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網貸仲介教父和他的上千門徒:年入千萬,卻難逃原罪

文 | 歐拉零和

年僅24歲的方雲, 卻被稱為網貸仲介“教父”。

他是最早進入網貸行業的仲介之一, 並開創了眾多網貸平臺的貸款技術。

他最早進行仲介培訓, 線上、線下教“擼口子”的技術, 教出上千“徒子徒孫”。

如今, 他的仲介大軍散佈全國, 奪下網貸仲介的半壁江山, 他們打法兇狠, 花招百出, 業內將其稱為“方家軍”。

“方家軍”中的精英, 年入千萬, 創造了一個個暴富傳奇。

一個月前, 現金貸行業突然刹車, 方雲本以為“方家軍”會退出江湖, 卻沒料到, 真正的仲介狂歡和黃金時代, 才剛剛開始……

01初涉

踏上仲介這條路, 說起來也有些“命運”的味道。

大學期間的方雲, 講義氣, 朋友們來南京找他, “七日遊, 吃住玩全包”。

生活費不夠花了, 方雲就去做小生意, 但零星收入, 遠遠不能滿足他的揮霍。

2013年, 全國“校園貸”寥寥無幾, 只在零星幾個城市出現, 其中就包括方雲所在的南京。

19歲的方雲,

借了第一筆校園貸, 1800元, 半年後還2000元。

他發現, 身邊很多學生開始借錢, 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門好生意。

與其借貸, 不如幫助別人借貸賺錢, 他成為一位“貸款仲介”。

貸款所需資料龐雜, 金融機構和使用者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 因此出現了仲介大軍。

他們為使用者美化、偽造資料, “讓一個壞使用者, 看上去是一個好用戶”, 以此幫助他們繞過金融機構的層層風控。

當時的仲介, 主要集中在銀行、小貸領域, 面對“網貸”的崛起, 仲介群體尚未覺醒。

而方雲是最早進入網貸行業的仲介之一——他開始幫一家校園貸獲客。

他最開始的打法, 就是撒傳單。

他花20塊錢, 列印了200張傳單, 招來了5個客戶, 借出2000元。

而校園貸平臺給他返了兩個點, 賺了40塊。

方雲覺得這事可幹, 就把同學元朗、林爽也拉了進來。

此後, 這兩個人成為他的徒弟, 並各自單飛, 在業內獨當一面, 成為“扛把子”人物——這是後話。

但很快, 平臺返傭這點小錢, 已無法滿足方雲。

他開始向借款用戶收取巨額“手續費”, “一開始是5%, 然後10%, 狠一點的, 收20%、30%”。

他開了這個先河後, 網貸仲介就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獲客管道, 而變成了暴利職業。

2014年, 市場突然爆發, 校園貸在全國火熱蔓延。 突然之間, 方雲代理的平臺從一家發展成五家。

方雲的推廣方式更為野蠻。

他買了一輛車, 開往南京各大高校, 三個人往柱子、廁所和海報欄貼五種不同的廣告單, “每單留不同的手機號, 但打過來都是我們接。 ”

早期網貸多在PC端辦理, 客戶要到辦公室填資料,

交服務費。 方雲在一棟大樓裡租了個辦公室。

每天早上一起來, 他和元朗、林爽就坐到電腦前, 一直操作到晚上10點。

△方雲的貸款辦公室

“每20分鐘做一個客戶, 收500、1000。 ”方雲將這種方式形容為“無腦賺錢”。 來錢太快, 刺激的快感不亞於吸毒。

三個人每個月至少有20萬的純利潤, 且在不斷增長。 “人生第一次覺得, 錢不就是一串數字嘛。 ”

生意越做越大, 方雲索性休了學, 專心創業。

那一年, 他21歲, 剛上大三。

02出世

“四處貼單”這個模式, 方雲覺得實在是太慢了。

他想拉更多人進場, “場子熱了, 行業熱了, 大家一起玩”。

方雲一直認為, 他是“網貸仲介”的鼻祖。

這是因為, 他開創了線上和線下的“仲介培訓”模式, 批量產出了成千上萬的仲介, 實現了仲介的規模化。

方雲有七個微信號, 加上公眾號、微信群、QQ群等管道的粉絲, 有數萬人。

他通過發朋友圈、YY語音培訓、開線下仲介大會等多種方式, 線上線下同步招生。

第一次招生, 方雲很小心, 一人收268元培訓費, 兩天招了100人。

第二次, 每人收2000元。

此後培訓費一路上漲, 2500、3000、3500……直到如今的19800元。

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 方雲都在用他詼諧而極具穿透性的演講功底, 傳授如何擼口子, 如何用“野路子”獲客。

“你怎麼去女廁所貼傳單?你可以帶一隻貓, 假裝找貓, 就能混進女廁所。 ”他花招百出, 不斷“抖機靈”。

△培訓現場

2014年到2015年一年多的時間, 方雲大大小小培訓幾十場, 人數上千人, 這其中誕生了諸多仲介大佬, 包括湖南益陽的黃猛(化名)、三亞阿海等人。

“南京市場飽和了, 我就讓他們去武漢、益陽、杭州、江西。”方雲甚至還教大家“如何培訓仲介”,數十人的講師團撒向全國。

就此,徒弟又產生了徒子徒孫,在全國裂變繁殖,誕生了成千上萬的“方家軍”。

方雲此舉讓行業如同一座火山,猛烈噴發。

此時他發現,“我們培養了一堆競爭者”。但他無所謂,因為網貸行業的黃金時代來臨,用戶永遠多得做不完。

“做得最大的,買了別墅和車子,年入數千萬。做得半死不活的,一個月也有一兩萬。”

這些人大都出身貧寒,要麼是大學還沒畢業的學生,要麼是初涉社會的小青年。

他們意外踩上快車道,就此開始了一路狂飆的人生。

直到現在,方雲都一直在強調“順勢”的重要性,踩中了時代鼓點,才能夠跳出絕世舞曲。

在眾多的徒弟當中,“三亞阿海”是方雲頗為賞識的,因為他“足夠拼,足夠狠”。

中專畢業的阿海,曾在三亞做房產銷售仲介,生意慘澹。看到招生廣告,他問方雲:“學費是2000,但我只有1000,可以學完賺了錢再補上嗎?”

阿海線上學了兩天,然後在三亞的十個專科院校四處貼單。

拿到的提成,刷新了他的三觀——做房地產仲介,他每月工資不到2000。而在校園貼單兩天之後,他就賺了2000。

第三天,阿海就刷螞蟻花唄買了機票,去找方雲面授網貸技術。

所謂的面授,其實也不過是他看著方雲的團隊,實際操作放貸。

兩天后,阿海就學成而歸。

此後,他轉戰網貸大省山東,從月入數萬到幾十萬,一路飆漲。

而這樣的傳奇故事,在方家軍中,都不是什麼稀罕事。他們兇猛地攻城掠地,獨立山頭,圈下了仲介半壁江山。

而方雲,就此走上了“教父”的位置,每到一個新的城市,就有徒弟們蜂擁過來請他吃飯。

毋庸置疑,方雲給了他們一把通往財富捷徑的鑰匙。

03失控

“方家軍”繼承了方雲的技術,也學會了他的“小聰明”。

但方雲沒有給他們制定“幫規”,為他們確立“底線”——很快,方雲就將發現,這是他最大的失策。

2015年,網貸變得異常火熱,方雲卻發現,一切都開始失控。

有一次,方雲去徒弟的公司,看到申請借款的長隊,從辦公室排到了走廊,到處都是抽著煙、等待借錢的年輕人。

有個女生告訴方雲,她熱愛旅行,已擼過了十幾個平臺。這次,她要借兩萬,去麗江。

方雲隱隱嗅到了失控的危險氣息。

而方雲的徒弟們,已不再滿足網貸仲介的收入,他們開始玩更為瘋狂的“超利貸”和“倍條”。

他的第一個徒弟林爽,單飛後開始操作“超利貸”:借款1000元,只到賬700元,一個月後,依然還1000元,周息高達30%。

而第二個徒弟元朗,自己做了一個分期平臺,操作“倍條”,又稱“撕條子”。

這個玩法的利息更為驚人,借款一萬元,只到手7000元,一周後共還12000元,卻要打3萬元的借條。

一旦用戶逾期,仲介立刻帶人找上門去,按借條要求的3萬還款。

因為元朗的玩法極為野蠻,“撕條子”撕得很猛,業內都叫他“任意撕”。

而方雲以前的小跟班“馬叔”,此後成為“倍條”中翹楚,玩法極為兇猛。

他善於揣摩人心,一直在思考,什麼時候仲介最掙錢?

就是用戶理智全失,對網貸上癮,並失控的時候。

“借貸就像吸毒,如果他們完全被借貸欲望控制,仲介就可以從中大把賺錢。”馬叔為了吸引用戶掉入這個陷阱,無所不用其極。

馬叔擅長“撒誘餌”。

這群年輕人講義氣,很好忽悠。馬爺會帶他去酒吧玩,點19800元的酒水套餐,並自己買單。

第二天,馬叔會再去酒吧——這次則讓年輕人請客。錢不夠怎麼辦?馬叔就會借給他。

而實際上,酒吧和馬叔早已勾結在一起,酒水只需付800元。

而這個年輕人,就如此被拉下水,陷入網貸的旋渦中,只能不停擼新的口子,“以貸養貸”。

就是靠著這些野路子,馬叔一年時間,就迅速崛起為當地有名的仲介。

馬叔是“方家軍”的代表。無疑,他們身上都有類似的刻痕。

出身低微,學歷不高,突然從低谷躍至巔峰,他們沒有見過這麼多錢,也沒有想到,獲得錢如此輕易。

站在巔峰之時,他們忘乎所以,變得毫無底線,“有錢就掙,手段不限”。

此後,方雲接到了兩個徒弟被抓的消息。

徒弟給用戶7000本金,開了3萬的借條,逾期後,對方靠擼網貸還了3萬。

結果借條沒有撕掉,他們又找用戶要3萬,用戶受不了,報警了。

“方家軍”玩得“太野”,一些已經玩脫了。

一切都滑向了失控深淵。

04分化

方家軍就此出現了分化。

一邊繼續沉淪,一邊洗腳上岸。

2016年下半年,小額現金貸市場開始爆發,那些被線下“超利貸”、“倍條”吸引的用戶,也都轉戰到線上。

而除了這些老用戶,一大批新用戶覺醒,也加入借貸浪潮中。

而仲介大軍,幾乎都轉戰線上,“地下高利貸幾乎沒有生意了”。

一個月前,現金貸監管落地,為行業踩下急刹車。

方雲本以為仲介大軍會暫時收斂、退潮,卻沒料到,這是新的狂歡的開始。

行業刹車,但借款用戶難以刹車,他們已被啟動的借貸需求,已形成強大慣性。

這群底層借貸人群,開始重回地下。

“超利貸和倍條的生意,開始變得爆火。”方雲發現,他的徒子徒孫正在頻繁發“超利貸”和“倍條”的廣告,準備進行一輪瘋狂收割。

△仲介在朋友圈發的超利貸廣告

而只要借貸需求存在,仲介就不會消亡。

底層的信貸被徹底啟動,對於他們來說,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

地下的野蠻借貸市場榮耀歸來,此後的瘋狂,方雲已很難預測。

繼續“深耕行業”的方家軍,正在積極迎接他們的狂潮。而另一邊,一些仲介卻選擇上岸,開始新的人生。

馬叔遇見了一個18歲的年輕人,穿著黑色皮夾克,打耳釘,髮型很潮,他說自己的父母開工廠,家裡有車有房。

馬叔就借了1.2萬給他,卻打了6萬的欠條,約定還2萬,但一星期不到就逾期了。

馬叔催收,往他“有車有房”的家裡打電話。

一天后,他的母親來了,只有一條腿,還拄著拐杖。

母親扔了拐杖,跪在馬叔面前求他:“他爸去世得早,我在工廠食堂打工,老闆你行行好。”

這一幕刺傷了馬叔,以前他看到的,是一個個不思上進的年輕人,他們透支自己的青春,爛泥巴扶不上牆。

他可以讓自己麻木,安慰自己“這些人該”。

但這次,他看到年輕人背後家庭的脆弱與無辜,他找不到理由為自己的麻木不仁開脫。

馬叔從此金盤洗手,“改做比較有良心的事情”。

方雲去西藏旅行,手機彈出來新聞:一位用戶因過度負債跳樓自殺。

他頭皮發麻,腳底發虛,拉薩的冷風讓他幾乎睜不開眼睛。

而此時,朋友圈和微信群裡,依舊熱鬧非凡,徒子徒孫們,還在曬紙醉金迷的生活和網貸的狂歡。

△仲介在群裡曬錢炫富

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潘朵拉的魔盒,是方雲親手打開的。

回來後,方雲將自己所有的錢,拿出來準備“幫人上岸”。

他開了一個“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招了一百多人,去幫助深陷網貸者逃離深淵。

方雲先教他們減輕債務。

“用番茄醬塗在手腕上,拍照片偽裝自殺,發給債主”,一般,債主會妥協,免去高息。

然後,他再帶著他們掙錢,慢慢還清債務。比如,去做淘寶推廣、發傳單等。

而馬叔開始用業內最低的利息,給他們放款,幫助他們走出債務危機。

馬叔將每一筆,都記在自己“積德行善帳本”上。

“如果善惡存在臨界點,通過不斷的積累,我就可以重新回到善的一邊。”馬叔說。

但很快,方雲就覺得這個生意再難做下去。

“幫人家借貸,貸下來,他們就心存感激;但教人家賺錢,活累錢少,他們就罵我傻逼,罵我騙子。”方雲發現,這幫人太難調教。

“明明稍微努力就可以賺錢,就可以從黑洞走出來,可他們總是想不勞而獲。”方雲也終於明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而馬叔也會從這群深陷網貸者中,挑選一些“渡”人。而挑選的標準就是“聰明、有志氣、不懶”。

而他發現,其中最難達到的條件,居然是“不懶”。

三個月下來,方雲的新公司倒閉,“虧了70多萬”。

這大概是最諷刺的結局,拉人下水容易,但渡人上岸難。

方雲已難回頭是岸了。

他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這個結局……

我就讓他們去武漢、益陽、杭州、江西。”方雲甚至還教大家“如何培訓仲介”,數十人的講師團撒向全國。

就此,徒弟又產生了徒子徒孫,在全國裂變繁殖,誕生了成千上萬的“方家軍”。

方雲此舉讓行業如同一座火山,猛烈噴發。

此時他發現,“我們培養了一堆競爭者”。但他無所謂,因為網貸行業的黃金時代來臨,用戶永遠多得做不完。

“做得最大的,買了別墅和車子,年入數千萬。做得半死不活的,一個月也有一兩萬。”

這些人大都出身貧寒,要麼是大學還沒畢業的學生,要麼是初涉社會的小青年。

他們意外踩上快車道,就此開始了一路狂飆的人生。

直到現在,方雲都一直在強調“順勢”的重要性,踩中了時代鼓點,才能夠跳出絕世舞曲。

在眾多的徒弟當中,“三亞阿海”是方雲頗為賞識的,因為他“足夠拼,足夠狠”。

中專畢業的阿海,曾在三亞做房產銷售仲介,生意慘澹。看到招生廣告,他問方雲:“學費是2000,但我只有1000,可以學完賺了錢再補上嗎?”

阿海線上學了兩天,然後在三亞的十個專科院校四處貼單。

拿到的提成,刷新了他的三觀——做房地產仲介,他每月工資不到2000。而在校園貼單兩天之後,他就賺了2000。

第三天,阿海就刷螞蟻花唄買了機票,去找方雲面授網貸技術。

所謂的面授,其實也不過是他看著方雲的團隊,實際操作放貸。

兩天后,阿海就學成而歸。

此後,他轉戰網貸大省山東,從月入數萬到幾十萬,一路飆漲。

而這樣的傳奇故事,在方家軍中,都不是什麼稀罕事。他們兇猛地攻城掠地,獨立山頭,圈下了仲介半壁江山。

而方雲,就此走上了“教父”的位置,每到一個新的城市,就有徒弟們蜂擁過來請他吃飯。

毋庸置疑,方雲給了他們一把通往財富捷徑的鑰匙。

03失控

“方家軍”繼承了方雲的技術,也學會了他的“小聰明”。

但方雲沒有給他們制定“幫規”,為他們確立“底線”——很快,方雲就將發現,這是他最大的失策。

2015年,網貸變得異常火熱,方雲卻發現,一切都開始失控。

有一次,方雲去徒弟的公司,看到申請借款的長隊,從辦公室排到了走廊,到處都是抽著煙、等待借錢的年輕人。

有個女生告訴方雲,她熱愛旅行,已擼過了十幾個平臺。這次,她要借兩萬,去麗江。

方雲隱隱嗅到了失控的危險氣息。

而方雲的徒弟們,已不再滿足網貸仲介的收入,他們開始玩更為瘋狂的“超利貸”和“倍條”。

他的第一個徒弟林爽,單飛後開始操作“超利貸”:借款1000元,只到賬700元,一個月後,依然還1000元,周息高達30%。

而第二個徒弟元朗,自己做了一個分期平臺,操作“倍條”,又稱“撕條子”。

這個玩法的利息更為驚人,借款一萬元,只到手7000元,一周後共還12000元,卻要打3萬元的借條。

一旦用戶逾期,仲介立刻帶人找上門去,按借條要求的3萬還款。

因為元朗的玩法極為野蠻,“撕條子”撕得很猛,業內都叫他“任意撕”。

而方雲以前的小跟班“馬叔”,此後成為“倍條”中翹楚,玩法極為兇猛。

他善於揣摩人心,一直在思考,什麼時候仲介最掙錢?

就是用戶理智全失,對網貸上癮,並失控的時候。

“借貸就像吸毒,如果他們完全被借貸欲望控制,仲介就可以從中大把賺錢。”馬叔為了吸引用戶掉入這個陷阱,無所不用其極。

馬叔擅長“撒誘餌”。

這群年輕人講義氣,很好忽悠。馬爺會帶他去酒吧玩,點19800元的酒水套餐,並自己買單。

第二天,馬叔會再去酒吧——這次則讓年輕人請客。錢不夠怎麼辦?馬叔就會借給他。

而實際上,酒吧和馬叔早已勾結在一起,酒水只需付800元。

而這個年輕人,就如此被拉下水,陷入網貸的旋渦中,只能不停擼新的口子,“以貸養貸”。

就是靠著這些野路子,馬叔一年時間,就迅速崛起為當地有名的仲介。

馬叔是“方家軍”的代表。無疑,他們身上都有類似的刻痕。

出身低微,學歷不高,突然從低谷躍至巔峰,他們沒有見過這麼多錢,也沒有想到,獲得錢如此輕易。

站在巔峰之時,他們忘乎所以,變得毫無底線,“有錢就掙,手段不限”。

此後,方雲接到了兩個徒弟被抓的消息。

徒弟給用戶7000本金,開了3萬的借條,逾期後,對方靠擼網貸還了3萬。

結果借條沒有撕掉,他們又找用戶要3萬,用戶受不了,報警了。

“方家軍”玩得“太野”,一些已經玩脫了。

一切都滑向了失控深淵。

04分化

方家軍就此出現了分化。

一邊繼續沉淪,一邊洗腳上岸。

2016年下半年,小額現金貸市場開始爆發,那些被線下“超利貸”、“倍條”吸引的用戶,也都轉戰到線上。

而除了這些老用戶,一大批新用戶覺醒,也加入借貸浪潮中。

而仲介大軍,幾乎都轉戰線上,“地下高利貸幾乎沒有生意了”。

一個月前,現金貸監管落地,為行業踩下急刹車。

方雲本以為仲介大軍會暫時收斂、退潮,卻沒料到,這是新的狂歡的開始。

行業刹車,但借款用戶難以刹車,他們已被啟動的借貸需求,已形成強大慣性。

這群底層借貸人群,開始重回地下。

“超利貸和倍條的生意,開始變得爆火。”方雲發現,他的徒子徒孫正在頻繁發“超利貸”和“倍條”的廣告,準備進行一輪瘋狂收割。

△仲介在朋友圈發的超利貸廣告

而只要借貸需求存在,仲介就不會消亡。

底層的信貸被徹底啟動,對於他們來說,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

地下的野蠻借貸市場榮耀歸來,此後的瘋狂,方雲已很難預測。

繼續“深耕行業”的方家軍,正在積極迎接他們的狂潮。而另一邊,一些仲介卻選擇上岸,開始新的人生。

馬叔遇見了一個18歲的年輕人,穿著黑色皮夾克,打耳釘,髮型很潮,他說自己的父母開工廠,家裡有車有房。

馬叔就借了1.2萬給他,卻打了6萬的欠條,約定還2萬,但一星期不到就逾期了。

馬叔催收,往他“有車有房”的家裡打電話。

一天后,他的母親來了,只有一條腿,還拄著拐杖。

母親扔了拐杖,跪在馬叔面前求他:“他爸去世得早,我在工廠食堂打工,老闆你行行好。”

這一幕刺傷了馬叔,以前他看到的,是一個個不思上進的年輕人,他們透支自己的青春,爛泥巴扶不上牆。

他可以讓自己麻木,安慰自己“這些人該”。

但這次,他看到年輕人背後家庭的脆弱與無辜,他找不到理由為自己的麻木不仁開脫。

馬叔從此金盤洗手,“改做比較有良心的事情”。

方雲去西藏旅行,手機彈出來新聞:一位用戶因過度負債跳樓自殺。

他頭皮發麻,腳底發虛,拉薩的冷風讓他幾乎睜不開眼睛。

而此時,朋友圈和微信群裡,依舊熱鬧非凡,徒子徒孫們,還在曬紙醉金迷的生活和網貸的狂歡。

△仲介在群裡曬錢炫富

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潘朵拉的魔盒,是方雲親手打開的。

回來後,方雲將自己所有的錢,拿出來準備“幫人上岸”。

他開了一個“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招了一百多人,去幫助深陷網貸者逃離深淵。

方雲先教他們減輕債務。

“用番茄醬塗在手腕上,拍照片偽裝自殺,發給債主”,一般,債主會妥協,免去高息。

然後,他再帶著他們掙錢,慢慢還清債務。比如,去做淘寶推廣、發傳單等。

而馬叔開始用業內最低的利息,給他們放款,幫助他們走出債務危機。

馬叔將每一筆,都記在自己“積德行善帳本”上。

“如果善惡存在臨界點,通過不斷的積累,我就可以重新回到善的一邊。”馬叔說。

但很快,方雲就覺得這個生意再難做下去。

“幫人家借貸,貸下來,他們就心存感激;但教人家賺錢,活累錢少,他們就罵我傻逼,罵我騙子。”方雲發現,這幫人太難調教。

“明明稍微努力就可以賺錢,就可以從黑洞走出來,可他們總是想不勞而獲。”方雲也終於明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而馬叔也會從這群深陷網貸者中,挑選一些“渡”人。而挑選的標準就是“聰明、有志氣、不懶”。

而他發現,其中最難達到的條件,居然是“不懶”。

三個月下來,方雲的新公司倒閉,“虧了70多萬”。

這大概是最諷刺的結局,拉人下水容易,但渡人上岸難。

方雲已難回頭是岸了。

他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這個結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