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讀《醫學衷中參西錄》,談升陷湯運用的四個境界

作者:何慶勇

關於《醫學衷中參西錄》, 著名醫學家彭子益稱該書 “為第一可法之書”。 筆者臨證之余經常翻閱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收穫頗多, 其中很多方劑如升陷湯, 用之於臨床十分效驗。 筆者現僅對升陷湯臨床運用的4個境界探討如下。

一、升陷湯的方證

《醫學衷中參西錄》原文說:“升陷湯, 治胸中大氣下陷, 氣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 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 危在頃刻。 ”可見升陷湯的主要方證是:“胸中大氣下陷, 氣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 ”筆者通過多年臨床體會到升陷湯的主要方證是:氣短, 喜長出氣, 或喜努力呼吸。 臨床上凡符合此方證者, 用升陷湯多有效驗。

二、升陷湯的劑量

《醫學衷中參西錄》原文說:“升陷湯, 生黃芪六錢, 知母三錢, 柴胡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五分, 升麻一錢。 ……升陷湯以黃芪為主者, 因黃芪既善補氣, 又善升氣。 且其質輕鬆, 中含氧氣, 與胸中大氣有同氣相求之妙用,

惟其性稍熱, 故以知母之涼潤者濟之。 柴胡為少陽之藥, 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左上升。 升麻為陽明之藥, 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右上升。 桔梗為藥中之舟楫, 能載諸藥之力上達胸中, 故用之為嚮導也。 ”故筆者認為運用升陷湯臨床取效的關鍵在於劑量, 一是生黃芪必須是全方的最大劑量的藥物, 筆者臨床上一般生黃芪用22~30g;二是生黃芪的量應至少是其他藥物(知母、柴胡、桔梗、升麻)劑量的2倍。

三、升陷湯的加減法

《醫學衷中參西錄》原文說:“氣分虛極下陷者, 酌加人參數錢, 或再加山萸肉(去淨核)數錢, 以收斂氣分之耗散, 使升者不至複陷更佳。 若大氣下陷過甚, 至少腹下墜, 或更作疼者, 宜將升麻改用錢半或倍作二錢。 ”故筆者在臨床上若遇到患者喜長出氣, 動則氣短甚, 或喘者, 常在升陷湯的基礎上加黨參15~30g, 山萸肉15~30g或加大升麻的劑量, 升麻可用8~12g。

四、升陷湯的類方

——回陽升陷湯、理郁升陷湯、醒脾升陷湯

運用升陷湯的第四個境界就是會運用升陷湯類方, 包括回陽升陷湯、理郁升陷湯、醒脾升陷湯。

回陽升陷湯治心肺陽虛, 大氣又下陷者。 其人心冷, 背緊惡寒, 常覺短氣。

理郁升陷湯治胸中大氣下陷, 又兼氣分鬱結, 經絡湮淤者。

醒脾升陷湯治脾氣虛極下陷, 小便不禁。

筆者分享:

親嘗《傷寒論》苓桂術甘湯, 感受服1劑如神的療效。

筆者最近由於諸事較多, 連續幾個晚上熬夜, 每晚約深夜1:00~2:00才睡覺。 突然出現起則頭眩, 如突然從床上平臥起身, 或坐著起身, 則必出現頭暈, 天旋地轉, 伴胃部不適, 噁心, 每次持續1~2分鐘, 每天發作2~3次, 如此連續2天, 甚是難受(筆者的其他四診資訊:體型偏胖, 面色略偏白, 大便日1次, 略偏溏, 舌淡胖, 苔白厚膩, 脈沉)。

筆者想到《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條文“傷寒若吐、若下後, 心下逆滿, 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 脈沉緊, 發汗則動經, 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於是給自己處方苓桂術甘湯:茯苓40g, 桂枝20g, 肉桂10g, 炒白術20g, 炙甘草20g。 水煎服, 日1劑, 醫院煎藥室代煎, 每1劑藥煎出3袋, 分3次早、中、晚溫服。 筆者服用1劑湯藥後, 即頭眩症狀大減, 服用2劑湯藥後“起則頭眩”痊癒。

筆者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經方“服一劑如神”的療效。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服用2劑湯藥後“起則頭眩”痊癒。

筆者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經方“服一劑如神”的療效。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