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第997期|太極功法精品:功夫上身!太極拳在訓練中功法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功法是“順勁”、“摸勁”

太極拳在訓練中功法很多, 其中一個重要功法是“順勁”、“摸勁”。

“順勁”是體驗自身勁道的迴圈, 掌握身體各部位勁圈的形成。 過去老前輩稱為“劃圈”,

是提高自身太極拳功夫及身體素質必不可少的練功方式。

太極拳裡的順勁是拳術中的一種功法。 利用順勁的功法來捋順身體的各部, 這種功法練出的功力, 有其特殊的含義及內容, 不同於一般生活或工作的習慣用力方式方法。 一般稱自身的先天之力為“本力”, 而通過拳術功法訓練得出的力則稱為“功力”或“內勁”。 這種功力是增加太極拳術的技術含量各項素質所特有的力, 通過自身的順勁習練, 在運動中就能訓練出身體的松柔、圓活、順整。

“順勁”首先是在習練拳架及站樁功法中體驗, 用意念誘導, 使精神、意念及氣與力相互協調配合, 使身體上下、左右、前後的神、意、氣達到協調平衡的狀態。

例如:兩手向上掤peng時,

身體要有向下之意, 這時應配合含胸、拔背、氣沉丹田等身法。 兩手向下按時, 身體要有向上之意, 並應配合松肩、沉肘、提頂、氣沉丹田等身法。 手向前撐推時, 命門要有向後撐之意, 這樣在運動中既能體現出方圓相生之意, 又可體會出身體的對拉拔長的內勁運化, 使身體達到有支撐八面之勢, 在協調與靈敏中達到意到勁到, 勁隨圈轉的狀態, 又可防止凸凹缺陷的病態發生, 處處做到圓活有趣。 正如武禹襄拳論中講“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的教導, 這樣才能做到對自身拳藝素質的提高。

“順勁”的練習可分為定步練習與活步練習, 是技擊樁功的進一步深入與提高。

定步練習, 具體做法就是以拳架中懶紮衣式為主,

兩腿一前一後, 左腿在前, 左手在前, 右手於胸前與左肘平齊, 兩膊要放鬆撐圓, 目視左手前方, 兩腿的步伐為不丁不八, 反之身法相同, 定步則為不動步。 利用兩腿的虛實變換, 進行前弓後坐, 腰的左旋右轉, 兩膊隨腿的變化, 來完成技法裡的堋、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勁道的試力, 從中探索勁圈的形成。 從中捋順身體各部位在演變過程中的體會。

活步練習具體的動作與定步相同, 利用步法的前進後退, 配合腰的旋轉, 來體驗五行步法互換和八種勁道的試力, 及體驗前、後、左、右、上、下對爭勁的矛盾統一, 從中尋求處處得機得勢。

更要以十三條身法為根本, 以腰為主宰、上與兩手的開合蓄髮相配合, 下與兩腿的虛實變換相隨合,

在“一動無有不動, 一靜無有不靜”的要求下, 腳到手到, 上下相隨, 開合有致。 開時兩手外旋, 隨身體前弓, 勁由腳根起, 由腳、而腿、而腰, 發於脊背, 行於手指, 在虛實變換中要以身摧手, 兩手不可妄動;弓腿時前膝不可過足尖, 後腿不可蹬直。

長期練習, 兩手可有氣感的產生。 如手心脹熱、手指脹麻, 及氣圈的形成等, 合時兩手內旋, 身體放鬆有內收之意, 意氣隨身動向下沉於腳下, 可用松肩、沉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尾閭正中等身法來配合, 從氣感上可體會到意氣下沉, 下盤的穩固, 兩手心有涼氣內收之意感, 在合的作用上起到走化, 蓄勁, 沾制之效果。

在“順勁”功法練習中又要注意使身體放鬆, “松”是在意念的指導下, 做到松、沉、轉、進,

“松”不是無意識的松, 無意識的松即為懈, 在松沉時意氣從上身下沉於腳下, 轉進時, 勁由腳根起, 利用地面的反彈力, 由腳、而腿、而腰, 直達發力點, 這即是大周天及意氣圈的形成。 松不是目的, 松是為了更好地使內勁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通過順勁的不斷訓練, 即可在練習中體會到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配合和內與外的關聯, 以及松柔、圓活、剛柔、蓄髮等。 在運動中逐漸進入“周身一家”的境界, 即可達到處處得機得勢, 人為我制, 而我不為人制的目的。

“摸勁”是太極拳訓練中要十分注意的一種功法, 也被稱之為“聽勁”。 其意義並不是用耳朵去聽, 乃是用皮膚去聽, 是練習與對方的觸覺, 探求皮膚的靈敏度。 在太極拳的流傳中, 摸勁與聽勁本是同樣的含義, 我認為用“摸勁”比較通俗一點。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有“摸勁”。如鋤地、學騎自行車、開車、烹飪等,都要進行摸勁的訓練。鋤地要掌握鋤地的準確度及深淺度;學騎自行車要摸它的平衡勁;學開車要摸油門大小、檔位的位置、刹車間隙;學烹飪要掌握火侯等,摸熟了也就掌握了,提高了,乃至精通了。太極拳的修煉也是同樣,也要進行摸勁訓練,是練習太極拳術的勁道在自己身體上的體驗。分為體驗自身勁道的變化,及外來勁的走沾,就是利用感覺與體會來處理自己及對方兩者之間勁道的演變,在摸勁中可體現出太極功夫的高低。

“摸勁”是習練太極拳者終身探研的課題,是學無止境的。是在“順勁”功法的基礎上,按照太極拳不丟不頂、沾連粘隨,舍己從人,力從人借的要求去做,從中體驗陰陽變化在身體各部的演變,探求引進落空,借力打人之奧妙。

因太極拳為內家拳,是以小力勝大力,以柔克陽之術,要追求它的技巧奧妙所在,所以習練太極拳要進行“順勁與摸勁”的訓練。

“摸勁”的訓練應從互相喂勁開始,相互給勁,互相接化轉換,在喂勁方的來勁中體會來勁的快慢、方向、路線,自己做出相應的接、化、沾、拿,找出理想的效果,可在定步及活步推手中去體驗,又要在訓練中不斷去掉先天拙力,培養起後天松柔,靈敏之內勁,並達到懂勁之地步,才可不斷地提高自身功夫。

正如拳論中講“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懂勁是從不斷地進行“順勁與摸勁”中得來的,所為懂勁,首先須知自己之勁的路線、變換、作用及效果。又要摸清對方來勁的方向、大小、快慢等,根本陰陽變化之理,做到陽來陰走,陰走陽粘,不丟不頂,陰陽相濟。

太極拳推手是提高太極拳懂勁功夫的一個階段,是進入散手技擊的中間環節。我認為,現時把太極拳推手用在對抗性的比賽時,對太極拳的發展很不利,根據多年的觀察,由於在傳承上、功夫上及賽場規則和比賽中求勝之心等因素上多方原因,無法體現出太極內空功法的特色,使習練者有違背太極推手法則方面發展的趨勢。

按太極拳推手要求,本是“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不丟不頂”、“舍己從人”。可是縱觀現代太極推手比賽,多犯丟、頂、扁、抗之病,多是追求的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之法,這是當今必須克服的重要問題。

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根源,是習練者對太極拳理論、拳架、推手三者認識不清,不能統一,才會出現理論與走架的脫節,走架與推手的分離,大多是因為人的好勝心理,將自身本能拙力用在求勝的對抗中,無法發揮太極拳的功法奧妙,這樣怎能體現中華內家功夫的博大精深?只有熟悉了太極理論,並按照太極拳拳論要求練出真正的太極功夫,才能使太極拳發展經久不衰。只有堅持“順勁”與“摸勁”的功法訓練,在推手中利用陰陽虛實的錯綜變換,做到虛實分明,虛要虛透,實要實足,並養成陰陽、虛實、開合互相承接的習慣,才能接勁有法,開合有勁,進退得力,走沾靈活,變化無窮。

“摸勁”是追求懂勁的必然之道,懂勁功夫的掌握是很不容易的,就太極拳的勁道來說,有幾十種之多,為什麼都只說太極拳中的八種勁道,因為這八種勁道是拳術的根據,代表太極的八卦,各種勁道都是從這八種勁道演變而來,由單勁合為複勁。古語講“八卦”可變八八六十四封,就是這個道理。

有些勁道實難用文字述說清楚,只能寫出大概的情況。有些功法動作必須示範口授,才可領悟。另外,最為難處是複勁的演變。如在推手中對方兩手向我右臂按時,我以右臂承接來勁,松沉轉化,這時即可產生走沾相生,腰微向左轉,使對方落空、拔根,隨即腰微右轉,拔腰,右臂向上掤peng帶,使對方完全失控,在我掌握之中,隨時可以發放。如對方還有頂抗之力,我又需腰向右轉,右臂隨對方之勁向右下沉帶,又可使對方落空拔根。在這樣連貫的變化中,可出現多個複勁及幾個勁圈的形成。

在述說中只不過寫了些勁圈的變化和勁道的形成,關於兩腿的虛實變換,腰的松、沉、轉、拔功法的演變,兩手開合換勁的調整等,用文字很難寫清,只有從示範與口撐中才能體會到個中滋味。因此,必須要在“順勁”和“摸勁”上狠下功夫,不但要知道自己的動向,更要掌握對方的一舉一動,從中探研太極勁法之奧妙。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我認為用“摸勁”比較通俗一點。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有“摸勁”。如鋤地、學騎自行車、開車、烹飪等,都要進行摸勁的訓練。鋤地要掌握鋤地的準確度及深淺度;學騎自行車要摸它的平衡勁;學開車要摸油門大小、檔位的位置、刹車間隙;學烹飪要掌握火侯等,摸熟了也就掌握了,提高了,乃至精通了。太極拳的修煉也是同樣,也要進行摸勁訓練,是練習太極拳術的勁道在自己身體上的體驗。分為體驗自身勁道的變化,及外來勁的走沾,就是利用感覺與體會來處理自己及對方兩者之間勁道的演變,在摸勁中可體現出太極功夫的高低。

“摸勁”是習練太極拳者終身探研的課題,是學無止境的。是在“順勁”功法的基礎上,按照太極拳不丟不頂、沾連粘隨,舍己從人,力從人借的要求去做,從中體驗陰陽變化在身體各部的演變,探求引進落空,借力打人之奧妙。

因太極拳為內家拳,是以小力勝大力,以柔克陽之術,要追求它的技巧奧妙所在,所以習練太極拳要進行“順勁與摸勁”的訓練。

“摸勁”的訓練應從互相喂勁開始,相互給勁,互相接化轉換,在喂勁方的來勁中體會來勁的快慢、方向、路線,自己做出相應的接、化、沾、拿,找出理想的效果,可在定步及活步推手中去體驗,又要在訓練中不斷去掉先天拙力,培養起後天松柔,靈敏之內勁,並達到懂勁之地步,才可不斷地提高自身功夫。

正如拳論中講“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懂勁是從不斷地進行“順勁與摸勁”中得來的,所為懂勁,首先須知自己之勁的路線、變換、作用及效果。又要摸清對方來勁的方向、大小、快慢等,根本陰陽變化之理,做到陽來陰走,陰走陽粘,不丟不頂,陰陽相濟。

太極拳推手是提高太極拳懂勁功夫的一個階段,是進入散手技擊的中間環節。我認為,現時把太極拳推手用在對抗性的比賽時,對太極拳的發展很不利,根據多年的觀察,由於在傳承上、功夫上及賽場規則和比賽中求勝之心等因素上多方原因,無法體現出太極內空功法的特色,使習練者有違背太極推手法則方面發展的趨勢。

按太極拳推手要求,本是“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不丟不頂”、“舍己從人”。可是縱觀現代太極推手比賽,多犯丟、頂、扁、抗之病,多是追求的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之法,這是當今必須克服的重要問題。

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根源,是習練者對太極拳理論、拳架、推手三者認識不清,不能統一,才會出現理論與走架的脫節,走架與推手的分離,大多是因為人的好勝心理,將自身本能拙力用在求勝的對抗中,無法發揮太極拳的功法奧妙,這樣怎能體現中華內家功夫的博大精深?只有熟悉了太極理論,並按照太極拳拳論要求練出真正的太極功夫,才能使太極拳發展經久不衰。只有堅持“順勁”與“摸勁”的功法訓練,在推手中利用陰陽虛實的錯綜變換,做到虛實分明,虛要虛透,實要實足,並養成陰陽、虛實、開合互相承接的習慣,才能接勁有法,開合有勁,進退得力,走沾靈活,變化無窮。

“摸勁”是追求懂勁的必然之道,懂勁功夫的掌握是很不容易的,就太極拳的勁道來說,有幾十種之多,為什麼都只說太極拳中的八種勁道,因為這八種勁道是拳術的根據,代表太極的八卦,各種勁道都是從這八種勁道演變而來,由單勁合為複勁。古語講“八卦”可變八八六十四封,就是這個道理。

有些勁道實難用文字述說清楚,只能寫出大概的情況。有些功法動作必須示範口授,才可領悟。另外,最為難處是複勁的演變。如在推手中對方兩手向我右臂按時,我以右臂承接來勁,松沉轉化,這時即可產生走沾相生,腰微向左轉,使對方落空、拔根,隨即腰微右轉,拔腰,右臂向上掤peng帶,使對方完全失控,在我掌握之中,隨時可以發放。如對方還有頂抗之力,我又需腰向右轉,右臂隨對方之勁向右下沉帶,又可使對方落空拔根。在這樣連貫的變化中,可出現多個複勁及幾個勁圈的形成。

在述說中只不過寫了些勁圈的變化和勁道的形成,關於兩腿的虛實變換,腰的松、沉、轉、拔功法的演變,兩手開合換勁的調整等,用文字很難寫清,只有從示範與口撐中才能體會到個中滋味。因此,必須要在“順勁”和“摸勁”上狠下功夫,不但要知道自己的動向,更要掌握對方的一舉一動,從中探研太極勁法之奧妙。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