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香港新亞書店:兩代沉醉,拓延異域(下)韋力撰

我當然更為關心香港的線裝書流通情況, 蘇先生告訴我, 他也曾經歷過真正的善本, 而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竟然是經手了四冊《永樂大典》。 這句話嚇我一跳, 《永樂大典》已然成為了中國書界的神話, 雖然這僅是明代中早期的寫本, 然而其價值卻超過了一些宋元版。 我到今天也沒能得到一冊《永樂大典》, 這對我來說當然是個大遺憾。 而蘇先生卻經手過四冊, 我當然想聽聽他的這個故事。

新亞書店剛開業不久, 就有人來賣四冊《永樂大典》, 賣書之人則是著名的學人衛聚賢。 當時, 衛聚賢開價兩千元, 此書為張大千舊藏,

因為上面還有張的題記。 蘇先生說張大千在題記中稱, 《永樂大典》是國寶, 要沐浴焚香後才能翻閱。 而蘇先生是文科畢業, 他當然明白此書的價值, 但他說這個價格對他來說很大, 他不敢籌資買下, 於是馬上聯繫一些愛書人以及國外的一些圖書館。 但是香港人沒人肯花這麼多錢買四本書, 而國外圖書館則提出只買影印件不要原件。 蘇先生沒辦法, 只好將書又退給了衛聚賢。

他的這段話讓我聽來大有吸引力, 馬上問他這四本書是否不能夠找到。 他說事情已經過了近五十年, 早已不知這四本書去哪裡了。 我告訴蘇先生:前幾年國家圖書館收購到一冊《永樂大典》, 收購價是八百萬元人民幣, 但是很多人都說買得便宜。

而他所遇到者則是五百港幣一冊, 這兩者之間有著太大的空間在。

然而蘇先生卻告訴我說, 他遇到《永樂大典》時, 當時書店的店租是六百塊一個月, 在九年前也就是2008年他從那個店遷了出來, 此店的店租已經漲到了十二萬元每月。 如果按照房租來折合, 當年的這四本《永樂大典》相當於四十萬元。 所以說, 書價沒有便宜過, 而那時他剛從事此業, 不可能花這麼大筆的錢留下這樣四冊書。

店主的大作

對於現在的書市變化, 蘇先生認為, 雖然自己已經看不懂, 但他覺得這都是一種必然。 而後他向我闡述了這樣一個觀念, 他認為整個宇宙其實只存在兩樣東西:有和無。 無充滿了宇宙, 而無又是一種感知, 他會進入人的腦中, 他覺得無就像看不到的電, 但電進入了電燈, 於是就能照亮。 而無進入了腦中, 就成了人的靈魂。 當人離世後, 無又會進入別人的腦中, 蘇先生舉例說:“洗衣機的電和電燈的電無法區別, 所以說無是沒有目的性的。 ”他認為這個世界就像寬大無比的錄影帶,

而人腦在經歷某種事情時就如同錄影帶的同步掃描, 一切都是上天的註定, 錄影帶只是放出來錄好的內容。 所以天下的所有偶然其實都是必然。

蘇先生的這番話已經達到了哲學高度, 顯然我難以跟上他的思路。 於是我還是把他拉回到現實的書業中, 他告訴我說:“有些人很傻, 他們認為書店的減少跟電腦有關係, 其實這樣的說法需要修訂一定, 新書店才跟電腦有關係, 舊書店與之關係很小。 ”那麼舊書店的減少會跟什麼有關係呢?蘇先生給出的答案是:房租。

業界檔案整理

我十分好奇於香港的藏書情況, 我所認識的兩位元香港藏書家所藏都是線裝書, 而藏舊平裝的情況我卻不瞭解。 蘇先生直率地跟我說:“我常說我們店的客人大多都是不看書的, 也正因為如此, 這個店才能經營下來, 如果這些客人都要把買到的書一一看完, 那我們書店早就關門了。 ”而後他以女士買衣裳為例向我闡述著自己的觀念, 他說很多女士大量買衣服, 其實並不是為了穿。 因為她們平時穿來穿去就那麼幾件,而很多買書人買了一屋子的書,其實也不是為了看,他們像女士買衣服一樣,只是陶醉於這種擁有感。有不少的買書人前來書店翻書,享受的就是這個過程,書買回去高潮就過去了。而女士買衣服,拿到家後,也同樣過了高潮期。

為了以證自己所言不虛,蘇先生告訴我,他們從一些愛書人那裡整批收回之書,在整理上架時,他發現有些書還貼著本店封起來的膠帶。也就是說,某人把書買回去後,放了幾十年根本就沒有打開過。所以,蘇先生的觀念是:“這些人不是以藏書為樂,而是以走書店為樂。”他說當今的很多買書人大多也都是這樣。為什麼會是這樣呢?他的所言也正是我好奇之處,而蘇先生則稱:“我有這麼多書,顯然我很有學問,這是大多數買書人的想法。”

這本書值得一看

他的這段話讓我略感慚愧,幾十年來,我也買了幾屋子書,但說實話,我真覺得自己沒啥學問,因為讀到那些重要的著述,看到那些學人們能寫出如此的傳世之作,真讓自己望洋興嘆。總之,我的感覺是自己買書越多,越能看到自己的無知與渺小。而蘇先生所言的這種心態,我自己有沒有呢?細想之下,似乎也有些影子,而這個影子則來源於獲得感給自己帶來的充實,也許其他的愛書人也有著我這樣的心態吧。

關於貨源枯竭問題,蘇先生也有著他的看法,他說這種事情的確存在,因為有些書店關張就是因為書賣光了。他說自己剛入行時,書源並不這麼少,現在的確少了許多。但他卻對此保持樂觀,他認為民國舊書雖然少了,但五十年代的出版物又頂了上來。過幾十年,今天的這些出版物又成了人們尋找的目標。所以,從理論上來講,舊書是賣不完的。

拍賣前都會將此搬走

相比較而言,香港的古籍的確不多,蘇先生也承認這一點。他說自己剛入行時,澳門古籍很多,所以香港的舊書店主都會到那裡去進貨,但近些年澳門的古籍也基本賣光了。奇特的是,澳門卻始終沒有產生長期經營的舊書店。蘇先生也承認,舊書業屬於夕陽產業,但他認為如果認真經營,還是有很大的生存空間。他說新亞能夠生存這麼多年,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本人一直在想辦法。

蘇先生說,一般的舊書業經營者都是在店裡等客上門,收到什麼就賣什麼。而他自己人頭就不這麼做,他說自己的店每天都要關門幾小時,而後用這段時間到港島、九龍等地去找貨源。他承認這是件辛苦活,而後他講了個有趣的現象:“人類發明輪子已經有了幾千年,但是把輪子安在行李箱上卻是近幾十年的事。而我年輕時候到處收書,卻沒有這樣便利的行李箱,只能自己把書背回來。”

新印線裝書放在了玻璃櫃內

對於他的這種經營方式,黃曉南在《香港舊書店地圖》中也同樣有著類似地描述:“難得的是,正因經營有方,蘇先生坦言新亞近年生意額並無下降,反而‘按部就班’平穩向上。但他也認為,貨源是在經營上的最大挑戰,‘這是經營舊書店永遠要面對的問題,雖然我們有不少舊客戶,但他們走了(過身)之後,就再沒有下一次,所以我們要不斷開拓新的貨源,給你一億元做本金也沒有用。’”

其實蘇先生在書店經營方面不僅是勤於找貨源,他的開拓精神還在於其勇於到處開店。蘇先生告訴我,他在加拿大曾開書店達十五年之久。那家書店的名稱叫“懷鄉書店”,到如今已經結束。在1977年時,他在臺北的中山路還開有一家店,那家書店專門賣字帖。我問他是哪種字帖,經過他的描述,原來是碑帖的原拓本。那家書店名叫“明心書店”,但此店因為難以請到合適的人,後來也結業了。蘇先生還說,他曾經跟一家美國的基督教背景的基金會進行過合作,把圖書大量轉給大陸的西北圖書中心和西南圖書中心。這兩個圖書中心分別設在陝西師大和雲南大學。

拍品暫存處

蘇先生曾經跟香港的三聯書店在深圳辦過書展,那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事情。他說那場展覽不成功,其原因則是因為書價。當時國內有不少大學圖書館都派人來參加這屆書展,但因為所展之書主要是台版書,那時台版書的價格讓內地大學無法承受,所以賣出的書很少。但這個結果事先未曾料到,原本香港三聯書店答應的全部買下就變得無法兌現。蘇先生只好回復出版社,將這些書存在大陸,而後由他陸續售出。

他對於自己的這些經歷頗以為傲:“很少有人跨地區去開舊書店,而我的這些所為有可能僅此一家。”

我跟蘇先生又聊到了他的母親,因為我看到老太太在那裡給書標價,蘇先生笑著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他說自己跟母親的經營思路不同,自己喜歡有好書要留得住。他的這句話讓我想到了在店內他向我展示的幾種珍本,當時我就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他的經營思路。而蘇先生則跟我說,母親不認同他的這種經營方式,因為收到一批書只要蘇先生不在店內,母親立即標價上架將其賣掉。他說有一回,自己在加拿大聽說店內收到了一批書,蘇先生感到這批書中有不錯者,於是他跟母親講先留一留,他三天后就會來港。即使有三天,母親也等不及,馬上把那批書標了價格。而蘇先生在電話中聽說母親把一本沈從文的簽名本標為了一千塊,他堅決讓母親改為了三千塊。但沒想到轉天就讓一位深圳人買走了,所說這位買書人將此書標價十五萬掛到了網上。

周作人書法

我在新亞書店看到了一幅沈從文的書法,而上款正是蘇先生,沈從文的書法作品近年均能拍到高價。蘇先生竟然與之有交往,我當然很想聽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可惜聊天時,忘記問到這件事,恰好黃曉南的書中也提到該問題,我將此事摘引如下:“經營舊書店近五十年,蘇先生也跟不少文化人結下緣分,其中一位是沈從文,‘文革結束之後,沈先生想重印著作,但不少作品連他自己也沒有,在文革中一早已燒了。所以他經朋友介紹,來到我們店裡,我幫他找到不少舊作。自此我們成為朋友,他不時寫信、寄簽名本給我,又寫書法送給我,例如店中掛著這張,歷年來很多人出很高價錢,求我賣給他們,但我堅決不賣,因為這代表一份情義,是無價寶。’”對於這段話,蘇先生告訴我,可能是黃曉南出錯了,因為沈從文並未來過店中。這也看出蘇先生言談中的嚴謹。

關於蘇先生在收書過程中的故事,蘇先生在其送給我的著作《百劫蒼茫閱世心》一書中有一篇“明義士要苦笑”一文,我對明義士頗感興趣,因為他收藏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最為有名。我也藏有明義士的一冊文字學研究稿本,故而當我讀到蘇先生的這篇文章時,以為他談的是這方面內容。然而沒想到的是,他講述的卻是自己收書的一段奇特經歷:“日前,香港的新亞書店發生一件開業四十多年首見怪事:有位藏書家去世,遺囑將藏書餽贈予他常去的新亞書店。他的遺孀亦飽讀詩書,謹遵先夫所托,吩咐書店派人取書。這批藏書十分貴重,主要是關於甲骨文的著作。單是全套《甲骨文合集》連補編及來源表,時值就以港幣萬元為單位計,其它如《英國所藏甲骨集》《甲骨刻辭類纂》等,也都是很昂貴的大部頭珍本。可是書搬到舊書店,一打開來,每本都給撕掉數十頁。這等於是報廢了。”

收到一大批殘書這當然是遺憾的一件事情,蘇先生給賣書人的遺孀打電話,沒想到對方承認是她撕的。但是這位遺孀並未解釋撕書的原因,而蘇先生又很紳士的未曾細問,但他還是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最終他打聽到了結果:“幸好得到答案,藏書家夫婦是虔誠基督徒,丈夫去世,一批教友熱心地上門安慰禱告,發現這批將要送給書店的書籍,大家都認為甲骨文是崇鬼的殷人占卜之辭,是迷信,不應再流播,但又不想違背藏書家贈書遺願,於是出此‘兩全其美’的撕書妙策。”

還有碑帖

這真是匪夷所思的想法,但事實不容改變,人的觀念會左右一個人的行為,而對於舊書業,遇到此況也只能是苦笑面對。從此也讓我體味到了收書的不容易。

對於新亞搞拍賣之事,我當然很有好奇心。蘇先生說他已經搞了七八年,在這些年中他也瞭解到了一些經營手法上的拙劣,因為有的人在拍賣會上或者在網上通過自賣自買來抬高一些書價,而後私下裡再以低價賣出此書。這些人本以為得計,但蘇先生卻覺得如此作法看似聰明,其實很笨,因為很多人在賣書時都會在網上查價格,一旦查到高價,而舊書店在收書的時候就變得很難談價,所以有些人的這種作法等於是斷絕了自己收書之路。

我仍然好奇于他當年拍出的張愛玲手劄,而蘇先生則給我講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某人收到了一百封文人手劄,他想一塊出讓,每一封信要價四百元,其中有一人挑選一番,決定只買下其中的99封,此人挑選的理由是:99封是用毛筆所寫,僅有一封是用鋼筆所寫,而他堅決不收鋼筆信劄。沒辦法那個賣信人只好留下這封,而被拒買的那封信就是張愛玲所寫。

後來這位賣信人把剩的那一封張愛玲手劄拿給新亞上拍,起拍價為1200元,沒想到的是,這封信競爭激烈,竟然以四萬多元成交。而有意思的是,當初買99封信的這個人也在拍賣現場,他眼看著自己四百元不要的信變成了四萬多元,其後悔程度難以形容。

名人字畫

這件事對蘇先生也有心理影響,他馬上意識到,張愛玲的墨蹟有著這樣強大的號召力,於是他就想到了香港著名導演王晶的爸爸王天林,因為蘇先生知道張愛玲當年寫的不少劇本都在王天林手中,於是他立即去電王天林,說自己想買這些劇本,而王天林卻告訴他這些劇本早被他扔掉了。

蘇先生也承認拍賣使他對市場有了新的認識,他說自己雖然從事舊書業這麼多年,而他積累的這麼多經驗在當今而言,變得沒什麼用處了。所以他更多的把心思用在思索書界變化方面。他也承認,搞拍賣乃是效仿大陸,在效仿中有他的創新,同時也讓他能夠確定更恰當的收購價格。比如他曾拍出一頁金庸的手稿,價格竟然高達18萬元。這是他事先想不到的情況,但蘇先生也說,書價並非總是高漲,比如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了一些名家畫冊,前幾年特別受市場追捧,價格高達幾千塊一本,但幾年過去了,現在跌到了高價時的十分之一。但蘇先生同時告訴我,線裝書的價格卻始終沒有降下來,但在香港只是很難收到而已。

蘇先生專著之一

蘇先生專著之二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訪談,我從蘇先生那裡瞭解到了太多的細節,由此而讓我明瞭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其特殊性,而蘇先生則是香港舊書業之中理性之人,他不僅如此,還不時有著學術創作。他贈送了我三本自己的作品,回來後翻閱,由此而我讓瞭解到,他對很多問題都有著自己冷靜的思考。比如他聊天朱自清的《背影》,那篇文章講述的是父愛的偉大,然而蘇先生卻有著別樣的解讀。而他對郁達夫的研究更是深入而徹底,恰好我的公微號在同一天竟然發出的是我對郁達夫故居的尋訪之文,這樣的巧合不知怎樣解釋。而蘇先生贈我之書中都鈐蓋著一方閒章,這方章的內容是《金剛經》結尾的那段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然而這方章卻省掉了最後一句,我問蘇先生為什麼會是這樣。他說:“前三句是觀念,而最後一句則是指導。”這樣的解釋方式,令我耳目一新,而這也正說明了蘇先生先生即使對歷史上最為人熟悉之句,他都會有著自己的深度思考。

因為她們平時穿來穿去就那麼幾件,而很多買書人買了一屋子的書,其實也不是為了看,他們像女士買衣服一樣,只是陶醉於這種擁有感。有不少的買書人前來書店翻書,享受的就是這個過程,書買回去高潮就過去了。而女士買衣服,拿到家後,也同樣過了高潮期。

為了以證自己所言不虛,蘇先生告訴我,他們從一些愛書人那裡整批收回之書,在整理上架時,他發現有些書還貼著本店封起來的膠帶。也就是說,某人把書買回去後,放了幾十年根本就沒有打開過。所以,蘇先生的觀念是:“這些人不是以藏書為樂,而是以走書店為樂。”他說當今的很多買書人大多也都是這樣。為什麼會是這樣呢?他的所言也正是我好奇之處,而蘇先生則稱:“我有這麼多書,顯然我很有學問,這是大多數買書人的想法。”

這本書值得一看

他的這段話讓我略感慚愧,幾十年來,我也買了幾屋子書,但說實話,我真覺得自己沒啥學問,因為讀到那些重要的著述,看到那些學人們能寫出如此的傳世之作,真讓自己望洋興嘆。總之,我的感覺是自己買書越多,越能看到自己的無知與渺小。而蘇先生所言的這種心態,我自己有沒有呢?細想之下,似乎也有些影子,而這個影子則來源於獲得感給自己帶來的充實,也許其他的愛書人也有著我這樣的心態吧。

關於貨源枯竭問題,蘇先生也有著他的看法,他說這種事情的確存在,因為有些書店關張就是因為書賣光了。他說自己剛入行時,書源並不這麼少,現在的確少了許多。但他卻對此保持樂觀,他認為民國舊書雖然少了,但五十年代的出版物又頂了上來。過幾十年,今天的這些出版物又成了人們尋找的目標。所以,從理論上來講,舊書是賣不完的。

拍賣前都會將此搬走

相比較而言,香港的古籍的確不多,蘇先生也承認這一點。他說自己剛入行時,澳門古籍很多,所以香港的舊書店主都會到那裡去進貨,但近些年澳門的古籍也基本賣光了。奇特的是,澳門卻始終沒有產生長期經營的舊書店。蘇先生也承認,舊書業屬於夕陽產業,但他認為如果認真經營,還是有很大的生存空間。他說新亞能夠生存這麼多年,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本人一直在想辦法。

蘇先生說,一般的舊書業經營者都是在店裡等客上門,收到什麼就賣什麼。而他自己人頭就不這麼做,他說自己的店每天都要關門幾小時,而後用這段時間到港島、九龍等地去找貨源。他承認這是件辛苦活,而後他講了個有趣的現象:“人類發明輪子已經有了幾千年,但是把輪子安在行李箱上卻是近幾十年的事。而我年輕時候到處收書,卻沒有這樣便利的行李箱,只能自己把書背回來。”

新印線裝書放在了玻璃櫃內

對於他的這種經營方式,黃曉南在《香港舊書店地圖》中也同樣有著類似地描述:“難得的是,正因經營有方,蘇先生坦言新亞近年生意額並無下降,反而‘按部就班’平穩向上。但他也認為,貨源是在經營上的最大挑戰,‘這是經營舊書店永遠要面對的問題,雖然我們有不少舊客戶,但他們走了(過身)之後,就再沒有下一次,所以我們要不斷開拓新的貨源,給你一億元做本金也沒有用。’”

其實蘇先生在書店經營方面不僅是勤於找貨源,他的開拓精神還在於其勇於到處開店。蘇先生告訴我,他在加拿大曾開書店達十五年之久。那家書店的名稱叫“懷鄉書店”,到如今已經結束。在1977年時,他在臺北的中山路還開有一家店,那家書店專門賣字帖。我問他是哪種字帖,經過他的描述,原來是碑帖的原拓本。那家書店名叫“明心書店”,但此店因為難以請到合適的人,後來也結業了。蘇先生還說,他曾經跟一家美國的基督教背景的基金會進行過合作,把圖書大量轉給大陸的西北圖書中心和西南圖書中心。這兩個圖書中心分別設在陝西師大和雲南大學。

拍品暫存處

蘇先生曾經跟香港的三聯書店在深圳辦過書展,那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事情。他說那場展覽不成功,其原因則是因為書價。當時國內有不少大學圖書館都派人來參加這屆書展,但因為所展之書主要是台版書,那時台版書的價格讓內地大學無法承受,所以賣出的書很少。但這個結果事先未曾料到,原本香港三聯書店答應的全部買下就變得無法兌現。蘇先生只好回復出版社,將這些書存在大陸,而後由他陸續售出。

他對於自己的這些經歷頗以為傲:“很少有人跨地區去開舊書店,而我的這些所為有可能僅此一家。”

我跟蘇先生又聊到了他的母親,因為我看到老太太在那裡給書標價,蘇先生笑著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他說自己跟母親的經營思路不同,自己喜歡有好書要留得住。他的這句話讓我想到了在店內他向我展示的幾種珍本,當時我就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他的經營思路。而蘇先生則跟我說,母親不認同他的這種經營方式,因為收到一批書只要蘇先生不在店內,母親立即標價上架將其賣掉。他說有一回,自己在加拿大聽說店內收到了一批書,蘇先生感到這批書中有不錯者,於是他跟母親講先留一留,他三天后就會來港。即使有三天,母親也等不及,馬上把那批書標了價格。而蘇先生在電話中聽說母親把一本沈從文的簽名本標為了一千塊,他堅決讓母親改為了三千塊。但沒想到轉天就讓一位深圳人買走了,所說這位買書人將此書標價十五萬掛到了網上。

周作人書法

我在新亞書店看到了一幅沈從文的書法,而上款正是蘇先生,沈從文的書法作品近年均能拍到高價。蘇先生竟然與之有交往,我當然很想聽這裡面有著怎樣的故事。可惜聊天時,忘記問到這件事,恰好黃曉南的書中也提到該問題,我將此事摘引如下:“經營舊書店近五十年,蘇先生也跟不少文化人結下緣分,其中一位是沈從文,‘文革結束之後,沈先生想重印著作,但不少作品連他自己也沒有,在文革中一早已燒了。所以他經朋友介紹,來到我們店裡,我幫他找到不少舊作。自此我們成為朋友,他不時寫信、寄簽名本給我,又寫書法送給我,例如店中掛著這張,歷年來很多人出很高價錢,求我賣給他們,但我堅決不賣,因為這代表一份情義,是無價寶。’”對於這段話,蘇先生告訴我,可能是黃曉南出錯了,因為沈從文並未來過店中。這也看出蘇先生言談中的嚴謹。

關於蘇先生在收書過程中的故事,蘇先生在其送給我的著作《百劫蒼茫閱世心》一書中有一篇“明義士要苦笑”一文,我對明義士頗感興趣,因為他收藏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最為有名。我也藏有明義士的一冊文字學研究稿本,故而當我讀到蘇先生的這篇文章時,以為他談的是這方面內容。然而沒想到的是,他講述的卻是自己收書的一段奇特經歷:“日前,香港的新亞書店發生一件開業四十多年首見怪事:有位藏書家去世,遺囑將藏書餽贈予他常去的新亞書店。他的遺孀亦飽讀詩書,謹遵先夫所托,吩咐書店派人取書。這批藏書十分貴重,主要是關於甲骨文的著作。單是全套《甲骨文合集》連補編及來源表,時值就以港幣萬元為單位計,其它如《英國所藏甲骨集》《甲骨刻辭類纂》等,也都是很昂貴的大部頭珍本。可是書搬到舊書店,一打開來,每本都給撕掉數十頁。這等於是報廢了。”

收到一大批殘書這當然是遺憾的一件事情,蘇先生給賣書人的遺孀打電話,沒想到對方承認是她撕的。但是這位遺孀並未解釋撕書的原因,而蘇先生又很紳士的未曾細問,但他還是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最終他打聽到了結果:“幸好得到答案,藏書家夫婦是虔誠基督徒,丈夫去世,一批教友熱心地上門安慰禱告,發現這批將要送給書店的書籍,大家都認為甲骨文是崇鬼的殷人占卜之辭,是迷信,不應再流播,但又不想違背藏書家贈書遺願,於是出此‘兩全其美’的撕書妙策。”

還有碑帖

這真是匪夷所思的想法,但事實不容改變,人的觀念會左右一個人的行為,而對於舊書業,遇到此況也只能是苦笑面對。從此也讓我體味到了收書的不容易。

對於新亞搞拍賣之事,我當然很有好奇心。蘇先生說他已經搞了七八年,在這些年中他也瞭解到了一些經營手法上的拙劣,因為有的人在拍賣會上或者在網上通過自賣自買來抬高一些書價,而後私下裡再以低價賣出此書。這些人本以為得計,但蘇先生卻覺得如此作法看似聰明,其實很笨,因為很多人在賣書時都會在網上查價格,一旦查到高價,而舊書店在收書的時候就變得很難談價,所以有些人的這種作法等於是斷絕了自己收書之路。

我仍然好奇于他當年拍出的張愛玲手劄,而蘇先生則給我講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某人收到了一百封文人手劄,他想一塊出讓,每一封信要價四百元,其中有一人挑選一番,決定只買下其中的99封,此人挑選的理由是:99封是用毛筆所寫,僅有一封是用鋼筆所寫,而他堅決不收鋼筆信劄。沒辦法那個賣信人只好留下這封,而被拒買的那封信就是張愛玲所寫。

後來這位賣信人把剩的那一封張愛玲手劄拿給新亞上拍,起拍價為1200元,沒想到的是,這封信競爭激烈,竟然以四萬多元成交。而有意思的是,當初買99封信的這個人也在拍賣現場,他眼看著自己四百元不要的信變成了四萬多元,其後悔程度難以形容。

名人字畫

這件事對蘇先生也有心理影響,他馬上意識到,張愛玲的墨蹟有著這樣強大的號召力,於是他就想到了香港著名導演王晶的爸爸王天林,因為蘇先生知道張愛玲當年寫的不少劇本都在王天林手中,於是他立即去電王天林,說自己想買這些劇本,而王天林卻告訴他這些劇本早被他扔掉了。

蘇先生也承認拍賣使他對市場有了新的認識,他說自己雖然從事舊書業這麼多年,而他積累的這麼多經驗在當今而言,變得沒什麼用處了。所以他更多的把心思用在思索書界變化方面。他也承認,搞拍賣乃是效仿大陸,在效仿中有他的創新,同時也讓他能夠確定更恰當的收購價格。比如他曾拍出一頁金庸的手稿,價格竟然高達18萬元。這是他事先想不到的情況,但蘇先生也說,書價並非總是高漲,比如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了一些名家畫冊,前幾年特別受市場追捧,價格高達幾千塊一本,但幾年過去了,現在跌到了高價時的十分之一。但蘇先生同時告訴我,線裝書的價格卻始終沒有降下來,但在香港只是很難收到而已。

蘇先生專著之一

蘇先生專著之二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訪談,我從蘇先生那裡瞭解到了太多的細節,由此而讓我明瞭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其特殊性,而蘇先生則是香港舊書業之中理性之人,他不僅如此,還不時有著學術創作。他贈送了我三本自己的作品,回來後翻閱,由此而我讓瞭解到,他對很多問題都有著自己冷靜的思考。比如他聊天朱自清的《背影》,那篇文章講述的是父愛的偉大,然而蘇先生卻有著別樣的解讀。而他對郁達夫的研究更是深入而徹底,恰好我的公微號在同一天竟然發出的是我對郁達夫故居的尋訪之文,這樣的巧合不知怎樣解釋。而蘇先生贈我之書中都鈐蓋著一方閒章,這方章的內容是《金剛經》結尾的那段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然而這方章卻省掉了最後一句,我問蘇先生為什麼會是這樣。他說:“前三句是觀念,而最後一句則是指導。”這樣的解釋方式,令我耳目一新,而這也正說明了蘇先生先生即使對歷史上最為人熟悉之句,他都會有著自己的深度思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