調式演奏,並且要求演奏者雙肘抬平,目視前方,情緒飽滿,慷慨激昂,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除此之外,嗩呐雙吹、口鼻同吹、嗩呐噴火等技巧性嗩呐演奏都是武功嗩呐的精彩看點,這些則需要功成藝高的名角演奏。

關於武功劉氏嗩呐,《武功縣誌》就有“明正德年間,劉氏嗩呐和康海培訓的滸西莊民樂班切磋交流”的記述。並且還有“菜園村劉氏嗩呐民國時義務為官府接送官員、祭祀城隍、文廟、薑嫄、後稷、蘇武等儀式演奏助興”的文字。劉氏嗩呐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傳承,劉志海老人已經是第二十七代了,劉老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部隊服役時,參加了西北軍區第三屆文藝檢閱匯演,他光榮的為彭德懷、賀龍、王震等國家領導人演奏了《對美人》、《百鳥朝鳳》等嗩呐曲牌,獲得重獎。古稀之年,老人又不辭勞累和辛苦編寫整理出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武功劉氏嗩呐曲牌選萃》一書,收集劉氏嗩呐36支曲牌。可以說是武功嗩呐的藝術精髓,我們應當重視它,保護它,並把它記錄好,傳承好,發展好,讓這一民族魂寶發出更大的光芒!

也許,正是禮儀深厚的武功人用蒼涼哀婉,歡快熱烈,直入心肺的嗩呐曲目抒發情感,抒寫生活,表達美好,才有了為人處事這剛直不阿,剛柔相濟的品質和作派,才有了這生生不息的嗩呐藝術作品之精萃。願武功嗩呐走出全國,走向世界!(杜曉輝)

這裡面有嗩呐獨奏,也有齊奏,還有合奏。充分表現了武功嗩呐在樂器、樂隊的編排和板式運用,以及調式特點上所使用的曲牌和套曲變化的藝術特徵。在與悠久厚重的先周禮儀文化巧妙的配搭與曲牌旋律和三拜九叩的禮節動作上,給觀眾與行禮儀之人有種豪邁婉轉,悠揚淒鳴的空曠感和悠揚感,同時,更讓人有觀賞的價值,達到了教人為善,尊老敬老的效果。當然了,武功人歡快的時候,高興的時候,愜意的時候,也就拿起杆杆嗩呐,吹起段段曲牌,在春節文化活動現場,在嗩呐大賽的舞臺上,試比高低,盡情抒暢。《繡荷包》、《大開門》、《小開門》、《普天樂》、《上香樓》等一曲曲歡快熱鬧的曲目讓人盪氣迴腸,《西鳳贊》、《紡棉花》、《對門仁》、《雁落沙灘》等一段段婉轉纏綿的曲子使人的情緒一下子低落深沉,倍感蒼涼。曲子的表演把武功人不卑不亢,不折不撓,不事張揚,忠貞不渝的性格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洽到好處。

武功嗩呐的歷史源遠流長,據武功劉氏嗩呐的傳承人、著名的嗩呐演奏家、86歲高齡的劉志海老人講,嗩吶得名其實是它善於發出"雙索雙拉"的音調,音韻高亢,就是簡譜中的5和6,所以叫“嗩呐”。嗩呐是“五湖亂華”時,遊牧民族的戎狄人入侵關中,佔領關中後訓練馬隊,傳遞信號留下表達心聲的一種形式。時至現在,武功人稱嗩呐為胡人嗩呐,我想這與古北方的遊牧民族那個個滿臉的大鬍鬚有關,在武功民間如果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去世這叫白喜事,嗩呐藝人給嘴唇上和兩腮處貼上鬍鬚,演奏雙嗩呐,為的是逗人一笑。也有人說嗩呐是從西域的龜茲國傳來的,所以稱嗩呐為“龜茲”。也有人說是漢宮內的伶人遭貶後留在民間的。不管怎麼樣,武功的過去嗩呐藝人是沒有地位、沒有尊嚴的,嗩呐藝人被稱為“三教九流”裡屬“下九流”的行業,在武功民間即有“家有一鬥糧,不做吹手王”的順口溜。就是說家裡再困難,也不去當吹鼓手。武功自古還有大戶人家與樂人家不通婚的習俗。這種被貶為胡人之樂的藝術形式不知經歷了多少代人的艱辛努力與藝術傳承,才最終融入到漢民族儒家傳統為主的禮俗之中,成為普通百姓在婚喪嫁娶中最重要的表演形式。

雖說經過歲月漫長的洗禮,但是人們對吹嗩呐的人還是瞧不起有偏見,說什麼這是胡人傳下來的不祥樂曲,說什麼吹嗩呐的全是鬼子(龜茲),說什麼見了鬼子不吉不利等等。所以,過事時用席圍起個席棚場地,讓嗩呐藝人在裡面吹奏,不能和人們見面,吃飯也只能等客人吃畢後才能用餐。的確,明狀元康海被貶回家後,就是從事吹、拉、彈、唱被人們認為是下九流的事,他死後,不能入祖墳,歸正位,加之他把一個富裕的康家給帶成了到處欠帳,死時只留下“鼓鈸百付”別無它物,窮困潦倒的境地,怎能不讓親房後代唾棄漫駡他這不成氣的敗家子。現在,武功人已經完全改變了過去的陋習與鄙俗,視嗩呐藝人為名角和座上賓。那一家過事如果請的樂工不硬或沒名角,說明主家沒有實力,把錢沒拌響。所以,嗩呐藝人現在也是七十二行裡吃得最香的一個重要行當。

目前,武功民間活躍著三百多人嗩呐演奏的隊伍,有名氣的藝人只有六十余人,能代表武功嗩呐最高技藝的是武功鎮菜園的劉氏嗩呐和長寧鎮鎮東村的趙氏嗩呐,以及普集鎮南仁上顯村的趙氏嘰呐,也稱小嗩呐。劉氏嗩呐講究的是用鼻子換氣,一口氣能吹幾十分鐘或一兩個小時,能達到如珠落盤,味正氣足,如泣如訴的藝術效果。其雙嗩呐《滾龍袍》已被省、市選入志書,演奏的曲目《什樣錦》在陝西省《曲藝》刊物上發表。而趙氏嗩呐發展現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第五代傳人趙立會更是把表演嗩呐的技藝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和水準,他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用“嗩呐四吹”豎起了一道最高的藝術豐碑。自創的“海笛吹戲”把秦腔、眉戶、道情、歌曲全部串連起來,節目新穎大氣有品味,受到觀眾歡迎與喜愛。趙氏嗩呐要求眼、嘴、手、架子功各方面到位,其風格獨特,韻正味長,悅耳動聽。演奏《大升官》等三個嗩呐曲目,均獲省、市大獎。南仁的趙氏嘰呐可謂是武功縣民間藝術之精粹,其傳承人趙跟會繼承父親趙志傑的絕技,在吹奏嘰呐中不斷探索努力挖掘,他演奏的秦腔《二進宮》,把生角、旦角和花臉三個不同人物個性的唱腔用嘰呐演奏刻劃得惟妙惟肖,十分傳神,被西府群眾親切的譽為“嘰呐聖手”。

在武功民間,嗩呐吹得怎樣關鍵還是要看嗩呐藝人吹嘰呐的功夫深不深,嘰呐杆短且細,碗口小,吹奏起來像人說話一樣,而且有韻味,富磁性,聽的人和看的人容易跟隨曲子的跳躍與吹奏人的精彩表演而進入曲目的情節當中,讓人心潮澎湃,心曠神怡,給人以美的享受。現在,能吹奏好嘰呐的藝人真是鳳毛麟角,為數太多。武功嗩呐則杆子長而粗,音洪亮且高,小巧門多,嗩呐曲牌裡民間小調居多,現有100多個傳統曲牌,是武功嗩呐藝術之魄力所在。比如《大開門》在武功上下原演奏的指法差異很大,全曲節拍,長短都一樣,表現的是一個熱鬧歡快的場面,但同一首曲牌在吹奏上可以用F、G等五個調式演奏,並且要求演奏者雙肘抬平,目視前方,情緒飽滿,慷慨激昂,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除此之外,嗩呐雙吹、口鼻同吹、嗩呐噴火等技巧性嗩呐演奏都是武功嗩呐的精彩看點,這些則需要功成藝高的名角演奏。

關於武功劉氏嗩呐,《武功縣誌》就有“明正德年間,劉氏嗩呐和康海培訓的滸西莊民樂班切磋交流”的記述。並且還有“菜園村劉氏嗩呐民國時義務為官府接送官員、祭祀城隍、文廟、薑嫄、後稷、蘇武等儀式演奏助興”的文字。劉氏嗩呐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傳承,劉志海老人已經是第二十七代了,劉老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部隊服役時,參加了西北軍區第三屆文藝檢閱匯演,他光榮的為彭德懷、賀龍、王震等國家領導人演奏了《對美人》、《百鳥朝鳳》等嗩呐曲牌,獲得重獎。古稀之年,老人又不辭勞累和辛苦編寫整理出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武功劉氏嗩呐曲牌選萃》一書,收集劉氏嗩呐36支曲牌。可以說是武功嗩呐的藝術精髓,我們應當重視它,保護它,並把它記錄好,傳承好,發展好,讓這一民族魂寶發出更大的光芒!

也許,正是禮儀深厚的武功人用蒼涼哀婉,歡快熱烈,直入心肺的嗩呐曲目抒發情感,抒寫生活,表達美好,才有了為人處事這剛直不阿,剛柔相濟的品質和作派,才有了這生生不息的嗩呐藝術作品之精萃。願武功嗩呐走出全國,走向世界!(杜曉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