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禪茶一味”佛家“苦、靜、凡、放”思想

“禪茶一味”, 恐怕是中國張貼最廣的有關茶的書法字幅了, 幾乎每一個茶館、茶樓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喝茶講禪, 茶道又與禪相結合, 所謂禪茶一味, 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 “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 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 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禪茶一味”的由來

人們一想到禪, 腦際往往會閃現出一幅人在大樹下或草木間打坐、靜慮的畫面。 這種“人在草木間”的意象正是漢字“茶”的構字法。 如同看圖解字一般, “茶”字形象的構字法對抽象而奧妙的“禪”作了最通俗易懂的注解。 茶實現了人與草木最原始的交流, 禪則實現了人與外界最和諧的交融。 殊途同歸, 茶和禪都為人類親近自然、回歸自然找到了一條捷徑。 這也說明了茶和佛、茶和禪之間雖素昧平生卻似曾相識, 這就是“禪茶一味”的最初因由。

茶禪一味的思緒基礎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 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 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 談的就是“四諦”之理。 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 人生有多少苦?佛以為, 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

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 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性也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 陰中之陰, 最能降火, 火為百病, 火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 苦中有甘的特性, 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 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 品味人生, 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 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 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 佛教也主靜。 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 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 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 在靜坐靜慮中, 人難免疲勞發困, 這時候, 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此話一語中的。 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 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 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做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做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品茶,乃至品人生,要的是平實簡約,雅致純清。遊走浮生,凡事要看清,看淡,且行且珍惜。意境如茶,濃時不驕,淡時而有餘味,心境如禪,般若清欄,自若自清。禪在茶的餘味裡得道,茶在禪意裡衍生。禪茶一味,亦是人生滋味,淡久生香。

澳門茶雲澗文創工作室 TEA1553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做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做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品茶,乃至品人生,要的是平實簡約,雅致純清。遊走浮生,凡事要看清,看淡,且行且珍惜。意境如茶,濃時不驕,淡時而有餘味,心境如禪,般若清欄,自若自清。禪在茶的餘味裡得道,茶在禪意裡衍生。禪茶一味,亦是人生滋味,淡久生香。

澳門茶雲澗文創工作室 TEA155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