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新報獨家:專業坑夫歐陽菁和達康書記,人家兩口子好著呢!

一部《人民的名義》讓“達康書記”火了

如今沒倆達康書記的表情都不好意思和人聊天

熱播劇《人民的名義》讓中國的觀眾在螢屏上,

看到了多年未曾見過的大尺度、特別是高級別領導幹部窩案腐敗及艱難反貪腐鬥爭這樣直白呈現的劇情。 震驚之余, 觀眾們集體被李達康圈粉了, 其扮演者吳剛一夜成為“網紅”。

脾氣火爆, 性格耿直, 但公平正直, 執行力強, 與同級別幹部直言爭論, 批評下級不留情面, 處理問題官員直接現場免職, 做事雷厲風行, 肢體語言味道十足, 都讓觀眾和網友直呼過癮。

吳剛年輕時候, 很帥氣有木有!

做為資深老戲骨的吳剛, 空降熱搜成為流量擔當, 自己都覺得紅得有點意外。 一夜成名大概就是這樣, 也許會在意料之外, 但一定是在情理之中。 1985年, 23歲的吳剛考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即“北京人藝”), 開始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一走就是30多年。

而在這漫長而低調的30年中, 吳剛和愛人岳秀清是怎樣一步步成為一名“老戲骨”的?早在2013年, 每日新報就曾專訪過吳剛夫婦, 看看如今”爆紅“的老戲骨是如何養成的?

吳剛, 嶽秀清:二人都是北京人藝著名演員, 畢業于北京人藝1985級學員班, 1991年二人結為夫婦。

岳秀清成名較早, 她主演的《小墩子》《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電視劇曾經膾炙人口。 吳剛則憑著在電視劇《潛伏》中出演陸橋山而一舉成名, 並于近年來主演了《梅蘭芳》《風聲》《鐵人王進喜》《建國大業》《白鹿原》等優秀影片而成為觀眾非常熟悉的演員。 近日, 夫妻攜手主演的開年大戲《全家福》正在央視一套播出。 上周, 吳剛岳秀清夫婦接受“新報星期六”邀請, 拍攝了一組時尚大片。

去人藝之前 兩人都演過戲

吳剛和嶽秀清都是北京人藝85級學員班的學員, 那個時候的北京人藝, 每年都要在北京市的適齡青年中招收一批學員,

採用傳幫帶的手段教學。 吳剛雖然不是出身於文藝家庭, 但是自幼喜歡藝術,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加入了銀河少兒藝術團, 少年時代還參與過兩個央視電視劇的拍攝, 所以那一年就報考了許多人嚮往的人藝學員班:“那時北京的各區少年宮、文化館都有一些專業老師授課, 而且那個年代話劇在北京很受歡迎, 所以報名的人特別多, 大概是從兩三千人裡選出了十幾個, 最後留下來的一共八個人。 ”吳剛說。

嶽秀清在去人藝之前已經演過兩部電視劇了, 在參加人藝學員班考試的時候, 童第老師一眼就認出了她:你不是演過電視劇嗎?岳秀清當時就信心倍增:“老師都認識我, 看來我進人藝有希望。 ”果不其然,她很順利地就考進了學員班。北京人藝與藝術學校授課的最大不同就是實踐機會更多,上課就在排練場,上課之余也是跟老先生們在一起,隨時交流隨時學習,吳剛說:“其實那時我學到的最重要的就是演戲要用心,我上的第一節課就是要學會觀察生活,一切都要從生活中來,要塑造不一樣的人物。”在人藝的學習生活是快樂而緊張的,林連昆、蘇民、藍天野這些老藝術家都常常給他們上課,年輕的吳剛和嶽秀清每天都接受著大信息量的教育。

兩年的學習之後,吳剛和嶽秀清就留在了北京人藝,他們主演的第一部大戲是《天下第一樓》,嶽秀清演女一號玉雛兒,而吳剛只是演了一個有幾句臺詞的配角孟四爺。那時候的收入非常低,一場演出下來,一個人的補助只有八毛錢,儘管如此,能夠在自己喜愛的舞臺上學習工作,儘管生活很艱苦,心情卻是愉快的。

曾經有過的機會 沒紅也不後悔

1991年央視的一個小品《換大米》至今讓許多人記憶猶新,但是許多人不記得的是,和郭達楊蕾合作的那個卷卷毛的帥哥,其實就是吳剛。本來這個小品定的是劇院的另外一個演員來演,但是因為臨時有事,吳剛是去頂替的。儘管那個小品紅遍了大江南北,但吳剛卻沒有繼續在小品舞臺上走得更遠:“那時北京人藝每年的話劇演出特別多,趕上排練或者到外地演出的時候,你就不可能參加晚會小品的排練了,小品雖小,排練的過程卻很漫長,一個人物你只有三分鐘五分鐘的時間把他完成,這是對演員功力的考驗,我可能功力還不夠!”

其實那個時候吳剛的機會還是很多的,剛從學員班畢業的時候,上影廠正要拍電影《開天闢地》,在全國範圍內選演員,北京人藝的一位同事把吳剛的一張兩寸照片寄到了上影廠,那張照片上的吳剛像極了毛主席,上影廠經過權衡決定由吳剛來擔任主演,但那個時候北京人藝的話劇《天下第一樓》正在全國巡演,吳剛飾演的孟四爺雖不是主要人物,也是不可缺少的,為此堅決不放人。謝晉為了要人還給當時北京人藝的領導寫了兩封信,但領導覺得剛畢業的學生還是應該多在話劇舞臺上鍛煉,就兩次拒絕了。岳秀清說,如果吳剛當時沒有錯過機會,也許早就成名了,但可能就給定型了,以後別的類型的角色都不能演了。其實,後來吳剛也演過一次毛主席,是在八集電視劇《井岡英魂》中。

被稱作“吳太太” 岳秀清很開心

整個九十年代,吳剛差不多都是活躍在話劇舞臺上,幾乎所有北京人藝排演過的名著,他都演過主演:《雷雨》中的周萍、《日出》中的李石清、《北京人》中的曾文清,憑藉在話劇舞臺的多年打磨,他獲得過話劇金獅獎和日本話劇獎。同時他還是一位出色的廣播劇配音演員,年輕時差一點成為北京電臺播音主持人的他也曾在許多廣播劇中擔任角色。1999年因廣播劇《永久的青年——瞿秋白》中飾瞿秋白獲中國廣播劇一等獎。最近幾年,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庭負擔越來越輕,吳剛漸漸開始涉足影視劇,在《潛伏》中飾演的陸橋山讓他一舉成名,之後的《梅蘭芳》《風聲》《鐵人》《建國大業》《白鹿原》讓他越來越受到觀眾的歡迎,正像他很多年前自己說過的一樣,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吳剛說自己的成名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人緣還不錯,大家捧我,二是一段時間內集中拍了好幾部好的電影電視劇,容易讓大家記住。電視劇電影的傳播面比話劇大很多,一部電視劇可以紅遍大江南北,幾部戲下來大家就都認識你了!”實際上這可以說是吳剛自己的謙虛,許多與他合作過的演員和導演都認為:吳剛能紅,根本原因就是會演戲,會把每一個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在某些人物的塑造上是無可替代的。

以前的吳剛沒有老婆名氣大,別人提到他常說這是嶽秀清的老公,而最近幾年隨著他聲名鵲起,嶽秀清也有了一個新稱呼“吳太太”,對這種叫法嶽秀清既開心又滿足。因為在她看來,期盼許久的這一刻終於到來。能夠看到自己的愛人這麼多年辛苦的付出得到回報,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2009年10月9日,在第二十七屆金雞獎頒獎禮上,丈夫吳剛憑藉電影《鐵人》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繼2009年年初的上海影評人“最佳男演員”後再次問鼎影帝。吳剛上臺領獎時發表感言:“要第一時間告訴在蘭州拍戲的老婆,她說過,無數次夢到我站在領獎臺上接受掌聲和祝福,今天實現了。”當時身在蘭州的嶽秀清果然第一時間接到了吳剛的電話,據工作人員透露,當吳剛上臺領獎,發表了上述那一段溫馨的感言後,嶽秀清早已是淚流滿面了,和吳剛通電話時更是一度哽咽。

把一樣的角色演出不一樣的感覺

嶽秀清九十年代憑藉電視劇《小墩子》就已經成名了,後來的《我這一輩子》《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無悔追蹤》更是讓她成了廣受觀眾喜愛的演員,但是她說其實生活中的自己和常常演的那種角色不是一種類型的,自己更想演符合自己性格的人物:“我其實不太想演和我本人性格反差太大的角色,雖然我演了很多強勢的看上去呼風喚雨的女性角色,但實際上我更想演話比較少、用內心語言肢體語言表現的人物。但是自從演過《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裡的毛莎莎之後,我基本上就被定型了,一有這樣的角色,別人總是能先想到我。其實人家想的沒錯,有現成的作品在那,用起來順手,演這類人物都不用試鏡,可是總演一類角色也不行啊,生活中的我也完全不是這樣子的。不過現在慢慢也習慣了,為了生存,演就演吧!”

在熱播劇《山楂樹之戀》中,嶽秀清飾演了居委會李主任的角色,具有那個時代典型的人物特徵:說話打官腔,懷疑一切人,其實在看劇本的時候,嶽秀清看中的是王珞丹的媽媽那個角色,那個人物沉默寡言、忍辱負重,嶽秀清就找到了導演李路,說我來演媽媽這個角色怎麼樣。結果李路一聽就樂了:您這長相就不是苦相,您這張臉演這個人物,大夥看著都不像啊,您就演李主任最合適,而且肯定能演好。嶽秀清一聽,得,沒戲了:“所以很多時候我都在安慰自己,既然演不了別的角色,那把一樣的角色演出不一樣的感覺吧!”

演《全家福》 把生活細節帶進戲裡

正在中央一套播出的開年大戲《全家福》講述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以來,一個普通的北京小四合院裡人們的柴米油鹽,樸實而又充滿真情與溫暖的六十年。劇中吳剛與嶽秀清飾演了一對“歡喜冤家”,這也是兩人領銜主演的螢幕夫妻檔,劇中兩人要從三十多歲演繹到七八十歲,對於女演員來說,很多人都是忌諱的,但是嶽秀清倒是一點兒都不介意,她最關心的就是劇情和演技方面的需求,尤其是這次與老公的搭檔,嶽秀清也認為十分的珍貴。劇中嶽秀清飾演的大妞性格剛烈,被吳剛飾演的王滿堂稱之為“母夜叉”,對於“妻管嚴”這個詞,生活中的吳剛一點兒都不介意,吳剛說:“我尊重我愛人,尊重她的意見以及其他,這是我對生活和家庭的方式,我很享受。”嶽秀清在劇組除了要演戲外,最大的事情就是照顧吳剛生活起居,嶽秀清說:“平時很少有這麼多機會給他做飯,現在抽空都會煲湯,很難得有這樣的相處。”談及妻子岳秀清,吳剛充滿感激,“嶽秀清能跟我一起拍戲真的挺好,我挺感激的。每天拍完十幾場戲下來,飯都是涼的。有她在,我至少能喝口熱湯。”

嚴格地講,《全家福》不是吳剛與嶽秀清的第一次合作。之前他們都曾經在一部電視劇《瑞雪飄飄》中出演過角色,但是在裡邊沒有對手戲。還有一次是在電影《不怕誰惦記》中雖然出演了一對夫妻,但是只是符號上的夫妻,沒有感情交流。而這一次才是演的真正意義上的夫妻。現實中的夫妻,在拍戲過程中的默契是難以言喻的,每天拍戲之後,夫妻倆都會一起看劇本,第二天現場拍攝時都會加進去許多更現實更細膩的東西。嶽秀清說:“比如有一場包餃子吃蒜的戲,按劇本我只要給他把蒜放桌上就行了,可是拍攝時我把蒜咬成一瓣一瓣的給他,因為生活中就是這樣的,蒜接觸空氣氧化之後會更有營養,如果不是夫妻,這種默契的表演很難設計出來。還有就是拍戲中,他想拿什麼東西,有時眼神一到,我就給他拿來了,吃飯時,看一眼哪個菜,我就給他夾過去了,這種默契觀眾看起來也會很溫馨。”

“軍功章”有兒子的一半

在《全家福》中,吳剛和嶽秀清15歲的兒子客串了一個角色,吳剛說主要是為了讓兒子體會一下父母做演員的辛苦:“他和他的一個發小兒,就是相聲演員劉偉的兒子,在這部戲的一二集裡客串了兩個小少爺。那時正好我倆都在一個劇組,冬天孩子也在放寒假,也恰好有這麼個角色,就讓他來拍了兩天。拍完戲他對我說:爸爸,你們太苦了,天這麼冷在外面一拍就是一天,飯也都是涼的。我說你這才感受了兩天,爸媽這些年都是這樣工作的。”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吳剛說他實行的是散養制:“我覺得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是最重要的,讓他養成正直誠實的品格是最重要的。其實別人學的也要讓他學,不一定非要多麼專業,會一點就可以,比如他學過畫畫,長笛考到了業餘九級,還跟著他們學校的交響樂團去美國英國演出過。學習也不費勁,養成良好的習慣才重要,他每天回家都會先把作業做好,然後再幹別的,這方面我們基本沒操太大心。”因為兒子上的是寄宿學校,只在週末才回家,所以每個週末在家人心中都很重要,“那兩天我們會謝絕一切外事活動,自己在家做做飯,看看電影,或者陪兒子出去滑滑冰。”

在家裡,自然是母親管孩子多一些,但是嶽秀清常常會故意讓吳剛帶孩子:“男孩子多跟爸爸在一起能多培養男子漢氣質。雖然孩子上寄宿學校,有人認為這樣他會跟父母不親,但是我的感覺正好相反,他跟我們特別親,而且特別珍惜每個週末在家的時間。有時候我也跟兒子開玩笑:爸爸媽媽有今天的成績,這跟你也是分不開的,是你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去上寄宿學校,才能讓爸媽更安心拍戲,‘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你不覺得爸媽狠心吧?兒子說:我覺得寄宿學校挺好的,是那裡讓我學會了自立。”

眾所周知,《人民的名義》中吳剛上演的夫妻檔

私下的生活裡,愛人岳秀清眼中的吳剛又是怎樣的人呢?

是五好男人也是浪漫高手

在岳秀清的眼中,丈夫吳剛是個有才的男人,不光是在藝術上的才氣,更重要的是,他是個製造浪漫的高手,他奇思妙想的浪漫小招數讓現在的年輕人都羡慕不已。在生活中,吳剛更像一個大哥哥一樣照顧岳秀清,是一個看到老婆幹活就心疼的五好男人。

只要是她想要的我一定得買

吳剛和嶽秀清所在的北京人藝85級學員班出了馮遠征、丁志誠等好幾個著名演員,而那個班只有八個人,男生五個女生只有三個,嶽秀清是女班長,吳剛是男班長。作為班長,吳剛的成績很突出。他幾乎每門功課都是最高分。尤其是他的臺詞和聲音,特別好。這對於演員來說很重要。其實,當年報考人藝時,吳剛已經憑著華麗的嗓音得到了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的資格,因為人藝他放棄了那個機會。優秀的男生,總能吸引女孩兒的眼球,嶽秀清開始關注起這個男生。因為同是班長,兩個人在一起工作的機會就比較多,久而久之自然就產生了感情。

其實嶽秀清對吳剛的第一印象並不是很好:“可能因為我家裡還是比較保守,看他第一眼我就覺得怎麼還燙了一頭卷毛呀!”不過那時吳剛眼中的嶽秀清爽快美麗,正是自己心儀的那種類型。

吳剛與嶽秀清的戀愛殺手鐧就是請吃霜淇淋,為了省下錢來請嶽秀清吃霜淇淋,吳剛早點只吃半份,雖然愛看書,卻儘量借書看,買了一個霜淇淋,嶽秀清一吃能吃一下午。讓嶽秀清印象最深的是吳剛送她的一條紅裙子:有一天兩人去逛西單商場,嶽秀清一眼看上了一件98元的紅裙子,但對於月工資只有23元的他們來說,這實在是太奢侈了,可是吳剛還是用積蓄買了下來,這也讓嶽秀清特別感動。而為了這條裙子,吳剛吃了兩個月的棒子麵粥和炸油餅。吳剛說:“只要是她想要的,怎麼我也得給買,她高興最重要!”就是憑著這股真誠和浪漫,嶽秀清被這個一頭卷髮的小夥子俘虜了芳心。

嶽秀清收到的最貴重的禮物是一輛跑車,一次二人去澳門,在街上看到一黑色跑車,嶽秀清說這車太漂亮了,合個影吧。結果沒多久,在結婚紀念日那天,收到的禮物竟真是這款黑色跑車。吳剛也開玩笑說:“瞧,為這車,又喝倆月棒子麵粥。”

曾經的宅男為家付出很多

1991年,吳剛與嶽秀清結婚。上世紀九十年代嶽秀清已經憑藉《小墩子》《無悔追蹤》等幾部戲走紅了,2001年和2002年更是因為主演《我這一輩子》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那個時候的吳剛還是默默無聞。吳剛說其實自己心裡沒有什麼壓力:“上學的時候老師一介紹,這是岳秀清同學,那時人家演過好幾部電影電視劇了,我有點壓力。後來結婚了就沒壓力了,說到底都是一家子的事,她能有機會拍戲展示自己,我也高興,那時我主要還是在劇院演話劇,最多時一年演五六部話劇,為後來也打下了挺好的基礎。而且那時孩子小,總得有個人在家照顧孩子吧,她的戲多,我就多分擔些家裡的事情吧。”岳秀清說吳剛是個很大度的男人:“那時他就說,女演員藝術生命短,趁著年輕你多拍戲,我將來有的是機會,有時我們倆的戲衝突了,他也會選擇留在家裡,讓我去拍戲。他在家當宅男也沒有不平衡,為了我為了家他也犧牲了很多。這兩年兒子大了,他也開始拍戲了,已經比我名氣大了。”有意思的是,夫妻倆共用一個博客,只不過嶽秀清的名字在前,吳剛的名字在後。但吳剛覺得:“誰在前誰在後都無關緊要,我們永遠是一個整體。我和妻子平時也互相切磋演技,我們覺得做一行就一定把它做好。”

嶽秀清眼中的吳剛是個五好男人:好哥們兒、好演員、好丈夫、好爸爸、好兒子,在生活中他們兩人的互相依賴感很強:吳剛的所有衣服都是嶽秀清來選來買的,時間長了,在這方面幾乎都沒有了自理能力,自己穿多大號的衣服都不知道,比如到了劇組,人家問,吳剛你穿多大號衣服,腰圍多少?吳剛都會告訴人家,你等一會兒啊,然後馬上撥通嶽秀清的電話:老婆,我穿多大號衣服。每天早上出門的時候,吳剛也會習慣性地問一句:老婆,我今天穿什麼衣服呀?如果嶽秀清來一句隨便吧,吳剛就沒主意了,挑衣服得挑上半天。

21世紀的一封電報感動壞了

吳剛和嶽秀清骨子裡都是很浪漫的人,各種紀念日和節日都要過,也都會互送禮物。吳剛說送給太太最有意義的一份禮物是前兩年在外地拍戲時:“正好快到她生日了,我覺得送個禮物什麼的都太普通了,選個什麼新鮮的呢,在街上遛時看見電報局了,我就進去了,現在還有發電報的嗎?我發個電報。人家問您家裡是山區呀?我說我就想發個電報,有沒有您就告訴我。人家給我解釋:現在都不用發電報了,有各種通訊工具,互聯網電話都行。我說我就想發一電報,人家給我一張紙,我就給她寫了幾個字發過去了。”結果過了生日的第二天嶽秀清才收到電報:用古老的方式,在南昌,遙祝你生日快樂、永遠漂亮。當時她就被感動壞了。

吳剛是著名的路癡,兩個人不在一塊時,嶽秀清常常會接到他的電話:我在哪哪哪,我去哪哪哪,應該怎麼走?所以朋友聚會常常都是嶽秀清來帶路,有時帶吳剛走過一條路,比如從三環走的,下次他去二環時,也要從三環繞上這麼一圈。嶽秀清說雖然如此卻一點也不煩;“我家兩個男人,他和兒子,我覺得照顧他們是我一個女人應該做的,不過很多時候我也很依賴他,我在娘家排行最小,所以跟吳剛在一起總有一種大哥哥的感覺,什麼事情都必須和他商量。”

結婚二十多年了,吳剛和嶽秀清還能保持一種沒事就膩在一起的感覺,實在是讓許多人羡慕嫉妒。嶽秀清說,兩人在一起的時候,從來都是一起忙,不會有你忙他閑著的時候:“比如幹家務,我幹這個,他也坐不住,就會幹那個。我做飯,他就洗菜切菜。我刷碗,他就拖地。我們倆因為都經常出門拍戲,所以特別珍惜在家的時光,平常除非是特別好的朋友聚會,其他時間都是儘量待在家裡,聊聊天、說說話、看看電視、他喝白酒我喝紅酒,一聊能聊到半夜。在做家務方面,吳剛誇自己是最佳助理,而搶著幹活的真正原因是讓老婆一個人幹活會心疼。

每日新報記者 宋曉鵬

新媒體編輯 高若瀛 萬力聞

”果不其然,她很順利地就考進了學員班。北京人藝與藝術學校授課的最大不同就是實踐機會更多,上課就在排練場,上課之余也是跟老先生們在一起,隨時交流隨時學習,吳剛說:“其實那時我學到的最重要的就是演戲要用心,我上的第一節課就是要學會觀察生活,一切都要從生活中來,要塑造不一樣的人物。”在人藝的學習生活是快樂而緊張的,林連昆、蘇民、藍天野這些老藝術家都常常給他們上課,年輕的吳剛和嶽秀清每天都接受著大信息量的教育。

兩年的學習之後,吳剛和嶽秀清就留在了北京人藝,他們主演的第一部大戲是《天下第一樓》,嶽秀清演女一號玉雛兒,而吳剛只是演了一個有幾句臺詞的配角孟四爺。那時候的收入非常低,一場演出下來,一個人的補助只有八毛錢,儘管如此,能夠在自己喜愛的舞臺上學習工作,儘管生活很艱苦,心情卻是愉快的。

曾經有過的機會 沒紅也不後悔

1991年央視的一個小品《換大米》至今讓許多人記憶猶新,但是許多人不記得的是,和郭達楊蕾合作的那個卷卷毛的帥哥,其實就是吳剛。本來這個小品定的是劇院的另外一個演員來演,但是因為臨時有事,吳剛是去頂替的。儘管那個小品紅遍了大江南北,但吳剛卻沒有繼續在小品舞臺上走得更遠:“那時北京人藝每年的話劇演出特別多,趕上排練或者到外地演出的時候,你就不可能參加晚會小品的排練了,小品雖小,排練的過程卻很漫長,一個人物你只有三分鐘五分鐘的時間把他完成,這是對演員功力的考驗,我可能功力還不夠!”

其實那個時候吳剛的機會還是很多的,剛從學員班畢業的時候,上影廠正要拍電影《開天闢地》,在全國範圍內選演員,北京人藝的一位同事把吳剛的一張兩寸照片寄到了上影廠,那張照片上的吳剛像極了毛主席,上影廠經過權衡決定由吳剛來擔任主演,但那個時候北京人藝的話劇《天下第一樓》正在全國巡演,吳剛飾演的孟四爺雖不是主要人物,也是不可缺少的,為此堅決不放人。謝晉為了要人還給當時北京人藝的領導寫了兩封信,但領導覺得剛畢業的學生還是應該多在話劇舞臺上鍛煉,就兩次拒絕了。岳秀清說,如果吳剛當時沒有錯過機會,也許早就成名了,但可能就給定型了,以後別的類型的角色都不能演了。其實,後來吳剛也演過一次毛主席,是在八集電視劇《井岡英魂》中。

被稱作“吳太太” 岳秀清很開心

整個九十年代,吳剛差不多都是活躍在話劇舞臺上,幾乎所有北京人藝排演過的名著,他都演過主演:《雷雨》中的周萍、《日出》中的李石清、《北京人》中的曾文清,憑藉在話劇舞臺的多年打磨,他獲得過話劇金獅獎和日本話劇獎。同時他還是一位出色的廣播劇配音演員,年輕時差一點成為北京電臺播音主持人的他也曾在許多廣播劇中擔任角色。1999年因廣播劇《永久的青年——瞿秋白》中飾瞿秋白獲中國廣播劇一等獎。最近幾年,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庭負擔越來越輕,吳剛漸漸開始涉足影視劇,在《潛伏》中飾演的陸橋山讓他一舉成名,之後的《梅蘭芳》《風聲》《鐵人》《建國大業》《白鹿原》讓他越來越受到觀眾的歡迎,正像他很多年前自己說過的一樣,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吳剛說自己的成名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人緣還不錯,大家捧我,二是一段時間內集中拍了好幾部好的電影電視劇,容易讓大家記住。電視劇電影的傳播面比話劇大很多,一部電視劇可以紅遍大江南北,幾部戲下來大家就都認識你了!”實際上這可以說是吳剛自己的謙虛,許多與他合作過的演員和導演都認為:吳剛能紅,根本原因就是會演戲,會把每一個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在某些人物的塑造上是無可替代的。

以前的吳剛沒有老婆名氣大,別人提到他常說這是嶽秀清的老公,而最近幾年隨著他聲名鵲起,嶽秀清也有了一個新稱呼“吳太太”,對這種叫法嶽秀清既開心又滿足。因為在她看來,期盼許久的這一刻終於到來。能夠看到自己的愛人這麼多年辛苦的付出得到回報,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2009年10月9日,在第二十七屆金雞獎頒獎禮上,丈夫吳剛憑藉電影《鐵人》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繼2009年年初的上海影評人“最佳男演員”後再次問鼎影帝。吳剛上臺領獎時發表感言:“要第一時間告訴在蘭州拍戲的老婆,她說過,無數次夢到我站在領獎臺上接受掌聲和祝福,今天實現了。”當時身在蘭州的嶽秀清果然第一時間接到了吳剛的電話,據工作人員透露,當吳剛上臺領獎,發表了上述那一段溫馨的感言後,嶽秀清早已是淚流滿面了,和吳剛通電話時更是一度哽咽。

把一樣的角色演出不一樣的感覺

嶽秀清九十年代憑藉電視劇《小墩子》就已經成名了,後來的《我這一輩子》《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無悔追蹤》更是讓她成了廣受觀眾喜愛的演員,但是她說其實生活中的自己和常常演的那種角色不是一種類型的,自己更想演符合自己性格的人物:“我其實不太想演和我本人性格反差太大的角色,雖然我演了很多強勢的看上去呼風喚雨的女性角色,但實際上我更想演話比較少、用內心語言肢體語言表現的人物。但是自從演過《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裡的毛莎莎之後,我基本上就被定型了,一有這樣的角色,別人總是能先想到我。其實人家想的沒錯,有現成的作品在那,用起來順手,演這類人物都不用試鏡,可是總演一類角色也不行啊,生活中的我也完全不是這樣子的。不過現在慢慢也習慣了,為了生存,演就演吧!”

在熱播劇《山楂樹之戀》中,嶽秀清飾演了居委會李主任的角色,具有那個時代典型的人物特徵:說話打官腔,懷疑一切人,其實在看劇本的時候,嶽秀清看中的是王珞丹的媽媽那個角色,那個人物沉默寡言、忍辱負重,嶽秀清就找到了導演李路,說我來演媽媽這個角色怎麼樣。結果李路一聽就樂了:您這長相就不是苦相,您這張臉演這個人物,大夥看著都不像啊,您就演李主任最合適,而且肯定能演好。嶽秀清一聽,得,沒戲了:“所以很多時候我都在安慰自己,既然演不了別的角色,那把一樣的角色演出不一樣的感覺吧!”

演《全家福》 把生活細節帶進戲裡

正在中央一套播出的開年大戲《全家福》講述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以來,一個普通的北京小四合院裡人們的柴米油鹽,樸實而又充滿真情與溫暖的六十年。劇中吳剛與嶽秀清飾演了一對“歡喜冤家”,這也是兩人領銜主演的螢幕夫妻檔,劇中兩人要從三十多歲演繹到七八十歲,對於女演員來說,很多人都是忌諱的,但是嶽秀清倒是一點兒都不介意,她最關心的就是劇情和演技方面的需求,尤其是這次與老公的搭檔,嶽秀清也認為十分的珍貴。劇中嶽秀清飾演的大妞性格剛烈,被吳剛飾演的王滿堂稱之為“母夜叉”,對於“妻管嚴”這個詞,生活中的吳剛一點兒都不介意,吳剛說:“我尊重我愛人,尊重她的意見以及其他,這是我對生活和家庭的方式,我很享受。”嶽秀清在劇組除了要演戲外,最大的事情就是照顧吳剛生活起居,嶽秀清說:“平時很少有這麼多機會給他做飯,現在抽空都會煲湯,很難得有這樣的相處。”談及妻子岳秀清,吳剛充滿感激,“嶽秀清能跟我一起拍戲真的挺好,我挺感激的。每天拍完十幾場戲下來,飯都是涼的。有她在,我至少能喝口熱湯。”

嚴格地講,《全家福》不是吳剛與嶽秀清的第一次合作。之前他們都曾經在一部電視劇《瑞雪飄飄》中出演過角色,但是在裡邊沒有對手戲。還有一次是在電影《不怕誰惦記》中雖然出演了一對夫妻,但是只是符號上的夫妻,沒有感情交流。而這一次才是演的真正意義上的夫妻。現實中的夫妻,在拍戲過程中的默契是難以言喻的,每天拍戲之後,夫妻倆都會一起看劇本,第二天現場拍攝時都會加進去許多更現實更細膩的東西。嶽秀清說:“比如有一場包餃子吃蒜的戲,按劇本我只要給他把蒜放桌上就行了,可是拍攝時我把蒜咬成一瓣一瓣的給他,因為生活中就是這樣的,蒜接觸空氣氧化之後會更有營養,如果不是夫妻,這種默契的表演很難設計出來。還有就是拍戲中,他想拿什麼東西,有時眼神一到,我就給他拿來了,吃飯時,看一眼哪個菜,我就給他夾過去了,這種默契觀眾看起來也會很溫馨。”

“軍功章”有兒子的一半

在《全家福》中,吳剛和嶽秀清15歲的兒子客串了一個角色,吳剛說主要是為了讓兒子體會一下父母做演員的辛苦:“他和他的一個發小兒,就是相聲演員劉偉的兒子,在這部戲的一二集裡客串了兩個小少爺。那時正好我倆都在一個劇組,冬天孩子也在放寒假,也恰好有這麼個角色,就讓他來拍了兩天。拍完戲他對我說:爸爸,你們太苦了,天這麼冷在外面一拍就是一天,飯也都是涼的。我說你這才感受了兩天,爸媽這些年都是這樣工作的。”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吳剛說他實行的是散養制:“我覺得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是最重要的,讓他養成正直誠實的品格是最重要的。其實別人學的也要讓他學,不一定非要多麼專業,會一點就可以,比如他學過畫畫,長笛考到了業餘九級,還跟著他們學校的交響樂團去美國英國演出過。學習也不費勁,養成良好的習慣才重要,他每天回家都會先把作業做好,然後再幹別的,這方面我們基本沒操太大心。”因為兒子上的是寄宿學校,只在週末才回家,所以每個週末在家人心中都很重要,“那兩天我們會謝絕一切外事活動,自己在家做做飯,看看電影,或者陪兒子出去滑滑冰。”

在家裡,自然是母親管孩子多一些,但是嶽秀清常常會故意讓吳剛帶孩子:“男孩子多跟爸爸在一起能多培養男子漢氣質。雖然孩子上寄宿學校,有人認為這樣他會跟父母不親,但是我的感覺正好相反,他跟我們特別親,而且特別珍惜每個週末在家的時間。有時候我也跟兒子開玩笑:爸爸媽媽有今天的成績,這跟你也是分不開的,是你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去上寄宿學校,才能讓爸媽更安心拍戲,‘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你不覺得爸媽狠心吧?兒子說:我覺得寄宿學校挺好的,是那裡讓我學會了自立。”

眾所周知,《人民的名義》中吳剛上演的夫妻檔

私下的生活裡,愛人岳秀清眼中的吳剛又是怎樣的人呢?

是五好男人也是浪漫高手

在岳秀清的眼中,丈夫吳剛是個有才的男人,不光是在藝術上的才氣,更重要的是,他是個製造浪漫的高手,他奇思妙想的浪漫小招數讓現在的年輕人都羡慕不已。在生活中,吳剛更像一個大哥哥一樣照顧岳秀清,是一個看到老婆幹活就心疼的五好男人。

只要是她想要的我一定得買

吳剛和嶽秀清所在的北京人藝85級學員班出了馮遠征、丁志誠等好幾個著名演員,而那個班只有八個人,男生五個女生只有三個,嶽秀清是女班長,吳剛是男班長。作為班長,吳剛的成績很突出。他幾乎每門功課都是最高分。尤其是他的臺詞和聲音,特別好。這對於演員來說很重要。其實,當年報考人藝時,吳剛已經憑著華麗的嗓音得到了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的資格,因為人藝他放棄了那個機會。優秀的男生,總能吸引女孩兒的眼球,嶽秀清開始關注起這個男生。因為同是班長,兩個人在一起工作的機會就比較多,久而久之自然就產生了感情。

其實嶽秀清對吳剛的第一印象並不是很好:“可能因為我家裡還是比較保守,看他第一眼我就覺得怎麼還燙了一頭卷毛呀!”不過那時吳剛眼中的嶽秀清爽快美麗,正是自己心儀的那種類型。

吳剛與嶽秀清的戀愛殺手鐧就是請吃霜淇淋,為了省下錢來請嶽秀清吃霜淇淋,吳剛早點只吃半份,雖然愛看書,卻儘量借書看,買了一個霜淇淋,嶽秀清一吃能吃一下午。讓嶽秀清印象最深的是吳剛送她的一條紅裙子:有一天兩人去逛西單商場,嶽秀清一眼看上了一件98元的紅裙子,但對於月工資只有23元的他們來說,這實在是太奢侈了,可是吳剛還是用積蓄買了下來,這也讓嶽秀清特別感動。而為了這條裙子,吳剛吃了兩個月的棒子麵粥和炸油餅。吳剛說:“只要是她想要的,怎麼我也得給買,她高興最重要!”就是憑著這股真誠和浪漫,嶽秀清被這個一頭卷髮的小夥子俘虜了芳心。

嶽秀清收到的最貴重的禮物是一輛跑車,一次二人去澳門,在街上看到一黑色跑車,嶽秀清說這車太漂亮了,合個影吧。結果沒多久,在結婚紀念日那天,收到的禮物竟真是這款黑色跑車。吳剛也開玩笑說:“瞧,為這車,又喝倆月棒子麵粥。”

曾經的宅男為家付出很多

1991年,吳剛與嶽秀清結婚。上世紀九十年代嶽秀清已經憑藉《小墩子》《無悔追蹤》等幾部戲走紅了,2001年和2002年更是因為主演《我這一輩子》和《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那個時候的吳剛還是默默無聞。吳剛說其實自己心裡沒有什麼壓力:“上學的時候老師一介紹,這是岳秀清同學,那時人家演過好幾部電影電視劇了,我有點壓力。後來結婚了就沒壓力了,說到底都是一家子的事,她能有機會拍戲展示自己,我也高興,那時我主要還是在劇院演話劇,最多時一年演五六部話劇,為後來也打下了挺好的基礎。而且那時孩子小,總得有個人在家照顧孩子吧,她的戲多,我就多分擔些家裡的事情吧。”岳秀清說吳剛是個很大度的男人:“那時他就說,女演員藝術生命短,趁著年輕你多拍戲,我將來有的是機會,有時我們倆的戲衝突了,他也會選擇留在家裡,讓我去拍戲。他在家當宅男也沒有不平衡,為了我為了家他也犧牲了很多。這兩年兒子大了,他也開始拍戲了,已經比我名氣大了。”有意思的是,夫妻倆共用一個博客,只不過嶽秀清的名字在前,吳剛的名字在後。但吳剛覺得:“誰在前誰在後都無關緊要,我們永遠是一個整體。我和妻子平時也互相切磋演技,我們覺得做一行就一定把它做好。”

嶽秀清眼中的吳剛是個五好男人:好哥們兒、好演員、好丈夫、好爸爸、好兒子,在生活中他們兩人的互相依賴感很強:吳剛的所有衣服都是嶽秀清來選來買的,時間長了,在這方面幾乎都沒有了自理能力,自己穿多大號的衣服都不知道,比如到了劇組,人家問,吳剛你穿多大號衣服,腰圍多少?吳剛都會告訴人家,你等一會兒啊,然後馬上撥通嶽秀清的電話:老婆,我穿多大號衣服。每天早上出門的時候,吳剛也會習慣性地問一句:老婆,我今天穿什麼衣服呀?如果嶽秀清來一句隨便吧,吳剛就沒主意了,挑衣服得挑上半天。

21世紀的一封電報感動壞了

吳剛和嶽秀清骨子裡都是很浪漫的人,各種紀念日和節日都要過,也都會互送禮物。吳剛說送給太太最有意義的一份禮物是前兩年在外地拍戲時:“正好快到她生日了,我覺得送個禮物什麼的都太普通了,選個什麼新鮮的呢,在街上遛時看見電報局了,我就進去了,現在還有發電報的嗎?我發個電報。人家問您家裡是山區呀?我說我就想發個電報,有沒有您就告訴我。人家給我解釋:現在都不用發電報了,有各種通訊工具,互聯網電話都行。我說我就想發一電報,人家給我一張紙,我就給她寫了幾個字發過去了。”結果過了生日的第二天嶽秀清才收到電報:用古老的方式,在南昌,遙祝你生日快樂、永遠漂亮。當時她就被感動壞了。

吳剛是著名的路癡,兩個人不在一塊時,嶽秀清常常會接到他的電話:我在哪哪哪,我去哪哪哪,應該怎麼走?所以朋友聚會常常都是嶽秀清來帶路,有時帶吳剛走過一條路,比如從三環走的,下次他去二環時,也要從三環繞上這麼一圈。嶽秀清說雖然如此卻一點也不煩;“我家兩個男人,他和兒子,我覺得照顧他們是我一個女人應該做的,不過很多時候我也很依賴他,我在娘家排行最小,所以跟吳剛在一起總有一種大哥哥的感覺,什麼事情都必須和他商量。”

結婚二十多年了,吳剛和嶽秀清還能保持一種沒事就膩在一起的感覺,實在是讓許多人羡慕嫉妒。嶽秀清說,兩人在一起的時候,從來都是一起忙,不會有你忙他閑著的時候:“比如幹家務,我幹這個,他也坐不住,就會幹那個。我做飯,他就洗菜切菜。我刷碗,他就拖地。我們倆因為都經常出門拍戲,所以特別珍惜在家的時光,平常除非是特別好的朋友聚會,其他時間都是儘量待在家裡,聊聊天、說說話、看看電視、他喝白酒我喝紅酒,一聊能聊到半夜。在做家務方面,吳剛誇自己是最佳助理,而搶著幹活的真正原因是讓老婆一個人幹活會心疼。

每日新報記者 宋曉鵬

新媒體編輯 高若瀛 萬力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