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觀察|深圳樣本:創新之城背後的政府推手

12月21日, 隨著樂信集團登陸美國納斯達克, 深圳市南山區的境內外上市企業數刷新為144家(其中A股104家), 今年以來新增22家, 上市公司密度雄踞全國區(縣)第一。

南山是深圳上市公司的大本營, 數量約占全市的四成。 南山的迅猛增長, 助力深圳上市公司總數逼近400家, 跟經濟大省浙江、江蘇全省相當。

上市公司數量跟地區經濟活力正相關, 科技型上市公司數量又直接體現地區的科創硬實力。 得益于多年在科技創新上的聚焦發力, 目前深圳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已過萬家, 大量創新型企業上市, 只是瓜熟蒂落。

深圳以高度市場化聞名, 但複盤深圳上市企業紮堆、井噴的過程, 不難發現, 政府之手在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吸聚創新資源, 激發創新活力, 營造創新生態, 深圳在這方面的探索, 提供了獨特的經驗。

孔雀東南飛

在深圳南山后海片區, 有一個全國唯一的“人才公園”, 公園中心廣場的鎮園石上刻著12個大字——“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 “深圳奇跡”的緣由, 首推改革開放政策, 政策的背後則是人。 在從“深圳製造”到“深圳創造”的跨越中, 引人、用人、留人, 可謂深圳政府做過最有價值的事。

南山區堪稱深圳致力於人才戰略的代表。 今年10月25日, 何梁何利基金2017年度頒獎大會召開, 深圳獲獎的兩位科學家均在南山。 今年以來深圳新引進9名全職院士,

其中7名落戶南山。 幾年前, “千人計畫”人才黃源浩帶著核心團隊來到南山, 成立了奧比中光。 短短幾年, 奧比中光的團隊開發出具世界水準、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消費級3D感測器, 產品樣機性能超過蘋果、英特爾, 獲得包括三星、華為、穀歌、微軟等國際大公司的青睞, 目前已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

黃源浩是深圳在全球延攬人才的範例之一。 為吸引人才, 深圳市除了落實國家“千人計畫”和廣東省“珠江人才計畫”, 還於2011年開始推出“孔雀計畫”和“促進人才優先發展81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每年投入不少於10億元培育和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團隊, 對新引進的傑出人才, 每人給予100萬元工作經費和600萬元獎勵補貼, 對引進的高端團隊和項目給予最高1億元資助。

截至目前, 深圳已累計引進“孔雀計畫”創新團隊86個, “海歸”人才7萬多人。 這些“海歸”已累計申請百余項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專利合作協定)

國際專利、3000多項發明專利, 制定或參與制定了多項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 柔性屏領域的獨角獸柔宇科技的創始人劉自鴻團隊, 就是“孔雀計畫”引進的團隊之一。 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 劉自鴻稱, “孔雀計畫”對柔宇的誕生、成長幫助極大。

深圳市投資推廣署是專門從事招商引資的部門, 但對這個部門來說, 現在的“資”已不單指資金, 更重要是指包括人才在內的創新資源。 該署目前已在全球41個主要發達城市佈局了63個招商引資、招研引智網路, 並與350余家海內外商協會建立廣泛聯繫,

拓展創新資源管道。

同時, 深圳還著眼長遠, 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 面向全球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推進高等教育開放式跨越發展。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深圳技術大學等已正式招生, 哈工大(深圳)獲批開展本科教育,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加快建設, 與北大、清華等國內名校合作辦學初見成果。

11月1日, 《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實施, 在人才機制、人才安居保障等方面, 作出了更大力度激勵。 “投在人才上的錢再多也不冤枉。 ”深圳市委組織部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深圳“十三五”期間每年用於引進人才的市區兩級財政投入達125億元, 引進的高端人才成為深圳創新的重要力量。

“花錢即賺錢”

在誕生了著名口號“時間就是金錢,

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 談錢從不是個庸俗的事情。 引進人才要錢, 留住人才更需要錢。 花錢只能請來人, 賺錢才能留住人。 一“花”一“賺”之間, 體現了深圳市在培育科創主體上的施政藝術。

引鳳須先築巢, 深圳首先把錢花在了科研基礎設施建設上。 近些年, 深圳市主動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潮流和趨勢, 建設了一批開放式的重大科技設施、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 包括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和國家基因庫等。 建成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1600多家, 其中國家級110家, 省級175家。 這些創新載體, 成為推動創新的重要引擎, 為企業提供研發條件和技術支援的同時, 也是產業技術合作的重要平臺。

像總投資12.3億元的國家超級電腦深圳中心,由中科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設,是深圳建市以來由市政府投資最大的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心自2011年11月啟動運行以來,其強大的資料處理和存儲能力,為包括深圳在內的大量科技企業、研究機構、政府、學校和個人提供了急需的服務,節省了數以億計的財政資助資金,更產生了難以估量的科研推力。目前,深圳建立了統一開放、互聯互通的科技資源分享機制,8000餘台大中型科研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用。

在向科研主體的直接投入上,深圳著力創新投入方式,根據科技創新活動不同階段的特點,建立了無償與有償並行、事前與事後結合、穩定支持與競爭擇優相結合的財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機制。近年來,通過銀政企合作、科技保險、天使投資引導、股權有償資助等支援方式,深圳全面撬動銀行、保險、證券、創投等資本市場要素資源投向科技創新。以銀政企合作項目為例,2017年,對75個銀政企合作貼息專案予以1568萬元貼息支持,累計對入庫企業予以5600多萬元貼息支持,合作銀行發放貸款總額近60億元。

在傳統的科研體制下,科研機構的經費支援方式通常是“事業費(人頭費)+競爭性經費(專案費)”,而深圳通過體制創新引入“民辦官助”運作體制“養事不養人”,政府對民營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不負責事業費,而是採取“非競爭性經費(專項補貼)+競爭性經費(專案費)”的支援方式。近年來在科創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都是這種支援方式的受益者。

花錢是為了賺錢,幫科創主體賺錢的主要方式,當然是科技成果產業化轉移。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下稱“清華院”)是這方面的生動案例。作為國內市、校合建的第一家研究院,該院把目標與定位鎖定在科技創新孵化器,主要圍繞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和人才培養而展開運作,最終目的是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該院創建的力合創業投資公司,主要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進行投資,先後創辦和投資了180多家高科技企業,其中多家已上市。此外還孵化了1500多家企業,產值超過200億元。清華院的巨大成功,吸引了更多國內高校紛紛入駐深圳,也拉開了以“科技+產業+資本+教育(培訓)”的“四位一體”為基本特色的深圳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序幕。

對深圳而言,在科創主體身上花錢也是賺錢。今年國內資本市場上的風雲公司華大基因,是“花錢即賺錢”辯證法的最佳見證者。“深圳當時可以說對我們是厚愛三分,高看三眼”,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回憶起帶領最初的幾十個華大人從中科院體系脫身,輾轉落戶深圳的經歷,“我們那時並不要什麼政策,我的要求就是三年不問我幹什麼。不問我產值,不問我產業,不問我稅收。”

深圳市的確是這麼做的,一開始不但不提要求,還給了一座廢棄廠房,作為華大基因的辦公場地。後來,時任深圳市市長許勤(現任河北省省長),跟汪建有一個著名的“紅燒肉之賭”——“他說給我們5000萬元(財政支持),要求我們出50篇高品質的論文,結果我們兩年發了55篇,現在已經發了200多篇。”汪建說。當然,許勤也兌現了承諾,親自下廚為汪建和同事們做了一盤美味的紅燒肉。

放水養出了大魚。華大基因官網顯示,截至2017年5月,華大已累計在國際四大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系列、《科學》、《細胞》、《新英格蘭醫學》上共發表文章256篇,全球學術影響力列第87位(2014年),產學研合作全球第一(2015年),科研產出名列中國產業機構首位、全球產業機構第12名(2016年)。華大在智慧財產權方面已申請國內外專利1583件,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 384件(截至2017年2月)。今年7月,華大基因部分板塊在創業板上市,至今股價上漲近15倍。以華大基因為龍頭,深圳市崛起一批生物和生命健康領域企業,基因測序能力和超大規模生物資訊計算與分析能力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生物和生命健康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創新生態碩果

11月16日,空中客車(中國)創新中心正式落戶深圳,這也是繼蘋果、高通、英特爾、微軟、夏普和ARM等之後,又一家在深圳設立創新中心或運營總部的世界科技巨頭。吸引這些巨頭齊聚深圳的重要原因,是日臻完善的綜合創新生態系統。

這一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首先有賴於政策頂層設計。深圳制定出臺了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率先發佈了促進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先後出臺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檔、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規劃等系列政策,從財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撐、創新載體建設、科技服務業發展等各個方面,全面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形成了覆蓋自主創新體系全過程的政策鏈。前述人才引進、科技資金投入、科技成果孵化方面的做法,都是這一政策鏈的具體實踐。

在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的舉措。深圳恐怕是全國對智慧財產權保護最嚴格的地方。早在2008年4月,深圳就利用特區立法權,率先出臺了全國第一部綜合性智慧財產權保護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若干規定》。後來又成立智慧財產權法庭,推行行政、民事、刑事“三審合一”,多方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今年,深圳再有動作,新出臺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的36條舉措,制定了國家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改革方案,並積極推動出臺智慧財產權保護條例。

在南山區,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於11月16日開始試運營,這是南山區營造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實施最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南山方案”之一。按照計畫,南山將打出一系列組合拳保護智慧財產權,包括創建省智慧財產權服務集聚區,成立智慧財產權風險投資基金,探索智慧財產權訴訟補償機制,推動建立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利用南方中心、中國創新戰略研究院南山分院,建設南山智慧財產權大廈,聘請全國知名法學專家擔任顧問等。南山區科創局局長劉石明告訴第一財經,通過這些舉措,南山力爭把自身打造成全國最嚴智慧財產權保護先鋒區。

良好的創新生態,帶來了豐碩的創新成果。今年前9月,深圳的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達44854件,同比增長14.64%;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4090件,同比增長10.7%。有效發明專利5年以上維持狀況達85.8%,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前6月,PCT國際專利申請量8769件,占全國申請總量的44%,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有望連續第14次獲年度第一。在4G及5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3D顯示、石墨烯太赫茲晶片、柔性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深圳的創新能力處於世界前列。深圳正從應用技術創新,向基礎技術、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創新轉變,從跟隨模仿式創新,向源頭創新、引領式創新躍升。

也是產業技術合作的重要平臺。

像總投資12.3億元的國家超級電腦深圳中心,由中科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設,是深圳建市以來由市政府投資最大的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心自2011年11月啟動運行以來,其強大的資料處理和存儲能力,為包括深圳在內的大量科技企業、研究機構、政府、學校和個人提供了急需的服務,節省了數以億計的財政資助資金,更產生了難以估量的科研推力。目前,深圳建立了統一開放、互聯互通的科技資源分享機制,8000餘台大中型科研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用。

在向科研主體的直接投入上,深圳著力創新投入方式,根據科技創新活動不同階段的特點,建立了無償與有償並行、事前與事後結合、穩定支持與競爭擇優相結合的財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機制。近年來,通過銀政企合作、科技保險、天使投資引導、股權有償資助等支援方式,深圳全面撬動銀行、保險、證券、創投等資本市場要素資源投向科技創新。以銀政企合作項目為例,2017年,對75個銀政企合作貼息專案予以1568萬元貼息支持,累計對入庫企業予以5600多萬元貼息支持,合作銀行發放貸款總額近60億元。

在傳統的科研體制下,科研機構的經費支援方式通常是“事業費(人頭費)+競爭性經費(專案費)”,而深圳通過體制創新引入“民辦官助”運作體制“養事不養人”,政府對民營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不負責事業費,而是採取“非競爭性經費(專項補貼)+競爭性經費(專案費)”的支援方式。近年來在科創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都是這種支援方式的受益者。

花錢是為了賺錢,幫科創主體賺錢的主要方式,當然是科技成果產業化轉移。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下稱“清華院”)是這方面的生動案例。作為國內市、校合建的第一家研究院,該院把目標與定位鎖定在科技創新孵化器,主要圍繞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和人才培養而展開運作,最終目的是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該院創建的力合創業投資公司,主要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進行投資,先後創辦和投資了180多家高科技企業,其中多家已上市。此外還孵化了1500多家企業,產值超過200億元。清華院的巨大成功,吸引了更多國內高校紛紛入駐深圳,也拉開了以“科技+產業+資本+教育(培訓)”的“四位一體”為基本特色的深圳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序幕。

對深圳而言,在科創主體身上花錢也是賺錢。今年國內資本市場上的風雲公司華大基因,是“花錢即賺錢”辯證法的最佳見證者。“深圳當時可以說對我們是厚愛三分,高看三眼”,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回憶起帶領最初的幾十個華大人從中科院體系脫身,輾轉落戶深圳的經歷,“我們那時並不要什麼政策,我的要求就是三年不問我幹什麼。不問我產值,不問我產業,不問我稅收。”

深圳市的確是這麼做的,一開始不但不提要求,還給了一座廢棄廠房,作為華大基因的辦公場地。後來,時任深圳市市長許勤(現任河北省省長),跟汪建有一個著名的“紅燒肉之賭”——“他說給我們5000萬元(財政支持),要求我們出50篇高品質的論文,結果我們兩年發了55篇,現在已經發了200多篇。”汪建說。當然,許勤也兌現了承諾,親自下廚為汪建和同事們做了一盤美味的紅燒肉。

放水養出了大魚。華大基因官網顯示,截至2017年5月,華大已累計在國際四大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系列、《科學》、《細胞》、《新英格蘭醫學》上共發表文章256篇,全球學術影響力列第87位(2014年),產學研合作全球第一(2015年),科研產出名列中國產業機構首位、全球產業機構第12名(2016年)。華大在智慧財產權方面已申請國內外專利1583件,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 384件(截至2017年2月)。今年7月,華大基因部分板塊在創業板上市,至今股價上漲近15倍。以華大基因為龍頭,深圳市崛起一批生物和生命健康領域企業,基因測序能力和超大規模生物資訊計算與分析能力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生物和生命健康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創新生態碩果

11月16日,空中客車(中國)創新中心正式落戶深圳,這也是繼蘋果、高通、英特爾、微軟、夏普和ARM等之後,又一家在深圳設立創新中心或運營總部的世界科技巨頭。吸引這些巨頭齊聚深圳的重要原因,是日臻完善的綜合創新生態系統。

這一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首先有賴於政策頂層設計。深圳制定出臺了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率先發佈了促進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先後出臺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檔、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規劃等系列政策,從財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撐、創新載體建設、科技服務業發展等各個方面,全面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形成了覆蓋自主創新體系全過程的政策鏈。前述人才引進、科技資金投入、科技成果孵化方面的做法,都是這一政策鏈的具體實踐。

在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的舉措。深圳恐怕是全國對智慧財產權保護最嚴格的地方。早在2008年4月,深圳就利用特區立法權,率先出臺了全國第一部綜合性智慧財產權保護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若干規定》。後來又成立智慧財產權法庭,推行行政、民事、刑事“三審合一”,多方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今年,深圳再有動作,新出臺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的36條舉措,制定了國家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改革方案,並積極推動出臺智慧財產權保護條例。

在南山區,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於11月16日開始試運營,這是南山區營造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實施最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南山方案”之一。按照計畫,南山將打出一系列組合拳保護智慧財產權,包括創建省智慧財產權服務集聚區,成立智慧財產權風險投資基金,探索智慧財產權訴訟補償機制,推動建立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利用南方中心、中國創新戰略研究院南山分院,建設南山智慧財產權大廈,聘請全國知名法學專家擔任顧問等。南山區科創局局長劉石明告訴第一財經,通過這些舉措,南山力爭把自身打造成全國最嚴智慧財產權保護先鋒區。

良好的創新生態,帶來了豐碩的創新成果。今年前9月,深圳的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達44854件,同比增長14.64%;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4090件,同比增長10.7%。有效發明專利5年以上維持狀況達85.8%,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前6月,PCT國際專利申請量8769件,占全國申請總量的44%,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有望連續第14次獲年度第一。在4G及5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3D顯示、石墨烯太赫茲晶片、柔性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深圳的創新能力處於世界前列。深圳正從應用技術創新,向基礎技術、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創新轉變,從跟隨模仿式創新,向源頭創新、引領式創新躍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