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楊先讓、揚之水、位夢華、王祥夫……廣西師大社今日活動搶鮮回顧

今天是北京圖書訂貨會第二天, 場館內人頭攢動, 十分熱鬧, 咱們廣西師大社今天在場內也為大家準備了四場新書發佈會活動, 楊先讓、揚之水、位夢華和王祥夫等大咖作者及嘉賓分別現身展會現場, 吸引了很多讀者前來。 同時, 我們還同步在鳳凰圖文和網易新聞用戶端平臺對新書發佈會做了全程直播, 其中楊先讓《徐悲鴻》《黃河十四走》新書發佈會直播人數達12萬。

今晚, 我們趁熱為大家整理了四場新書發佈會的部分嘉賓發言實錄, 與大家搶鮮分享, 之後我們還會分別整理每一場全程實錄給大家,

敬請期待。

從悲鴻到黃河

楊先讓《徐悲鴻》《黃河十四走》

新書發佈會部分嘉賓分享實錄

楊先讓:怎麼說呢, 我感覺一個人活這一輩子, 他能走到一定的時候, 都離不開朋友的幫助。 所以我就感覺我很感恩。 我自個兒我就感覺我的智商, 我的知識, 各方面都很有限。 今天做到了《徐悲鴻》這本書出來, 而且是第三版, 《黃河十四走》出來, 也是第三版。 我比較感謝的首先感謝出版社, 沒有他們的話, 我們不可能的, 你寫書也不可能, 做出來這些事也不可能。 所以我很感謝, 感謝你們, 沒有你們的話, 《黃河十四走》就出不來, 沒有你們的話, 這次這個書也不可能再出來, 從心裡感謝。

關於怎麼寫出來的, 還用說什麼呢?我們的徐悲鴻在中國有這麼一個徐悲鴻,

還嫌多嗎?我在國外, 這本書是我在國外寫的, 寫的原因很明顯, 就是因為有人在罵徐悲鴻。 我受得了嗎你說?我又是一個教員, 從美術學院退休的人, 在美國我又不教畫, 我又不去賺那份錢, 我就是講學, 有時候自己辦一點畫展。 所以義不容辭的我就開始講徐悲鴻, 我給外國介紹徐悲鴻, 底下聽的大部分是臺灣的學者。 當然他們很感興趣, 就鼓動我, 講的這麼好, 這麼感動, 能不能寫, 沒想過。 因為我那個時候, 我的老師, 比如說吳作人(音)等等, 都活著呢, 輪不到我寫, 我屬於孫子輩的, 沒想過要寫。 再說我自己的文筆也並不一定好。

可是後來我又講徐悲鴻, 包括他的感情、事業等等。 我認為徐院長他所有的事情都是可圈可點的。

沒有掩著藏著的, 都是很外露的, 都是坦坦蕩蕩的, 而且站的非常高, 都是為了民族, 為了國家做的。 我們這些人為什麼要學畫, 就是為了將來能不能有出路, 想的是這個。 徐悲鴻學畫, 他想的是國家, 他想的是中國的美術應該走向什麼地方。 所以這個高度太厲害了。 所以我就想, 你罵徐悲鴻, 中國的美術倒退了50年, 半個世紀, 我不承認。

我1948年入學的, 後來我到美術學院一直到退休, 都是在徐悲鴻的藝術思想薰陶下走過來的。 有人講他的好, 也給我很多鼓勵。 所以後來, 也有有利的條件, 我在美國待了16年, 認識的人, 徐悲鴻的後代, 我差不多都認識了, 蔣必危(音)的乾女兒, 孫多詞(音)的侄兒, 學生, 包括廖館長, 我寫書的時候,

廖館長說聽說你在寫《徐悲鴻》, 你怎麼不回來找我, 我什麼都告訴你。 所以有這麼些有利的條件, 我就寫了。 充滿了感情在寫。 我感覺寫的時候, 當時國民黨的文化副部長郭于秀(音), 是我的好朋友, 在美國, 他給我寫信, 而且也是中大的校長, 和徐悲鴻是好朋友。 我寫的時候正好是70歲, 他寫信給我, 說畫家以畫為主, 寫文章不值得, 你要寫這個起碼得五年, 你現在70歲了, 還不老老實實畫畫。 後來他又幫助我, 他瞭解的徐悲鴻的材料又寄給我, 所以這樣的話, 我就躍躍欲試, 開始寫, 寫了一年。 後來我訪問, 廖館長幫助我, 給我談這個, 給我談那個, 我得到這麼得天獨厚的一個情況, 最後寫出來了。 一版, 二版, 這是第三版, 每一版出的時候我都增加了一些。
這一次的後記是越發感覺到《徐悲鴻》太說不完了, 好多的事情我不瞭解, 我想瞭解, 人都死了, 也沒法瞭解了, 所以我感覺到很遺憾。

定名與相知

揚之水《定名與相知》《〈李煦四季行樂圖〉叢考》

新書發佈會部分嘉賓分享實錄

揚之水:說到這本書, 現在參觀博物館已經成為潮流,我已經不只一次在報紙標題上看到“看展去”,這其實是我原來想寫的一本書,但已經成為標題了。而且有的說現在看展覽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也是我說過的話,而且寫在這個書的前言裡。它已經成為了潮流,但我從來不喜歡趕潮流,所以在這我得坦率的說,我是走在這個潮流全面的。因為20年前,我從問學的時候,老師的許多授課就是在博物館裡。在臺灣出過一本書叫《孫機談文物》,封面是一個對著佛像講演,用這個封面時把我略去了,實際是給我講,周圍圍了一圈觀眾,這本書是現場的一個記錄。

在博物館時,老師告訴我做學問的方式,就是做某個專題前先要做長編,這個長編的內容包括內容和圖像,長編做得好,文獻的品質就有了保證。但那時的博物館跟今天太不一樣,不可同日而語,底下就是一個說明牌,甚至沒有人經常去的地方上面落了一層土,顯得死氣沉沉的,好像多少年沒有光顧。還有一個是不允許拍照,這就很麻煩,當我看到一個有用的可以作為長編的圖,我得站在那把它畫下來,就日記裡有很多畫的圖,拿著一個本當場畫圖,這個很費時間,圖畫得不準確,現在允許拍照。

而且世界博物館都是這樣,只有日本博物館,所以我對這點非常不理解,臺灣原來是不允許的,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館也開始開放了。日本除了東京國立博物館、全屋博古館可以拍照,大多數都不可以。包括特別漂亮的建築博物館也不允許拍照,這讓我很不滿意。

那時一邊閱讀圖錄,一邊到博物館實證求證我的閱讀判斷,這樣做下來非常有收穫,體會到博物館參觀的種種好處。20年來從國內到境外,從東南亞到歐洲、北美,跑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同時逐漸把參觀展覽作為擴展見聞、搜集資料的直接方法。

就我關注的問題來說,國外的博物館是美術最受關注,這個美術是狹義的美術,就是繪畫、雕塑這類,西方主要以油畫為主。參觀者追求的是藝術的滋養,都到那去感受藝術,甚至在油畫面前臨摹,拿著畫架子,坐在地上,這是最受歡迎的。

南北極意味著什麼

位夢華“冰雪北極科學探險”典藏書系

新書發佈會部分嘉賓分享實錄

位夢華:我首先是跟南極結緣,我之所以走到南極還是北極,完全是誤入歧途。我從來沒有說搞南極、北極,也沒有說去搞探險家,因為我是搞科學研究的。可是那個時候,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有一個政策,就是派一些那時候在科研第一線的人到國外跟人家合作,學習人家的先進,因為我們那個時候還是落後,就叫做訪問學者。所以我就作為第一批,1981年到1983年在美國,跟我合作的教授、導師有一個題目在南極,因為美國人非常關心南極哪個地方有石油,我們就去找石油,搞地球物理。到了南極以後,他那個時候問我,你要不要到南極去,我說可以,我們中國還沒有開始南極考察。所以我就跟他去了,去了以後一看南極非常重要,那麼大的大陸,西方人在那搞了幾百年,中國人站在圈子外面,對它一無所知。那個時候我們中國對南極、北極的瞭解都是從外國人第二手,第三手的資料知道南極北極,中國人沒有去。

所以,那個時候我一看南極那麼重要,我想我們國家應該趕快開展南極考察,所以那個時候就立一個志向,趕快催著我們中國搞南極。我1983年回來以後,1984年我們國家第一次南極考察,就到南極建一個長城站。那個時候我們想,我們地球有幾個極,一個南極,一個北極,中國人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我也想到北極看一下,北極是什麼情況。那個時候我就提出來一個題目,叫做兩極對比,南極、北極的對比,全球變化。特別是全球變暖,環境的變化,提這麼一個題目。那個時候自然科學基金會給我3萬塊錢,3萬人民幣,地震局又給我3萬人民幣,6萬塊錢我就到北極,結果一看北極比南極還要重要得多,北極給我們的印象比南極要大得多,因為我們是北半球的國家。所以那個時候又想到,趕快推動中國的北極考察。

所以這樣我就誤入歧途,進入南極、北極這個行列,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最主要的一次活動就是1995年我們到達了北極點。剛才我在那做了一個活動,我們介紹了一本書,就是我們這些人1995年參加北極考察的人,有16個人我們寫了一本回憶錄,叫做《1995中國北極記憶》,這本書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他們推出來的,這本書希望大家關注,因為這本書不僅是有科學意義,而且有歷史意義,有文獻的意義。

小說能告訴人們什麼

王祥夫《勞動婦女王桂花》

新書發佈會暨簽售會部分嘉賓分享實錄

王祥夫:如果作家是一把刀的話,它一定要在三塊石頭上輪番打磨。面對眾生,這三塊石頭分別是同情、正義和鬥爭。

小說要告訴我們的不是故事。我寫書法,畫畫,寫書,但唯有寫短篇小說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藝術家。短篇小說在結束時才剛剛開始,故事都是發生在小說之外的。

文學首先是藝術。光有故事不夠,還要有語言修養和敘事方式帶給人的衝擊。寫作成功最大的秘訣是找角度,要找到適合你的角度。因為短篇小說的入口太小了,所以找到它特別艱難,也特別重要。

真實性是小說的基底。短篇小說與長篇小說相比,難度在於短篇小說藏不了醜,有一點瑕疵都會被讀者發現。所以寫短篇小說的時候總是戰戰兢兢,不敢偷懶,寫短篇小說要氣脈很足的一口氣寫完。

文學只能是文學,文學不是故事,不是哲學,文學是藝術,文學不能與文學無關。

●●●

1月13日北京圖書訂貨會期間

廣西師大出版社活動預告

《史記新本校勘》新書發佈&讀者簽售會

活動地點:北京涵芬樓書店(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大街36號)

活動嘉賓:辛德勇、湯文輝

作者簡介:辛德勇,歷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研究,兼事地理學史研究,代表作為《隋唐兩京叢考》、《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中國歷史地理與地理學史研究》和《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

“雅活書系”新書分享暨讀者見面會

活動地點:三聯書店海澱分店(北京王莊路1號清華同方科技大廈D座1層111)

活動嘉賓:周華誠、姜米粒、彭治國、張檣

策劃人簡介:周華誠,作家,影像紀錄者,“雅活書系”策劃人,“父親的水稻田”創始人。出版作品有:《一飯一世界》《造物之美》《向美而生》《西湖時光:遇見24節氣》《我有一座城》等十餘種,有作品被翻譯成韓文、英文、阿拉伯文。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949次推送

現在參觀博物館已經成為潮流,我已經不只一次在報紙標題上看到“看展去”,這其實是我原來想寫的一本書,但已經成為標題了。而且有的說現在看展覽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也是我說過的話,而且寫在這個書的前言裡。它已經成為了潮流,但我從來不喜歡趕潮流,所以在這我得坦率的說,我是走在這個潮流全面的。因為20年前,我從問學的時候,老師的許多授課就是在博物館裡。在臺灣出過一本書叫《孫機談文物》,封面是一個對著佛像講演,用這個封面時把我略去了,實際是給我講,周圍圍了一圈觀眾,這本書是現場的一個記錄。

在博物館時,老師告訴我做學問的方式,就是做某個專題前先要做長編,這個長編的內容包括內容和圖像,長編做得好,文獻的品質就有了保證。但那時的博物館跟今天太不一樣,不可同日而語,底下就是一個說明牌,甚至沒有人經常去的地方上面落了一層土,顯得死氣沉沉的,好像多少年沒有光顧。還有一個是不允許拍照,這就很麻煩,當我看到一個有用的可以作為長編的圖,我得站在那把它畫下來,就日記裡有很多畫的圖,拿著一個本當場畫圖,這個很費時間,圖畫得不準確,現在允許拍照。

而且世界博物館都是這樣,只有日本博物館,所以我對這點非常不理解,臺灣原來是不允許的,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館也開始開放了。日本除了東京國立博物館、全屋博古館可以拍照,大多數都不可以。包括特別漂亮的建築博物館也不允許拍照,這讓我很不滿意。

那時一邊閱讀圖錄,一邊到博物館實證求證我的閱讀判斷,這樣做下來非常有收穫,體會到博物館參觀的種種好處。20年來從國內到境外,從東南亞到歐洲、北美,跑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同時逐漸把參觀展覽作為擴展見聞、搜集資料的直接方法。

就我關注的問題來說,國外的博物館是美術最受關注,這個美術是狹義的美術,就是繪畫、雕塑這類,西方主要以油畫為主。參觀者追求的是藝術的滋養,都到那去感受藝術,甚至在油畫面前臨摹,拿著畫架子,坐在地上,這是最受歡迎的。

南北極意味著什麼

位夢華“冰雪北極科學探險”典藏書系

新書發佈會部分嘉賓分享實錄

位夢華:我首先是跟南極結緣,我之所以走到南極還是北極,完全是誤入歧途。我從來沒有說搞南極、北極,也沒有說去搞探險家,因為我是搞科學研究的。可是那個時候,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有一個政策,就是派一些那時候在科研第一線的人到國外跟人家合作,學習人家的先進,因為我們那個時候還是落後,就叫做訪問學者。所以我就作為第一批,1981年到1983年在美國,跟我合作的教授、導師有一個題目在南極,因為美國人非常關心南極哪個地方有石油,我們就去找石油,搞地球物理。到了南極以後,他那個時候問我,你要不要到南極去,我說可以,我們中國還沒有開始南極考察。所以我就跟他去了,去了以後一看南極非常重要,那麼大的大陸,西方人在那搞了幾百年,中國人站在圈子外面,對它一無所知。那個時候我們中國對南極、北極的瞭解都是從外國人第二手,第三手的資料知道南極北極,中國人沒有去。

所以,那個時候我一看南極那麼重要,我想我們國家應該趕快開展南極考察,所以那個時候就立一個志向,趕快催著我們中國搞南極。我1983年回來以後,1984年我們國家第一次南極考察,就到南極建一個長城站。那個時候我們想,我們地球有幾個極,一個南極,一個北極,中國人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我也想到北極看一下,北極是什麼情況。那個時候我就提出來一個題目,叫做兩極對比,南極、北極的對比,全球變化。特別是全球變暖,環境的變化,提這麼一個題目。那個時候自然科學基金會給我3萬塊錢,3萬人民幣,地震局又給我3萬人民幣,6萬塊錢我就到北極,結果一看北極比南極還要重要得多,北極給我們的印象比南極要大得多,因為我們是北半球的國家。所以那個時候又想到,趕快推動中國的北極考察。

所以這樣我就誤入歧途,進入南極、北極這個行列,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最主要的一次活動就是1995年我們到達了北極點。剛才我在那做了一個活動,我們介紹了一本書,就是我們這些人1995年參加北極考察的人,有16個人我們寫了一本回憶錄,叫做《1995中國北極記憶》,這本書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他們推出來的,這本書希望大家關注,因為這本書不僅是有科學意義,而且有歷史意義,有文獻的意義。

小說能告訴人們什麼

王祥夫《勞動婦女王桂花》

新書發佈會暨簽售會部分嘉賓分享實錄

王祥夫:如果作家是一把刀的話,它一定要在三塊石頭上輪番打磨。面對眾生,這三塊石頭分別是同情、正義和鬥爭。

小說要告訴我們的不是故事。我寫書法,畫畫,寫書,但唯有寫短篇小說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藝術家。短篇小說在結束時才剛剛開始,故事都是發生在小說之外的。

文學首先是藝術。光有故事不夠,還要有語言修養和敘事方式帶給人的衝擊。寫作成功最大的秘訣是找角度,要找到適合你的角度。因為短篇小說的入口太小了,所以找到它特別艱難,也特別重要。

真實性是小說的基底。短篇小說與長篇小說相比,難度在於短篇小說藏不了醜,有一點瑕疵都會被讀者發現。所以寫短篇小說的時候總是戰戰兢兢,不敢偷懶,寫短篇小說要氣脈很足的一口氣寫完。

文學只能是文學,文學不是故事,不是哲學,文學是藝術,文學不能與文學無關。

●●●

1月13日北京圖書訂貨會期間

廣西師大出版社活動預告

《史記新本校勘》新書發佈&讀者簽售會

活動地點:北京涵芬樓書店(北京東城區王府井大街36號)

活動嘉賓:辛德勇、湯文輝

作者簡介:辛德勇,歷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研究,兼事地理學史研究,代表作為《隋唐兩京叢考》、《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中國歷史地理與地理學史研究》和《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

“雅活書系”新書分享暨讀者見面會

活動地點:三聯書店海澱分店(北京王莊路1號清華同方科技大廈D座1層111)

活動嘉賓:周華誠、姜米粒、彭治國、張檣

策劃人簡介:周華誠,作家,影像紀錄者,“雅活書系”策劃人,“父親的水稻田”創始人。出版作品有:《一飯一世界》《造物之美》《向美而生》《西湖時光:遇見24節氣》《我有一座城》等十餘種,有作品被翻譯成韓文、英文、阿拉伯文。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949次推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