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篆刻學習讀書筆記:周應願《印說》關於篆刻臨摹的意義

在《印說》中, 關於篆刻的學習方法, 周應願在《擬議》一節提出了他的看法:

奕秋非生而擅奕也, 擬議于奕者也;瓠巴非生而善瑟也, 擬議於瑟者也;詹何非生而善釣也, 擬議於釣者也。 古印猶存, 篆法可睹, 心不厭精, 手不厭熟。 形其形, 神其神, 若圓之有規, 若方之有矩, 是故步亦步, 趣亦趣, 善擬議者也。 未得國能, 反失故步, 不善擬者也。

(奕秋奕棋圖)

奕秋不是生來就擅長下棋的, 只是善於向會下棋的人學習和摹擬, 瓠巴也不是生來就擅長鼓瑟, 只是善於向會鼓瑟的人學習和摹擬, 詹何也不是生來就擅長釣魚, 只是善於向古時候會釣魚的人學習和摹擬罷了。 現在古代的印章還在, 篆法也能隨時看到, (做為一個學習篆刻的人)應當“心不厭精, 手不厭熟”不斷的揣摸, 不斷的練習, 學會一筆一畫的形狀, 在學習中領會古篆的神采, 就像畫圓有了規, 畫方有了矩, 然後亦步亦趨學會的,

是善於摹擬的人, 不善於摹擬的人, 就會像邯鄲學步的人一樣, 別人國家走路的姿勢還沒有學會, 原來自己走路的姿勢也忘卻了。

關於臨摹, 篆刻古往今來的大家們無一不是走的這條道路:從臨摹入手, 然後走向自己創作的自由世界, 周應願這裡只不過是強調一下罷了。

(吳讓之像)

清代大師吳讓之在他的《吳讓之印存》自序裡說:

讓之弱齡好弄, 喜刻印章;十五歲乃見漢人作, 愁心摹仿十年, 凡擬近代名工亦務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見完白山人作, 盡棄其學而學之。

(吳讓之的印)

見了漢人的漢印,

一臨摹就是十年, 這勁頭, 又學近代名工, 一學就又是五年, 然後見了鄧石如的作品, 又從頭學起……吳讓之最終成為大師, 這些扎實的臨摹功夫不是白下的。

往前再說說明代的朱簡, 他曾刻古璽印匯錄五冊八集, 前後十四年, 手摹周秦至元明璽印, 並詳加評說, 寫成了《印品》……這種硬功夫之下, 他才成為以切刀開派(其實他早于丁敬的浙派開切刀之風, 這個之前說過了)的一代大家。

(趙之謙像)

再說徽浙橫站的的趙之謙, 他的好友胡澍在《趙撝叔印譜》序言裡稱趙之謙:

初遵龍泓, 既學完白, 後乃合徽浙兩派, 力追秦漢。 漸益貫通鐘鼎碑碣, 鑄鏡造像, 篆隸真行……故其摹鑄鑿也, 比諸三代彝器、兩漢碑碣, 雄奇噩厚, 兩美必合。 規仿陽識則漢氏壺洗、各碑題額、瓦當磚記、泉文鏡銘, 回翔蹤恣, 惟變所適, 要皆自具真面目, 絕去依傍。

(趙之謙的印)

趙之謙後人說他“但開風氣不為師”,但他畢竟是真正的大師,為後世印人所認可。他的深厚的功夫從哪裡來呢,也是臨摹,摹擬!

(吳昌碩像)

吳昌碩在他的《缶廬印存》自序中也說:

“餘少好篆刻,師心自用,都不中程度。近十數年來于家退樓老人,許見所藏秦漢印,渾古樸茂,心竊儀之,每一奏刀,若與神會,自謂進於道矣。……”

(吳昌碩的印)

顯然,吳昌碩大師也說,如果跳過了臨摹這個階段,很難有成功的可能。

當然,例子還有很多,跟趙之謙同時代的錢松,西泠八家的最後一位大家,他臨摹古印也是拿一本印譜從頭到尾的臨摹的;齊白石得到趙之謙的《二金蝶堂印譜》也是從頭到尾,一方不落的雙鉤臨摹……太多了,舉不勝舉。

(齊白石)

篆刻是古文字的藝術,體察印文的字畫之意,瞭解印章刻制的方法,是篆刻入門的前提;而識篆、精篆籀,又是前提的前提。而臨摹一方古印,其實就是從基本的篆法開始向古人學習,像周應願說的一樣:“一畫失所,如壯士折一肱,一點失所,如美女眇一目。”點畫刻畫不好,就像壯士斷了胳膊,像美女瞎了一隻眼睛,那可是大殺風景的事。

(齊白石的印)

篆刻有篆法、章法、刀法三個部分組成,這幾無異議,王撰在《寶硯齋印譜》序裡說:

夫鐫篆豈小技乎?其中有書法,有章法,有刀法,三者不可不講也。所謂書法者,古人作字不外六書,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若不深加考據,亡以己意湊泊,非書法矣(這裡的書法不是我們平常說的書法藝術,而是指字的書寫方法,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字法與篆法);章法者,點畫之間自有向背,一字有一字之法,幾字有幾字之法,方圓不同,修短各異,照應收放,悉有原本,微有牽率強合之病,非章法矣;至於刀法,非燕尾鋸齒之謂也,日漸月摩,純熟之至,迎刃而出,自然渾融,具有天趣,否則刻意摹古,痕跡未化,非刀法矣。顯然,臨摹的目的是為了消化吸收,而不是照貓畫虎或者比葫蘆畫瓢,學習古印刀法的目的,在於日積月累之後忘記刀法。

就是說,我們在臨摹的過程中,除了明瞭印文的篆法,其實也可以慢慢理解結構與章法,在日積月累的臨摹中熟悉刀法。

臨摹要達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如何檢驗自己的臨摹成績呢?周應願給的有標準:

“雜諸秦漢舊印中,簡擇不出。”

把臨摹的作品,放到秦漢古印中去,挑不出來。就算臨摹到位了。

(唐詩三百首書影)

關於臨摹的重要性,他打了個比方,學篆刻臨摹就像學詩:

“如詩家擬古《樂府》才是當家,古《樂府》難擬,古印章亦難擬”我們日常學詩有一句順口溜,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學詩跟學印一個道理,古璽印的價值,跟文學裡的《樂府》、唐詩是一樣的有經典價值,摹啊摹,臨啊臨,大量的佔有素材之後,自己才有可能對著眼前的生活和自己的思想感情,創作出來自己的作品。

(【老李刻堂】之240,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趙之謙的印)

趙之謙後人說他“但開風氣不為師”,但他畢竟是真正的大師,為後世印人所認可。他的深厚的功夫從哪裡來呢,也是臨摹,摹擬!

(吳昌碩像)

吳昌碩在他的《缶廬印存》自序中也說:

“餘少好篆刻,師心自用,都不中程度。近十數年來于家退樓老人,許見所藏秦漢印,渾古樸茂,心竊儀之,每一奏刀,若與神會,自謂進於道矣。……”

(吳昌碩的印)

顯然,吳昌碩大師也說,如果跳過了臨摹這個階段,很難有成功的可能。

當然,例子還有很多,跟趙之謙同時代的錢松,西泠八家的最後一位大家,他臨摹古印也是拿一本印譜從頭到尾的臨摹的;齊白石得到趙之謙的《二金蝶堂印譜》也是從頭到尾,一方不落的雙鉤臨摹……太多了,舉不勝舉。

(齊白石)

篆刻是古文字的藝術,體察印文的字畫之意,瞭解印章刻制的方法,是篆刻入門的前提;而識篆、精篆籀,又是前提的前提。而臨摹一方古印,其實就是從基本的篆法開始向古人學習,像周應願說的一樣:“一畫失所,如壯士折一肱,一點失所,如美女眇一目。”點畫刻畫不好,就像壯士斷了胳膊,像美女瞎了一隻眼睛,那可是大殺風景的事。

(齊白石的印)

篆刻有篆法、章法、刀法三個部分組成,這幾無異議,王撰在《寶硯齋印譜》序裡說:

夫鐫篆豈小技乎?其中有書法,有章法,有刀法,三者不可不講也。所謂書法者,古人作字不外六書,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若不深加考據,亡以己意湊泊,非書法矣(這裡的書法不是我們平常說的書法藝術,而是指字的書寫方法,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字法與篆法);章法者,點畫之間自有向背,一字有一字之法,幾字有幾字之法,方圓不同,修短各異,照應收放,悉有原本,微有牽率強合之病,非章法矣;至於刀法,非燕尾鋸齒之謂也,日漸月摩,純熟之至,迎刃而出,自然渾融,具有天趣,否則刻意摹古,痕跡未化,非刀法矣。顯然,臨摹的目的是為了消化吸收,而不是照貓畫虎或者比葫蘆畫瓢,學習古印刀法的目的,在於日積月累之後忘記刀法。

就是說,我們在臨摹的過程中,除了明瞭印文的篆法,其實也可以慢慢理解結構與章法,在日積月累的臨摹中熟悉刀法。

臨摹要達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如何檢驗自己的臨摹成績呢?周應願給的有標準:

“雜諸秦漢舊印中,簡擇不出。”

把臨摹的作品,放到秦漢古印中去,挑不出來。就算臨摹到位了。

(唐詩三百首書影)

關於臨摹的重要性,他打了個比方,學篆刻臨摹就像學詩:

“如詩家擬古《樂府》才是當家,古《樂府》難擬,古印章亦難擬”我們日常學詩有一句順口溜,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學詩跟學印一個道理,古璽印的價值,跟文學裡的《樂府》、唐詩是一樣的有經典價值,摹啊摹,臨啊臨,大量的佔有素材之後,自己才有可能對著眼前的生活和自己的思想感情,創作出來自己的作品。

(【老李刻堂】之240,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