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守圭戰契丹

唐朝開元年間, 契丹叛亂, 多次侵犯唐朝。 朝廷派張守圭為幽州節度使, 平定契丹之亂。 契丹大將可突幹幾次攻幽州, 未能攻下。 可突幹派使者到幽州, 探聽唐軍虛實, 假意表示願意重新歸順朝廷, 永不進犯。 張守圭知道契丹勢力正旺, 主動求和, 必定有詐。 他將計就計, 客氣地接待了來使。

契丹陶罐

穹頂圓壁是契丹人流動的居所——氈帳的真實寫照。 罐外繪有數只鹿。 鹿是契丹人最重要的獵物, 在契丹人狩獵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第二天, 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幹營中宣撫, 並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內部的底細。 王悔在契丹營中受到熱情接待。 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細觀察契丹眾將的一舉一動。 他發現契丹眾將在對朝廷的態度上並不一致。 他從一個小兵口中探聽到分掌兵權的李過折一向與可突幹有矛盾, 兩人貌合神離, 互不服氣。 王悔特意去拜訪李過折,

裝作不瞭解他和可突幹之間的矛盾, 當著李過折的面, 假意大肆誇獎可突幹的才幹。 李過折聽罷怒火中燒, 說可突幹主張反唐, 使契丹陷於戰亂, 人民十分怨恨, 並告訴王悔, 契丹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 可突幹已向突厥借兵, 不日就要攻打幽州。 王悔乘機勸說李過折, 唐軍勢力浩大, 可突幹肯定失敗。 他如脫離可突幹, 建功立業, 朝廷一定會重用他。 李過折果然心動, 表示願意歸順朝廷。 王悔任務完成, 立即辭別契丹王返回幽州。

契丹髡發圖

髡發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基本髮式。 契丹男子多將頭頂的頭髮剃除, 散發垂於兩邊。

第二天晚上, 李過折率領本部人馬, 突襲可突幹的中軍大帳。 可突幹毫無防備, 被李過折斬于營中, 這一下, 契丹營大亂。 忠於可突幹的大將涅禮召集人馬, 與李過折展開激戰, 殺了李過折。 張守圭探得消息, 立即親率人馬趕來接應李過折的部眾。 唐軍火速沖入契丹軍營, 契丹軍內正在火拼, 混亂不堪。 張守圭乘勢發動猛攻, 生擒涅禮, 大破契丹軍。

從此, 契丹叛亂被平息。

法源寺

貞觀十九年(645年), 唐太宗用兵遼東, 為追念陣亡將士, 下詔在幽州城修建佛寺, 即今天的法源寺。

張守圭能戰勝契丹的叛亂者, 是因為他成功運用了《孫子兵法》“詭道十二計”中的“怒而撓之”與“亂而取之”。 張守圭的下屬王悔察微知著,

洞悉敵軍陣營中的不穩定因素, 假意在敵將面前稱讚其宿敵, 使其衝動發怒, 失去理智, 說出了自己的軍事機密。 張守圭乘契丹內部火拼, 混亂不堪的時候, 一舉拿下了叛亂者。

圖文摘自:《孫子兵法經典故事》.北京電子出版物出版中心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李夢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