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還在跪舔甲方?新商業邏輯:顧客並不是上帝,給錢的不一定是爸爸

2017年4月, 九好集團因違規領罰, 董事長郭叢軍申明, 全力整改, 回歸初心, 申明中表示:“我們深刻認識到這是我們為急躁冒進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並鑄成大錯。

“錯,不規範就是錯誤。 ”郭叢軍告訴潘越飛, 整個事情就像, 非常好的原材料, 結果被廚師炒成了一盤爛菜。

跑的太快太急, 即便是成功的商業模式同樣會出現問題。

郭叢軍打比方, 經營公司就像跑步, 到了肌肉的臨界點, 實在跑不動了, 換個自行車, 然後換成汽車。

這是一個越來越快的過程, 要利用好工具, 快是快了, 你得尊重規則, 否則一定出問題。

從貿易公司做起的“管家”平臺

2016年, 九好的平臺交易額為515億元, 3年前, 這一數字是52億, 三年時間內增長了1000%, 這是市場定位與空間的結果。

“模式是對的, 不然公司早就倒了。 ”郭叢軍說, “用所謂的商業模式去套自己的公司, 其實這是完全不對的。 ”

模式的改變, 其實是市場環境逼的。

事實上, 2010年前, 九好做的辦公耗材的貿易生意。 2009年, 此類商品的貿易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3億/年。

“根本沒錢賺。 ”郭叢軍這樣告訴鋅財經。

每一張紙、一支筆的背後都附帶著車和人的配送團隊, 都需要倉儲物流等——後端成本太高, 利潤點太低, 讓公司無法實現更多盈利。

2009年, 淘寶剛開始玩“雙十一”, 物流行業還沒有現在的地位。

但是公司不能不發展, “供貨式”跑不通, 郭叢軍搞起了“承包式”的模式。

九好開始直接用承包服務B端客戶, 以合作的一家腫瘤醫院, 80萬一年, 提供無限量用紙筆等耗材。

“那時候一支筆大概成本多少賣多少, 一支筆筒要消耗多少根筆芯, 都是親力親為算出來的。 ”郭叢軍是從一線做起, 對資料和成本印象深刻。

這一次轉變, 確實讓九好的利潤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於是九好開始了擴招。

要知道, 2008年之後的幾年, 經濟危機的陰霾還未散去, 各行各業都在忙著裁人, 但郭叢軍卻在拼命的要人。

2010年前, 九好的已經超過了近2000人。

“工資是都發出了, 但十幾個億營業額的利潤點好像也就夠拿來發發工資了。

”團隊過於龐大, 僅僅工資, 就吃光了公司的所有收益。

“又沒錢賺了。 這還不算, 那時候甲流、大雪...天災不斷, 根本沒法送貨, 那時候是真的急。 ”郭叢軍說。

發不出貨也意味著沒有銷售額。

變, 一定要變, 因為不變就是死。

做減法, 這是郭叢軍想到的對策。

“先是裁員, 然後才是省去中間過程。 ”短時間內, 郭叢軍裁掉了1500人, 把團隊縮減到了500人左右。 在原先2000人的團隊中, 大部分一線員工的工作屬於勞動密集型。

“模式都是後來總結的。 其實在走的過程中很難去說有一個什麼模式, 摸索著前進, 到了要變的時候你必須變, 不然你就會死。 ”郭叢軍說, 在丟棄負重之後, 他並沒有直接把九好往平臺式模式帶。

裁員後的九好,

先把一部分的業務往完全託管的後勤服務類型來做。

“越是人多越不好管, 越是瑣碎越不好做。 ”杭州臨平某小物業公司老闆陳建說, 物業行業就是這樣的桎梏。

省去中間環節, 是擴大利潤的關鍵所在。

“為什麼有些電商虧了這麼多年, 因為有時候貿易做得越大, 虧得越多, 不可能掙錢。 ”他補充, 因為流通的中間環節, 尤其是人的環節, 成本是很高的。

商品的毛利率就那麼一點, 而當企業不斷增加銷量的同時, 還需要不斷增加員工, 而大多數時候, 銷量的增減往往趕不上人員工資的增加, 這也是為什麼九好從人力密集型業務類型轉型的重要原因。

以物流為例, 最早九好需要把物資運到自己的倉庫, 客戶需要時, 再把物資運到客戶的倉庫,客戶再從倉庫運到單位及現場。

這過程中,可能還不止用到一個物流團隊。

“其實,中間的環節完全是可以省掉,一個倉庫,一個團隊完全能夠把中間環節做掉。”來自某家與九好合作的醫院負責人告訴鋅財經。

但其中的問題是,九好必須直接服務于客戶,所有的協調和安排必須由九好統一安排,才能省去其中的流程,從而降低成本。

但成本並不只因為技術的突破和流程的改進。

“酒桌文化”,是中國特色的談生意方式,把酒喝爽了,生意也就談成了。但其實“酒桌文化談生意”,是有很高的人情成本的。”作為乙方,甲方對我來說就是‘爸爸’,先要把甲方哄開心他們才會簽字蓋章,如果要長期合作,就要長期哄。”陳建告訴鋅財經。

“那是不是可以搭一個平臺,一邊告訴我你需要什麼,一邊告訴我你能夠幹什麼,各取所需?”當時郭叢軍這麼想。

現在看來,九好集團已經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解答。

不以顧客為上帝的平臺

貿易起家到國內第一後勤服務平臺,旁人的確很難理解這是一條怎樣的轉型之路。在近期舉辦的新浙商論壇上,九好集團首席行銷官、副總裁過偉表示,九好即將從生態後勤平臺升級到智慧後勤平臺。

“後勤,實際上不是我們的強項,做到後來都快做不下去了,怎麼能說是強項?”九好號稱國內第一後勤平臺公司,郭從軍卻這麼說。

“那九好的強項是什麼?”鋅財經問。

“管家啊!我的強項是幫你把家管好,這個家可以是公司、機構、學校...凡是需要有後勤服務的地方,我都可以去當管家。”他回答。

但是這個管家,與傳統觀念中言聽計從的管家又好像不太一樣。

“雖然你是甲方,但你就是得聽我的。”郭叢軍解釋,“客戶是主人,但論“勤儉持家”,你肯定不如我,所以你要請我當管家,你就得按照我說的來。”

當然也不是顧客說買什麼,九好就買什麼。

“如果是這樣,那你不如直接上淘寶。”郭叢軍告訴鋅財經。

這似乎與“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背道而馳。

郭叢軍表示,客戶雖然有需求,但很多時候往往不知道需求到底是什麼。

九好發展模式

杭州某互聯網創業公司CEO曾明說:“剛跟九好合作時,公司想要5名保潔,但九好一定堅持只配2名。”最終,作為甲方的曾明還是向乙方屈服了。

在這個案例裡,客戶的真正需求是什麼?是保潔員嗎?不是——這家公司需要的是辦公區的整潔和乾淨。

郭叢軍說,“互聯網我不行,但你辦公室需要幾個保潔阿姨,我一定比你清楚。”

那如果說服不了?

“就像打車一樣,得聽司機的,你說呢?”郭叢軍鎮定的反問。

這個看似極其簡單的商業模式,讓九好在3年時間內,交易從50多億做到500多億。

那麼,會不會九好搶了供應商的生意?

合作共贏,而不是趕盡殺絕

“從來沒想過,九好永遠不與供應商搶生意,我們只搭平臺,把檯子搭好,讓供應商上臺唱戲。”郭叢軍,“供應商能做的我們絕不做。”

當被問到是否會順著產業鏈做的更深時,郭叢軍略有些激動的講述了九好的態度和立場。

但是不做供應商,不代表不能改變供應鏈。

從2010年到現在,九好的“管家”平臺服務在全國有40000多家客戶及供應商。

一方面九好有足夠多的客戶,一方面九好又篩選了足夠好的供應商。在這樣的條件下撮合交易,確實能有足夠多的驚喜。

以水杯為例,如果銷售的客戶從1個人變成10個人,公司的成本自然就下去了,因為模具的錢被分攤了。

“比如有人採購10萬貨的成本,同樣是用物流,但是九好能有500萬貨來分擔,分攤下來的成本自然就低了。”郭叢軍說,這叫集結模式下的成本定價,零售和批量是兩個概念。

“所以九好是沒有增加產品的價格,只不過拉住本身的行銷當中,花了50塊錢的行銷成本當中,拿走了25元而已。”郭叢軍進一步解釋。

而一旦這樣的服務體系構建完成之後,提升的效率和產能是顯著的。

郭叢軍說九好順應了國家的供給側改革,“客戶的需求沒有多餘,恰到好處,你要什麼我給你買什麼,而不再需要將可能用到的東西囤滿倉庫。”

九好根據客戶的需求,定制一年的整體規劃,可以直接省去倉庫的費用和成本,而通過互聯網以及移動端的良好體驗,客戶採購難、體驗服務差及供應商銷售難的問題,同時被解決。

“3年十翻”、“G20合作單位”...回顧過去幾年,郭叢軍感歎,九好還是挺過來了,錯誤他認,責任也去承擔。

“公司其實就像孩子一樣,會犯錯,但犯錯了一定給予改正的機會,教育為主,不一定要直接搞死,能把犯錯的孩子教好才是本事。”郭叢軍說,其實沒有所謂的商機,你看到了,把通路打通,把問題解決掉,能給客戶帶來利益和實惠,公司和商業模式也就形成了。

QA

Q:九好走的這麼快,在您的預計之中嗎?

A:到了高速軌道的時候,由不得你,不得不去走,但你適不適合是另外一回事情。但是你得去創造,你得具備這些條件,你得滿足他的這種條件,但是滿足這種條件,是不是跟你這些東西相違背,他有他的遊戲規則,然而你走的這條路跟他的遊戲規則是不匹配的。好了,就會發生很大的一些變化,就會從中出現很大的一些問題。

Q:到現在有總結出一套模式是客戶喜歡的嗎?

A:你能夠服務到流程滿意,就已經很好,你聽我給你講,說他100%滿意,他吹牛,怎麼可能,每個人都有,我們個性化又比較強的,這個個性化又是比較強的,不是說你一套模式可以把一堆人放在一個盆子裡面,那怎麼可以。

1.看過這麼多公司,大部分的80後企業家缺少從一線走過來的經驗,先從模式論商業,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2.不變則死,這條商業法則卻一直沒有改變。

文章∣陸吾 啟明

編輯∣強強

攝影∣黃碩

手繪∣陵魚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再把物資運到客戶的倉庫,客戶再從倉庫運到單位及現場。

這過程中,可能還不止用到一個物流團隊。

“其實,中間的環節完全是可以省掉,一個倉庫,一個團隊完全能夠把中間環節做掉。”來自某家與九好合作的醫院負責人告訴鋅財經。

但其中的問題是,九好必須直接服務于客戶,所有的協調和安排必須由九好統一安排,才能省去其中的流程,從而降低成本。

但成本並不只因為技術的突破和流程的改進。

“酒桌文化”,是中國特色的談生意方式,把酒喝爽了,生意也就談成了。但其實“酒桌文化談生意”,是有很高的人情成本的。”作為乙方,甲方對我來說就是‘爸爸’,先要把甲方哄開心他們才會簽字蓋章,如果要長期合作,就要長期哄。”陳建告訴鋅財經。

“那是不是可以搭一個平臺,一邊告訴我你需要什麼,一邊告訴我你能夠幹什麼,各取所需?”當時郭叢軍這麼想。

現在看來,九好集團已經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解答。

不以顧客為上帝的平臺

貿易起家到國內第一後勤服務平臺,旁人的確很難理解這是一條怎樣的轉型之路。在近期舉辦的新浙商論壇上,九好集團首席行銷官、副總裁過偉表示,九好即將從生態後勤平臺升級到智慧後勤平臺。

“後勤,實際上不是我們的強項,做到後來都快做不下去了,怎麼能說是強項?”九好號稱國內第一後勤平臺公司,郭從軍卻這麼說。

“那九好的強項是什麼?”鋅財經問。

“管家啊!我的強項是幫你把家管好,這個家可以是公司、機構、學校...凡是需要有後勤服務的地方,我都可以去當管家。”他回答。

但是這個管家,與傳統觀念中言聽計從的管家又好像不太一樣。

“雖然你是甲方,但你就是得聽我的。”郭叢軍解釋,“客戶是主人,但論“勤儉持家”,你肯定不如我,所以你要請我當管家,你就得按照我說的來。”

當然也不是顧客說買什麼,九好就買什麼。

“如果是這樣,那你不如直接上淘寶。”郭叢軍告訴鋅財經。

這似乎與“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背道而馳。

郭叢軍表示,客戶雖然有需求,但很多時候往往不知道需求到底是什麼。

九好發展模式

杭州某互聯網創業公司CEO曾明說:“剛跟九好合作時,公司想要5名保潔,但九好一定堅持只配2名。”最終,作為甲方的曾明還是向乙方屈服了。

在這個案例裡,客戶的真正需求是什麼?是保潔員嗎?不是——這家公司需要的是辦公區的整潔和乾淨。

郭叢軍說,“互聯網我不行,但你辦公室需要幾個保潔阿姨,我一定比你清楚。”

那如果說服不了?

“就像打車一樣,得聽司機的,你說呢?”郭叢軍鎮定的反問。

這個看似極其簡單的商業模式,讓九好在3年時間內,交易從50多億做到500多億。

那麼,會不會九好搶了供應商的生意?

合作共贏,而不是趕盡殺絕

“從來沒想過,九好永遠不與供應商搶生意,我們只搭平臺,把檯子搭好,讓供應商上臺唱戲。”郭叢軍,“供應商能做的我們絕不做。”

當被問到是否會順著產業鏈做的更深時,郭叢軍略有些激動的講述了九好的態度和立場。

但是不做供應商,不代表不能改變供應鏈。

從2010年到現在,九好的“管家”平臺服務在全國有40000多家客戶及供應商。

一方面九好有足夠多的客戶,一方面九好又篩選了足夠好的供應商。在這樣的條件下撮合交易,確實能有足夠多的驚喜。

以水杯為例,如果銷售的客戶從1個人變成10個人,公司的成本自然就下去了,因為模具的錢被分攤了。

“比如有人採購10萬貨的成本,同樣是用物流,但是九好能有500萬貨來分擔,分攤下來的成本自然就低了。”郭叢軍說,這叫集結模式下的成本定價,零售和批量是兩個概念。

“所以九好是沒有增加產品的價格,只不過拉住本身的行銷當中,花了50塊錢的行銷成本當中,拿走了25元而已。”郭叢軍進一步解釋。

而一旦這樣的服務體系構建完成之後,提升的效率和產能是顯著的。

郭叢軍說九好順應了國家的供給側改革,“客戶的需求沒有多餘,恰到好處,你要什麼我給你買什麼,而不再需要將可能用到的東西囤滿倉庫。”

九好根據客戶的需求,定制一年的整體規劃,可以直接省去倉庫的費用和成本,而通過互聯網以及移動端的良好體驗,客戶採購難、體驗服務差及供應商銷售難的問題,同時被解決。

“3年十翻”、“G20合作單位”...回顧過去幾年,郭叢軍感歎,九好還是挺過來了,錯誤他認,責任也去承擔。

“公司其實就像孩子一樣,會犯錯,但犯錯了一定給予改正的機會,教育為主,不一定要直接搞死,能把犯錯的孩子教好才是本事。”郭叢軍說,其實沒有所謂的商機,你看到了,把通路打通,把問題解決掉,能給客戶帶來利益和實惠,公司和商業模式也就形成了。

QA

Q:九好走的這麼快,在您的預計之中嗎?

A:到了高速軌道的時候,由不得你,不得不去走,但你適不適合是另外一回事情。但是你得去創造,你得具備這些條件,你得滿足他的這種條件,但是滿足這種條件,是不是跟你這些東西相違背,他有他的遊戲規則,然而你走的這條路跟他的遊戲規則是不匹配的。好了,就會發生很大的一些變化,就會從中出現很大的一些問題。

Q:到現在有總結出一套模式是客戶喜歡的嗎?

A:你能夠服務到流程滿意,就已經很好,你聽我給你講,說他100%滿意,他吹牛,怎麼可能,每個人都有,我們個性化又比較強的,這個個性化又是比較強的,不是說你一套模式可以把一堆人放在一個盆子裡面,那怎麼可以。

1.看過這麼多公司,大部分的80後企業家缺少從一線走過來的經驗,先從模式論商業,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2.不變則死,這條商業法則卻一直沒有改變。

文章∣陸吾 啟明

編輯∣強強

攝影∣黃碩

手繪∣陵魚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