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讓外國人驚歎的小兒推拿術

父母們都知道, 把嬰兒抱在懷裡輕輕撫摸會讓他安心、平靜, 研究表明, 父母深情撫摸的功效遠不止如此, 還對塑造孩子的大腦和健康發展很有幫助。

大多數動物, 當然也包括人類, 觸覺是一種強烈的情感交流, 是將父母和孩子聯繫在一起的紐帶。

研究證明, 溫柔的觸摸, 通過皮膚的神經纖維傳輸到大腦, 會明顯刺激大腦活力, 雖然比疼痛和溫度等的傳感神經傳輸得遲一些, 但真實起到了一系列類似於激素的作用。 這種對大腦活力好處超越了嬰兒期, 而且對於塑造孩子社會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包括孩子未來獨立工作和團隊合作的能力、體格和語言發展、正常人際交往、能夠正常進行情感表達等方面。

那怎麼撫摸孩子呢?

也不是亂摸, 可以採用一些中醫小兒推拿的手法。 中醫認為,孩子先天肺脾腎不足 ,如果小孩沒有頻繁的外感症狀的話,可以從補腎經補脾經開始,沒事做做摩腹、捏脊, 這樣孩子精氣充足,吃嘛嘛香。

補腎經

◎位置:小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由指跟向指尖方向直推100~300次。

◎功效:補腎經能補腎益腦, 溫養下元, 用於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久瀉、多尿、遺尿、虛汗喘息等症。 臨床上腎經穴一般多用補法, 需用清法時, 多以清小腸代替。

補脾經

◎位置:拇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補脾經有兩種操作方法, 一是屈曲患兒拇指, 沿拇指橈側由指尖到指根(向心)直推, 二是拇指羅紋面順時針旋推。 推100~300次。

◎功效:補脾經能健脾和胃、補氣養血。 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常與補胃經、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裡等合用。

捏脊

◎位置:頸部大椎穴至尾骨端呈一直線。 大椎穴大致在脊柱與雙肩水平線相交處。

◎操作:從尾骨端一直捏到頸部大椎穴, 每交替撚動3次, 便輕輕用力上提1次, 有時可聽到“叭、叭”的響聲, 捏3~5遍, 至皮膚紅潤微充血而止。 捏第一遍以及最後一遍的時候不用做上提的動作。

操作時捏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 而且不可擰轉, 捏的太緊不容易向前撚動推出, 捏少了則不易捏起皮膚。 撚動向前時需做直線前進, 不可歪斜。

◎功效:臨床上捏脊多與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摩腹、按揉足三裡等相配合, 對先天和後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

不僅可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疳積等病症, 還可用于治療成人的失眠、腸胃病、月經不調等病症。

摩腹

◎位置:腹部中央, 肚臍周圍。

◎操作:用手掌或三四指併攏按在腹部輕輕摩動, 順時針為順摩腹, 逆時針為逆摩腹。 逆時針摩為補, 順時針摩為瀉, 往返摩為平補平瀉。

◎功效:摩腹能消食、理氣、降氣,治乳食停滯、胃氣上逆引起之噁心、嘔吐、腹脹等症,臨床上多與運八卦、推脾經、按揉足三裡等相配合;治小兒厭食症多與揉板門、運八卦、捏脊等相配合。

補法能健脾止瀉,用於脾虛、寒濕型的腹瀉;瀉法能消食導滯、通便,用於治療便秘、腹脹、厭食、傷乳食瀉等,多與腹陰陽同用;平補平瀉則 能和胃,有消食、強壯身體的作用,常與補脾經、捏脊、按揉足三裡合用,為小兒保健常法。

給寶寶親密的關懷,讓寶寶聰明又健康

關注我們,每天更新養生內容!

往返摩為平補平瀉。

◎功效:摩腹能消食、理氣、降氣,治乳食停滯、胃氣上逆引起之噁心、嘔吐、腹脹等症,臨床上多與運八卦、推脾經、按揉足三裡等相配合;治小兒厭食症多與揉板門、運八卦、捏脊等相配合。

補法能健脾止瀉,用於脾虛、寒濕型的腹瀉;瀉法能消食導滯、通便,用於治療便秘、腹脹、厭食、傷乳食瀉等,多與腹陰陽同用;平補平瀉則 能和胃,有消食、強壯身體的作用,常與補脾經、捏脊、按揉足三裡合用,為小兒保健常法。

給寶寶親密的關懷,讓寶寶聰明又健康

關注我們,每天更新養生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