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MUJI 無印良品(下)

上篇說道在2001年, 無印良品面臨淨利潤赤字的艱難時刻。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最核心的問題是無印良品與他的母公司西友集團之間的差異。

西友作為平臺型的百貨商場, 強調的是單店的經營能力。 整體的企業運作也十分傳統, 前輩與後輩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上下關係。

而無印良品則是在新時代中誕生的企業, 需要通過連鎖經營把自身的產品快速植入每位元消費者的心中, 同時又需要通過標準化來質控(類似麥當勞的模式)。 在大規模開拓市場的時候, 如果還是堅持以“經驗主義”來考量勢必容易出現一時興盛但不持久的局面。 此時, 需要的是“能力主義”。

正因為2001年的赤字危機, 無印良品的第二任社長引咎辭職。 此時上臺的第三任社長松井忠三成了無印良品的救星。 在之後的短短兩年內, 就讓無印良品扭虧為盈, 並且還讓營收創下了歷史最高記錄。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表面上充分“節流”。

首先, 松井發現當時的無印良品有大量的銷售不出去的庫存貨品。 這些貨品每一樣都符合無印良品的產品屬性, 樣樣都是精品, 但就是消費者不買帳。 他拉著研發人員和生產商一起, 把這些堆積如山的滯銷品付之一炬。 他用實際行動告訴研發人員和生產商們, 產品驅動不代表做出精品, 而更應該是做出消費者願意買單的精品。 消費者不買單的精品就是廢品。 類似的行為還有關閉大量營收極低的店鋪等。 清庫存和關店鋪, 讓成本很快就降了下去。

但“節流”始終只能治標, 治本還是要看“源頭”。

無印良品開創了“不設計的設計師”的方式。 畢竟作為一家企業,

內部設計師的人數也好, 能力也好, 還是能夠做出的精品數也好, 都是有限的。 但是, 市場是無限的, 每時每刻在世界各地都能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優秀產品和產品設計師。 無印良品就派出自己的設計師與全世界最好的產品設計師合作, 外部設計師出產品和方案, 內部設計師把這些產品和方案“無印良品化”。

比如, 日本有一位很著名的服裝設計師叫山本耀司。 無印良品就派出自己的“不設計的設計師”與他合作開發服裝。 山本知道什麼會流行, 而無印良品的設計師知道無印良品的消費者想要什麼, 兩者一匹配就成了。 雖然最後的產品因為“無印”沒有標記山本耀司的名號, 但是產品十分大賣, 用“良品”來證明實力。

生活的藝術, 藝術地生活

如果說“無印”是吸引點, “良品”是痛點, 那麼“設計感”則是無印良品的爆點。

也是在產品能夠迅速複製的當下, 無印良品能夠屹立不倒並且越戰越勇的核心價值。 原研哉、深澤直人等與無印良品“性冷淡”設計風格路數一致的大設計師先後加入無印良品,

使得無印良品除了“不設計的設計師”之外, 還擁有實力強勁地自開發能力。

這種設計能力不僅僅停留在產品上, 而且還擴展到了店鋪、廣告甚至企業文化上。 可以說無印良品是一家由設計師驅動的公司。 比如上圖的廣告以及下圖的壁掛式CD機都是無印良品的經典之作。 雖然設計極簡, 但充滿禪意, 讓人一眼就看出是無印良品。 這種通過設計來打造產品、打造生活、打造品牌價值的方法, 可以說是開創時代先河了。

當然, 就像之前說的, 一個好的設計師團隊也不能只是孤芳自賞, 不然又會重蹈2001年的覆轍。 松井社長把如何收集消費者的想法與需求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用消費者的聲音驅動設計師。 早在2001年松井上臺之初,在互聯網還不是那麼普及的年代,無印良品就率先通過互聯網收集消費者的意見。他們會將許多設計中的產品放在網上讓消費者評選和預約,如果當預約人數超過最小量產的值的時候,就會進行商業化銷售。無印良品的經典之作懶人沙發也是從這個機制中脫穎而出的,並且達到過一個月銷售超過八萬個的驚人數字。

能夠在網上投票和預約的都是無印良品的“粉絲”,他們畢竟是消費者中的少數,我們稱之為早期進入者,即有想法又願意消費的那類人。而絕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是沉默的,該用什麼方式來知道他們的需求與意見呢?無印良品發起了“觀察”計畫。無印良品的設計師團隊會主動拜訪和觀察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並對消費者家中的每一個商品與角度進行研究,拍照留影後再回到公司進行深入研究。以此為契機無印良品改變了許多產品的細節,讓原本賣不動的產品變得大賣。

比如原先無印良品販賣的洗浴用品都是圓形的,就如同絕大多數快消品牌的產品那樣。但是通過“觀察”發現這些圓形的洗浴用品都不能很好的貼合消費者浴室的各個角落,所以改成了方形。就是這麼一個小小改變,讓這一系列的產品得到大賣。甚至後期還有一個品類是空瓶子。很多消費者會買回家之後灌以別的品牌的洗浴用品,可見消費者對這個設計細節的喜愛。

所有的設計最後還是要落地到銷售。有了良好的需求分析,良好的內外部設計師策劃與執行,最後還需要有良好的評估方法與體系。無印良品有一套“新商品是否值得重置”的標準。如果新商品在上架銷售一段時間內(通常都很短),銷售量達到預期銷售量的130%,則可以追加訂單,大力推廣;如果未滿70%,則需要打回重做。通過這種模式,最後用市場來驗證設計產品是否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本話分享了無印良品的故事,從中你學會了哪些運營心得呢?

【1】看清市場大環境的潮流,明確公司自身的定位,無論是品牌還是產品都要想清楚吸引點在哪兒,痛點在哪兒,爆點在哪兒。

【2】一些降低成本的動作,比如不提供大量的包裝等,通過巧妙的宣傳甚至可以成為賣點,前提是與自己的品牌定位思路一致。

【3】通過引入外部資源來豐富自身公司的實力,但又必須在引進的過程中保持自身的一貫風格。知道底線在哪兒,找到最佳的匹配點。

【4】無論公司是以什麼驅動的(產品、技術、運營、資訊、資源、設計等等),都不能忽視用戶的需求。用戶的需求要從核心用戶和大部分沉默用戶中博採眾長,同時還要建立結果導向的評估機制。

無印良品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通過不斷優化運營的必然,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

早在2001年松井上臺之初,在互聯網還不是那麼普及的年代,無印良品就率先通過互聯網收集消費者的意見。他們會將許多設計中的產品放在網上讓消費者評選和預約,如果當預約人數超過最小量產的值的時候,就會進行商業化銷售。無印良品的經典之作懶人沙發也是從這個機制中脫穎而出的,並且達到過一個月銷售超過八萬個的驚人數字。

能夠在網上投票和預約的都是無印良品的“粉絲”,他們畢竟是消費者中的少數,我們稱之為早期進入者,即有想法又願意消費的那類人。而絕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是沉默的,該用什麼方式來知道他們的需求與意見呢?無印良品發起了“觀察”計畫。無印良品的設計師團隊會主動拜訪和觀察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並對消費者家中的每一個商品與角度進行研究,拍照留影後再回到公司進行深入研究。以此為契機無印良品改變了許多產品的細節,讓原本賣不動的產品變得大賣。

比如原先無印良品販賣的洗浴用品都是圓形的,就如同絕大多數快消品牌的產品那樣。但是通過“觀察”發現這些圓形的洗浴用品都不能很好的貼合消費者浴室的各個角落,所以改成了方形。就是這麼一個小小改變,讓這一系列的產品得到大賣。甚至後期還有一個品類是空瓶子。很多消費者會買回家之後灌以別的品牌的洗浴用品,可見消費者對這個設計細節的喜愛。

所有的設計最後還是要落地到銷售。有了良好的需求分析,良好的內外部設計師策劃與執行,最後還需要有良好的評估方法與體系。無印良品有一套“新商品是否值得重置”的標準。如果新商品在上架銷售一段時間內(通常都很短),銷售量達到預期銷售量的130%,則可以追加訂單,大力推廣;如果未滿70%,則需要打回重做。通過這種模式,最後用市場來驗證設計產品是否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本話分享了無印良品的故事,從中你學會了哪些運營心得呢?

【1】看清市場大環境的潮流,明確公司自身的定位,無論是品牌還是產品都要想清楚吸引點在哪兒,痛點在哪兒,爆點在哪兒。

【2】一些降低成本的動作,比如不提供大量的包裝等,通過巧妙的宣傳甚至可以成為賣點,前提是與自己的品牌定位思路一致。

【3】通過引入外部資源來豐富自身公司的實力,但又必須在引進的過程中保持自身的一貫風格。知道底線在哪兒,找到最佳的匹配點。

【4】無論公司是以什麼驅動的(產品、技術、運營、資訊、資源、設計等等),都不能忽視用戶的需求。用戶的需求要從核心用戶和大部分沉默用戶中博採眾長,同時還要建立結果導向的評估機制。

無印良品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通過不斷優化運營的必然,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