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二十四節氣詩會”傳承傳統文化

舞臺中央, 5名身著漢服的女子手捧茶杯款款走來, 琴音響起, 一場由瀟湘詩會主辦的“二十四節氣詩會”之“小寒·養生”專場詩會日前在長沙舉行。

2016年11月30日, “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受此啟發, 由志願者組建的瀟湘詩會在2017年舉辦“二十四節氣詩會”。 一個節氣一場詩會, 吸引大量現場觀眾, 通過新媒體直播等傳播方式, 已獲得十萬多人次的關注, 有力推動了文化傳承。

“二十四節氣詩會”不只是詩人、朗誦家的詩會, 豐富多彩的節目內容、深入社區的舉辦地點、與百姓生活十分接近的表達平臺,

如此接地氣的風格, 使得原本高雅的詩歌文化推廣到了普通群眾中間。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 也標誌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來了。 我們選定的主題是‘養生’, 將地點選在中醫館, 可以說非常貼切。 ”瀟湘詩會主要召集人、詩人胡述斌說。

“每一期我們發佈預告, 不只詩友們期待, 社區群眾很多也都慕名來打聽, 詢問怎麼參加, 有哪些活動。 ”詩會策劃志願者晏曉鋒認為, 如何將高雅的詩歌融入市民文化又不流於形式, 首先得在詩會節目品質和平衡上下功夫, 選擇什麼節目, 由誰來表演, 都會考慮層次和平衡。

節氣知識講解、傳統文化表演、朗誦、吟誦、故事講演, 古典詩詞、現代詩、散文等等,

靈活新穎的形式和內容, 將一場與詩歌的約會, 變作文化的視聽享受。

“參加詩會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特別是那些融入了我們民族優秀傳統的古典詩詞, 比如講‘孝’, 詩歌《遊子吟》小孩子就非常喜歡, 沒有說教的成分, 但孩子能夠明白母親的付出。 ”市民王瑛瑩參與了“秋分·齊家”的專場詩會, 她告訴記者, 現在小孩在家裡也搞詩會, 晚上都不看電視了, 拉起家裡的長輩, 就開始讀唐詩。

據瞭解,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表示季節變遷的特別節令, “二十四節氣”是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的重要時間節點, 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涵。

作為“二十節氣詩會”策劃人之一的宋專資說, 純粹的農業文化現在在都市里推廣比較困難,

結合詩歌這種藝術形式來表達, 既能讓人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同時還能提高人的審美情趣。

主題正能量是詩會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在“立冬·養氣”詩會中, 從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到文天祥的《正氣歌》, 從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到紀紅建的報告文學《鄉村國是》, 詩友們以鏗鏘朗誦帶聽眾領略人之正氣、文之正氣、國之正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