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從500到2000億美元:小米真到了談論估值多少的地步?

近日, 一則小米今年IPO、估值達2000億美元的文章在坊間廣為流傳, 且引發諸多分析, 而小米也因此再次來到了聚光燈下。 不過有心人可能會發現, 自去年第二、三季度小米出人意料地反彈之後, 有關其今年IPO的報導就開始出現, 只不過其估值從當時的500億美元經歷了1000億美元, 直至飄升到近日的2000億美元。

我們這裡先暫且不論小米的估值到底是多少合理, 僅從500億美元到2000億美元這3倍的跨度, 且對於最低500億美元估值都存有過高的評論和分析, 就知道所謂估值這東西是多麼的不靠譜。 基於此, 所以我們今天在此並不著重分析小米到底估值多少合理, 而是追根溯源, 先說說小米在沉淪了一年之後又被提及IPO或者說讓業內談及其有IPO資格的原因?

其實原因很簡單, 就是從去年第二季度開始, 被業內一度認為(包括小米自己)已經接近生死邊緣的智慧手機業務的意外大幅反彈。

之所以說意外, 按照小米CEO雷軍的話說, 在智慧手機產業中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像小米一樣可以觸底反彈。 所以不管是小米自己還是那些看高小米估值的業內人士把小米的模式包裝和敘述的天花亂墜, 其根基都是小米手機業務的反彈, 即如果離開或者說沒有小米手機業務的反彈, 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而雷軍更是坦言, 不管小米未來如何, 手機業務依然是小米一切的核心, 即小米手機業務與小米其他業務不僅是一榮俱榮, 一損俱損, 甚至決定著其他業務的成敗。 那麼到此我們是否可以認為, 小米當下和未來手機業務的表現才是決定小米未來(包括IPO估值)的關鍵?我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既然如此, 我們不妨看看目前和未來小米手機業務的表現和預期。 據IDC對於去年第三季度全球智慧手機銷量統計顯示, 小米當季銷售了2760萬部智慧手機, 同比增長102.6%, 增長率不僅居排名前5之首, 而且是大幅領先。 當然這和2016年小米手機同季跌入穀底密切相關, 即這種高增長的背後更多屬性是反彈而不是增長, 畢竟在2015年全年小米曾經創造過年出貨量7000萬部的記錄, 而小米2017年在大幅反彈後的銷量不過如此(預計也在7000萬部左右)。 那麼問題來了, 小米何以大幅反彈?

據Canalys的統計, 三星去年第三季度在印度銷售了940萬部智慧手機, 增長近30%, 仍然是第一大廠商;小米智慧手機銷量增長逾290%, 達到920萬部, 或很快超過三星。 我們這裡先不關注小米是否能在印度市場超越三星成為第一, 從920萬部的出貨量和290%的增長率看, 其佔據了當季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的33.3%左右, 即僅印度市場就占了小米手機出貨量的1/3, 且是小米手機全球增長率的2.8倍, 這也揭示了小米手機大幅反彈(包括銷量和增長率)的簡單原因,

就是印度市場(不僅拉高了小米手機的出貨量, 也拉高了增長率)。 對此雷軍稱:未來5年將投資印度10億美元 複製中國模式, 可見印度市場對於小米未來的戰略價值。 既然如此, 那麼小米手機業務未來能否在印度市場保持持續的高速增長就顯得舉足輕重, 而這一切的關鍵就是小米在印度市場是否存在阻止, 甚至是遮罩對手的門檻。

儘管有媒體詳細分析了小米在印度市場的諸多策略並讚賞有加,但最終落實到手機產品上,小米在印度高速增長的原因也是再簡單不過,就是低價,低價到何種程度?以去年高速增長的小米為例,其印度公司2017財年銷售額增長696%為8379.3千萬印度盧比(約合85.8億元人民幣),淨利潤為163.9千萬印度盧比(約合1.7億元人民幣),利潤率僅為1.98%。

其實不僅是在印度市場,小米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的策略也是如此,這從近日調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發佈的去年第三季度(也是小米手機增長最快的季度)主流手機廠商每銷售一部智慧手機賺取的利潤可見一斑。在該報告中,小米每部手機賺取的利潤是2美元,分別是排名第五的vivo手機13美元的15%;排名第四的OPPO手機14美元的14%;排名第三的華為手機15美元的13%;排名第二的三星手機31美元的6%;排名第一蘋果手機151美元的1.3%。

這裡也許有人會稱,小米模式不是以利潤為中心,而雷軍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直言:我們永生永世不以利潤為中心。我們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理解雷軍的這句定義小米模式的話,尤其是小米準備IPO時的投資人。

不過,但凡是商業世界的投資人逐利且利益最大化應該是首要和最終的目的,只不過逐利的方式不同,相對而言,理想狀態是高利潤與大規模(獲利最大,風險最小,即相關企業可以根據市場競爭形勢的變化調整的冗餘度最大,以保持競爭優勢);要麼是高利潤、小規模(獲利居中,風險居中,即相關企業根據市場競爭形勢的變化有一定的調整冗餘度);要麼是低利潤、大規模(獲利居中,風險居中,即相關企業根據市場競爭形勢的變化有一定的調整冗餘度,);要麼是低利潤、低規模(獲利最小,風險最大,即根據市場競爭形勢變化調整的冗餘度幾乎為零,難以保持市場競爭優勢),並以此來衡量企業的投資價值。由此看,我們認為雷軍的言語和小米在智慧手機市場的策略及實際表現背後透露出的應該是低利潤(幾乎不掙錢,但一定要掙錢)、大規模。畢竟IPO要給投資人展現自身的價值,即便不是最優,也不能最差,否則不要說投資的高估值,投資的價值都存有疑問。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小米手機現在,甚至是未來的規模是否足夠大以維繫低利潤、大規模的對於投資人有可期價值的投資?這不僅取決於小米未來自身的增長,還要看友商的策略,而這就涉及到了我們前述的競爭策略的冗餘度。從目前看,小米去年手機的銷量再次突破了其歷史上創造的年出貨量7000萬部的記錄,基本是處在全球第五的位置,表面上回升迅猛,但從其單部手機僅獲利2美元看,其自身增長可調整的競爭策略(規模增長為先)冗餘度已經基本觸底,更為關鍵的是,從上述主流廠商(蘋果、三星、華為、OV)單部手機的獲利情況遠遠高於小米而可調整的競爭策略也相應遠遠大於小米才是小米未來手機規模增長最大的變數。例如支撐小米現在和未來規模的印度手機市場,除了既有的OV的猛追外,華為也已經將印度市場列為未來必爭的重點市場,而鑒於這些廠商可調整競爭策略的冗余度相對於小米有較大優勢,小米目前這種規模的高速增長不僅門檻降低,其自身也勢必壓力倍增,甚至導致滯漲,如果這種情況不可避免地出現,對於小米將又是一個坎。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目前談小米IPO無可厚非,但具體到估值多少不僅為時尚早,也沒有實際的意義,畢竟賴以支撐小米的核心的手機業務不僅現在的絕對規模相對于其他主流友商並未有領先的優勢,未來與規模直接相關的自身與友商冗余度的競爭策略調整上也不具備優勢的事實決定了小米規模增長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大。

儘管有媒體詳細分析了小米在印度市場的諸多策略並讚賞有加,但最終落實到手機產品上,小米在印度高速增長的原因也是再簡單不過,就是低價,低價到何種程度?以去年高速增長的小米為例,其印度公司2017財年銷售額增長696%為8379.3千萬印度盧比(約合85.8億元人民幣),淨利潤為163.9千萬印度盧比(約合1.7億元人民幣),利潤率僅為1.98%。

其實不僅是在印度市場,小米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的策略也是如此,這從近日調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發佈的去年第三季度(也是小米手機增長最快的季度)主流手機廠商每銷售一部智慧手機賺取的利潤可見一斑。在該報告中,小米每部手機賺取的利潤是2美元,分別是排名第五的vivo手機13美元的15%;排名第四的OPPO手機14美元的14%;排名第三的華為手機15美元的13%;排名第二的三星手機31美元的6%;排名第一蘋果手機151美元的1.3%。

這裡也許有人會稱,小米模式不是以利潤為中心,而雷軍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直言:我們永生永世不以利潤為中心。我們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理解雷軍的這句定義小米模式的話,尤其是小米準備IPO時的投資人。

不過,但凡是商業世界的投資人逐利且利益最大化應該是首要和最終的目的,只不過逐利的方式不同,相對而言,理想狀態是高利潤與大規模(獲利最大,風險最小,即相關企業可以根據市場競爭形勢的變化調整的冗餘度最大,以保持競爭優勢);要麼是高利潤、小規模(獲利居中,風險居中,即相關企業根據市場競爭形勢的變化有一定的調整冗餘度);要麼是低利潤、大規模(獲利居中,風險居中,即相關企業根據市場競爭形勢的變化有一定的調整冗餘度,);要麼是低利潤、低規模(獲利最小,風險最大,即根據市場競爭形勢變化調整的冗餘度幾乎為零,難以保持市場競爭優勢),並以此來衡量企業的投資價值。由此看,我們認為雷軍的言語和小米在智慧手機市場的策略及實際表現背後透露出的應該是低利潤(幾乎不掙錢,但一定要掙錢)、大規模。畢竟IPO要給投資人展現自身的價值,即便不是最優,也不能最差,否則不要說投資的高估值,投資的價值都存有疑問。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小米手機現在,甚至是未來的規模是否足夠大以維繫低利潤、大規模的對於投資人有可期價值的投資?這不僅取決於小米未來自身的增長,還要看友商的策略,而這就涉及到了我們前述的競爭策略的冗餘度。從目前看,小米去年手機的銷量再次突破了其歷史上創造的年出貨量7000萬部的記錄,基本是處在全球第五的位置,表面上回升迅猛,但從其單部手機僅獲利2美元看,其自身增長可調整的競爭策略(規模增長為先)冗餘度已經基本觸底,更為關鍵的是,從上述主流廠商(蘋果、三星、華為、OV)單部手機的獲利情況遠遠高於小米而可調整的競爭策略也相應遠遠大於小米才是小米未來手機規模增長最大的變數。例如支撐小米現在和未來規模的印度手機市場,除了既有的OV的猛追外,華為也已經將印度市場列為未來必爭的重點市場,而鑒於這些廠商可調整競爭策略的冗余度相對於小米有較大優勢,小米目前這種規模的高速增長不僅門檻降低,其自身也勢必壓力倍增,甚至導致滯漲,如果這種情況不可避免地出現,對於小米將又是一個坎。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目前談小米IPO無可厚非,但具體到估值多少不僅為時尚早,也沒有實際的意義,畢竟賴以支撐小米的核心的手機業務不僅現在的絕對規模相對于其他主流友商並未有領先的優勢,未來與規模直接相關的自身與友商冗余度的競爭策略調整上也不具備優勢的事實決定了小米規模增長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