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歷久彌新的杏花村汾酒

中華汾酒,源遠流長。 早在5000多年前, 杏花村就有了釀酒的習俗。 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為宮廷禦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推崇, 由此開始了其長達1500年的輝煌酒史。 從隋至元, 汾酒因其幹和入甕的獨特釀造技術被稱為 “幹和酒”。 1915年,高粱汾酒成為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甲等大獎章的中國白酒品牌。 解放後, 汾酒在歷次評比中蟬聯全國名酒稱號, 彰顯出汾酒獨特的魅力。

明清兩代掌握了中國白酒釀造技藝的杏花村酒工以開放的心態, 將汾酒釀造技藝傳播到全國, 並且因地制宜, 把汾酒生產的一般規律與當地的水土、環境相結合,

創造出了不同工藝特色的各種白酒, 奠定了當今中國白酒產業的基本格局, 中國現存名酒也多依汾酒制法而興。

古時釀酒以“清”為旨, 早在南北朝時期汾酒就被定名為“汾清”, 足見其釀“清”的程度與水準。 汾酒酒液清澈透明, 清香雅韻, 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後餘香、回味悠長而著稱, 其色、香、味被譽為酒中“三絕”, 是我國清香型白酒的傑出典範。 據史料記載, 唐代汾酒在“汾清”的基礎上, 進行了工藝突破, 所釀造之酒, 清澈如水, 醇香甘洌,因其無色透明,被稱為“白酒”, 又因產於汾州杏花村,被稱為“汾白酒”或“杏花白”;元代, 汾酒革新了釀造工藝, 實現了中國酒史上從“黃酒”向“蒸餾白酒”的轉變。 汾酒釀造工藝採用固態地缸分離發酵,清蒸二次清,

一清到底,品質清香純正。 可以說,汾酒就是清香型白酒的鼻祖。 誠如吳晗所留五言古詩《汾酒世所珍》所雲:“汾酒世所珍, 芳香撲鼻聞。 水純工藝巧, 爭說杏花村。 ”發展至現在, 汾酒更是一種清香生活方式的釀造者,一種清香價值觀的引領者。

山西是華夏文明發祥的中心區域之一。 古史記載“堯都平陽, 舜都蒲阪,禹都安邑”。 杏花村隸屬汾陽, 是伏羲時代文化的“五大支點”之一, 其文明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仰紹文化時期。 汾陽, 春秋屬晉, 戰國屬趙, 秦建茲氏縣, 晉改為隰城, 唐為西河, 明初併入汾州府, 後升為汾州府, 下設汾陽縣, 清沿此置。

山西杏花村是中國古代酒文化中心。 杏花村遺址釀酒容器的出土, 向世人宣告: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紹文化中期就已經發明了人工穀物酒。

杏花村汾酒文化與中華文明共生共長, 歷史上很多名酒已經衰落、消失, 唯有杏花村汾酒文化相伴中華文明, 從未間斷。 現存的中國名酒中, 只有汾酒文化脈絡清晰、傳承有序、歷久而彌新。 因此, 從歷史淵源上看, 汾酒文化無疑是中國酒文化之根。

汾酒博物館內陳列著1200多件出土於杏花村遺址的壺、 尊、甕、 罐等酒器酒具。 由此可見, 不同時代的杏花村先民掌握了人工釀酒技術, 而且隨著蒸煮穀物炊具不斷進步, 釀酒技術不斷提高, 一直到3000年前的商周, 在長達3000年的時間內, 繼承和延續了仰紹文化時期形成的釀酒技術。 甚至可以說, 在3000年前, 杏花村就已經養成了根深蒂固的釀酒傳統和飲酒習俗。

盛唐時, “杏花村裡酒如泉”“處處街頭揭翠簾”。

無數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杜牧、顧炎武、傅山、 巴金、郭沫若等都賦詩讚譽。 縱觀杏花村汾酒的發展史, 杏花村汾酒和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民俗有著緊密的關聯與交融。

汾酒是持續輝煌1500年的文化名酒。 汾酒的歷史, 如一幅巨大的歷史文化畫卷, 生動展示了中國白酒和中國酒文化的滄桑起伏, 因此, 從文化底蘊上看, 汾酒稱得上是中國酒文化之根。 (楊玉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