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對人類本性和社會危機的深切憂慮

對人類本性和社會危機的深切憂慮

唐寶民

人的本性, 是善還是惡, 哲學家們已經爭論了好幾百年了。 其實, 善和惡都是潛伏在人類內心的一種因數, 在適當的環境中, 善和惡的因數便會被喚醒, 善和惡便會清楚明白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每當思考這一問題的時候, 便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戈爾丁的小說《蠅王》。 《蠅王》是戈爾丁的代表作, 戈爾丁寫作這本書的目的, 就是借小孩子的天真來探討人性惡這一嚴肅主題, 從而表達了對人性的悲觀和絕望。

戈爾丁對人性的悲觀看法, 與他自身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大學畢業後, 他曾在倫敦的一家小劇團當過四年編導和演員, 但這段經歷帶給他的卻是深深的失望。 成家之後, 他擔任了一所學校的教職, 可沒過多久, 二戰爆發, 他應徵入伍, 成了一名海軍, 五年艱苦的戰爭生涯, 在他心靈上留下了無法磨滅的殘酷烙印, 回首往事, 他感慨地說道:“經歷過那些歲月的人如果還不瞭解, ‘惡出於人猶如蜜產於蜂’, 那他不是瞎了眼, 就是腦子出了毛病!”

《蠅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場未來的核戰爭中, 一架載著一群男孩兒的飛機被擊落, 飛機落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珊瑚島上。 起初, 這些孩子們還保有質樸的天性, 他們團結在一起, 準備通過集體的力量戰勝困難;可是後來, 因為害怕所謂的“野獸”,

這群孩子開始分化了, 他們分化成了兩派, 一派以拉爾夫為首, 代表著文明和理智;另一派以傑克為首, 代表著野蠻和專制。 這兩派之間的鬥爭, 實際上象徵著文明和野蠻的鬥爭, 但不幸的是, 最終的結果, 是野蠻戰勝了文明、惡戰勝了善, 人性的黑暗成了荒島上的主宰, 獸性終於打敗了人性。 初來島上的時候, 孩子們團結在一起, 建立起了一種文明的秩序。 可是, 這種文明秩序十分脆弱, 在恐懼、嫉妒、野心的衝擊下, 秩序的堤岸很快就潰決了, 孩子們開始自相殘殺, 人性的缺陷和殘暴在此暴露無遺,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 是現代文明社會所面臨的深刻危機。

這是一部寓言式的小說, 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和事件, 都具有非常典型的象徵意義:拉爾夫是誠實、正值與良知的化身;傑克則是人性惡的代表;豬仔是理性的代表;西蒙則是一個先知先覺者;螺號象徵著權威、秩序和民主;巨石砸碎了螺號象徵著野蠻戰勝了文明;蠅王則象徵著人心的黑暗……西蒙的形象非常具有典型意義,

在大家對“野獸”惶恐不安的時候, 西蒙第一個指出:“大概野獸就是咱們自己。 ”但西蒙換來的卻是一頓謾駡。 為了弄清“野獸”的真相, 西蒙獨自一人上山打算看個究竟, 結果, 他看到所謂的“野獸”原來只是一具腐爛發臭的飛行員屍體。 他迅速下山想向眾人通報實情, 沒想到, 傑克等人卻誤把他當成了“野獸”、把他活活打死了。 西蒙的悲劇, 是所有先知先覺者的共同宿命——耶穌被釘死在了十字架上;布魯諾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刑場……

荒島的本身, 就是人類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 而整部小說, 則代表了作家對人類社會的深深的失望, 表達了作家對人類本性和社會危機的嚴肅思考和深切憂慮。

戈爾丁認為:外部強加於人的制度與秩序都是暫時的, 而人的非理性和破壞欲望卻是永恆的。 因而, 在文明與野蠻的決鬥中, 文明是脆弱的, 它很難克服獸性。 戈爾丁對人類社會的現狀是悲觀的, 他實質上是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他深深的絕望, 在小說的結尾, 拉爾夫熱淚盈眶, 他為童心的泯滅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

1983年, 戈爾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在頒獎詞中, 瑞典文學院宣稱:因為他的小說“用明晰的現實主義的敘述藝術和多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神話闡明了當今世界人類的狀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