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明代印壇與文彭何震三足鼎立的篆刻大家:蘇宣

明代著名篆刻家朱簡在他的《印經》裡面把明代篆刻流派分為三大派再加一部分額外的印人, 這三大派分別是文彭的三橋派, 何震的雪漁派, 蘇宣的泗水派, 我們知道, 明代印家, 要流派 , 當然還有兩個流派沒有提到, 一個是汪關的婁東派, 一個則是朱簡自己的流派印風, 學習明代印風, 抓住這五大流派的線索, 大致就不會有什麼遺珠之恨。

前兩節分別介紹了文彭和何震, 這一節我們就來說說蘇宣。 這位在朱簡眼裡能跟文、何三足鼎立的印家。

(蘇宣畫像)

蘇宣, 字爾宣, 一字嘯民, 號泗水(這就是蘇宣的風格流派為什麼叫“泗水派”原因, 這與何震的“雪漁派”來歷一樣, 都是這個流派印風創始人的號。 ), 蘇宣生於1553年, 大致卒於1626年, 沒有資料證實他最後是哪一年去世的。 據說蘇宣是蘇秦的後人, 因此, 他有一方漢白文印式的印章:“漢留侯裔”, 他很顯然以此為榮。

(漢留侯裔)

我們看上一節裡蘇宣所處的位置, 有的流派列表裡將他列為何震流派之下, 有的則直接把他列在文彭之下, 獨自成派別, 出現這樣的情況, 跟蘇宣的篆刻經歷相關。

蘇宣是歙縣(今屬安徽)人, 看生年就能知道, 他比何震小18歲, 基本上是一代人的年齡差,

據說他年輕時因為要報家仇殺了人(他最初的印章的猛利風格是有性格上的聯繫的), 於是東躲西藏, 在長江淮河流域輾轉生活, 混居屠沽, 這一段時間也是他遊歷江湖, 遍觀名跡碑碣的時間段, 事平後, 蘇宣以才學品性兼善, 得拜文彭為師, 何震則在一旁既師兄又是老師, 得拜名師, 又兼何震在側, 蘇宣刻印學習更加刻苦。

據說蘇宣臨刻漢印上千方。 當然, 這也與他所處的時代有關係, 因為那個時候, 正是收藏家和出版商們出版出售集古印譜的時代, 找來一本好印譜, 從頭至尾的摹刻, 這對於早些年是不現實的, 因為還沒有像樣的印譜。 但對於蘇宣來說, 他有幸生活在《顧氏集古印譜》印行的年代, 他有這個物質條件逐方臨摹,

再加上蘇宣個人品德操行很受當時人贊許, 因此社會名流都願意跟他交往, 像顧從德(就是編印《集古印譜》的那位)、項元汴等大收藏家們的篆刻原印, 蘇宣都有條件親眼去觀摩, 蘇宣得以盡觀“秦漢以下八代印章”。

(《集古印譜》書影》)

1、文彭良師“以六書之學,

用精其傳”認真教授;

2、一代篆刻大師何震做為益友在身旁隨時指點;

3、蘇宣有遍觀天下印章的眼界(朋友們的印藏);

4、蘇宣曾經遊歷江湖, “殘碑斷碣, 無所不窺”的知識面, 傳說上門來向蘇宣求問“篆”字的人“履相錯”, 就是大家不認識的篆字, 都來找蘇宣問, 把蘇宣當字典查, 前面的人剛走, 後面的人就來了, 鞋跟接鞋跟。

5、蘇宣自己曾練漢印上千方, 練出一手好刀功, 好的篆法認識。

綜合以上因素, 蘇宣很快成為與文、何三足鼎立的一代篆刻大家。

最重要的是, 蘇宣不僅善於臨摹, 而且善於創新, 他在前期學習何震的猛利風格之後, 時時出新, 印風多變, 時出新意, 最後歸於渾樸典雅。 周亮工在《印人傳.書沈石民印章前》認為:“印章漢以下推文國博(即文彭)為正燈矣, 近人惟參些一燈。以猛利參者何雪漁(何震),到蘇泗水(蘇宣)而猛利盡矣。”

凡開宗立派的大家,必然是有所創造者,蘇宣自己有印譜《印略》傳世,他在《印略》自序中說:“世不相沿,人自為政。如詩非不法魏晉也。而非複魏晉;書非不法鍾、王也,而非複鍾、王。如於摹擬,終於變化。變者愈變,化者愈化,而所謂摹擬者逾工巧焉”這是蘇宣典型的創作原理,也基本上是所有藝術創作的理論原則,從摹古到創造,師古不泥,泥古是死,變化能活。如果只知道臨摹,就算臨到極致,那出來的也就是照相機的效果,並不能使蘇宣成為大家。但蘇宣不是這樣,他除了臨摹,更注重變化。

蘇宣的探索是多方面的,他把自刻的印章于萬曆四十五年(1617)輯成《蘇氏印略》,共有印章537方,我們來看他的作品:

(墨皇素臣)

跟上面的那方“漢留侯裔”是漢白文印式的滿白風格;

(醉月樓)

(蕉露館)

這則是小篆風格的元朱與繆篆風格的細朱文印;

(左司馬)

(司馬世家)

這兩方又是古璽印風的細朱印;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這一方又是接近鳥蟲風格古文印風。

總之,在蘇宣的刀下,各種風格的印章面貌都有出現,他在探索出新方面不遺餘力。與文、何相比較:文彭的篆刻是樸素的秦漢風格(如下圖“文彭之印”),何震的篆刻在文彭之外又加猛利之態(如下圖“雲中白鶴”),而蘇宣則是“猛利盡矣”,複歸於平和,他這種平和是經過文人雕琢和處理的平和,既遠追秦漢,又書卷氣充溢(如下圖“陳繼儒印”)。後世大部分文人篆刻印章格式在蘇宣這裡基本全部出現了,因此我們說蘇宣的地位可以說是與文、何鼎立的是有理由的。

(文彭刻“文彭之印”)

(雲中白鶴)

(蘇宣刻“陳繼儒印)

蘇宣的篆刻不僅當世有盛名,對後世清初的程邃(徽派的創始人),清中葉的鄧石如(鄧派的創始人

(【布丁說篆刻】之17,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近人惟參些一燈。以猛利參者何雪漁(何震),到蘇泗水(蘇宣)而猛利盡矣。”

凡開宗立派的大家,必然是有所創造者,蘇宣自己有印譜《印略》傳世,他在《印略》自序中說:“世不相沿,人自為政。如詩非不法魏晉也。而非複魏晉;書非不法鍾、王也,而非複鍾、王。如於摹擬,終於變化。變者愈變,化者愈化,而所謂摹擬者逾工巧焉”這是蘇宣典型的創作原理,也基本上是所有藝術創作的理論原則,從摹古到創造,師古不泥,泥古是死,變化能活。如果只知道臨摹,就算臨到極致,那出來的也就是照相機的效果,並不能使蘇宣成為大家。但蘇宣不是這樣,他除了臨摹,更注重變化。

蘇宣的探索是多方面的,他把自刻的印章于萬曆四十五年(1617)輯成《蘇氏印略》,共有印章537方,我們來看他的作品:

(墨皇素臣)

跟上面的那方“漢留侯裔”是漢白文印式的滿白風格;

(醉月樓)

(蕉露館)

這則是小篆風格的元朱與繆篆風格的細朱文印;

(左司馬)

(司馬世家)

這兩方又是古璽印風的細朱印;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這一方又是接近鳥蟲風格古文印風。

總之,在蘇宣的刀下,各種風格的印章面貌都有出現,他在探索出新方面不遺餘力。與文、何相比較:文彭的篆刻是樸素的秦漢風格(如下圖“文彭之印”),何震的篆刻在文彭之外又加猛利之態(如下圖“雲中白鶴”),而蘇宣則是“猛利盡矣”,複歸於平和,他這種平和是經過文人雕琢和處理的平和,既遠追秦漢,又書卷氣充溢(如下圖“陳繼儒印”)。後世大部分文人篆刻印章格式在蘇宣這裡基本全部出現了,因此我們說蘇宣的地位可以說是與文、何鼎立的是有理由的。

(文彭刻“文彭之印”)

(雲中白鶴)

(蘇宣刻“陳繼儒印)

蘇宣的篆刻不僅當世有盛名,對後世清初的程邃(徽派的創始人),清中葉的鄧石如(鄧派的創始人

(【布丁說篆刻】之17,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