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從《暗算》到《懸崖》再到《風箏》,諜戰劇的信仰追求有變化嗎?

想到風箏, 人們的第一聯想是它扶搖在高空, 飄飄蕩蕩, 充滿了變化與不安全感, 但只要線不斷, 風箏又能做到可放可收。

從《暗算》到《懸崖》再到《風箏》,

諜戰劇的意象變化, 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只不過到了《風箏》的時候, 觀眾已經對諜戰劇有了更高的要求, 拿一個更高的標準去評判《風箏》, 會發覺柳雲龍在創作上的不變與變。 不變的是, 《風箏》仍然是一部充分挖掘與展現諜戰劇固有元素的類型劇精品, 仍然會在殘酷中融入一點浪漫與抒情, 變化的地方, 則在於它更近一步地對“信仰”進行了理性的詮釋。

何為“信仰”?以往的主旋律作品, 通常會將“信仰”解讀成“為了新中國的誕生”而付出鮮血與生命, 《風箏》自然也是在這個主旋律下展開講述, 但柳雲龍的這部最新導演作品, 為“信仰”這個令人肅然起敬的詞彙, 注入了更為樸素的、接地氣的元素, 這些元素可以總結為一個詞,

“委屈”。 而“委屈”來源於身份的撕裂, 又因使命必達的信念而跨越。

柳雲龍飾演的男一號鄭耀先, 是一隻飄在高空的風箏, 為了崇高的革命信仰, 他潛入國民黨軍統組織, 成為人見人怕的軍統六哥。 這只“風箏”所處的環境, 無異於驚濤駭浪, 牽扯著他的那根線,

之所以沒有崩斷, 除了鄭耀先與防線者擁有高度一致的追求外, 更在於“風箏”本身對“線”的信任與依賴。

但鄭耀先畢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面對革命同志在自己面前的悲慘遭遇, 他會發出疼痛的呼喊, 這種呼喊最有代表性的情節是, 鄭耀先對上線領導陸漢卿的抱怨, “十年了, 我已經分不清楚自己是紅是白, 是人是鬼。 這樣下去, 敵人不收拾我, 我自己也要崩潰了。 已經十年了, 我不知道還能活幾個十年?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活得像個人?”

面對與自己單線聯繫的鄭耀先, 陸漢卿對他的態度是凜然的, 但當陸漢卿眼睜睜看著鄭耀先陷入囫圇而無能為力的時候, 也不禁向同在一個城市的地下党領導發出了抱怨, 電視劇在這兒做了一個非常有衝擊力的處理, 那就是陸漢卿幾乎一字不差地重複了鄭耀先的臺詞……這也許就是《風箏》的別致之處, 它凸顯了信仰的堅定與偉大, 也如實刻畫了在強有力的信仰旗幟引領之下, 一個個普通人所面臨的巨大壓力。

活著的人會有一些“委屈”, 但當他們面臨生死抉擇的時候, “委屈”便被拋到了腦後, 無論是慷慨就義的曾墨怡, 還是被國民黨中統製造“車禍”撞死在街頭的程真兒, “委屈”與“抱怨”便煙消雲散, 信仰的力量彰顯了人格的價值。 在激烈鬥爭的年代, 能夠在殘酷環境下保存人格的堅定與統一, 這成為那個時期情報工作者最值得大書特書的部分, 而《風箏》, 正是沿著這條敘事線, 刻畫了一系列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

通過《風箏》的故事,觀眾會對“信仰”有更深入的瞭解。“信仰”不是盲目與衝動,而是寫進骨髓裡的一種信念,若非是這種信念堅持,鄭耀先的“信仰”也不會在漫長的三十年時光裡一以貫之,這只“老風箏”,經歷過暴風驟雨,當晴空萬里的時候,也絲毫沒有悠然自得,他知道牽連他的那根線,不是輕飄的而是沉重的,不是一種約束而是一種信任,不是順著線走到勝利的那天分享果實,而是如影隨身的責任已經成了他的生命。

我們今天看鄭耀先的故事,看這部以“諜戰劇”名義播出的電視作品,首先會從它的觀賞性切入,柳雲龍團隊為觀眾保障了這部作品的娛樂價值,但這部劇更需要深入感受的,是觀眾要重新對“信仰”有嶄新的認識。信仰從來不會像風箏那樣在天空飄,相反,信仰哪怕在天空之上,也厚重如鉛墜,只不過是一代人犧牲了他們的青春與生命,來支撐“信仰”不用借助風向與高空飄揚。面對這樣的“風箏”,我們要做的不止是“欣賞”,而是深深的凝視。

通過《風箏》的故事,觀眾會對“信仰”有更深入的瞭解。“信仰”不是盲目與衝動,而是寫進骨髓裡的一種信念,若非是這種信念堅持,鄭耀先的“信仰”也不會在漫長的三十年時光裡一以貫之,這只“老風箏”,經歷過暴風驟雨,當晴空萬里的時候,也絲毫沒有悠然自得,他知道牽連他的那根線,不是輕飄的而是沉重的,不是一種約束而是一種信任,不是順著線走到勝利的那天分享果實,而是如影隨身的責任已經成了他的生命。

我們今天看鄭耀先的故事,看這部以“諜戰劇”名義播出的電視作品,首先會從它的觀賞性切入,柳雲龍團隊為觀眾保障了這部作品的娛樂價值,但這部劇更需要深入感受的,是觀眾要重新對“信仰”有嶄新的認識。信仰從來不會像風箏那樣在天空飄,相反,信仰哪怕在天空之上,也厚重如鉛墜,只不過是一代人犧牲了他們的青春與生命,來支撐“信仰”不用借助風向與高空飄揚。面對這樣的“風箏”,我們要做的不止是“欣賞”,而是深深的凝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