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從《三個院子》的熱搜看中國觀眾偏好的轉捩

在融媒體、全媒體時代之下, 當我們再去理解電視, 已然不能拘於“電視研究”, 而是應該從各種不同的媒體側面、不同的用戶發聲, 去建構一個完整的對電視內容的認知, 對觀眾偏好的判斷。

最近, 《三個院子》的熱搜引起了我的注意。

從節目上檔前的預熱, 到第一期節目的播後, 第二期節目的播後, 是哪些詞兒讓這個節目上了熱搜呢?

我們來梳理一下:

· 開播前:大張偉 母子臉(熱搜第1)、偶遇林更新、偶遇大張偉、大張偉 全家福、林更新做飯、陳小春逛菜市場、大張偉買煎餅;

· 第一期:陳小春應采兒 分床睡(熱搜第1)、院子故事、林更新 泡面、陳小春 砍價、大張偉 兔子、陳小春應采兒、三個院子、陳小春 差別待遇、林更新院子高能合集;

·第二期:林更新 陳赫(熱搜第1)、陳小春jasper視頻、陳小春 回頭殺、林更新看書、三個院子、陳小春jasper。

不知你是否已經從以上的觀眾熱搜詞(尤其是我用重點標注出來的熱搜詞)中感受到, 《三個院子》之所以引起觀眾熱議的“點”似乎跟其他綜藝有所不同, 觀眾對於這檔節目的熱議集中在非常生活化的場景中。

而這, 似乎讓我管窺到了時下觀眾對於內容需求的轉捩。

螢幕之內:真實的需求

真實性, 成為目前綜藝最為觀眾詬病、最被學界譴責、最被總局重視的問題。

電視人似乎誤會了觀眾需要的內容一定是強戲劇性的、強推進感的、強節奏度的, 於是不斷地調低真實性的下限, 造假情節、造假編排、演繹曲折、演繹矛盾, 於是, 電視之前只有“秀”, 沒了“真”。

然而, 《三個院子》卻用事實告訴我們, 其實, 電視人, 你並不需要這麼用力的, 你並不需要這樣放棄下限的, 因為, 這並不是需要妥協的現實。

如今的觀眾, 他們看了太多的大起大落的起承轉合, 所以對於內容的訴求反而回歸了和平。 他們喜歡看“林更新泡面”, 因為這裡看到了林更新如此樸實甚至“小邋遢”的真實;他們喜歡看“陳小春砍價”, 因為這裡看到了陳小春如此真實甚至“小市井”的真實;他們喜歡看“大張偉兔子”,

因為這裡看到了大張偉大男孩般“蠢萌”的真實;他們喜歡看“陳小春應采兒 分床睡”, 因為這裡看到了真實夫妻不加矯飾的真實。

所有這些內容, 並沒有強情節的推動, 並沒有完整的敘事鏈條, 就如同生活一般, 一筆帶過, 點到為止。 它是日常的, 它是尋常的。 而由這麼多細碎的、片段的、平凡的筆墨串聯起來的, 就成了《三個院子》獨特的、真實的、熨帖的節目風格。

其實, 正如任何一種的文化樣態, 我認為綜藝並不應該放棄對美學的嘗試與探討。 在詩歌中, 有曹操、辛棄疾、毛澤東這樣揮斥方遒、波瀾壯闊的篇章, 亦有海子尋常生活的經典, “從明天起, 做一個幸福的人 , 喂馬、劈柴、 周遊世界;從明天起, 關心糧食和蔬菜 ,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 在看《三個院子》時, 在看北京院子裡, 大張偉母子與一群音樂青年圍爐歌唱、廣場舞大媽們一邊舞蹈一邊做飯;在看廣西院子裡, 陳小春夫婦在海邊行走、擊劍隊員們談及理想與明天;在看浙江院子裡, 下午,林更新獨處於陽關下閱讀,晚上,大家一起進行讀書會時,我不禁會想起海子的這句詩。雖然,《三個院子》距離抵達詩歌的美學高度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意思是這個意思。

此前,在與《三個院子》主創面對面交流時,最觸動我的一點是,主創表達了一個主旨意思,大概是說,這個節目並不需要藝人的藝能感,不需要他機敏地意識到自己在錄製狀態,需要不斷地拋包袱、講段子,能做回生活中真實的自己才是在這個節目中“勝任”的表現。

這,便是《三個院子》作為一個案例給業界最大的啟示。其實,電視發展至今,綜藝大熱多年,觀眾已然有了非常成熟的、非常理智的、甚至非常高級的綜藝鑒賞與審美,早已不是故作編排可以障人耳目的時代。所以,回歸真實吧!觀眾其實愛看的。

螢幕之外:舒適的需求

做電視內容,你並不是能專精於內容本身在編排、在結構、在美學上的方方面面的完滿,它可能成為一個很好的藝術品,卻失去了市場的價值。尤其在電視目前仍高度依賴於廣告支撐的商業模式現狀之下。

所以,你必須透徹地研究清楚你的受眾。

在電視螢幕外,在客廳場景中,在週末時段裡,到底什麼是觀眾最需要的內容?他們大概是結束了一周的奔波、一周的辛勞,不願再在週末時光折騰外出的這撥觀眾,他們大概最舒適的狀態就是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放空意義、清空記憶體地讓電視陪伴而已。

而《三個院子》在創作之初,就確立了切入這樣一個觀眾畫像的場景需求:這個節目,就是要讓觀眾泡著枸杞看的,喝著可樂看的,配著薯片看的。

在這裡,你看到了當年的尋常。80後以及更早出生的人,大抵都是有類似院子氛圍的生活。那時候,中國的城市化程度還不高、商業住宅還不多,於是大家都習慣鬧騰地生活在一起。而當時代發生遷移,物是人非中的我們,終於在《三個院子》中看到久違的童年或者久違的從前,看到一個院子的人一起備菜、一起做菜、一起吃飯,看到一個院子的人一起唱歌、一起踢毽子、一起詩朗誦,那是一種多麼熨帖的溫馨,如此多麼的舒適。在週末的夜晚,好像一種與過去時光的對話。

在這裡,你看到了如今的理想。然而,當高樓林立讓我們割裂在彼此的鋼筋小屋裡透過《三個院子》懷念曾經的時光荏苒,它卻也與此同時地提出了一個建設性的意見——共用生活。時代在發展,房價在雲端,我們似乎很難在擁有曾經模樣的院子生活,那麼,是否可能開放一些空間,開放一些時間,讓都市人短暫地體驗、回歸、尋回院子生活?我們可以在膩煩了太久的獨居生活或者小家庭生活之後,度假般地小憩於類似《三個院子》一樣的院落文化中,有的院落文化更偏代際交流,比如大張偉母子的院子,你能聽到年輕人的音樂,也能看到老年人的廣場舞;有的院落文化更偏青年體質,比如林更新、朱楨的院子,你會找到一撥吃速食麵的同好,也會跟他們一起有逼格的讀書。我想,《三個院子》或許已經指出了未來都市生活的某種可能。

而這,便是我認為《三個院子》最厲害的地方——把當年的尋常卻變成了如今的理想。而歷史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從來都是在這種反復中、起落中尋覓到最佳的位置。這,便是綜藝給予觀眾的滿足;這,亦是綜藝給予社會的觀照。

結 語

綜藝在國內的崛起,掐指一算,也有五年。

五年來,觀眾的審美在提升、需求在變化,於是,五年來,對於從業者的要求更是無時不刻不在更新。如今對從業者的要求,並不止於做出一個完整的、合格的作品,更是要做一個符合發展趨勢、符合市場規律,卻又需要兼顧美學性與市場性的作品。

而《三個院子》的探索,我認為是符合於當下的。在螢幕之內,它滿足了觀眾對於節目內容在真實性上的需求,在螢幕之外,它滿足了觀眾對於收視場景在舒適性上的需求,同時,也並不乏詩性的追求與理想的探討。這樣的作品,是值得尊敬的。

下午,林更新獨處於陽關下閱讀,晚上,大家一起進行讀書會時,我不禁會想起海子的這句詩。雖然,《三個院子》距離抵達詩歌的美學高度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意思是這個意思。

此前,在與《三個院子》主創面對面交流時,最觸動我的一點是,主創表達了一個主旨意思,大概是說,這個節目並不需要藝人的藝能感,不需要他機敏地意識到自己在錄製狀態,需要不斷地拋包袱、講段子,能做回生活中真實的自己才是在這個節目中“勝任”的表現。

這,便是《三個院子》作為一個案例給業界最大的啟示。其實,電視發展至今,綜藝大熱多年,觀眾已然有了非常成熟的、非常理智的、甚至非常高級的綜藝鑒賞與審美,早已不是故作編排可以障人耳目的時代。所以,回歸真實吧!觀眾其實愛看的。

螢幕之外:舒適的需求

做電視內容,你並不是能專精於內容本身在編排、在結構、在美學上的方方面面的完滿,它可能成為一個很好的藝術品,卻失去了市場的價值。尤其在電視目前仍高度依賴於廣告支撐的商業模式現狀之下。

所以,你必須透徹地研究清楚你的受眾。

在電視螢幕外,在客廳場景中,在週末時段裡,到底什麼是觀眾最需要的內容?他們大概是結束了一周的奔波、一周的辛勞,不願再在週末時光折騰外出的這撥觀眾,他們大概最舒適的狀態就是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放空意義、清空記憶體地讓電視陪伴而已。

而《三個院子》在創作之初,就確立了切入這樣一個觀眾畫像的場景需求:這個節目,就是要讓觀眾泡著枸杞看的,喝著可樂看的,配著薯片看的。

在這裡,你看到了當年的尋常。80後以及更早出生的人,大抵都是有類似院子氛圍的生活。那時候,中國的城市化程度還不高、商業住宅還不多,於是大家都習慣鬧騰地生活在一起。而當時代發生遷移,物是人非中的我們,終於在《三個院子》中看到久違的童年或者久違的從前,看到一個院子的人一起備菜、一起做菜、一起吃飯,看到一個院子的人一起唱歌、一起踢毽子、一起詩朗誦,那是一種多麼熨帖的溫馨,如此多麼的舒適。在週末的夜晚,好像一種與過去時光的對話。

在這裡,你看到了如今的理想。然而,當高樓林立讓我們割裂在彼此的鋼筋小屋裡透過《三個院子》懷念曾經的時光荏苒,它卻也與此同時地提出了一個建設性的意見——共用生活。時代在發展,房價在雲端,我們似乎很難在擁有曾經模樣的院子生活,那麼,是否可能開放一些空間,開放一些時間,讓都市人短暫地體驗、回歸、尋回院子生活?我們可以在膩煩了太久的獨居生活或者小家庭生活之後,度假般地小憩於類似《三個院子》一樣的院落文化中,有的院落文化更偏代際交流,比如大張偉母子的院子,你能聽到年輕人的音樂,也能看到老年人的廣場舞;有的院落文化更偏青年體質,比如林更新、朱楨的院子,你會找到一撥吃速食麵的同好,也會跟他們一起有逼格的讀書。我想,《三個院子》或許已經指出了未來都市生活的某種可能。

而這,便是我認為《三個院子》最厲害的地方——把當年的尋常卻變成了如今的理想。而歷史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從來都是在這種反復中、起落中尋覓到最佳的位置。這,便是綜藝給予觀眾的滿足;這,亦是綜藝給予社會的觀照。

結 語

綜藝在國內的崛起,掐指一算,也有五年。

五年來,觀眾的審美在提升、需求在變化,於是,五年來,對於從業者的要求更是無時不刻不在更新。如今對從業者的要求,並不止於做出一個完整的、合格的作品,更是要做一個符合發展趨勢、符合市場規律,卻又需要兼顧美學性與市場性的作品。

而《三個院子》的探索,我認為是符合於當下的。在螢幕之內,它滿足了觀眾對於節目內容在真實性上的需求,在螢幕之外,它滿足了觀眾對於收視場景在舒適性上的需求,同時,也並不乏詩性的追求與理想的探討。這樣的作品,是值得尊敬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