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中國最美樹王”迎客松

1月12日, 安徽廣播電視臺《全景中國》播出《中國最美樹王”迎客松》, 詳細介紹了黃山迎客松的故事。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主持人宇峰的聲音一起瞭解迎客松。

歡迎收聽《全景中國》節目, 本期節目由安徽廣播電視臺為您製作, 我是安徽台主持人宇峰。 迎客松是黃山的標誌性景觀, 也是安徽省的象徵之一, 從人民大會堂鐵畫《迎客松》到偏僻之地的車站碼頭, 都有它的身影。 迎客松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和平友誼的象徵。 今天的節目就為您講述這棵著名松樹的故事。

迎客松

聽眾朋友, 安徽黃山歷經滄海桑田孕育出的黃山松, 以特有的千姿百態和黃山自然環境相輔相成, 達成了自然景觀的和諧一致。 差不多在一千年前, 在黃山現在的玉屏樓左側、文殊洞之上, 一顆松子落在了一塊外形像獅子的巨大石頭旁邊。 在後來的漫長歲月裡, 這棵松子從堅硬的花崗岩石頭裡長出來,

成為一棵著名的松樹——迎客松。 2017年, 中國林學會張榜公示“尋找最美樹王”活動評選結果, 中國各地共有72株古樹名木入選“中國最美樹王”, “黃山迎客松”名列榜首, 成為“王中之王”。

2017年10月1日迎客松旁國旗飄揚

據黃山風景區園林局資源保護管理科副科長吳俊介紹,

迎客松生長的位置海拔1680米, 實測樹高10.2米、胸徑2.16米, 平均冠幅12米。

吳俊:

它現在的生長狀況, 我們是邀請專家來對它的長勢進行一個評價, 每年都邀請, 屬於一個例行的, 包括植物生理、栽培的、土壤營養的等方面的專家來對它的生長狀況做一個綜合評價。 從2016年的評價狀況來說, 專家給出的意見是它生長正常。

吳俊介紹, 他們測量的主要是它的針葉生長量、新梢的生長長度以及枝丫的直徑, 另外還要提取針葉做它的微量元素的測定。

吳俊:

迎客松身高我們是五年做一次, 就是檢測它的生長量, 就是樹高、胸徑, 還有枝條長度是五年做一次

1990年, 黃山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時, 54棵古樹名木被列入遺產保護名錄 ,

其中就包括31棵著名黃山松, 比如迎客松、黑虎松、送客松、蒲團松、團結松、大王松、探海松, 等等, 但對迎客松的保護是重中之重。 吳俊介紹說:

吳俊:

我們綜合分析了影響迎客松生長的各項因素, 探索形成了一個“五位一體”的綜合保護體系:日常守護、定期監測、專家諮詢、應急應對, 還有一個是科學管護這五項, 來保護迎客松, 促進它的健康生長, 讓它延年益壽。

吳俊所說的“日常守護”就包括“守松人”制度。 為保護好迎客松的安全, 從1980年開始, 黃山風景區為迎客松設立專職守護人, 迄今為止已有19任守松人。

第19任迎客松守松人胡曉春

現在的守松人是胡曉春, 2005年從部隊退伍回來, 一直在黃山風景區擔任防火隊員。 2010年6月, 經過單位選拔考核, 他擔任迎客松守松人的B崗, 一年後正式成為第19任守松人。 這些年, 胡曉春結合工作實踐, 自學了林學、力學、氣象、土壤等學科知識, 熟悉了迎客松的生長環境, 掌握了一些古樹名木的守護竅門。 他說, 日常守護工作看似輕鬆平淡, 但壓力很大。他平時主要檢查迎客松周邊有無猴子、松鼠等動物進入的痕跡,防止野生動物啃咬樹皮;比對迎客松樹體主幹、枝丫枝條、冠頂冠幅有無變化等等,並一一記錄在案。而遇到暴雪、颱風等惡劣天氣,守松人就更是如履薄冰。

胡曉春:

2012年的颱風海葵風力非常大,我們在這裡堅持了三天兩夜,雨量也較大,我們為了更好地抗擊颱風,我們提前做了很多準備,對迎客松的枝條進行了拉纖,針對周邊的水土保護,我們還安裝了防護護欄等一系列的保護措施。為了抗擊颱風海葵,為了保護迎客松,我們幾乎三天兩夜都沒有休息,守護它,每隔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進行一次巡查。

胡曉春說,守護迎客松不僅要有一份責任心,更要有一份情感。

胡曉春:

像我們正常一個月回去一趟,幾乎天天在山上陪著它,你和它的感情不能單單建立在人和樹的,我覺得迎客松就像一個家人,就像家中的一個長者、一個親人一樣,你如何守護你的家人,就如何去守護它,帶著敬畏的心情去守護它。

對於黃山迎客松來說,5月6號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日子。1914年5月6號,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黃炎培曾冒雨登黃山,拍攝了一組照片,其中的迎客松照片,是目前已知的迎客松最早影像。於是,不少人倡議將這一天當做迎客松的生日。在2016年這個特殊的日子,黃山風景區特地邀請來迎客松的歷任守松人,齊聚在迎客松下,回憶當年守松時的點點滴滴。

目前能看到最早的迎客松照片(黃炎培1914年拍攝)

第10任守松人謝紅衛在黃山景區不同崗位工作很多年了,但他最在意的還是“守松人”的崗位。

謝紅衛:

我自豪、我驕傲,我是黃山第十任護松人,我叫“謝紅衛”,我愛黃山,我更愛迎客松,以後我不管走到哪裡,迎客松永遠在我心中。

據考證:黃山迎客松的名字最早出現在1859年,這一年安徽歙縣人黃肇敏在他所寫的《黃山遊記》中首次提及“迎客松”。1960年,由著名鐵畫大師儲炎慶完成的巨幅鐵畫《迎客松》,進入北京人民大會堂最初是懸掛在安徽廳,後來由周總理親自決定移往人民大會堂貴賓接待廳。

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迎客松》鐵畫前會與外國友人合影

上世紀70年代初,黃山天都峰失火,驚動了周總理,他在百忙中過問此事,指示“一定要保住迎客松”。當時黃山附近的湯口、三岔、寨西等村鎮的民眾千余人登山滅火,迎客松安然無恙。

迎客松從花崗岩石頭縫隙裡長成一顆偉岸的大樹,那催生它生長的蓬勃力量感召著每一個走近它的人。著名攝影家袁廉民第一次上黃山是1969年,那一次行程他第一次拍下迎客松的肖像,在後來他的青壯年歲月,他每一年都登臨黃山為迎客松留下一幀肖像,今年,袁廉民已經90高齡了,他說,他已經老了,但迎客松還年輕,他還希望能夠登臨黃山為迎客松再留一幀肖像。

雪中的迎客松

袁廉民:

我幾乎(每一次)到黃山去,都要去迎客松那裡去朝拜它、去看望它,也去拍攝它,等於說是我第一次,1969年拍攝黃山以來,差不多每次到黃山都去迎客松那裡去朝拜它,把它的形象不斷地記錄下來。我衷心地祝願它青春永駐,欣欣向榮。

黃山松新梢的生長期,一般是每年的六月至八月這個期間。2017年的八月已經過去,隨著松針和新梢的生長,你可以想像:在迎客松樹幹中心,它的年輪又緩慢而無聲地延伸了一輪。

畫家黃之《黃山迎客松》

您剛剛聽到的是由安徽台為您製作的錄音專題:“中國最美樹王”迎客松。

記者朱彪軍感謝您的收聽。

但壓力很大。他平時主要檢查迎客松周邊有無猴子、松鼠等動物進入的痕跡,防止野生動物啃咬樹皮;比對迎客松樹體主幹、枝丫枝條、冠頂冠幅有無變化等等,並一一記錄在案。而遇到暴雪、颱風等惡劣天氣,守松人就更是如履薄冰。

胡曉春:

2012年的颱風海葵風力非常大,我們在這裡堅持了三天兩夜,雨量也較大,我們為了更好地抗擊颱風,我們提前做了很多準備,對迎客松的枝條進行了拉纖,針對周邊的水土保護,我們還安裝了防護護欄等一系列的保護措施。為了抗擊颱風海葵,為了保護迎客松,我們幾乎三天兩夜都沒有休息,守護它,每隔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進行一次巡查。

胡曉春說,守護迎客松不僅要有一份責任心,更要有一份情感。

胡曉春:

像我們正常一個月回去一趟,幾乎天天在山上陪著它,你和它的感情不能單單建立在人和樹的,我覺得迎客松就像一個家人,就像家中的一個長者、一個親人一樣,你如何守護你的家人,就如何去守護它,帶著敬畏的心情去守護它。

對於黃山迎客松來說,5月6號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日子。1914年5月6號,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黃炎培曾冒雨登黃山,拍攝了一組照片,其中的迎客松照片,是目前已知的迎客松最早影像。於是,不少人倡議將這一天當做迎客松的生日。在2016年這個特殊的日子,黃山風景區特地邀請來迎客松的歷任守松人,齊聚在迎客松下,回憶當年守松時的點點滴滴。

目前能看到最早的迎客松照片(黃炎培1914年拍攝)

第10任守松人謝紅衛在黃山景區不同崗位工作很多年了,但他最在意的還是“守松人”的崗位。

謝紅衛:

我自豪、我驕傲,我是黃山第十任護松人,我叫“謝紅衛”,我愛黃山,我更愛迎客松,以後我不管走到哪裡,迎客松永遠在我心中。

據考證:黃山迎客松的名字最早出現在1859年,這一年安徽歙縣人黃肇敏在他所寫的《黃山遊記》中首次提及“迎客松”。1960年,由著名鐵畫大師儲炎慶完成的巨幅鐵畫《迎客松》,進入北京人民大會堂最初是懸掛在安徽廳,後來由周總理親自決定移往人民大會堂貴賓接待廳。

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迎客松》鐵畫前會與外國友人合影

上世紀70年代初,黃山天都峰失火,驚動了周總理,他在百忙中過問此事,指示“一定要保住迎客松”。當時黃山附近的湯口、三岔、寨西等村鎮的民眾千余人登山滅火,迎客松安然無恙。

迎客松從花崗岩石頭縫隙裡長成一顆偉岸的大樹,那催生它生長的蓬勃力量感召著每一個走近它的人。著名攝影家袁廉民第一次上黃山是1969年,那一次行程他第一次拍下迎客松的肖像,在後來他的青壯年歲月,他每一年都登臨黃山為迎客松留下一幀肖像,今年,袁廉民已經90高齡了,他說,他已經老了,但迎客松還年輕,他還希望能夠登臨黃山為迎客松再留一幀肖像。

雪中的迎客松

袁廉民:

我幾乎(每一次)到黃山去,都要去迎客松那裡去朝拜它、去看望它,也去拍攝它,等於說是我第一次,1969年拍攝黃山以來,差不多每次到黃山都去迎客松那裡去朝拜它,把它的形象不斷地記錄下來。我衷心地祝願它青春永駐,欣欣向榮。

黃山松新梢的生長期,一般是每年的六月至八月這個期間。2017年的八月已經過去,隨著松針和新梢的生長,你可以想像:在迎客松樹幹中心,它的年輪又緩慢而無聲地延伸了一輪。

畫家黃之《黃山迎客松》

您剛剛聽到的是由安徽台為您製作的錄音專題:“中國最美樹王”迎客松。

記者朱彪軍感謝您的收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