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誰會把節目當真?”中國式綜藝的另一面

演員章子怡哭了。

12月19日, 她和宋丹丹、劉燁一起, 照常參加《演員的誕生》錄製。 這期錄的是總決賽上半場。 因為演員袁立指責節目造假, 這一次, 節目組不但請來了全國50家媒體, 更是邀請到兩名公證員, 多次對現場觀眾投票器進行檢查。

普通人哭, 或因委屈, 或因感動, 但演員的眼淚, 要更為複雜。 在業界有“哭戲是檢驗演員演技的重要標準”之說。 很快, “章子怡哽咽落淚”就成為這檔節目最新的媒體傳播點。

只是, 很多人並不買帳。 有自媒體調侃, “恐怕最受感動的, 只有她自己了吧”;網友也在貼吧裡說, “完美演繹了戲精是怎樣誕生的”。

袁立的炮轟, 更是把它推向風口浪尖, 也迎合了觀眾對綜藝內幕的諸多想像。 雖然節目組一再否認相關指控, 但不信者恒不信。 此前人們對諸多綜藝節目亂象的猜疑, 因為這場風波來了一次總的爆發。

“誰會把綜藝節目當真?”

“晉級果然是內定的”、“愚弄觀眾”等批評隨之而來。

更有網友說, “這就是我不看娛樂節目的原因。 都是劇本。 ”

2015年, 《南方週末》就曾報導過, 綜藝現場很多觀眾是“假的”, 職業觀眾已經形成產業鏈, 僅北京2014年市場規模就有1.8億。 花了錢, 觀眾自然會聽從節目組安排。 節目開始前, 導演會事先給一些觀眾說戲, 列出嘉賓說到哪些內容時, 這些觀眾需要配合, 鼓掌, 或舉起做拍照狀——不是真拍, 很多節目會限制觀眾拍照, 防止閃光燈干擾拍攝。

假觀眾, 只是綜藝節目中最容易暴露的一個問題。 作為當下綜藝最熱門的形態, “真人秀”崛起之後,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曾做過如下定義:“由製作者制定規則, 由普通人參與並錄製播出的電視競賽遊戲節目”。 這句話直指問題核心,

製作者永遠主導話語權, 規則可以“私人訂制”, 真實也可以。

《中國好聲音》中, 每屆決賽都變成了沒有懸念的“友誼第一, 比賽第二”。 今年號稱最真實的《中國有嘻哈》, 一群地下歌手diss來diss去, 最終還是和平接受了“雙冠軍”。 《爸爸去哪兒》的“下期預告”總要發生點矛盾衝突, 《花兒與少年》到了第三季突然不“互撕”, 網友反倒覺得不對勁了。

就這樣, 這些綜藝在真真假假之間, 通過預設的遊戲規則, 再賦予節目歡樂、悲傷、憤怒、激動等情緒, 讓一切變得既合理又合情。 大部分明星愉快地接受了遊戲規則, 導演一聲Action, 每個人都露出得體的微笑。

《演員的誕生》中, 舞臺上被章子怡訓斥的26歲的鄭爽, 一如既往地瞪著雙眼、咬著嘴唇, 一臉無辜,

直到章子怡說出“19歲的我肯定不如她”;還有怎麼演怎麼哭不出來, 被點評就淚如雨下的劉芸, 最終還是順利晉級。 無論過程怎麼坎坷, 衝突如何激烈, 結局總是要皆大歡喜。 節目組、演員、觀眾, 各取所需。

袁立對節目的炮轟, 讓人們認為她好像是個不諳世事的攪局者, 非要打破固有的平衡。 但她和藝人統籌應易璐之間的微信, 暴露她也曾是安於遊戲玩法的一員。 只是平衡被打破了, 有人不甘心, 才上演一場戲外比戲裡精彩的論爭。

這樣反轉來、反轉去的劇本, 電視觀眾見過不少。 有了攝像機, 一切就像加了一層濾鏡。 電視裡展現的真實, 只能算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 明星們找到合適的角色, 電視臺剪輯出漂亮的故事, 觀眾在一場場遊戲中獲取笑聲、圍觀了熱鬧,

不忘記下一期繼續追看, 收視率和播放量回饋了投資方和廣告商, 真人秀就已經完成所有的任務了。 就連歌手劉若英以前接受採訪時, 都曾大聲質問:“誰會把綜藝節目當真?”

造星捷徑

演員鄭爽笑著舉起右手, 對坐在左邊的許晴說:“我先問!晴姐你上一季玩得開心還是這一季玩得開心啊?”

井柏然依偎在許晴肩頭,許晴沒有猶豫:“上一季。”

笑容凝固在提問者鄭爽的臉上,她有點不知所措。坐在對面的楊洋抬頭看了看許晴,年紀最大的毛阿敏繼續保持微笑,沒有說話。井柏然坐直身體,追問:“為什麼是上一季?”

許晴撩動頭髮,答道:“因為上一季的人都正常。”

氣氛尷尬到極點,沒有人接話。陳意涵發出標誌性的笑聲,試圖打破沉默。傷感的音樂適時響起,畫外音是許晴的獨白:“因為我覺得人和人之間是有距離的,說一句你真不想再說第二句,這怎麼交流?我實在受不了面上的這種……”

在此之前,公眾對許晴的印象還停留在《笑傲江湖》中冰雪聰明的任盈盈,以及《建國大業》中溫婉端莊的宋慶齡。一檔只有12期的節目,徹底推翻演員在觀眾心中的固有形象,並被貼上新的標籤。這再次解釋了為何明星們開始看重真人秀的舞臺——它的造星能力和毀星能力實在太強大了。

專欄作家毛利曾在文章中記錄一則親身見聞:一位忙著拍戲的香港男演員感慨道,該回家生兩個小孩,出來上上親子節目了,這是大趨勢。隨著真人秀的火爆,明星們的“工作重心”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以前,明星們的形象是靠影視作品建立起來的。說到憂鬱瀟灑就聯想到張國榮,英氣十足就是“教主”林青霞,市井小民就指向“星爺”周星馳。明星和他們塑造的角色天生就該聯繫在一起。演員如果沒有一部經典作品,哪敢妄稱是明星。但是,通過影視劇強化人設、提高知名度,成本實在太高。真人秀的出現,給明星們指了一條捷徑。

一切為了人設

節目的制勝方法是為嘉賓打造專屬人設:“學霸”鄧超、“女漢子”Angelababy、“天才”陳赫、“小獵豹”鄭愷、“大黑牛”李晨、“撿漏王”王祖藍。這是國產綜藝第一次在節目中為明星設計形象,成功地提升了他們的知名度。尤其是唯一的女成員Angelababy,在節目裡從“女神”下凡為“女漢子”,下泥坑、撕名牌全力以赴,不時被其他隊員吐槽“不夠溫柔”。她依靠節目迅速建立起接地氣的鄰家形象,提升了國民熱度。

聰明的明星們很快把節目中樹立的形象延續到節目之外:鄧超把浮誇風格帶到電影《分手大師》和《惡棍天使》中,戲裡戲外用力標榜“我最搞笑”;陳赫在後續作品、節目中強化貧嘴、“賤萌”的氣質,恨不得一出場就響起背景音“我是天才”。明星們在真人秀中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和綜藝綁定在一起。

另一檔爆款綜藝《極限挑戰》,在明星人設的運作和消費上更為成熟。節目成功打造了“三精”和“三傻”的明星群像。值得一提的是年紀最小的張藝興。1991年出生的他於2012年在韓國出道,2015年參與《極限挑戰》錄製。這個剛從韓國男團轉戰國內的男星,當時的影響力只輻射到關注韓娛的年輕群體。第一季節目播出前,張藝興的百度指數(線民行為資料)最高值為66718。節目播出後,這個數字在2015年8月9日飆至當年的峰值123847。那一天剛好是《極限挑戰》第一季第九期播出,這期節目也是第一季收視率最高的一期。明星被真人秀捧起來,賺得高流量再反哺真人秀,一場雙贏就此展開。

令人玩味的是,張藝興最初的節目人設是“無害小綿羊”。他在節目裡被孫紅雷騙得團團轉,跟在黃磊後面喊“師傅”。三季過去,他順利轉型成“狡猾小狐狸”,連黃渤都自歎不如。隨著明星年齡的增長,出於開拓戲路等事業需求,他們甚至要借力真人秀完成人設轉型,為之後的發展鋪路。

“綜藝咖”

英國學者理查·戴爾在《明星》一書中說,默片時期的演員和觀眾保持著距離,按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神一樣的存在。隨著聲音和特寫鏡頭的出現,演員和觀眾的距離拉近,明星們跌落凡間,他們再也不神秘了。真人秀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加重了這種趨勢,甚至使情況走向另一個極端:明星們開始在節目和網路上打造介於真實和虛假之間的“自己”。目的,當然是為了討好觀眾。

“女神可以一秒變女神經病,女漢子,資深宅女,世面上流行什麼款式的女孩,女明星立刻就可以變成那個樣子,有個女明星自稱自己為二姐,傻沒關係,只要觀眾喜歡,癡呆都行。”毛利在文章中諷刺道。

人們給這些在綜藝舞臺上如魚得水的明星起了個名字:“綜藝咖”。隨著真人秀隊伍壯大,綜藝咖們也成了頂樑柱,甚至有媒體總結過“綜藝圈四大天王”。據自媒體“冷眼看電視”統計,江湖人稱“南薛北張”的薛之謙和大張偉僅在2016年上半年就參加了40多檔綜藝,名副其實的綜藝“屏霸”。還有媒體統計,薛之謙曾在兩個月內,上遍了所有一線衛視,順利實現職業生涯大滿貫。

今年薛之謙和網紅李雨桐之間的負面新聞吵得沸沸揚揚,直接擊碎了一切人設,甚至引發一波關於明星人設崩塌的探討,也構成了一幅當代綜藝咖的生存圖景。

影視行銷專家李澤清曾對媒體說:“明星們在節目中的角色都是經過設計的,明星只是根據臺本的設計來臨場發揮。”袁立聲討《演員的誕生》,最直接的不滿便是節目組把她剪成了“神經脖,這恰好是明星最介意的事情——參加了節目,不僅沒有美化形象,反而毀掉了形象。

只是,袁立對節目的幾乎所有指責,都遭到了對方的否認。猶如羅生門,到底誰說的才是真的,很難有準確答案。真與假,就這樣貫穿舞臺上下。這場風波,也因此成了當下綜藝節目的一個縮影。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對坐在左邊的許晴說:“我先問!晴姐你上一季玩得開心還是這一季玩得開心啊?”

井柏然依偎在許晴肩頭,許晴沒有猶豫:“上一季。”

笑容凝固在提問者鄭爽的臉上,她有點不知所措。坐在對面的楊洋抬頭看了看許晴,年紀最大的毛阿敏繼續保持微笑,沒有說話。井柏然坐直身體,追問:“為什麼是上一季?”

許晴撩動頭髮,答道:“因為上一季的人都正常。”

氣氛尷尬到極點,沒有人接話。陳意涵發出標誌性的笑聲,試圖打破沉默。傷感的音樂適時響起,畫外音是許晴的獨白:“因為我覺得人和人之間是有距離的,說一句你真不想再說第二句,這怎麼交流?我實在受不了面上的這種……”

在此之前,公眾對許晴的印象還停留在《笑傲江湖》中冰雪聰明的任盈盈,以及《建國大業》中溫婉端莊的宋慶齡。一檔只有12期的節目,徹底推翻演員在觀眾心中的固有形象,並被貼上新的標籤。這再次解釋了為何明星們開始看重真人秀的舞臺——它的造星能力和毀星能力實在太強大了。

專欄作家毛利曾在文章中記錄一則親身見聞:一位忙著拍戲的香港男演員感慨道,該回家生兩個小孩,出來上上親子節目了,這是大趨勢。隨著真人秀的火爆,明星們的“工作重心”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以前,明星們的形象是靠影視作品建立起來的。說到憂鬱瀟灑就聯想到張國榮,英氣十足就是“教主”林青霞,市井小民就指向“星爺”周星馳。明星和他們塑造的角色天生就該聯繫在一起。演員如果沒有一部經典作品,哪敢妄稱是明星。但是,通過影視劇強化人設、提高知名度,成本實在太高。真人秀的出現,給明星們指了一條捷徑。

一切為了人設

節目的制勝方法是為嘉賓打造專屬人設:“學霸”鄧超、“女漢子”Angelababy、“天才”陳赫、“小獵豹”鄭愷、“大黑牛”李晨、“撿漏王”王祖藍。這是國產綜藝第一次在節目中為明星設計形象,成功地提升了他們的知名度。尤其是唯一的女成員Angelababy,在節目裡從“女神”下凡為“女漢子”,下泥坑、撕名牌全力以赴,不時被其他隊員吐槽“不夠溫柔”。她依靠節目迅速建立起接地氣的鄰家形象,提升了國民熱度。

聰明的明星們很快把節目中樹立的形象延續到節目之外:鄧超把浮誇風格帶到電影《分手大師》和《惡棍天使》中,戲裡戲外用力標榜“我最搞笑”;陳赫在後續作品、節目中強化貧嘴、“賤萌”的氣質,恨不得一出場就響起背景音“我是天才”。明星們在真人秀中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和綜藝綁定在一起。

另一檔爆款綜藝《極限挑戰》,在明星人設的運作和消費上更為成熟。節目成功打造了“三精”和“三傻”的明星群像。值得一提的是年紀最小的張藝興。1991年出生的他於2012年在韓國出道,2015年參與《極限挑戰》錄製。這個剛從韓國男團轉戰國內的男星,當時的影響力只輻射到關注韓娛的年輕群體。第一季節目播出前,張藝興的百度指數(線民行為資料)最高值為66718。節目播出後,這個數字在2015年8月9日飆至當年的峰值123847。那一天剛好是《極限挑戰》第一季第九期播出,這期節目也是第一季收視率最高的一期。明星被真人秀捧起來,賺得高流量再反哺真人秀,一場雙贏就此展開。

令人玩味的是,張藝興最初的節目人設是“無害小綿羊”。他在節目裡被孫紅雷騙得團團轉,跟在黃磊後面喊“師傅”。三季過去,他順利轉型成“狡猾小狐狸”,連黃渤都自歎不如。隨著明星年齡的增長,出於開拓戲路等事業需求,他們甚至要借力真人秀完成人設轉型,為之後的發展鋪路。

“綜藝咖”

英國學者理查·戴爾在《明星》一書中說,默片時期的演員和觀眾保持著距離,按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神一樣的存在。隨著聲音和特寫鏡頭的出現,演員和觀眾的距離拉近,明星們跌落凡間,他們再也不神秘了。真人秀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加重了這種趨勢,甚至使情況走向另一個極端:明星們開始在節目和網路上打造介於真實和虛假之間的“自己”。目的,當然是為了討好觀眾。

“女神可以一秒變女神經病,女漢子,資深宅女,世面上流行什麼款式的女孩,女明星立刻就可以變成那個樣子,有個女明星自稱自己為二姐,傻沒關係,只要觀眾喜歡,癡呆都行。”毛利在文章中諷刺道。

人們給這些在綜藝舞臺上如魚得水的明星起了個名字:“綜藝咖”。隨著真人秀隊伍壯大,綜藝咖們也成了頂樑柱,甚至有媒體總結過“綜藝圈四大天王”。據自媒體“冷眼看電視”統計,江湖人稱“南薛北張”的薛之謙和大張偉僅在2016年上半年就參加了40多檔綜藝,名副其實的綜藝“屏霸”。還有媒體統計,薛之謙曾在兩個月內,上遍了所有一線衛視,順利實現職業生涯大滿貫。

今年薛之謙和網紅李雨桐之間的負面新聞吵得沸沸揚揚,直接擊碎了一切人設,甚至引發一波關於明星人設崩塌的探討,也構成了一幅當代綜藝咖的生存圖景。

影視行銷專家李澤清曾對媒體說:“明星們在節目中的角色都是經過設計的,明星只是根據臺本的設計來臨場發揮。”袁立聲討《演員的誕生》,最直接的不滿便是節目組把她剪成了“神經脖,這恰好是明星最介意的事情——參加了節目,不僅沒有美化形象,反而毀掉了形象。

只是,袁立對節目的幾乎所有指責,都遭到了對方的否認。猶如羅生門,到底誰說的才是真的,很難有準確答案。真與假,就這樣貫穿舞臺上下。這場風波,也因此成了當下綜藝節目的一個縮影。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