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鄉村老手藝——非遺傳承人告訴你軟糯的“葉榭軟糕”是如何做成的

新春年味漸濃, 在松江葉榭, 傳承了鄉村老手藝的葉榭軟糕賣得火起來。 依照當地習俗, 圖一個步步高的吉祥好兆頭, 每逢歲時節慶, 村民餐桌上總少不了這道糕點。 早在2011年, 葉榭軟糕就被評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的製作技藝也仍然在坊間傳承。

在馬橋村農家樂, 張新妹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顧火南的徒弟。 近十年來, 張新妹手工製作的葉榭軟糕已小有名氣, 成了這所農家樂的賣點。 “年末訂單量大了, 多的時候, 一天要做2000塊, 銷量是平時3到4倍。 ”張新妹說。

當地人喜歡葉榭軟糕的口感, 鬆軟有嚼勁, 還透出一股淡淡的薄荷清香, 不粘牙, 不甜膩, 天然米香中多了幾分清涼。 張新妹說, 訣竅從“洗米”開始。 米一定要是當令新米。 粳米與糯米的配比, 大約在10比1。 比例恰好, 混合時就保證了粳米的自然軟糯, 與糯米的粘性, 香而易嚼。 洗米, 要泡上一周甚至更長,

每天換水, 去酸, 之後才入磨成粉(如下圖)。

篩子輕晃, 磨好的粉從篩網間簌簌落下, 鋪滿了模具木格之間。 細粉的調製很有講究。 做糕之前, 加水調勻, 為了保持質感柔韌, 而不乾澀;再加入少許白糖、薄荷與桂花, 口感因此獨特。 近兩年, 馬橋農家樂, 還增加了紅棗、豆沙、芝麻和蜜棗四種餡料,

豐富了消費者口味。

篩粉

據葉榭史志記載, 葉榭軟糕創始于明萬曆年間, 當地《張澤小志》關於“葉榭軟糕張澤餃, 臨風棖觸幾番思”的說法, 距今已440餘年歷史。 清代, 葉榭軟糕經營者改良製作技藝, 讓軟糕再享盛譽。 此後,

有費孝生開設費城和軟糕店, 曾雲南開設曾隆茂軟糕店, 也皆留名可考。 目前, 葉榭軟糕很受歡迎, 軟糕製作更為規範, 拜師學藝的人漸增, 家庭製作也很熱鬧。

紅棗餡兒的葉榭軟糕

文/賈佳 攝/楊清悅

微信:shac02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