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風起通脹”系列(六)——地緣政治事件是油價的上行風險點

李超執業證書編號:S0570516060002

作者:華泰證券宏觀研究

內容摘要

地緣政治事件可能是2018年油價上漲的重要風險點

從歷史經驗來看, 暴恐襲擊、地緣衝突, 政局不穩等因素都可能在一段時期內推動油價上漲, 市場尤其關心原油重要輸出地區——中東的地緣局勢。 歷史上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第五次中東戰爭, 海灣戰爭, 巴勒斯坦-以色列衝突, 伊朗核問題等事件, 均成為油價上漲的重要觸發點。 我們認為2018年全球地緣政治局勢、尤其是中東地區的地緣局勢值得高度關注, 其對於油價而言, 可能是重要的上行風險點。

豬價和油價是未來通脹最需關心的兩大變數

我們在去年11月份的年度策略報告《風起通脹, 漸顯寶藏》中, 前瞻判斷了2018年通脹中樞可能溫和上行, 同時對通脹超預期上行的風險因素作出了提示, 核心觀點當前已得到初步驗證。 我們認為未來通脹最需關心豬價和油價兩大變數, 維持2018年上半年豬肉CPI同比跌幅溫和收窄、同比最快到今年年中轉正的預判。 油價是可能影響今年通脹超預期上行的重要變數之一, 如果2018年布倫特油價中樞維持在65美元, 我們中性預計今年CPI中樞溫和上行到+2.5%;但如果油價中樞超預期上行到75美元, CPI中樞可能顯著上移到+3%, 經濟態勢可能進一步向類滯脹方向演進。

1970-1990年:第一次、第二次石油危機和兩伊戰爭

1973.10-1974.03, 受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影響, 阿拉伯國家決定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實施禁運, 導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機, 期間油價累計上漲約210%;1978.12-1980.04, 伊朗國內政治革命導致其暫停原油出口, 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 期間油價上漲約125%;1980年9月, 兩伊戰爭爆發初期, 1980.9-1981.2油價上漲13%。

1990-2000年:焦點圍繞伊拉克:海灣戰爭、對伊軍事行動“沙漠之狐”

1990.08-1991.02, 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動海灣戰爭, 使得伊拉克對外的原油輸出中斷, 引發第三次石油危機, 油價在1990.8~1990.10期間快速上漲超過30%;1998年12月, 英美再對伊拉克發動“沙漠之狐”軍事行動, 觸發油價上漲。 而1999年恰好全球經濟從金融危機的衝擊中逐漸恢復, 也是推動油價反彈的重要因素之一, 1998.12-1999.12油價上漲147%。

2001-2010年:巴以衝突、伊拉克戰爭和伊朗核問題

2002.03-2002.04, 巴以雙方矛盾激化, 一個月內油價累計上漲7.5%。 巴以雙邊衝突影響油價上漲的機理, 主要是雙方的衝突事態升級可能導致恐怖襲擊更頻繁發生、地區不穩定性上升。 2003.04-2004.10, 美國小布希政府再對伊拉克發動戰爭, 中東形勢惡化, 油價本輪漲幅幾乎翻倍。 2007.01-2008.07, 伊朗核問題逐漸升級, 成為油價又一輪快速上行的觸發點, 隨著原油相關期貨市場逐漸發展成熟, 油價波動的預期可能被金融投機行為放大實現了。 布倫特油價從2007年1月份的均價54.6美元/桶, 一路上升至2008年7月份135美元/桶的歷史最高點, 期間漲幅約150%。

2010-2017年:利比亞戰爭和英國脫歐對油價的影響

2011.02-2011.04, 利比亞內戰爆發後的兩個月內, 油價上漲超過20%;2016.6.23, 英國超預期公投決議脫歐, 這一超預期結果,

對英鎊形成較大的負面衝擊, 英鎊兌美元出現短期貶值, 美元對應被動升值, 對油價形成壓制。 此後一個月內, 2016.6.24-2016.7.29, 油價累計下跌12%,油價的下跌既是受美元走強的影響, 也反映了市場認為英國退歐後雙邊經濟都可能受到一定負面影響的預期。 2017年四季度, 地緣政治事件包括沙特反腐、美國宣佈將駐以大使館搬遷至耶路撒冷、伊朗國內示威遊行激化等, 整個2017Q4油價累計上漲約16%。

風險提示:通脹快速上行超預期, 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超預期。

地緣政治事件可能是2018年油價上漲的重要風險點

從歷史經驗來看, 暴恐襲擊、地緣衝突, 政局不穩等因素都可能在一段時期內推動國際油價上漲, 市場尤其關心全球原油重要輸出地區——中東的地緣局勢。

梳理影響油價波動的突發性因素, 地緣政治是一個繞不開的視角。 歷史上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第五次中東戰爭, 海灣戰爭, 巴勒斯坦-以色列衝突, 伊朗核問題等事件, 均成為油價上漲的重要觸發點。 我們認為2018年全球地緣政治局勢、尤其是中東地區的地緣局勢值得高度關注, 其對於油價而言, 可能是重要的上行風險點。

我們在去年11月份外發的年度策略報告《風起通脹, 漸顯寶藏》中, 前瞻判斷了2018年通脹中樞可能溫和上行, 同時對通脹超預期上行的風險因素作出了提示, 核心觀點當前已得到初步驗證。 我們已經外發五篇《風起通脹》系列報告, 從多角度、各方面對通脹主題進行系統梳理。 我們認為未來通脹最需關心豬價和油價兩大變數, 環保限產可能將逐漸對豬肉供給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帶動豬價出現上行,我們維持2018年上半年豬肉CPI同比跌幅溫和收窄、同比最快到今年年中轉正的預判。油價是今年通脹最重要的影響變數之一,根據我們的情景分析,如果2018年布倫特油價中樞維持在65美元,我們中性預計2018全年CPI中樞溫和上行到+2.5%;但如果油價中樞超預期上行到75美元,CPI中樞可能顯著上移到+3%,經濟態勢可能進一步向類滯脹方向演進。

國際原油價格的趨勢和波動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2017年12月底,在中東地緣局政治因素的推動下,布倫特油價一度升至68美元,引起了市場的高度關注。我們在“風起通脹”系列報告三——《油價會是明年通脹的風險因素嗎?》一文中,對影響油價的金融和非金融因素,以及我們對2018年油價走勢的中性判斷和風險因素,均作出了細緻分析,而本文將對歷史上影響油價的地緣政治事件進行回顧。

近期中東地緣政治局勢相當“不太平”,去年11月,沙特國內掀起以“反腐”為名的政治鬥爭,引發市場對其政局穩定性的擔憂;去年12月,美國宣佈將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此舉等同於單方面承認該市是以色列的首都,可能會打破巴以雙方當前的暫時平衡,存在激化矛盾的可能性;而從2017年12月28日開始,伊朗國內的一系列對政府不滿的示威遊行活動呈現激化態勢,此時美國政府又橫生枝節,特朗普在媒體上稱“鼓勵爭取自由”,對伊朗示威民眾表示支持。市場擔憂伊朗暴亂可能影響到其原油生產和出口,2018年1月4日,布油盤中一度升破68美元。

我們在本文中,系統梳理了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地緣政治事件、尤其是中東的戰爭和政治事件對油價的影響。由於可得的布倫特原油基準價格最早追溯到1988年,在選取油價觀察指標的時候,我們對1970~1988年選取美國進口原油名義價格進行觀察,而1988年至今則使用布倫特原油價格。由圖可見,儘管存在一定的價差,但兩者走勢基本一致,均可反映出地緣政治事件對國際油價的影響。

1970-1990年:第一次、第二次石油危機和兩伊戰爭

1973.10-1974.03,第四次中東戰爭-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油價累計上漲約210%

受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影響,阿拉伯國家決定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實施禁運,導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共同對以色列發起進攻,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美國於1973年10月19日宣佈對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軍事援助,此舉激怒了阿拉伯產油國,利比亞當天宣佈向美國禁運石油。1973年10月20日,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產油國一致行動,對美、歐盟禁運石油。阿拉伯產油國對西方國家實施一致原油禁運,引發了國際市場對原油供給端的擔憂。儘管第四次中東戰爭於1973年10月26日結束,但阿拉伯產油國的禁運政策一直持續到1974年3月18日。

從月度均價而論,從1973年10月~1974年3月,油價從4.08美元/桶漲至12.73美元/桶,期間上漲超過兩倍,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供給端石油產量的短缺直接刺激了油價的上漲,阿拉伯產油國報復性的減產和石油禁運是本次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1978.12-1980.04,伊朗政治革命-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油價上漲約125%

1978年12月,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臺。伊朗石油產量和出口受到較為明顯的負面影響,從而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受伊朗政治革命影響,從1978年12月~1979年3月初,伊朗中止石油出口60天,加劇了國際油價動盪和供應緊張。油價從1978年12月的均價14.9美元/桶開始一路上漲,一直到1980年4月漲至33.5美元/桶左右才基本穩定,期間漲幅124.5%。

1980.09-1988.08,兩伊戰爭期間油價整體下跌58%,但戰爭爆發初期1980.9-1981.2油價曾經上漲13%

伊朗和伊拉克的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爆發,持續八年之久,於1988年8月結束。在整個戰爭期間,油價從1980年9月的34.46美元/桶跌至1988年8月的14.32美元/桶,累計下跌58%,但在戰爭爆發初期,1980年至1981年初,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受戰爭對地區原油生產、出口產生負面衝擊預期的影響,油價在1980年9月~1981年2月期間曾經上漲約13%。

儘管有兩伊戰爭的影響,但油價在20世紀80年代整體呈現震盪下行的原因,可能是80年代初期主要西方國家經濟受到此前的第二次石油危機衝擊,貨幣政策先後轉為收緊,經濟趨勢陷入滯脹格局。經濟走弱拖累原油消費,從資料上觀察到歐盟、美國、日本的石油年消費量均從1979年開始下行,到1983年原油消費需求才有所回升。這可能是上世紀80年代油價整體走弱的主要原因。

主要西方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初普遍陷入滯脹、經濟需求走弱是油價同期下跌的主要原因,此外,為應對高油價,西方國家普遍出臺了鼓勵使用清潔能源,其能源結構出現調整、對原油的需求相應下降,也強化了同期油價的弱勢。

1990-2000年:焦點圍繞伊拉克:海灣戰爭、對伊軍事行動“沙漠之狐”

1990.08-1991.02,海灣戰爭-第三次石油危機,油價在1990.8~1990.10期間快速上漲超過30%

1990年8月,以伊拉克攻佔科威特為標誌,海灣戰爭爆發。聯合國決議對伊拉克實施國際經濟制裁,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動進攻,使得伊拉克對外的原油輸出中斷。海灣戰爭從1990年8月持續到1991年2月,期間油價的高點為1990年10月的34.7美元/桶;油價從1990年8月海灣戰爭爆發時的均價26.1美元/桶,到1990年10月的34.7美元/桶的高點,在兩個月內快速上漲約33%,隨後回落。

海灣戰爭的醞釀、爆發與緩和,是本輪石油價格出現顯著波動的主因。在戰爭爆發之初,國際油價連續快速上漲,不過,以沙特為首的OPEC國家(除伊拉克以外)迅速增產以穩定原油市場。隨著海灣戰爭戰況逐漸明確,美國取得顯著優勢,市場情緒逐漸修復,油價也逐漸回落並在其後數年間基本保持穩定。

1993年9月,伊拉克和科威特雙方達成共識,簽署了奧斯陸協定,決定以和談的方式去解決雙邊爭端,科威特石油生產逐漸恢復到戰前水準,油價在隨後的三個月內,從1993年9月的16.3美元/桶回落至1993年12月的13.7美元/桶。

1998.12英美對伊拉克發動“沙漠之狐”軍事行動,1998.12-1999.12油價上漲147%

早在1991年4月海灣戰爭結束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海灣戰爭正式停火的687號決議,並成立特委會,專門負責核查、銷毀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查過程中多次出現伊拉克方面阻礙武器核查的事件,事態數次面臨升級,最終在1998年12月,英美決定對伊拉克實施“沙漠之狐”軍事行動,伊拉克地區事態再度升級。

在1998年12月的“沙漠之狐”軍事行動前,油價正處於1996年四季度以來的低點,均價僅為10.2美元/每桶。美英對伊發動空襲的軍事行動持續時間並不長,當月就已結束,但出於對地區局勢緊張激化的擔憂,油價從1998年12月開始持續上漲。1999年12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284號決議,決定取消伊石油出口上限,伊拉克地區事態初步緩和。從1998年12月~1999年12月,一年之間,油價從10.2美元/桶上漲到25.2美元/桶,期間漲幅接近150%。

1999年同期全球經濟從金融危機的衝擊中逐漸恢復,也是推動油價反彈的重要因素之一。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對全球市場產生衝擊,東南亞及部分國家經濟增長受挫,直接影響了石油需求預期。從1999年初開始,全球經濟回暖,需求持續修復,逐漸帶動原油價格回升。

2001-2010年:巴以衝突、伊拉克戰爭和伊朗核問題

2002.03-2002.04,巴以雙方矛盾激化,一個月內油價累計上漲7.5%

巴勒斯坦、以色列雙方對耶路撒冷的主權爭端由來已久,雙方均認為耶路撒冷是自己的首都,歷次中東戰爭當中,對耶路撒冷的爭奪也都是焦點之一。2000年9月,時任以色列反對黨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位於耶路撒冷的聖殿山地區,這一爭議舉動引發巴以雙方對峙升級;2002年3月29日,以色列向巴勒斯坦總部發動突然襲擊,時任巴勒斯坦總統阿拉法特被以色列“控制”,雙方矛盾因此而進一步激化。油價從2002年3月份的均價24.2美元/桶,漲至2002年4月份的均價26美元/桶,一個月漲幅約7.5%。

巴以雙方均非原油主要產出國,其雙邊衝突影響油價上漲的機理,主要是雙方的衝突事態升級可能導致恐怖襲擊更頻繁發生、地區不穩定性上升,市場擔憂事態升級可能對中東其他產油國形成影響。

2003.04-2004.10,美國再對伊拉克發動戰爭,中東形勢惡化,油價本輪漲幅幾乎翻倍

2003年3月底,在9.11恐怖襲擊事件的一年半後,美國以消除恐怖主義威脅為名,再度對伊拉克動武。2003年4月中旬,小布希宣佈伊拉克戰爭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經結束,聯軍“已經控制了伊拉克全境”。但美國在伊拉克境內的零散軍事行動,此後一直持續了長達八年之久。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可以說是油價啟動上漲的重要觸發點,油價從2003年4月份的24.8美元/桶開始上漲趨勢,一直到2004年10月份達到49.4美元/桶之後才出現了階段性回檔,在一年半的時間內累計上漲約一倍。

2003當年,伊拉克原油產量受到了較為明顯的衝擊,從2004年開始,其原油產量逐漸恢復到戰前水準(約2000千桶/天),但戰後伊拉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恢復較慢,石油設施也不斷遭受破壞襲擊。此後中東地區恐怖主義活動日趨活躍。同期全球經濟正處於復蘇擴張階段,疊加期間美元處於弱勢週期的影響,油價進入了顯著上行軌道。

2007.01-2008.07,伊朗核問題觸發油價上漲,2008年7月達到歷史最高點135美元

從2006年末至2008年,伊朗核問題逐漸升級。由於伊朗拒絕停止開展鈾濃縮活動,安理會先後在2006年12月、2007年3月和2008年3月通過決議,對伊朗實施多方位的制裁,包括對伊朗核設施、彈道導彈等相關設備進出實施禁運,對涉及伊朗核計畫和彈道導彈專案的個人及實體實施資產凍結等。

伊朗核問題升級成為油價又一輪快速上行的觸發點,而隨著原油相關期貨市場逐漸發展成熟,油價波動的預期可能被金融投機行為放大實現了。布倫特油價從2007年1月份的均價54.6美元/桶,一路上升至2008年7月次貸危機爆發前夕,達到135美元/桶的歷史最高點,期間漲幅約150%。隨後因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各類資產價格普遍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到2008年12月份,布倫特原油當月均價跌至43美元/桶。

2010-2017年:利比亞戰爭和英國脫歐

2011.02-2011.04,利比亞內戰爆發後的兩個月內,油價上漲超過20%

2011年2月17日,利比亞國內反對派和卡紮菲政府之間的對立出現激化,事態呈現民眾大規模抗議——武裝暴亂——政府軍武力鎮壓的逐步升級,利比亞內戰爆發。隨後,隨著西方國家的介入和干預,利比亞內戰演變成西方國家與中東-北非地區的國際戰爭。

受此影響,布倫特原油價格從2011年2月的104美元/桶開始上漲,2011年4月,布倫特油價達到2008年次貸危機結束至今的最高點,當月均價約為123美元/桶,油價兩個月內上漲超過20%。主要產油國之一的利比亞國內的動亂,是加速本輪油價上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2016.6.23:英國超預期公投決議脫歐,2016年6.24-2016.7.29,油價累計下跌12%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超出市場預期的結果是,約52%的民眾投票支持脫歐,該事件引發美元、英鎊、英國股市、黃金、原油等資產的震盪。2016年6月22日脫歐公投前夕,布倫特油價約為50美元/桶,在公投脫歐結果公佈後,2016年6月24日,油價從前一天51美元/桶的高點跌至48美元/桶,此後一個多月內,油價一路震盪下行跌至7月末的42美元/桶,布油價格從2016年6月24日到2016年7月29日累計下跌約12%,直到2016年8月才逐漸開始回升。

在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出來前,市場普遍預期其不會脫歐,如果公投結果是英國留在歐盟,則大宗商品價格的震盪可能較小;多數民眾投票給脫歐的這一超預期結果,對英鎊形成較大的負面衝擊,英鎊兌美元出現短期貶值,從6月23日1.5018一路下跌至6月27日的1.3224,美元對應被動升值,對油價形成壓制。同時,英國決議脫歐後還需要較為“漫長”的流程,需要和歐盟商討此後新的雙邊出入境、貿易等規則,對雙方經濟都可能產生一定的中期潛在負面影響。此後一個月內,油價的下跌既是受美元走強的影響,也反映了市場認為英國退歐後雙邊經濟都可能受到一定負面影響的預期。

2017年四季度,地緣政治事件包括沙特反腐、美國宣佈將駐以大使館搬遷至耶路撒冷、伊朗國內示威遊行激化等,整個2017Q4油價累計上漲約16%

2017年四季度,中東地緣政治局勢相當“不太平”。去年11月,沙特國內掀起以“反腐”為名的政治鬥爭,引發市場對其政局穩定性的擔憂;去年12月,美國宣佈將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此舉等同於單方面承認該市是以色列的首都,可能會打破巴以雙方當前的暫時平衡,存在激化矛盾的可能性;而從2017年12月28日開始,伊朗國內的一系列對政府不滿的示威遊行活動呈現激化態勢,此時美國政府又橫生枝節,特朗普在媒體上稱“鼓勵爭取自由”,對伊朗示威民眾表示支持。市場擔憂伊朗暴亂可能影響到其原油生產和出口,2018年1月4日,布油盤中一度升破68美元。在整個2017年四季度當中(從2017年9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布倫特油價從2017年9月29日的58美元/桶,上漲到2017年12月29日的67美元/桶,期間累計上漲約16%。

在近期中東地緣政治局勢波動的背後,美國似乎扮演著“相當曖昧”的角色。由於我國原油供給在相當程度上依賴進口(2016年進口依存度為66%),且高油價引發的輸入型通脹將對國內貨幣政策產生較大壓力,但美國的原油自給度較高、葉岩油生產成本較低,從大國博弈視角來看,高油價目前是對美國有利、而對中國較為不利的。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原油期貨交易市場,大國博弈和金融投機因素有推動油價進一步上行的風險。我們認為2018年中東地區的地緣局勢值得高度關注,其對於油價而言,可能是重要的上行風險點,值得持續關注。

風險提示:通脹快速上行超預期,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超預期。

免責聲明

本公眾平臺不是華泰證券研究所官方訂閱平臺。相關觀點或資訊請以華泰證券官方公眾平臺為准。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 辦法》的相關要求,本公眾號內容僅面向華泰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公眾號內容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若您並非華泰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請取消關注本公眾號,不再訂閱、接收或使用本公眾號中的內容。因本公眾號難以設置存取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煩請諒解!本公眾號旨在溝通研究資訊,交流研究經驗,華泰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公眾號的行為而將訂閱者視為華泰證券的客戶。

本公眾號研究報告有關內容摘編自已經發佈的研究報告的,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佈當日的完整內容為准。如需瞭解詳細內容,請具體參見華泰證券所發佈的完整版報告。

本公眾號內容基於作者認為可靠的、已公開的資訊編制,但作者對該等資訊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對證券價格的漲跌或市場走勢作確定性判斷。本公眾號所載的意見、評估及預測僅反映發佈當日的觀點和判斷。在不同時期,華泰證券可能會發出與本公眾號所載意見、評估及預測不一致的研究報告。

在任何情況下,本公眾號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客戶私人投資建議。訂閱人不應單獨依靠本訂閱號中的資訊而取代自身獨立的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普通投資者若使用本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解讀服務而對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公眾號內容所造成的一切後果,華泰證券及作者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本公眾號版權僅為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經公司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翻版、複製、發表、引用或再次分發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眾號發佈的所有內容的版權。如因侵權行為給華泰證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華泰證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責任的權利。本公司具有中國證監會核准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經營許可證編號為:Z23032000。

環保限產可能將逐漸對豬肉供給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帶動豬價出現上行,我們維持2018年上半年豬肉CPI同比跌幅溫和收窄、同比最快到今年年中轉正的預判。油價是今年通脹最重要的影響變數之一,根據我們的情景分析,如果2018年布倫特油價中樞維持在65美元,我們中性預計2018全年CPI中樞溫和上行到+2.5%;但如果油價中樞超預期上行到75美元,CPI中樞可能顯著上移到+3%,經濟態勢可能進一步向類滯脹方向演進。

國際原油價格的趨勢和波動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2017年12月底,在中東地緣局政治因素的推動下,布倫特油價一度升至68美元,引起了市場的高度關注。我們在“風起通脹”系列報告三——《油價會是明年通脹的風險因素嗎?》一文中,對影響油價的金融和非金融因素,以及我們對2018年油價走勢的中性判斷和風險因素,均作出了細緻分析,而本文將對歷史上影響油價的地緣政治事件進行回顧。

近期中東地緣政治局勢相當“不太平”,去年11月,沙特國內掀起以“反腐”為名的政治鬥爭,引發市場對其政局穩定性的擔憂;去年12月,美國宣佈將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此舉等同於單方面承認該市是以色列的首都,可能會打破巴以雙方當前的暫時平衡,存在激化矛盾的可能性;而從2017年12月28日開始,伊朗國內的一系列對政府不滿的示威遊行活動呈現激化態勢,此時美國政府又橫生枝節,特朗普在媒體上稱“鼓勵爭取自由”,對伊朗示威民眾表示支持。市場擔憂伊朗暴亂可能影響到其原油生產和出口,2018年1月4日,布油盤中一度升破68美元。

我們在本文中,系統梳理了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地緣政治事件、尤其是中東的戰爭和政治事件對油價的影響。由於可得的布倫特原油基準價格最早追溯到1988年,在選取油價觀察指標的時候,我們對1970~1988年選取美國進口原油名義價格進行觀察,而1988年至今則使用布倫特原油價格。由圖可見,儘管存在一定的價差,但兩者走勢基本一致,均可反映出地緣政治事件對國際油價的影響。

1970-1990年:第一次、第二次石油危機和兩伊戰爭

1973.10-1974.03,第四次中東戰爭-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油價累計上漲約210%

受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影響,阿拉伯國家決定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實施禁運,導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共同對以色列發起進攻,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美國於1973年10月19日宣佈對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軍事援助,此舉激怒了阿拉伯產油國,利比亞當天宣佈向美國禁運石油。1973年10月20日,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產油國一致行動,對美、歐盟禁運石油。阿拉伯產油國對西方國家實施一致原油禁運,引發了國際市場對原油供給端的擔憂。儘管第四次中東戰爭於1973年10月26日結束,但阿拉伯產油國的禁運政策一直持續到1974年3月18日。

從月度均價而論,從1973年10月~1974年3月,油價從4.08美元/桶漲至12.73美元/桶,期間上漲超過兩倍,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供給端石油產量的短缺直接刺激了油價的上漲,阿拉伯產油國報復性的減產和石油禁運是本次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1978.12-1980.04,伊朗政治革命-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油價上漲約125%

1978年12月,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臺。伊朗石油產量和出口受到較為明顯的負面影響,從而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受伊朗政治革命影響,從1978年12月~1979年3月初,伊朗中止石油出口60天,加劇了國際油價動盪和供應緊張。油價從1978年12月的均價14.9美元/桶開始一路上漲,一直到1980年4月漲至33.5美元/桶左右才基本穩定,期間漲幅124.5%。

1980.09-1988.08,兩伊戰爭期間油價整體下跌58%,但戰爭爆發初期1980.9-1981.2油價曾經上漲13%

伊朗和伊拉克的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爆發,持續八年之久,於1988年8月結束。在整個戰爭期間,油價從1980年9月的34.46美元/桶跌至1988年8月的14.32美元/桶,累計下跌58%,但在戰爭爆發初期,1980年至1981年初,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受戰爭對地區原油生產、出口產生負面衝擊預期的影響,油價在1980年9月~1981年2月期間曾經上漲約13%。

儘管有兩伊戰爭的影響,但油價在20世紀80年代整體呈現震盪下行的原因,可能是80年代初期主要西方國家經濟受到此前的第二次石油危機衝擊,貨幣政策先後轉為收緊,經濟趨勢陷入滯脹格局。經濟走弱拖累原油消費,從資料上觀察到歐盟、美國、日本的石油年消費量均從1979年開始下行,到1983年原油消費需求才有所回升。這可能是上世紀80年代油價整體走弱的主要原因。

主要西方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初普遍陷入滯脹、經濟需求走弱是油價同期下跌的主要原因,此外,為應對高油價,西方國家普遍出臺了鼓勵使用清潔能源,其能源結構出現調整、對原油的需求相應下降,也強化了同期油價的弱勢。

1990-2000年:焦點圍繞伊拉克:海灣戰爭、對伊軍事行動“沙漠之狐”

1990.08-1991.02,海灣戰爭-第三次石油危機,油價在1990.8~1990.10期間快速上漲超過30%

1990年8月,以伊拉克攻佔科威特為標誌,海灣戰爭爆發。聯合國決議對伊拉克實施國際經濟制裁,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動進攻,使得伊拉克對外的原油輸出中斷。海灣戰爭從1990年8月持續到1991年2月,期間油價的高點為1990年10月的34.7美元/桶;油價從1990年8月海灣戰爭爆發時的均價26.1美元/桶,到1990年10月的34.7美元/桶的高點,在兩個月內快速上漲約33%,隨後回落。

海灣戰爭的醞釀、爆發與緩和,是本輪石油價格出現顯著波動的主因。在戰爭爆發之初,國際油價連續快速上漲,不過,以沙特為首的OPEC國家(除伊拉克以外)迅速增產以穩定原油市場。隨著海灣戰爭戰況逐漸明確,美國取得顯著優勢,市場情緒逐漸修復,油價也逐漸回落並在其後數年間基本保持穩定。

1993年9月,伊拉克和科威特雙方達成共識,簽署了奧斯陸協定,決定以和談的方式去解決雙邊爭端,科威特石油生產逐漸恢復到戰前水準,油價在隨後的三個月內,從1993年9月的16.3美元/桶回落至1993年12月的13.7美元/桶。

1998.12英美對伊拉克發動“沙漠之狐”軍事行動,1998.12-1999.12油價上漲147%

早在1991年4月海灣戰爭結束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海灣戰爭正式停火的687號決議,並成立特委會,專門負責核查、銷毀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查過程中多次出現伊拉克方面阻礙武器核查的事件,事態數次面臨升級,最終在1998年12月,英美決定對伊拉克實施“沙漠之狐”軍事行動,伊拉克地區事態再度升級。

在1998年12月的“沙漠之狐”軍事行動前,油價正處於1996年四季度以來的低點,均價僅為10.2美元/每桶。美英對伊發動空襲的軍事行動持續時間並不長,當月就已結束,但出於對地區局勢緊張激化的擔憂,油價從1998年12月開始持續上漲。1999年12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284號決議,決定取消伊石油出口上限,伊拉克地區事態初步緩和。從1998年12月~1999年12月,一年之間,油價從10.2美元/桶上漲到25.2美元/桶,期間漲幅接近150%。

1999年同期全球經濟從金融危機的衝擊中逐漸恢復,也是推動油價反彈的重要因素之一。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對全球市場產生衝擊,東南亞及部分國家經濟增長受挫,直接影響了石油需求預期。從1999年初開始,全球經濟回暖,需求持續修復,逐漸帶動原油價格回升。

2001-2010年:巴以衝突、伊拉克戰爭和伊朗核問題

2002.03-2002.04,巴以雙方矛盾激化,一個月內油價累計上漲7.5%

巴勒斯坦、以色列雙方對耶路撒冷的主權爭端由來已久,雙方均認為耶路撒冷是自己的首都,歷次中東戰爭當中,對耶路撒冷的爭奪也都是焦點之一。2000年9月,時任以色列反對黨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位於耶路撒冷的聖殿山地區,這一爭議舉動引發巴以雙方對峙升級;2002年3月29日,以色列向巴勒斯坦總部發動突然襲擊,時任巴勒斯坦總統阿拉法特被以色列“控制”,雙方矛盾因此而進一步激化。油價從2002年3月份的均價24.2美元/桶,漲至2002年4月份的均價26美元/桶,一個月漲幅約7.5%。

巴以雙方均非原油主要產出國,其雙邊衝突影響油價上漲的機理,主要是雙方的衝突事態升級可能導致恐怖襲擊更頻繁發生、地區不穩定性上升,市場擔憂事態升級可能對中東其他產油國形成影響。

2003.04-2004.10,美國再對伊拉克發動戰爭,中東形勢惡化,油價本輪漲幅幾乎翻倍

2003年3月底,在9.11恐怖襲擊事件的一年半後,美國以消除恐怖主義威脅為名,再度對伊拉克動武。2003年4月中旬,小布希宣佈伊拉克戰爭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經結束,聯軍“已經控制了伊拉克全境”。但美國在伊拉克境內的零散軍事行動,此後一直持續了長達八年之久。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可以說是油價啟動上漲的重要觸發點,油價從2003年4月份的24.8美元/桶開始上漲趨勢,一直到2004年10月份達到49.4美元/桶之後才出現了階段性回檔,在一年半的時間內累計上漲約一倍。

2003當年,伊拉克原油產量受到了較為明顯的衝擊,從2004年開始,其原油產量逐漸恢復到戰前水準(約2000千桶/天),但戰後伊拉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恢復較慢,石油設施也不斷遭受破壞襲擊。此後中東地區恐怖主義活動日趨活躍。同期全球經濟正處於復蘇擴張階段,疊加期間美元處於弱勢週期的影響,油價進入了顯著上行軌道。

2007.01-2008.07,伊朗核問題觸發油價上漲,2008年7月達到歷史最高點135美元

從2006年末至2008年,伊朗核問題逐漸升級。由於伊朗拒絕停止開展鈾濃縮活動,安理會先後在2006年12月、2007年3月和2008年3月通過決議,對伊朗實施多方位的制裁,包括對伊朗核設施、彈道導彈等相關設備進出實施禁運,對涉及伊朗核計畫和彈道導彈專案的個人及實體實施資產凍結等。

伊朗核問題升級成為油價又一輪快速上行的觸發點,而隨著原油相關期貨市場逐漸發展成熟,油價波動的預期可能被金融投機行為放大實現了。布倫特油價從2007年1月份的均價54.6美元/桶,一路上升至2008年7月次貸危機爆發前夕,達到135美元/桶的歷史最高點,期間漲幅約150%。隨後因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各類資產價格普遍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到2008年12月份,布倫特原油當月均價跌至43美元/桶。

2010-2017年:利比亞戰爭和英國脫歐

2011.02-2011.04,利比亞內戰爆發後的兩個月內,油價上漲超過20%

2011年2月17日,利比亞國內反對派和卡紮菲政府之間的對立出現激化,事態呈現民眾大規模抗議——武裝暴亂——政府軍武力鎮壓的逐步升級,利比亞內戰爆發。隨後,隨著西方國家的介入和干預,利比亞內戰演變成西方國家與中東-北非地區的國際戰爭。

受此影響,布倫特原油價格從2011年2月的104美元/桶開始上漲,2011年4月,布倫特油價達到2008年次貸危機結束至今的最高點,當月均價約為123美元/桶,油價兩個月內上漲超過20%。主要產油國之一的利比亞國內的動亂,是加速本輪油價上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2016.6.23:英國超預期公投決議脫歐,2016年6.24-2016.7.29,油價累計下跌12%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超出市場預期的結果是,約52%的民眾投票支持脫歐,該事件引發美元、英鎊、英國股市、黃金、原油等資產的震盪。2016年6月22日脫歐公投前夕,布倫特油價約為50美元/桶,在公投脫歐結果公佈後,2016年6月24日,油價從前一天51美元/桶的高點跌至48美元/桶,此後一個多月內,油價一路震盪下行跌至7月末的42美元/桶,布油價格從2016年6月24日到2016年7月29日累計下跌約12%,直到2016年8月才逐漸開始回升。

在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出來前,市場普遍預期其不會脫歐,如果公投結果是英國留在歐盟,則大宗商品價格的震盪可能較小;多數民眾投票給脫歐的這一超預期結果,對英鎊形成較大的負面衝擊,英鎊兌美元出現短期貶值,從6月23日1.5018一路下跌至6月27日的1.3224,美元對應被動升值,對油價形成壓制。同時,英國決議脫歐後還需要較為“漫長”的流程,需要和歐盟商討此後新的雙邊出入境、貿易等規則,對雙方經濟都可能產生一定的中期潛在負面影響。此後一個月內,油價的下跌既是受美元走強的影響,也反映了市場認為英國退歐後雙邊經濟都可能受到一定負面影響的預期。

2017年四季度,地緣政治事件包括沙特反腐、美國宣佈將駐以大使館搬遷至耶路撒冷、伊朗國內示威遊行激化等,整個2017Q4油價累計上漲約16%

2017年四季度,中東地緣政治局勢相當“不太平”。去年11月,沙特國內掀起以“反腐”為名的政治鬥爭,引發市場對其政局穩定性的擔憂;去年12月,美國宣佈將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此舉等同於單方面承認該市是以色列的首都,可能會打破巴以雙方當前的暫時平衡,存在激化矛盾的可能性;而從2017年12月28日開始,伊朗國內的一系列對政府不滿的示威遊行活動呈現激化態勢,此時美國政府又橫生枝節,特朗普在媒體上稱“鼓勵爭取自由”,對伊朗示威民眾表示支持。市場擔憂伊朗暴亂可能影響到其原油生產和出口,2018年1月4日,布油盤中一度升破68美元。在整個2017年四季度當中(從2017年9月30日~2017年12月31日),布倫特油價從2017年9月29日的58美元/桶,上漲到2017年12月29日的67美元/桶,期間累計上漲約16%。

在近期中東地緣政治局勢波動的背後,美國似乎扮演著“相當曖昧”的角色。由於我國原油供給在相當程度上依賴進口(2016年進口依存度為66%),且高油價引發的輸入型通脹將對國內貨幣政策產生較大壓力,但美國的原油自給度較高、葉岩油生產成本較低,從大國博弈視角來看,高油價目前是對美國有利、而對中國較為不利的。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原油期貨交易市場,大國博弈和金融投機因素有推動油價進一步上行的風險。我們認為2018年中東地區的地緣局勢值得高度關注,其對於油價而言,可能是重要的上行風險點,值得持續關注。

風險提示:通脹快速上行超預期,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超預期。

免責聲明

本公眾平臺不是華泰證券研究所官方訂閱平臺。相關觀點或資訊請以華泰證券官方公眾平臺為准。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 辦法》的相關要求,本公眾號內容僅面向華泰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公眾號內容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若您並非華泰證券客戶中的專業投資者,請取消關注本公眾號,不再訂閱、接收或使用本公眾號中的內容。因本公眾號難以設置存取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煩請諒解!本公眾號旨在溝通研究資訊,交流研究經驗,華泰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公眾號的行為而將訂閱者視為華泰證券的客戶。

本公眾號研究報告有關內容摘編自已經發佈的研究報告的,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佈當日的完整內容為准。如需瞭解詳細內容,請具體參見華泰證券所發佈的完整版報告。

本公眾號內容基於作者認為可靠的、已公開的資訊編制,但作者對該等資訊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對證券價格的漲跌或市場走勢作確定性判斷。本公眾號所載的意見、評估及預測僅反映發佈當日的觀點和判斷。在不同時期,華泰證券可能會發出與本公眾號所載意見、評估及預測不一致的研究報告。

在任何情況下,本公眾號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客戶私人投資建議。訂閱人不應單獨依靠本訂閱號中的資訊而取代自身獨立的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普通投資者若使用本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解讀服務而對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公眾號內容所造成的一切後果,華泰證券及作者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本公眾號版權僅為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經公司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翻版、複製、發表、引用或再次分發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眾號發佈的所有內容的版權。如因侵權行為給華泰證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華泰證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責任的權利。本公司具有中國證監會核准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經營許可證編號為:Z23032000。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