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省吃儉用,勤儉持家,中國歷史上最節儉的五大皇帝,最後一個太摳

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335位皇帝, 按說皇帝坐擁天下, 富得流油, 大多數皇帝都是大手大腳, 講究排場的主, 但是也有那麼幾位皇帝可謂是出了名的節儉, 甚至都有些摳門。 下來我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中國歷史上最節儉的五位皇帝。

(按摳門指數排名, 哈哈)

第五名:後周太祖郭威

郭威(904—954), 字文仲, 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 西元951年正月丁卯日, 稱帝, 國號為周, 定都汴京, 建年號為“廣順”, 史稱後周。

郭威

郭威崇尚節儉, 仁愛百姓, 曾對宰相王峻說:“我是個窮苦人, 得幸為帝, 豈敢厚自俸養以病百姓乎!”他繼位沒多久他便下詔, 命令各地官吏不得以任何藉口來加收百姓賦稅, 原來普遍存在的正稅以外的雜稅一律廢除。

郭威除了改革利民之外, 自己也非常注意節儉, 儘量減輕人民的負擔。 他生活異常儉樸, 衣食住行都很節儉, 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及地方土特產品,

珍寶就更不用說了。 他對大臣們說:“朕出身微寒, 嘗盡人間疾苦, 也經歷了國與家的災難, 現在當了皇帝, 怎麼能養尊處優拖累天下百姓呢!”他不僅不讓進奉寶物入宮, 還讓人將宮中的珠寶玉器、金銀裝飾的豪華床凳、金銀做的飲食用具一共幾十件, 當眾打碎在殿廷之上。 郭威經常對侍臣說:“那些帝王, 怎麼能用這種東西!”

郭威臨死前還不忘節儉, 他鄭重地留下了遺言:“你們一定要為我薄葬, 不要強征民工, 也不要宮人為我長年守陵, 陵寢不用石柱, 枉費人力, 用磚瓦代替就行, 用瓦棺紙衣下葬。 不要石人石獸, 只須立一塊碑, 刻上這些字:‘大周天子臨晏駕時和要繼位的皇帝有約, 只因平生喜歡儉樸, 所以只讓用瓦棺紙衣下葬。

’如果違背此言, 陰靈也不相助。 ”郭威這樣做並不是標新立異, 而是為漢文帝的節儉而感動, 他又見唐朝皇帝們的陵墓由於造得都很豪華, 不但費盡錢物和人力, 還遭到盜墓者的破壞, 而漢文帝的霸陵卻至今完好無損。

郭威也很開通, 說每年的寒食節不忙時適當派人到他陵上祭奠一下就行了, 如果沒有人去, 只須遙祭即可。 最後說:“千萬千萬, 莫忘朕言。 ”

第四名: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西元541年7月21日-西元604年8月13日), 隋朝開國皇帝。 漢族, 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

楊堅節儉愛民。 楊堅小時候生長於寺廟之中, 素衣素食, 生活節儉, 這使他養成了崇尚節儉的性格。 他雖貴為天子, 但卻食不重肉, 不用金玉飾品, 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

很是節儉, 他深知節儉的重要性, 教育太子要節儉, 說國家沒有因為奢侈腐化而能長治久安的。 他還提倡官員節儉。 因為節儉, 剝削較少, 民眾能夠安居樂業, 戶口和財產劇增, 又加上其他一些促進生產的措施, 在很短的時間內, 百業興旺, 經濟繁榮景象由此而生。

楊堅

楊堅的太陵始建于隋仁壽四年, 實際上是楊堅與獨孤皇后的合葬墓。 陵塚高27.4米, 呈覆鬥形, 夯築而成。 底部面積為26560平方米。 陵塚頂部平坦, 呈長方形, 東西長48米, 南北寬38米。 陵塚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 現殘存東西長166米, 南北寬160米。 陵塚周圍原築有夯土城垣, 現已基本毀壞, 唯北城尚有殘牆, 長約130米, 最高處1。 2米, 殘存寬5。 5米。 夯層清晰, 夯窩明顯。 經初步鑽探, 陵垣東西長756米, 南北寬652米, 總面積49。 29萬平方米。 垣牆的四角及中部都發現有大量的磚瓦殘片, 應是當時建有闕樓和城門的殘跡遺存。

太陵一如秦漢封土為陵的建制, 然而, 也許是楊堅遺有前囑, 這座開國君王的陵墓, 遠遠不如秦漢皇陵的規模和其他開國皇帝的規模。 而據西漢墓葬制度規定,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每年從全國稅收中抽取三分之一營造皇帝陵墓,即壽陵。帝王陵園占地七頃,陵穴占地一頃,陵高十二丈,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有四個墓道,都能通過六匹馬駕的車子。四門埋設暗劍、伏弩機關以防盜墓。死者身穿金縷玉衣、口含玉蟬…… 那麼,楊堅的陵墓中是否也如漢時墓葬制度規定的,皇帝陵墓必有大批金銀珠寶、稀奇古玩,現代部分專家學者經過遍閱籍典以及遍訪太陵周圍民間鄉里,發現典籍沒有記載有關太陵隨葬的例證,而當地百姓皆傳說太陵無寶可盜,言說歷代軍閥、土匪,均至此徘徊,未有收穫。

可見楊堅真是一位以自我為標準鼓勵皇親貴族要節儉的好模範。

第三名: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

仁宗皇帝性情文弱溫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因此他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里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28枚,每枚錢一千。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28000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

宋仁宗趙禎

一天,仁宗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饑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禦廚就好了,怎能忍饑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后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禦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我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我寧願忍一時之餓。”

西元1063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54歲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沖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塚,寄託哀思。

第二名:漢文帝劉恒

漢文帝劉恒(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西元前180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恒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文帝提倡節儉,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說,後宮也是樸素服飾。當時,貴夫人們長衣拖地是很時髦的,而他為了節約布料,即使給自己最寵倖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長得下擺拖到地上。宮裡的帳幕、帷子全沒刺繡、不帶花邊。

漢文帝劉恒

古代皇帝住的宮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臺,好欣賞山水風光。漢文帝本來也想造一個露臺,他找到了工匠,讓他們算算該花多少錢。工匠們說:“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夠了。”漢文帝聽了,吃了一驚,忙問:“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工匠們粗粗地算了一下,說:“十戶。”漢文帝聽了,又搖頭又擺手,說:“快不要造露臺了,現在朝廷的錢很少,還是把這些錢省下吧。”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禦無所增益”。宮室就是宮殿建築,苑囿就是皇家園林以及供皇室打獵遊玩的場所,狗馬即供皇帝娛樂使用的動物、設施等,服禦即為皇帝服務的服飾車輛儀仗等。這些都是皇帝們講排場、顯威嚴、享樂遊玩必不可少的,皇帝們大都十分重視。然而文帝當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沒有增添。

漢文帝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本皇帝決不當收藏家。他還能關心百姓的疾苦,剛當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國家供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發給他們米、肉和酒;對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要再發一些麻布、綢緞和絲棉,給他們做衣服。春耕時,漢文帝親自帶著大臣們下地耕種,皇后也率宮女採桑、養蠶。漢文帝還主張死後把夫人以下的宮女遣送回家,讓她們改嫁。

在他死前,最後安排了一次節儉的活動—他的喪事。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對待自己的歸宿“霸陵”,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來的樣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簡陋的墳地,不要因為給自己建墓而大興土木,改變了山川原來的模樣。”

漢文帝在位期間,輕徭薄賦,甚至12年免收全國田賦。他還親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恢復與發展。政治上對內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政權,對外妥善處理同南越和匈奴的關係,對南越王趙佗實行安撫政策,對匈奴在實行和親政策的同時,加強了邊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漢境,漢文帝均及時派兵還擊擊退強敵。漢文帝廢除嚴邢苛法,帶頭執行法制判決,並且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提拔重用人才,使漢朝從國家初定逐步走向繁榮昌盛,為後來漢武帝的橫掃四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像這樣一生為民、儉樸勤政,並不斷改進政策,為強國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歷史上實不多見。由於漢文帝這種廉潔愛民的精神和勵精圖治的實踐,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據歷史記載,當時國庫裡的錢多得數不清,穿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的糧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糧倉外面來了。因此,司馬遷高度評價漢文帝說:“德至盛焉”,“豈不仁哉!”似乎,皇帝做到漢文帝這份上,真是虧死了。你想,做皇帝的沒吃好穿好,花錢都不捨得,不是白當了嗎?可老百姓喜歡呀,千秋萬世都想著你。後來赤眉軍攻進長安,所有皇帝的陵墓都被挖了,唯獨沒動漢文帝的陵墓,因為知道裡面沒啥好東西。

第一名: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甯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綿甯,即位後改為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

道光皇帝的節儉絕對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歷代帝王都甘拜下風。他在位期間崇尚節儉,無論宮中日用還是其他開銷都是要儘量節儉的,而且他也是以身作則,下旨消減各地向朝廷獻上的貢品,根據《清宣宗實錄》記載,原來規定盛京(今瀋陽市)每年向皇家進貢“香水梨”2000個,現在削減到200個。盛京官員又來饒舌,說皇家那麼多人口,200個梨哪裡夠吃?道光帝說:不吃,留著上供用,200個足夠了。

道光皇帝

他自己使用的是普通的毛筆、硯臺,每餐不過四樣菜肴;除了龍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補丁再穿。且又規定規定嬪妃平時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得穿錦繡的衣服。後來朝廷的官員為了迎合道光帝,每次上朝都穿著打補丁的衣服,見了面往往互相哭窮。

道光初年皇后生日時曾“大宴”群臣。有緣赴宴官員都以為皇后生日,皇帝不會馬虎潦草,定可一飽口福。豈料道光早有諭令備宴官員:皇后千秋慶宴,只准宰豬兩頭,用打鹵麵招待群臣。道光的節儉連過年也也不例外,道光的新年大餐,多數年份都是“四菜一主食”。主食大多是餑餑,而四菜儘管都是葷菜,但也都是雞蛋炒肉絲這一類的,並非什麼極盡奢華的山珍海味。一頓飯下來,所有花費還不及乾隆皇帝的一道菜。

而據西漢墓葬制度規定,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每年從全國稅收中抽取三分之一營造皇帝陵墓,即壽陵。帝王陵園占地七頃,陵穴占地一頃,陵高十二丈,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有四個墓道,都能通過六匹馬駕的車子。四門埋設暗劍、伏弩機關以防盜墓。死者身穿金縷玉衣、口含玉蟬…… 那麼,楊堅的陵墓中是否也如漢時墓葬制度規定的,皇帝陵墓必有大批金銀珠寶、稀奇古玩,現代部分專家學者經過遍閱籍典以及遍訪太陵周圍民間鄉里,發現典籍沒有記載有關太陵隨葬的例證,而當地百姓皆傳說太陵無寶可盜,言說歷代軍閥、土匪,均至此徘徊,未有收穫。

可見楊堅真是一位以自我為標準鼓勵皇親貴族要節儉的好模範。

第三名: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

仁宗皇帝性情文弱溫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因此他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里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28枚,每枚錢一千。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28000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

宋仁宗趙禎

一天,仁宗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饑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禦廚就好了,怎能忍饑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后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禦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我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我寧願忍一時之餓。”

西元1063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54歲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沖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塚,寄託哀思。

第二名:漢文帝劉恒

漢文帝劉恒(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西元前180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恒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文帝提倡節儉,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說,後宮也是樸素服飾。當時,貴夫人們長衣拖地是很時髦的,而他為了節約布料,即使給自己最寵倖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長得下擺拖到地上。宮裡的帳幕、帷子全沒刺繡、不帶花邊。

漢文帝劉恒

古代皇帝住的宮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臺,好欣賞山水風光。漢文帝本來也想造一個露臺,他找到了工匠,讓他們算算該花多少錢。工匠們說:“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夠了。”漢文帝聽了,吃了一驚,忙問:“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工匠們粗粗地算了一下,說:“十戶。”漢文帝聽了,又搖頭又擺手,說:“快不要造露臺了,現在朝廷的錢很少,還是把這些錢省下吧。”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禦無所增益”。宮室就是宮殿建築,苑囿就是皇家園林以及供皇室打獵遊玩的場所,狗馬即供皇帝娛樂使用的動物、設施等,服禦即為皇帝服務的服飾車輛儀仗等。這些都是皇帝們講排場、顯威嚴、享樂遊玩必不可少的,皇帝們大都十分重視。然而文帝當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沒有增添。

漢文帝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本皇帝決不當收藏家。他還能關心百姓的疾苦,剛當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國家供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發給他們米、肉和酒;對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要再發一些麻布、綢緞和絲棉,給他們做衣服。春耕時,漢文帝親自帶著大臣們下地耕種,皇后也率宮女採桑、養蠶。漢文帝還主張死後把夫人以下的宮女遣送回家,讓她們改嫁。

在他死前,最後安排了一次節儉的活動—他的喪事。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對待自己的歸宿“霸陵”,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來的樣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簡陋的墳地,不要因為給自己建墓而大興土木,改變了山川原來的模樣。”

漢文帝在位期間,輕徭薄賦,甚至12年免收全國田賦。他還親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恢復與發展。政治上對內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政權,對外妥善處理同南越和匈奴的關係,對南越王趙佗實行安撫政策,對匈奴在實行和親政策的同時,加強了邊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漢境,漢文帝均及時派兵還擊擊退強敵。漢文帝廢除嚴邢苛法,帶頭執行法制判決,並且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提拔重用人才,使漢朝從國家初定逐步走向繁榮昌盛,為後來漢武帝的橫掃四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像這樣一生為民、儉樸勤政,並不斷改進政策,為強國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歷史上實不多見。由於漢文帝這種廉潔愛民的精神和勵精圖治的實踐,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據歷史記載,當時國庫裡的錢多得數不清,穿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的糧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糧倉外面來了。因此,司馬遷高度評價漢文帝說:“德至盛焉”,“豈不仁哉!”似乎,皇帝做到漢文帝這份上,真是虧死了。你想,做皇帝的沒吃好穿好,花錢都不捨得,不是白當了嗎?可老百姓喜歡呀,千秋萬世都想著你。後來赤眉軍攻進長安,所有皇帝的陵墓都被挖了,唯獨沒動漢文帝的陵墓,因為知道裡面沒啥好東西。

第一名: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甯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綿甯,即位後改為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

道光皇帝的節儉絕對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歷代帝王都甘拜下風。他在位期間崇尚節儉,無論宮中日用還是其他開銷都是要儘量節儉的,而且他也是以身作則,下旨消減各地向朝廷獻上的貢品,根據《清宣宗實錄》記載,原來規定盛京(今瀋陽市)每年向皇家進貢“香水梨”2000個,現在削減到200個。盛京官員又來饒舌,說皇家那麼多人口,200個梨哪裡夠吃?道光帝說:不吃,留著上供用,200個足夠了。

道光皇帝

他自己使用的是普通的毛筆、硯臺,每餐不過四樣菜肴;除了龍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補丁再穿。且又規定規定嬪妃平時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得穿錦繡的衣服。後來朝廷的官員為了迎合道光帝,每次上朝都穿著打補丁的衣服,見了面往往互相哭窮。

道光初年皇后生日時曾“大宴”群臣。有緣赴宴官員都以為皇后生日,皇帝不會馬虎潦草,定可一飽口福。豈料道光早有諭令備宴官員:皇后千秋慶宴,只准宰豬兩頭,用打鹵麵招待群臣。道光的節儉連過年也也不例外,道光的新年大餐,多數年份都是“四菜一主食”。主食大多是餑餑,而四菜儘管都是葷菜,但也都是雞蛋炒肉絲這一類的,並非什麼極盡奢華的山珍海味。一頓飯下來,所有花費還不及乾隆皇帝的一道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