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臉不是檢驗男神唯一標準,在黃渤和段奕宏身上,還有更好看的東西

ps當然歡迎你們把原文轉發到朋友圈

====我是麻辣婊哥的分割線======

對於長得好看的人, 我們的包容力似乎總是會大很多;反之, 對於長得醜的人, 好像我們做什麼都會有一定的針對性。

這篇文章幾乎寫全了高曉松的大半生, 有起有落, 無所不含, 裡面有一部分, 說的是他對於自己醉駕入獄後的感想:“坐牢那半年是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

你會發現, 他其實這一生似乎都很灑脫, 永遠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一點, 很多人都做不到。

他自己也說, 他和吳彥祖看到的世界不一樣。 這世界看他和看吳彥祖也不一樣。

一樣的是都被人喜歡。

所以有時候想想, 一個人真正能做到喜歡什麼就去做什麼, 其實很難。 不僅僅是你我, 包括娛樂圈裡的很多藝人都是。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膚淺的作品, 浮誇的演技, 應付的演唱, 似乎都只是為了完成任務。

對於歌手, 對口型的實在太多。

對於演員, 像馬景濤這種誇張咆哮式的演法, 在很多青春偶像片裡, 依舊能看到。

而女明星的話, 也不乏像當年《情深深雨濛濛》裡的可雲的演法。

總之是靜若癡呆動若癲癇, 除了浮誇的瞪目、咆哮之外, 沒有太多其他的表情注入。

但也會有人美言, 覺得很多藝人都在努力, 其實沒有人不努力, 每個人都在努力的生活罷了, 和陳道明前幾日在央視上說的一樣, 他們做的只是自己的本質工作。

其實這裡就有一個誤區, 就是:「辛苦」=「努力」≠「敬業」。 有時候努力≠出好作品。

所以在這個圈裡, 「敬業」和有「好作品」的人, 就更難能可貴, 更遭人喜歡。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說國外的吉倫哈爾。 長相絕對不屬於驚豔那款, 卻有著不少影迷, 憑什麼?

「敬業」。

我們可以看看他的從業生涯,基本上就不接爛片,不高產卻高質。

國內的比如葛優,黃渤,張涵予,劉青雲,張家輝,周迅,章子怡,顏丙燕等等一看就會覺得電影想看,基本上就上了個保險。

所以「臉」真的不是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只有「人品」和「作品」才是。

有「敬業」的演員,基本上就是一部「好作品」的大前提。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4月28號要上映的這部《記憶大師》,兩帝一後的陣容,外加口碑不錯的新生代揚子姍和許瑋甯,基本上就可以蓋章是一部好電影。

劇情有點像是《催眠大師》的姊妹篇,走的是依舊是懸疑燒腦的路子,導演呢,依舊是陳正道。

《記憶大師》片頭就是黃渤在門縫裡佇立,漆黑的燈光,詭秘的背景。

鏡頭一晃,黃渤正在和段奕宏說自己前段時間做了個記憶手術。在記憶力,自己是個殺手,還是一個連環殺手。

預告片裡可尋覓的線索相對來說比較少,最讓人捉摸不透的是段奕宏的最後一段話:我們不能為了抓一個怪物,去製造另外一個怪物。

另外一款預告片,則信息量要更豐富,透露出了一些簡單的劇情:

1、黃渤儲存了一個錯的記憶;

2、涉及到了兩起兇殺案;

3、段奕宏和黃渤有對手戲。

預告片裡的信息,黃渤與段奕宏更像是一個市民與員警叔叔之間的求助關係。

但在海報資訊裡,更像是一次官與賊的較勁。

黃渤會被羈押▼▼

也有被鎖靠的時候▼▼

我們串聯所有的信息,甚至可以腦補出劇情,卻又有矛盾與不解。

從目前的設置懸疑方面來看,已經很吸引人。當然不愛好這個題材的就另當別論了。

用黃渤自己的話說就是,你不需要介紹,只要告訴別人好看就行。

其實說出這樣的推薦詞,是需要極大的勇氣與自信的,弄不好砸掉的就是自己的名譽招牌。以黃渤的智商與情商,他不會做這樣的事。

所以黃渤說這樣的話,賣的其實就是個人「人品」。

黃渤這個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好說的,他的演技可以說是渾然天成。而這種渾然天成的演技,更多的經驗是來自於生活。

從接地氣的理髮,到文藝的攝影,無所不會,這種閱歷,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撇開許多知名的作品,比如說《尋龍訣》《瘋狂的石頭》不談,他的知名度相對較弱的作品裡,演技也依舊線上。

在《青島往事》裡,他母親去世時的那種傷心,我們隔著螢幕都能看到▼▼

電影《親愛的》裡大家似乎都在看趙薇,其實黃渤有個鏡頭也非常能表現演技,就是他找到孩子時的那種喜極而泣▼▼

還有在《101次求婚》裡,求婚失敗時的他▼▼

以及和情人一起是聽演奏會時的無奈與辛酸▼▼

還有在《心花怒放》中最愛的人要和別人結婚了,那種在戶外想哭又不能放肆的心情▼▼

以及後來被徐崢發現了,假裝打電話給自己媽媽▼▼

還有在《殺生》裡的痞氣,都拿捏得恰到好處▼▼

這些影片,不管是知名的,亦或是知名度相對較小的,都看得人酣暢淋漓。且每個人物都性格飽滿,黃渤也表現得張弛有度。

而在這些影片裡飾演的這些角色,其實黃渤的造型,幾乎都是一樣,在《記憶大師》裡,也一樣▼▼

可能唯獨不一樣的就是對人物的雕琢與詮釋。

至於《記憶大師》裡的其他演員,比如說徐靜蕾、揚子姍、許瑋甯,口碑名譽太過優秀,卻也中規中矩。

不過在這部電影裡目前所透露出的海報與預告截圖來看,會有突破。

相比較這幾位和上面說的黃渤,最容易被忽略和小看的,其實應該是段奕宏。

如果說在娛樂圈裡一定要找出一個「敬業」的楷模,我想段奕宏算是一個很好的「敬業」教材。

很大一部分人知道段奕宏,是因為《士兵突擊》。

但真正爆到讓大家重視到這是一支潛力股,還得歸功於曹保平的《烈日灼心》,也因為這部片子,他拿下了第18屆(201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這部片子,黃渤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

“我靠,給我都驚著了,我完全沒想到老段現在演戲如此出神入化,快成了精了。”

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須一瓜的評價也是高到沒邊:

“在這個片子裡,演員眼神特別好,段奕宏的戲都在眼神中,他改變了我對中國男演員的看法

事實上,段奕宏在這部片子裡的眼神真的就不負盛名。

電影開始的一場戲,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是段奕宏和鄧超在同一輛車裡,鏡頭一閃而過。

但第二次的時候,段奕宏的眼神從不經意就變成了警惕,鄧超的眼神也能看出緊張▼▼▼

在這部片子裡,段奕宏有太多的戲份是和鄧超對著來的,兩個人的眼神交流十分微妙,段奕宏絲毫不落下風▼▼▼

這種眼神裡有戲,在《記憶大師》裡的預告片裡,也能看出。

當黃渤告訴他自己做了一個記憶手術時,他的眼神是這樣的,頗有點在《烈日灼心》裡的淩厲。

如果說段奕宏這有這麼兩把刷子,那麼就是我們對他不夠瞭解,或者是偏見太大了。

在《烈日灼心》之前,段奕宏還演了一部片子,《白鹿原》。在這部戲裡,他飾演的是黑娃。

和張雨綺還有一場激情戲▼▼▼

這場激情戲沒有什麼情感流露,完全就是荷爾蒙的分泌。陳忠實對段奕宏的表演評價也是十分高:

所以你會發現,段奕宏也好,張嘉譯也罷,好像有些人就註定了是為了演戲而生的,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一個回眸,都是戲。

這樣的人,往那一站就是戲,那和「敬業」有什麼關係?

有。

就拿上面的《白鹿原》來講,段奕宏飾演的是黑娃,一個農民。但王全安之前就找了段奕巨集,段奕巨集拒絕了。原因很簡單:

“5年前,王全安在籌畫《白鹿原》時曾經邀請我演黑娃,但我自覺太年輕,無法駕馭這個角色,所以婉拒了,我從不做無法掌控的事情。”

後來為什麼又接了這個角色,還演得非常好呢?他在一段採訪的時候說自己找到了一個進入角色的方法,就是去真正做農民。

“我面對每一個新角色都特別忐忑,特別誠惶誠恐,因為沒有特別適應、特別得心應手的類型。面對《白鹿原》這樣龐大的史詩題材,我一定要找到一個適合的入境方式,我想到的就是勞作。割麥、捆麥,必須去熟悉和掌握農民的生活方式,這對我進入角色至關重要

演戲是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讓人體驗生活的,於是段奕宏倆小時、兩天化成一個禮拜去用,說是割半畝地,他就就割三畝地,後來手還割傷有個5公分的口子。

再比如說《烈日灼心》裡面,也有個小細節,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就是最後一段緝拿鄧超的部分。

這場戲肯定是要吊威亞的,但太緊又會失真。於是他和導演提議,說調松威亞,讓實拍時,人的重量全拉在手臂上。

《三聯生活週刊》2015年第29期裡有相關的記錄,說拍完這場戲,段奕宏手臂都有問題。

看了段奕宏的戲,很多人肯定和我一樣,有一種想法,就是覺得他有表演天賦,一切與生俱來。

但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有這個才能。

他甚至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自己自卑。

不過這種不安全感和自卑,是一種對自我的清醒認知,他明白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他無法駕馭的角色和挑戰的戲份。

而且對於他口中的自卑,他一直都在找尋解決的方法。讀書時為了交作業,經常是通宵達旦地琢磨。

後來畢業大戲是演個精神病人,他專門跑去安定醫院住了三天。

所以什麼是「敬業」,「敬業」=本職完成+錦上添花。

「敬業」的人,會把大把的時間用來審視自己,定位自己。會適當的接戲,更會巧妙地拒戲,不誤人誤己。

相對于明星這種大統稱,或許用演員來稱呼段奕宏這樣的人或許更準確。于周傑倫、李健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歌手,則要更精准。

所以一群「敬業」的人,一群「演技好」的人,我是不信他們會對自己不負責,會對觀眾不負責的,這類人的作品,永遠值得期待。

而至於什麼是「敬業」的話題,似乎沒有再探討的必要,「做好本分的事」做多只能叫「務實」,「把本分的事做得漂亮」這才叫「敬業」。

這種品質,有時候比臉還重要得多,也有魄力得多。

「敬業」。

我們可以看看他的從業生涯,基本上就不接爛片,不高產卻高質。

國內的比如葛優,黃渤,張涵予,劉青雲,張家輝,周迅,章子怡,顏丙燕等等一看就會覺得電影想看,基本上就上了個保險。

所以「臉」真的不是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只有「人品」和「作品」才是。

有「敬業」的演員,基本上就是一部「好作品」的大前提。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4月28號要上映的這部《記憶大師》,兩帝一後的陣容,外加口碑不錯的新生代揚子姍和許瑋甯,基本上就可以蓋章是一部好電影。

劇情有點像是《催眠大師》的姊妹篇,走的是依舊是懸疑燒腦的路子,導演呢,依舊是陳正道。

《記憶大師》片頭就是黃渤在門縫裡佇立,漆黑的燈光,詭秘的背景。

鏡頭一晃,黃渤正在和段奕宏說自己前段時間做了個記憶手術。在記憶力,自己是個殺手,還是一個連環殺手。

預告片裡可尋覓的線索相對來說比較少,最讓人捉摸不透的是段奕宏的最後一段話:我們不能為了抓一個怪物,去製造另外一個怪物。

另外一款預告片,則信息量要更豐富,透露出了一些簡單的劇情:

1、黃渤儲存了一個錯的記憶;

2、涉及到了兩起兇殺案;

3、段奕宏和黃渤有對手戲。

預告片裡的信息,黃渤與段奕宏更像是一個市民與員警叔叔之間的求助關係。

但在海報資訊裡,更像是一次官與賊的較勁。

黃渤會被羈押▼▼

也有被鎖靠的時候▼▼

我們串聯所有的信息,甚至可以腦補出劇情,卻又有矛盾與不解。

從目前的設置懸疑方面來看,已經很吸引人。當然不愛好這個題材的就另當別論了。

用黃渤自己的話說就是,你不需要介紹,只要告訴別人好看就行。

其實說出這樣的推薦詞,是需要極大的勇氣與自信的,弄不好砸掉的就是自己的名譽招牌。以黃渤的智商與情商,他不會做這樣的事。

所以黃渤說這樣的話,賣的其實就是個人「人品」。

黃渤這個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好說的,他的演技可以說是渾然天成。而這種渾然天成的演技,更多的經驗是來自於生活。

從接地氣的理髮,到文藝的攝影,無所不會,這種閱歷,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撇開許多知名的作品,比如說《尋龍訣》《瘋狂的石頭》不談,他的知名度相對較弱的作品裡,演技也依舊線上。

在《青島往事》裡,他母親去世時的那種傷心,我們隔著螢幕都能看到▼▼

電影《親愛的》裡大家似乎都在看趙薇,其實黃渤有個鏡頭也非常能表現演技,就是他找到孩子時的那種喜極而泣▼▼

還有在《101次求婚》裡,求婚失敗時的他▼▼

以及和情人一起是聽演奏會時的無奈與辛酸▼▼

還有在《心花怒放》中最愛的人要和別人結婚了,那種在戶外想哭又不能放肆的心情▼▼

以及後來被徐崢發現了,假裝打電話給自己媽媽▼▼

還有在《殺生》裡的痞氣,都拿捏得恰到好處▼▼

這些影片,不管是知名的,亦或是知名度相對較小的,都看得人酣暢淋漓。且每個人物都性格飽滿,黃渤也表現得張弛有度。

而在這些影片裡飾演的這些角色,其實黃渤的造型,幾乎都是一樣,在《記憶大師》裡,也一樣▼▼

可能唯獨不一樣的就是對人物的雕琢與詮釋。

至於《記憶大師》裡的其他演員,比如說徐靜蕾、揚子姍、許瑋甯,口碑名譽太過優秀,卻也中規中矩。

不過在這部電影裡目前所透露出的海報與預告截圖來看,會有突破。

相比較這幾位和上面說的黃渤,最容易被忽略和小看的,其實應該是段奕宏。

如果說在娛樂圈裡一定要找出一個「敬業」的楷模,我想段奕宏算是一個很好的「敬業」教材。

很大一部分人知道段奕宏,是因為《士兵突擊》。

但真正爆到讓大家重視到這是一支潛力股,還得歸功於曹保平的《烈日灼心》,也因為這部片子,他拿下了第18屆(201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這部片子,黃渤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

“我靠,給我都驚著了,我完全沒想到老段現在演戲如此出神入化,快成了精了。”

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須一瓜的評價也是高到沒邊:

“在這個片子裡,演員眼神特別好,段奕宏的戲都在眼神中,他改變了我對中國男演員的看法

事實上,段奕宏在這部片子裡的眼神真的就不負盛名。

電影開始的一場戲,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是段奕宏和鄧超在同一輛車裡,鏡頭一閃而過。

但第二次的時候,段奕宏的眼神從不經意就變成了警惕,鄧超的眼神也能看出緊張▼▼▼

在這部片子裡,段奕宏有太多的戲份是和鄧超對著來的,兩個人的眼神交流十分微妙,段奕宏絲毫不落下風▼▼▼

這種眼神裡有戲,在《記憶大師》裡的預告片裡,也能看出。

當黃渤告訴他自己做了一個記憶手術時,他的眼神是這樣的,頗有點在《烈日灼心》裡的淩厲。

如果說段奕宏這有這麼兩把刷子,那麼就是我們對他不夠瞭解,或者是偏見太大了。

在《烈日灼心》之前,段奕宏還演了一部片子,《白鹿原》。在這部戲裡,他飾演的是黑娃。

和張雨綺還有一場激情戲▼▼▼

這場激情戲沒有什麼情感流露,完全就是荷爾蒙的分泌。陳忠實對段奕宏的表演評價也是十分高:

所以你會發現,段奕宏也好,張嘉譯也罷,好像有些人就註定了是為了演戲而生的,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一個回眸,都是戲。

這樣的人,往那一站就是戲,那和「敬業」有什麼關係?

有。

就拿上面的《白鹿原》來講,段奕宏飾演的是黑娃,一個農民。但王全安之前就找了段奕巨集,段奕巨集拒絕了。原因很簡單:

“5年前,王全安在籌畫《白鹿原》時曾經邀請我演黑娃,但我自覺太年輕,無法駕馭這個角色,所以婉拒了,我從不做無法掌控的事情。”

後來為什麼又接了這個角色,還演得非常好呢?他在一段採訪的時候說自己找到了一個進入角色的方法,就是去真正做農民。

“我面對每一個新角色都特別忐忑,特別誠惶誠恐,因為沒有特別適應、特別得心應手的類型。面對《白鹿原》這樣龐大的史詩題材,我一定要找到一個適合的入境方式,我想到的就是勞作。割麥、捆麥,必須去熟悉和掌握農民的生活方式,這對我進入角色至關重要

演戲是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讓人體驗生活的,於是段奕宏倆小時、兩天化成一個禮拜去用,說是割半畝地,他就就割三畝地,後來手還割傷有個5公分的口子。

再比如說《烈日灼心》裡面,也有個小細節,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就是最後一段緝拿鄧超的部分。

這場戲肯定是要吊威亞的,但太緊又會失真。於是他和導演提議,說調松威亞,讓實拍時,人的重量全拉在手臂上。

《三聯生活週刊》2015年第29期裡有相關的記錄,說拍完這場戲,段奕宏手臂都有問題。

看了段奕宏的戲,很多人肯定和我一樣,有一種想法,就是覺得他有表演天賦,一切與生俱來。

但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有這個才能。

他甚至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自己自卑。

不過這種不安全感和自卑,是一種對自我的清醒認知,他明白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他無法駕馭的角色和挑戰的戲份。

而且對於他口中的自卑,他一直都在找尋解決的方法。讀書時為了交作業,經常是通宵達旦地琢磨。

後來畢業大戲是演個精神病人,他專門跑去安定醫院住了三天。

所以什麼是「敬業」,「敬業」=本職完成+錦上添花。

「敬業」的人,會把大把的時間用來審視自己,定位自己。會適當的接戲,更會巧妙地拒戲,不誤人誤己。

相對于明星這種大統稱,或許用演員來稱呼段奕宏這樣的人或許更準確。于周傑倫、李健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歌手,則要更精准。

所以一群「敬業」的人,一群「演技好」的人,我是不信他們會對自己不負責,會對觀眾不負責的,這類人的作品,永遠值得期待。

而至於什麼是「敬業」的話題,似乎沒有再探討的必要,「做好本分的事」做多只能叫「務實」,「把本分的事做得漂亮」這才叫「敬業」。

這種品質,有時候比臉還重要得多,也有魄力得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