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明日小寒,必吃四大“暖身菜”,做好一件事,來年少生病!

“忽吹微雨過, 便覺小寒生。 ”

明天1月5日17時49分將迎來“小寒”節氣, “小寒”一過, 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也是一年中最冷的的時節!

進入小寒年味漸濃, 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 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 陸續為春節作準備。

小寒時節, 有啥習慣, 你知道嗎?

習俗一:吃菜飯、踢毽子、鬥雞

古時, 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 但隨著時代變遷, 現已漸漸淡化, 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 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 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 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 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 十分香鮮可口。 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 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 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俗話說, “小寒大寒, 冷成冰團”。 南京人在小寒季節裡有一套地域特色的體育鍛煉方式, 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 擠油渣渣(靠著牆壁相互擠)、鬥雞(盤起一腳,

一腳獨立, 相互對鬥)等。 如果遇到下雪, 則更是歡呼雀躍, 打雪仗、堆雪人, 很快就會全身暖和, 血脈通暢。

習俗二:吃糯米飯

廣州傳統, 小寒早上吃糯米飯, 為避免太糯, 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 把臘肉和臘腸切碎, 炒熟, 花生米炒熟,

加一些碎蔥白, 拌在飯裡面吃。

糯米飯寓意溫暖, 從年頭到年尾都暖乎乎。 因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 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 利於驅寒。 中醫理論上來說, 糯米有補中益氣的功效, 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

習俗三:吃黃芽菜

據《津門雜記》記載, 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

黃芽菜使天津特產, 用白菜芽製作而成。

冬至後將白菜割去莖葉, 只留菜心, 離地二寸左右, 以糞肥覆蓋, 勿透氣, 半月後取食, 脆嫩無比, 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 而現代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 各種蔬肉食, 四季都有, 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習俗四:九九消寒圖

小寒節氣最初起源于黃河流域, 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 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生。

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凰”, 均為繁體字, 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 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 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 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 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小寒節氣正值三九嚴寒, 所以“畫圖數九”的民俗與小寒節氣有著密切聯繫。 數九計數, 書法描紅, 既能求得消寒, 也算是冬日裡一種不錯的消遣冶情的養生方法。

小寒必吃四大“暖身菜”

小寒時節,天氣越來越冷,你知道吃什麼樣的“暖身菜”,才能讓美味與營養兼得嗎?下面是筆者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小寒必吃的四大暖身菜,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一:羊肉

寒冬臘月正是吃羊肉的最佳季節。在冬季,人體容易出現手足冰冷、氣血循環不暢的情況。羊肉具有補腎壯陽、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禦風寒,又可滋補身體。

食用方法:羊肉最好還是燉著吃,會更加熟爛、鮮嫩,也易於消化。

搭配山楂或綠豆可以去除膻味;搭配白蘿蔔、山藥可補益脾腎、益胃平肝;搭配胡蘿蔔可補虛益氣。

二:蘿蔔

白蘿蔔可謂是冬季暖身食物狀元榜的第一菜。蘿蔔在我國民間有“小人參”的美稱,也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之說。

蘿蔔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而且蘿蔔不含草酸,不僅不會與食物中的鈣結合,更有利於鈣的吸收。

此外,冬季人們為抵禦寒冷,往往吃肉較多,吃肉則易生痰,易上火。搭配涼性的蘿蔔,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

食用方法:上半段靠近葉子的部分,味道較甜,辣味較少,且水分最多,可以生食,以做沙拉或涼拌為佳;中間部位,辛味及甜味程度相當,用來煮、蒸或熬燉最適合;最末端的一塊,是纖維最多的地方,而且辛味極濃,適合炒或油炸。

三:栗子

栗子有“千果之王”的美稱,還是益腎宜氣的“補藥”,老少鹹宜。栗子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各種維生素,對心腦血管都十分有益。

食用方法:脾胃虛寒者,可用栗子、大棗、茯苓、大米煮粥喝;無論是熬湯還是炒食,應細細咀嚼,可以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栗子燉雞,適合脾虛怕冷的人,有益氣補腎的功效。

四:紅薯

紅薯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以及鉀、鎂、銅、硒、鈣等微量元素。

食用方法:雖然人們習慣吃烤紅薯,但實際上,蒸紅薯才是更健康的選擇,不僅能減少營養的流失,還能減少因烤制而產生的有害物質。還可以用紅薯搭配大米熬製成粥,有健脾養胃的功效。

小寒時節,做好一件事,來年少生病

養腎防寒

中醫學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所以,小寒養生包括的內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則仍然是《黃帝內經》中的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天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

冬季時節,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所以,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注意休息勿過勞。

可以試試下面的方面:

1、飲食,調養腎臟

飲食調養對養腎防寒非常重要。

冬天,宜選食羊肉等溫腎壯陽、產熱量高的食物,對虛寒者尤其有益。

可進食具有補腎益腎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圓等。

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能入腎強腎。

若將上述食品放入粥中煮食,既可祛寒,又可補養。

由於每人的體質不同、年齡有別,在食補中也有宜有忌,應靈活掌握。

如腎陽虧虛者,在飲食中以溫補腎陽為宜,可選食羊肉、驢肉等具有溫補腎陽作用的食物;

對於腎之陰精漸衰的中老年人,冬天可配食枸杞、山藥、木耳等護陰之品。

冬令飲食不可過鹹,因鹹味入腎,會致腎水更寒,有擾心陽。

另切忌寒涼食品,以免雪上加霜,傷陽氣。

2、茶療,以護腎排毒

冬季要注意補充水分,要多喝水,而很多人不愛喝沒滋味的白開水,那麼,茶水就是非常好的選擇。

並且,冬季喝熱茶,也有助身體排毒,加點護腎的小植物蒲公英玉米須茶一起,對於腎臟排毒更佳!

蒲公英玉米須茶,護腎排毒

用玉米須1g,蒲公英根0.4g,玉竹0.3g,玫瑰花0.3g,碾碎後做成蒲公英玉米須茶包,每日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可有效去火消炎、助腎排毒,預防腎炎、腎結石!

玉米須,在中藥裡又稱“龍鬚”,性平,有利尿消腫,清肝利膽的功效。玉米須在民間應用很多,主要用於治療秘尿系統感染、泌尿系統結石、腎病綜合症、高血壓、糖尿病、黃疸、水腫等。

有資料表明,蒲公英提取物對試驗性急、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有抑制作用,蒲公英提取物對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亢進、滲出水腫、纖維組織增生等有抑制作用,具有明顯的體內抗炎活性。

玉竹是一味養陰生津的良藥。《大明本草》裡面記載:玉竹“除煩悶,止消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玫瑰花做中和調節之用。

黑豆茶,補腎抗衰

做法:取黑豆100克、紅糖適量、清水700ml。將黑豆用清水洗一下,瀝幹水分後備用。在鍋中加入適量清水、黑豆,將黑豆煮熟後取出黑豆。之後再加入適量紅糖,將其攪拌融化後即可食用。

傳統中醫學認為,黑豆防老抗衰,醫食俱優。在藥典《本草綱目》中,列舉了不少古人服食黑豆養生長壽的例子,如“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到老不衰”,“陶華以黑豆煮鹽,常時食之,元能補腎”,“甄權每食後水吞黑豆30粒,令人長生,又益陽道”。

根據中醫理論,“豆乃腎之穀”,黑色屬水,水走腎,所以黑豆對於腎的功能益處多多。

3、穴位護腎

湧泉、太溪

《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位於足心的湧泉穴是腎經的起始穴。

按摩湧泉穴具有益精補腎、滋養五臟六腑的作用。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縫處。

可在每日睡前先用溫水泡腳,雙手互相搓熱後,用左手心按摩右腳湧泉穴,右手心按摩左腳湧泉穴,把雙腳搓熱。

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被古人稱為“回陽九穴之一”。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經常按揉太溪穴有很好的補腎作用。

4、“五浴”養腎法

這裡的“浴”不是洗澡,而是用手摩擦足、腰、腹、耳、頭五個部位。

浴足:每天晚上睡覺前,用溫水洗淨雙腳,端坐在床上。左手攀左大腳趾,右手小魚際搓左腳湧泉穴36次,然後左右手足交換,搓右腳湧泉穴36下。

湧泉穴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所謂“井”,有源頭的意思。所以浴足是從源頭上補腎,有益腎養陰、清心除煩、導熱下行的功效。

浴腰:雙手握拳,拳眼向內,置於腰帶以上,在後腰部位上下搓動36次。有溫腎壯腰、培源固本的功效。

浴腹:雙手平掌,置於小腹,來回搓動,左右各36下。有補腎壯陽,運脾導滯、減肥排便的功效。

浴耳:雙手置於耳前,來回搓動36下。腎開竅於耳,長期浴耳,有益腎填精、疏通全身氣血之功,可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此外,耳如同倒置胎兒,全身各部位都在耳部有反應點。所以浴耳不但能養腎,還能起到對全身按摩的作用。

浴頭:又稱“幹梳頭”,雙手五指分開如梳子狀,置於前額髮際處,從前向後搓36下。可以起到祛風升清降濁、益腎清腦的作用。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

小寒必吃四大“暖身菜”

小寒時節,天氣越來越冷,你知道吃什麼樣的“暖身菜”,才能讓美味與營養兼得嗎?下面是筆者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小寒必吃的四大暖身菜,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一:羊肉

寒冬臘月正是吃羊肉的最佳季節。在冬季,人體容易出現手足冰冷、氣血循環不暢的情況。羊肉具有補腎壯陽、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禦風寒,又可滋補身體。

食用方法:羊肉最好還是燉著吃,會更加熟爛、鮮嫩,也易於消化。

搭配山楂或綠豆可以去除膻味;搭配白蘿蔔、山藥可補益脾腎、益胃平肝;搭配胡蘿蔔可補虛益氣。

二:蘿蔔

白蘿蔔可謂是冬季暖身食物狀元榜的第一菜。蘿蔔在我國民間有“小人參”的美稱,也有“冬吃蘿蔔夏吃薑”之說。

蘿蔔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而且蘿蔔不含草酸,不僅不會與食物中的鈣結合,更有利於鈣的吸收。

此外,冬季人們為抵禦寒冷,往往吃肉較多,吃肉則易生痰,易上火。搭配涼性的蘿蔔,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

食用方法:上半段靠近葉子的部分,味道較甜,辣味較少,且水分最多,可以生食,以做沙拉或涼拌為佳;中間部位,辛味及甜味程度相當,用來煮、蒸或熬燉最適合;最末端的一塊,是纖維最多的地方,而且辛味極濃,適合炒或油炸。

三:栗子

栗子有“千果之王”的美稱,還是益腎宜氣的“補藥”,老少鹹宜。栗子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各種維生素,對心腦血管都十分有益。

食用方法:脾胃虛寒者,可用栗子、大棗、茯苓、大米煮粥喝;無論是熬湯還是炒食,應細細咀嚼,可以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栗子燉雞,適合脾虛怕冷的人,有益氣補腎的功效。

四:紅薯

紅薯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以及鉀、鎂、銅、硒、鈣等微量元素。

食用方法:雖然人們習慣吃烤紅薯,但實際上,蒸紅薯才是更健康的選擇,不僅能減少營養的流失,還能減少因烤制而產生的有害物質。還可以用紅薯搭配大米熬製成粥,有健脾養胃的功效。

小寒時節,做好一件事,來年少生病

養腎防寒

中醫學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所以,小寒養生包括的內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則仍然是《黃帝內經》中的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天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

冬季時節,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所以,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注意休息勿過勞。

可以試試下面的方面:

1、飲食,調養腎臟

飲食調養對養腎防寒非常重要。

冬天,宜選食羊肉等溫腎壯陽、產熱量高的食物,對虛寒者尤其有益。

可進食具有補腎益腎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圓等。

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能入腎強腎。

若將上述食品放入粥中煮食,既可祛寒,又可補養。

由於每人的體質不同、年齡有別,在食補中也有宜有忌,應靈活掌握。

如腎陽虧虛者,在飲食中以溫補腎陽為宜,可選食羊肉、驢肉等具有溫補腎陽作用的食物;

對於腎之陰精漸衰的中老年人,冬天可配食枸杞、山藥、木耳等護陰之品。

冬令飲食不可過鹹,因鹹味入腎,會致腎水更寒,有擾心陽。

另切忌寒涼食品,以免雪上加霜,傷陽氣。

2、茶療,以護腎排毒

冬季要注意補充水分,要多喝水,而很多人不愛喝沒滋味的白開水,那麼,茶水就是非常好的選擇。

並且,冬季喝熱茶,也有助身體排毒,加點護腎的小植物蒲公英玉米須茶一起,對於腎臟排毒更佳!

蒲公英玉米須茶,護腎排毒

用玉米須1g,蒲公英根0.4g,玉竹0.3g,玫瑰花0.3g,碾碎後做成蒲公英玉米須茶包,每日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可有效去火消炎、助腎排毒,預防腎炎、腎結石!

玉米須,在中藥裡又稱“龍鬚”,性平,有利尿消腫,清肝利膽的功效。玉米須在民間應用很多,主要用於治療秘尿系統感染、泌尿系統結石、腎病綜合症、高血壓、糖尿病、黃疸、水腫等。

有資料表明,蒲公英提取物對試驗性急、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有抑制作用,蒲公英提取物對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亢進、滲出水腫、纖維組織增生等有抑制作用,具有明顯的體內抗炎活性。

玉竹是一味養陰生津的良藥。《大明本草》裡面記載:玉竹“除煩悶,止消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玫瑰花做中和調節之用。

黑豆茶,補腎抗衰

做法:取黑豆100克、紅糖適量、清水700ml。將黑豆用清水洗一下,瀝幹水分後備用。在鍋中加入適量清水、黑豆,將黑豆煮熟後取出黑豆。之後再加入適量紅糖,將其攪拌融化後即可食用。

傳統中醫學認為,黑豆防老抗衰,醫食俱優。在藥典《本草綱目》中,列舉了不少古人服食黑豆養生長壽的例子,如“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到老不衰”,“陶華以黑豆煮鹽,常時食之,元能補腎”,“甄權每食後水吞黑豆30粒,令人長生,又益陽道”。

根據中醫理論,“豆乃腎之穀”,黑色屬水,水走腎,所以黑豆對於腎的功能益處多多。

3、穴位護腎

湧泉、太溪

《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位於足心的湧泉穴是腎經的起始穴。

按摩湧泉穴具有益精補腎、滋養五臟六腑的作用。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縫處。

可在每日睡前先用溫水泡腳,雙手互相搓熱後,用左手心按摩右腳湧泉穴,右手心按摩左腳湧泉穴,把雙腳搓熱。

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被古人稱為“回陽九穴之一”。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經常按揉太溪穴有很好的補腎作用。

4、“五浴”養腎法

這裡的“浴”不是洗澡,而是用手摩擦足、腰、腹、耳、頭五個部位。

浴足:每天晚上睡覺前,用溫水洗淨雙腳,端坐在床上。左手攀左大腳趾,右手小魚際搓左腳湧泉穴36次,然後左右手足交換,搓右腳湧泉穴36下。

湧泉穴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所謂“井”,有源頭的意思。所以浴足是從源頭上補腎,有益腎養陰、清心除煩、導熱下行的功效。

浴腰:雙手握拳,拳眼向內,置於腰帶以上,在後腰部位上下搓動36次。有溫腎壯腰、培源固本的功效。

浴腹:雙手平掌,置於小腹,來回搓動,左右各36下。有補腎壯陽,運脾導滯、減肥排便的功效。

浴耳:雙手置於耳前,來回搓動36下。腎開竅於耳,長期浴耳,有益腎填精、疏通全身氣血之功,可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此外,耳如同倒置胎兒,全身各部位都在耳部有反應點。所以浴耳不但能養腎,還能起到對全身按摩的作用。

浴頭:又稱“幹梳頭”,雙手五指分開如梳子狀,置於前額髮際處,從前向後搓36下。可以起到祛風升清降濁、益腎清腦的作用。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