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石油去美元化已不只是談資

1.10

T.O.D.A.Y

「編者按」

以石油為參照、美元為中心的石油美元體系至今已有40餘年, 許多國家都曾在嘗試去美元化的路途上屢敗屢戰。 但如今, 過度美元化的負面影響日益明顯, 國際油價的低潮期更是加速了石油美元的死亡, 許多國家都在加快去美元化的進程。

一個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能源市場或許正在醞釀爆發一場激烈的大變革。 運行數十年的舊的世界能源市場秩序是否即將打破重來?

而石油美元體系等問題的核心是全球石油供需格局的變化, 未來國際油價的變化仍未十分清晰。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以來的種種能源新政也為未來的世界能源秩序添加了新的變數。

與此同時, 中美之間的能源貿易也正在開始發生新的變化。

石油去美元化的聲音已經持續了數十年, 世界各國都在嘗試去美元化的路途上屢敗屢戰。 然而由於美國過去幾十年無可動搖的霸權地位, 去美元化的嘗試屢屢被淹沒在迎合美元的洪流之中。

1974年, 沙特等海灣國家採用美元作為石油貿易的唯一貨幣;此後, 世界上所有石油貿易均開始採用以美元定價。 自此, 以石油為參照、美元為中心的石油美元體系正式確立。

業內普遍認為, 憑藉“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的三角關係, 美國過去一直將全球供需和分工體系牢牢地與美元體系掛鉤。

由於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處於特殊地位, 美元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儲備貨幣和支付手段, 但這種情況在近年來似乎有所改變。 一些國家正在採取措施, 或是使用其他貨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 或是增加其他貨幣作為國際交易貨幣和儲備資產, 總之是在試圖削弱對美元的依賴, 這被看作是“去美元化”的做法。

近期, “去美元化”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先是委內瑞拉宣佈該國不再以美元為石油計價, 並在國際支付中使用人民幣、歐元、日元等貨幣, 之後, 俄羅斯宣佈在2018年之前, 其所有的海港都將停止使用美元結算, 轉而使用盧布為主要結算貨幣。 此外, 伊朗乃至沙特, 甚至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 已經開始彼此之間進行雙邊交易,

完全繞過美元, 油價的暴跌更是加速了石油美元的死亡。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買家之一, 低油價為中國爭取國際石油定價權提供了重要機遇, “石油人民幣”定將應運而生。 那麼, “石油人民幣”體系的建立將面臨怎樣的前景, 又將對現有的全球貨幣體系造成怎樣的衝擊?

■ ■ ■

屢敗屢戰的去美元化

去美元化是相對于美元化而言的。 所謂美元化, 就是指在非美國家大量使用美元, 並進入流通領域, 從而具備貨幣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並逐漸取代該國貨幣, 成為該國經濟活動主要媒介的趨勢, 因此美元化實質上是一種狹義或程度較深的貨幣替代現象。 然而, 這一經濟概念在現實中往往賦予其豐富的政治含義, 去美元化的本質是美元信用與信心的弱化,

也是對既有貨幣體系的挑戰。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委內瑞拉已經做好準備應對來自美國的制裁, 包括經濟以及石油工業上的制裁。

據英國媒體2017年9月18日報導, 委內瑞拉9月15日發佈以人民幣計價的石油和燃料價格,

並稱此舉是為了讓該國從“美元暴政”中解放出來, 呼應了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最近宣佈的計畫。 隨後,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表示, 委內瑞拉將實施新的國際支付機制, 創建一籃子貨幣, “以便讓我們從美元中擺脫出來。 ”緊接著, 委內瑞拉石油部聲明稱, 該國的原油和石油產品價格將以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

委內瑞拉此舉是對美國金融制裁的一個回應。 事實上, 委內瑞拉遠非第一個試圖去美元化的國家, 無論其目的是應對美國制裁, 還是試圖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這股潮流的湧動在過去幾十年中從未停歇過。

上世紀末期, 諸多國家都處於美元化和去美元化的糾結之中。 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際, 相關國家就開始考慮在名義貨幣定錨時,應弱化美元而增加日元和歐元的分量。與此同時,拉美國家卻一度“美元化”潮流湧動,巴拿馬、薩爾瓦多和厄瓜多爾相繼實行“美元化”。

進入21世紀,由於多種因素的變化,過度美元化的負面影響日益明顯。2006年以來,部分拉美國家在貿易和融資等領域出現了明顯的去美元化傾向,減少美元在外貿和金融體系中的比例,加強本幣的地位和作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元主導型貨幣體系的弊端進一步顯現,新興經濟體去美元化的願望進一步增強,無論是區域自貿區建設還是多邊、雙邊貨幣協議,都體現了這種嘗試。

2016年6月,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國奈及利亞央行宣佈,將自20日起,放棄本國貨幣奈拉對美元實施的固定匯率機制。正如市場預期,6月20日奈拉對美元出現大幅跳水,美元對奈拉從199.15暴跌至281.74,貶值幅度達41.47%。外匯儲備也在急劇減少,當年6月份已經大幅下降至267億美元,使得奈及利亞央行不得不進行資本管制和外匯限制交易。奈及利亞不惜本國貨幣崩盤,也要將去美元化進行到底的現象足以說明石油國家受美元貨幣體系掣肘的程度之深。

石油國家去美元化共同面臨的問題是,一方面國際油價暴跌,導致了石油國家經濟受到重創;另一方面,美聯儲開啟加息通道推動美元上漲,石油國家貨幣對美元不斷貶值。困境之下,越來越多的石油國家加快了“去美元”的步伐,哈薩克與俄羅斯成為近兩年來致力於擺脫美元束縛的典型代表。

從2015年3月開始,哈薩克央行就已展開“去美元計畫”,減少國家經濟對美元的依賴。8月20日開始,哈薩克取消匯率波動區間限制,該國貨幣堅戈對美元瞬間由197.28貶值到最低256.98,貶值幅度達30%,這一單日跌幅令大部分實行貨幣寬鬆政策的國家望塵莫及。至2016年1月17日,曾貶值到1美元可兌381.1堅戈。

俄羅斯方面,自從歐美輪番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後,普京一直致力於“去美元化”。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在9月20日下令政府批准立法:在2018年之前,俄羅斯所有的海港都要停止使用美元結算,轉而使用盧布為主要結算貨幣。普京曾多次強調,美元的廣泛使用,使得美國可以傷害全球範圍的任何國家。在2014年的“盧布危機”中,以美元計價的國際油價大跌,美國又對俄羅斯發起經濟制裁,導致盧布一度貶值50%,資本大量外逃,石油收入大量減少,俄羅斯經濟受到重創。

有了這一慘痛教訓,普京除堅決抵制“石油美元”外,還提出“石油盧布”計畫——在全球範圍以盧布來出售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氣。目前俄羅斯擁有全球約1/3的天然氣儲量,原油日產量1000萬桶以上,與沙特不相伯仲;另一方面,俄羅斯的主要交易夥伴集中于歐亞,俄美貿易只占3.3%,只要歐盟的阿曼(Oman)原油期貨,東京商品交易所(TOCOM)的普氏迪拜(Platts Dubai)原油期貨,RTSSE 的烏拉爾(Urals)原油期貨都不能算是十分成功的,它們在全球原油定價體系中話語權作用甚微。

從國際原油市場供需格局來看,2016年中國的原油生產在全球占比約為4.3%,原油消費和進口分別在全球占比約12.8%、14.1%。雖然有市場觀點並不看好中國爭奪原油定價權的優勢,但要注意的是,2016年中國貢獻了全球原油需求增量的25.4%,且隨著山東地煉進口配額的進一步放開,這一比例仍有提升空間,可以說中國需求正在成為國際油市中愈發不可忽視的力量。

據業內人士分析,石油人民幣、石油美元體系等問題的核心是全球石油供需格局的變化。從供給側來看,OPEC和非OPEC產油國在2016年12月初達成了15年來的首個聯合減產協定,據最新消息減產措施將持續到2018年,尤其是沙特和俄羅斯兩大產油國和出口國。此外,美國葉岩油潛力仍在,但不會短期全部釋放。預計明年供給保持增量,全球供需保持一個緊平衡或者去庫存的態勢。此外,美國葉岩油導致目前美國對外原油進口依存度的下降,那麼,美國對外原油出口量是否會進一步增加,進而影響到全球石油貿易格局值得考慮。從需求側來看,中國的原油需求、進口需求、依賴程度以及增量都相對較大,美國原油對外,尤其是對中東的依存度、進口量下降。

2016年9月,海關資料顯示,中國9月進口原油3306萬噸,合804萬桶/天,比2015年同期增長18%。美國能源資訊局2016年9月底估算,四周內美國平均每天進口798萬桶原油,低於中國每日原油進口量。中國月度原油進口量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儘管後一季度美國再回榜首,但中國作為世界需求增長最強勁的市場,這個瞬間在去年幾次上演,最近的一次就在2017年9月。

照此趨勢,原油最大買家的標籤可能還會在中美之間出現反復,但今後將會越來越多向中國傾斜,中國市場將逐漸成為原油生產國眼中最重要的市場。這不一定意味著定價權的轉移,但它預示了中國在國際石油貿易上有朝一日佔據主導地位的極大可能,石油人民幣的形成機制正在逐漸具備可操作性。

■ ■ ■

人民幣定價石油的時代?

在中國原油進口量大增的趨勢下,“石油人民幣”以及其能否取代“石油美元”也成為熱議話題。

2017年10月12日,高頻經濟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卡爾•溫伯格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中國將“敦促”沙烏地阿拉伯以人民幣結算石油,哪怕只是部分,一旦美國沙特鬆口,全球原油市場都會唯馬首是瞻,大踏步邁向去美元化。

《下一波全球貨幣大戰》的作者詹姆斯•瑞卡茲在2017年9月曾發表文章稱石油美元正在走向終結:“現在,43年過去了,車輪正在脫落,世界對美元又失去了信心。中國剛剛宣佈,任何接受人民幣作為石油結算的石油出口國,都可以在上海黃金交易所將石油兌換為黃金,並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對沖黃金的硬通貨價值。”

然而,有業內人士對《能源》記者表示,關於“石油人民幣”和“石油美元”的替代競爭,或許過於政治化了。石油美元的核心問題,建立在產油國美元盈餘的基礎上,目前來看,產油國已沒有盈餘,特別是在低油價下,無論是對於“石油美元”還是“石油人民幣”都不具備太大價值。當然,隨著中國對全球經濟貢獻的提高,人民幣納入到一攬子計畫中,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加深,全球貿易中對於人民幣也越加重視,在全球貨幣多元化的趨勢下,人民幣作為崛起中的力量,對於包括石油在內的大宗商品的貿易平衡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此外,上海原油期貨即將上市,不必對其抱有過分的政治期待。該業內人士分析說,上海原油期貨可以將其看作是補短板的品種。中國對能源需求和消耗較大,對於石油、天然氣的進口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上海原油期貨更多地是為了完善市場的需要,而非將“石油”、“人民幣”、“黃金”聯繫在一起的種種故事化猜測。而所謂的“定價權”更非是對價格說了算,而是在交易中考慮多方市場因素、在供需基本面上綜合出來的價格衡量。

高健也表示,目前石油在全球貿易中的計價方式越發多樣,人民幣、盧布等結算方式都可以看作是對“去美元化”趨勢的體現,更多地是目前石油市場向買方傾斜後,石油市場自身演變過程中逐漸出現的一種多樣性。

現在判斷“石油美元”的終結為時尚早,人民幣計價方式的推行也難以證明“定價石油”時代的來臨。但毫無疑問,“石油人民幣”的推行,將有力地衝擊現有的石油美元體系,促進全球貨幣體系多元化,從而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版權聲明|稿件為能源雜誌原創

· END ·

相關國家就開始考慮在名義貨幣定錨時,應弱化美元而增加日元和歐元的分量。與此同時,拉美國家卻一度“美元化”潮流湧動,巴拿馬、薩爾瓦多和厄瓜多爾相繼實行“美元化”。

進入21世紀,由於多種因素的變化,過度美元化的負面影響日益明顯。2006年以來,部分拉美國家在貿易和融資等領域出現了明顯的去美元化傾向,減少美元在外貿和金融體系中的比例,加強本幣的地位和作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元主導型貨幣體系的弊端進一步顯現,新興經濟體去美元化的願望進一步增強,無論是區域自貿區建設還是多邊、雙邊貨幣協議,都體現了這種嘗試。

2016年6月,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國奈及利亞央行宣佈,將自20日起,放棄本國貨幣奈拉對美元實施的固定匯率機制。正如市場預期,6月20日奈拉對美元出現大幅跳水,美元對奈拉從199.15暴跌至281.74,貶值幅度達41.47%。外匯儲備也在急劇減少,當年6月份已經大幅下降至267億美元,使得奈及利亞央行不得不進行資本管制和外匯限制交易。奈及利亞不惜本國貨幣崩盤,也要將去美元化進行到底的現象足以說明石油國家受美元貨幣體系掣肘的程度之深。

石油國家去美元化共同面臨的問題是,一方面國際油價暴跌,導致了石油國家經濟受到重創;另一方面,美聯儲開啟加息通道推動美元上漲,石油國家貨幣對美元不斷貶值。困境之下,越來越多的石油國家加快了“去美元”的步伐,哈薩克與俄羅斯成為近兩年來致力於擺脫美元束縛的典型代表。

從2015年3月開始,哈薩克央行就已展開“去美元計畫”,減少國家經濟對美元的依賴。8月20日開始,哈薩克取消匯率波動區間限制,該國貨幣堅戈對美元瞬間由197.28貶值到最低256.98,貶值幅度達30%,這一單日跌幅令大部分實行貨幣寬鬆政策的國家望塵莫及。至2016年1月17日,曾貶值到1美元可兌381.1堅戈。

俄羅斯方面,自從歐美輪番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後,普京一直致力於“去美元化”。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在9月20日下令政府批准立法:在2018年之前,俄羅斯所有的海港都要停止使用美元結算,轉而使用盧布為主要結算貨幣。普京曾多次強調,美元的廣泛使用,使得美國可以傷害全球範圍的任何國家。在2014年的“盧布危機”中,以美元計價的國際油價大跌,美國又對俄羅斯發起經濟制裁,導致盧布一度貶值50%,資本大量外逃,石油收入大量減少,俄羅斯經濟受到重創。

有了這一慘痛教訓,普京除堅決抵制“石油美元”外,還提出“石油盧布”計畫——在全球範圍以盧布來出售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氣。目前俄羅斯擁有全球約1/3的天然氣儲量,原油日產量1000萬桶以上,與沙特不相伯仲;另一方面,俄羅斯的主要交易夥伴集中于歐亞,俄美貿易只占3.3%,只要歐盟的阿曼(Oman)原油期貨,東京商品交易所(TOCOM)的普氏迪拜(Platts Dubai)原油期貨,RTSSE 的烏拉爾(Urals)原油期貨都不能算是十分成功的,它們在全球原油定價體系中話語權作用甚微。

從國際原油市場供需格局來看,2016年中國的原油生產在全球占比約為4.3%,原油消費和進口分別在全球占比約12.8%、14.1%。雖然有市場觀點並不看好中國爭奪原油定價權的優勢,但要注意的是,2016年中國貢獻了全球原油需求增量的25.4%,且隨著山東地煉進口配額的進一步放開,這一比例仍有提升空間,可以說中國需求正在成為國際油市中愈發不可忽視的力量。

據業內人士分析,石油人民幣、石油美元體系等問題的核心是全球石油供需格局的變化。從供給側來看,OPEC和非OPEC產油國在2016年12月初達成了15年來的首個聯合減產協定,據最新消息減產措施將持續到2018年,尤其是沙特和俄羅斯兩大產油國和出口國。此外,美國葉岩油潛力仍在,但不會短期全部釋放。預計明年供給保持增量,全球供需保持一個緊平衡或者去庫存的態勢。此外,美國葉岩油導致目前美國對外原油進口依存度的下降,那麼,美國對外原油出口量是否會進一步增加,進而影響到全球石油貿易格局值得考慮。從需求側來看,中國的原油需求、進口需求、依賴程度以及增量都相對較大,美國原油對外,尤其是對中東的依存度、進口量下降。

2016年9月,海關資料顯示,中國9月進口原油3306萬噸,合804萬桶/天,比2015年同期增長18%。美國能源資訊局2016年9月底估算,四周內美國平均每天進口798萬桶原油,低於中國每日原油進口量。中國月度原油進口量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儘管後一季度美國再回榜首,但中國作為世界需求增長最強勁的市場,這個瞬間在去年幾次上演,最近的一次就在2017年9月。

照此趨勢,原油最大買家的標籤可能還會在中美之間出現反復,但今後將會越來越多向中國傾斜,中國市場將逐漸成為原油生產國眼中最重要的市場。這不一定意味著定價權的轉移,但它預示了中國在國際石油貿易上有朝一日佔據主導地位的極大可能,石油人民幣的形成機制正在逐漸具備可操作性。

■ ■ ■

人民幣定價石油的時代?

在中國原油進口量大增的趨勢下,“石油人民幣”以及其能否取代“石油美元”也成為熱議話題。

2017年10月12日,高頻經濟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卡爾•溫伯格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中國將“敦促”沙烏地阿拉伯以人民幣結算石油,哪怕只是部分,一旦美國沙特鬆口,全球原油市場都會唯馬首是瞻,大踏步邁向去美元化。

《下一波全球貨幣大戰》的作者詹姆斯•瑞卡茲在2017年9月曾發表文章稱石油美元正在走向終結:“現在,43年過去了,車輪正在脫落,世界對美元又失去了信心。中國剛剛宣佈,任何接受人民幣作為石油結算的石油出口國,都可以在上海黃金交易所將石油兌換為黃金,並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對沖黃金的硬通貨價值。”

然而,有業內人士對《能源》記者表示,關於“石油人民幣”和“石油美元”的替代競爭,或許過於政治化了。石油美元的核心問題,建立在產油國美元盈餘的基礎上,目前來看,產油國已沒有盈餘,特別是在低油價下,無論是對於“石油美元”還是“石油人民幣”都不具備太大價值。當然,隨著中國對全球經濟貢獻的提高,人民幣納入到一攬子計畫中,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加深,全球貿易中對於人民幣也越加重視,在全球貨幣多元化的趨勢下,人民幣作為崛起中的力量,對於包括石油在內的大宗商品的貿易平衡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此外,上海原油期貨即將上市,不必對其抱有過分的政治期待。該業內人士分析說,上海原油期貨可以將其看作是補短板的品種。中國對能源需求和消耗較大,對於石油、天然氣的進口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上海原油期貨更多地是為了完善市場的需要,而非將“石油”、“人民幣”、“黃金”聯繫在一起的種種故事化猜測。而所謂的“定價權”更非是對價格說了算,而是在交易中考慮多方市場因素、在供需基本面上綜合出來的價格衡量。

高健也表示,目前石油在全球貿易中的計價方式越發多樣,人民幣、盧布等結算方式都可以看作是對“去美元化”趨勢的體現,更多地是目前石油市場向買方傾斜後,石油市場自身演變過程中逐漸出現的一種多樣性。

現在判斷“石油美元”的終結為時尚早,人民幣計價方式的推行也難以證明“定價石油”時代的來臨。但毫無疑問,“石油人民幣”的推行,將有力地衝擊現有的石油美元體系,促進全球貨幣體系多元化,從而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版權聲明|稿件為能源雜誌原創

·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